“两学一做”第五次主题论坛发言摘登

    时间:2018-12-27  来源:中国网


  •   2016年7月,告别妻儿老小和亲朋好友,来到神奇美丽的藏东大地,担任昌都市人社局副局长,从而开启三年的援藏工作之路。根据市人社局党组工作的分工,我所分管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就业援藏工作。为完成好这项工作,两年多来,秉持着“团结奉献、真情融入、不畏艰难、不辱使命”的进藏誓言,实践“当好昌都人、做好昌都事”的要求,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昌都市委、政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积极、主动、扎实做好就业援藏工作。
     
      一、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推动就业援藏工作。就业一项是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给予极大关注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就业工作作出指示,特别是在今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上,为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会议提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六个方面的工作部署要求,其中“稳就业”就是摆在首位的工作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做好就业援藏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就是落实“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的的具体行动表现。
     
      二、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推动就业援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为改变闽东经济发展贫穷落后的面貌,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就是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从一点一滴积累,要积小胜为大胜。决不可心存侥幸,急功近利,热衷一时的热闹和短期行为。就业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大事,是藏区广大百姓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持之以恒,滴水就能穿石。要从思想观念改变、从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好就业援藏工作。
     
      三、要以务实管用的方法来推动就业援藏工作。昌都就业的群体可大体分为高校毕业生、中职院校毕业生、普通农牧民等三类,对每类人群,他们自身就业意愿和期望是不同的,因此,在实施就业措施时,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来区别对待。对高校毕业生来讲,他们的就业期望值高,希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或者到国企管理岗位就业,甚至自己进行创业;对中职院校毕业生而言,他们则是希望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收入相对高些;对普通农牧民来说,他们主要是希望能掌握一门技术,有一定的收入。为此,我采取分类推荐就业援藏的工作模式。针对高校毕业生,组织开展好每年度的“一省两市六企”大型招聘会,指导做好岗位征集和招聘工作。积极争取面向藏族少数民族毕业生招考的公务员岗位,如福建省提供了15个岗位,2017年有3位藏族学生到福建工作,2018年招考中,据了解有9人将前往福建工作。根据中职院校毕业生实际情况,2018年6月,首次组织昌都市职业技术学院的12名毕业生到福建九牧集团西河卫浴公司工作,新一批的6名毕业生也拟于近期前往福建就业。对于普通的农牧民,则通过积极引导,采用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政府组织外出的就业模式,先后组织洛隆县、八宿县70多人到福建培训,培训后有8人留在当地就业,实现集体在区外就业的零突破。同时,加大对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四、要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勇气推动就业工作。就业援藏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突破,但还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一是学生和家长等靠思想严重,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是就到机关事业体制单位,在企业就业不认为是就业,三是不愿离乡离土到区外工作,四是一些适合普通农牧民的岗位是苦累脏险的岗位,五是到区外生活不习惯,与当地格格不入。面对援藏就业工作的困难,没有担当精神和执着的勇气,是不可能做好援藏就业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一再强调要有担当精神,是因为只有做到担当,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具有担当精神,就是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心之所向,无所不成,心向所依,无坚不摧”。责任之心如钢,能够击溃一切“顽固”;责任之心似海,能够包容“千川万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做好就业援藏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几批甚至十几批援藏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将始终坚守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就业援藏工作,在就业援藏这条大道上,我愿做一颗小小的铺路石,用自己的努力去铺就一条就业援藏的康庄大道。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