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成:新经济正形成新动力

    时间:2016-08-04  来源:未知


  • 眼下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总量的变化趋势十分关心,0.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变化都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事实上,当下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速仍处于换挡之中,而与此同时,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结构分化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服务业比重上升速度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巨大下行压力下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更加具有韧性,民营经济的活力依然比较强劲等方面。这个时候观察中国经济,应该将注意力更多放在结构变化上,而不是总量的平均发展趋势。这就好比在冬季中国东西南北气温差距巨大,此时用全国平均气温说事没有多少意义。

    在这样的结构变化中,很多地方都看到新经济动力的影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产生的多方面的持续的推动;二是通过创新而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主要通过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和引导需求的新供给来推动增长;三是绿色发展推动的绿色经济,在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同时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四是产业集群成为越来越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从传统产业升级情况看,目前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处于全面升级阶段。2015年纺织服装、食品制造、木材加工、家具制造、文教体育用品制造这些早已处于激烈竞争状态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增速分别高达22%、14.4%、19.3%、17.7%和29.7%,均明显高于制造业平均8.1%的投资增速,更与钢铁煤炭、有色投资分别出现-12%、-12.2和-4%的负增长呈现明显的反差。2015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1.7%,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机器替代人”的自动化升级需求。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大的助推作用。从行业投资情况看,2015年IT设备制造投资增长13.3%、IT服务业投资增长34.5%,表明信息化推动的产业升级将进一步深入

    从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经济动力看,人们对生活品质、健康、自我发展的需求的持续增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2015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几乎零增长,利润下降2.2%的情况下,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1%,利润增长12.9%;体育用品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凸显了健康、健身、运动需求的增长;体现更多远足、休闲旅游需求的运动型多用途乘用SUV)2015年产量比上年增长60.4%,而轿车产量整体则是下降8.3%;2015年电影票房增速接近50%;2015年居民购买人身险比上年增长25%,其中健康险增长超过50%,这些数据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消费结构升级的广阔空间。

    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情况看,创新驱动成效日益显著。2013年至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9.9%和14.4%,增速分别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和10.2个百分点。

    从具体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情况看,已经出现一些令人欣慰的成就。比如我国TD-LTE产业链日趋成熟,2015年末4G用户数超过3.8亿;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并进军海外市场;ARJ支线飞机成功实现商业销售和交付运营;第四期“超级稻”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的新记录;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达本胺等抗肿瘤新药成功上市。

    创新的贡献与科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有着密切的关联。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达到2%,预示着这个国家的创新活动进入活跃期。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于上个世纪的50、60和70年代达到这一目标,我国于2014年达到2%,2015年进一步上升至2.1%,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效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分别为547.8万件和147.2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196.9万件和59.7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3件,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及欧洲商业管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的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29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与高收入经济体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绿色发展的推动上看,绿色发展是十三五发展需遵循的理念,同时也是通过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比如2015年新型能源(核电、风电以及其他新型能源)发电4375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1.3倍;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1.6倍,半导体照明产业整体规模达4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比如生态环境保护,2015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投资增长24.4%,2016年1-2月增速高达37.8%,大大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左右的增速。这些数据都从不同侧面表明绿色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成长空间巨大。

    从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集聚效应看,随着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更多承接转移的地区注意了关联产业的集中引进,而引进一个大企业往往会同时带动一大批关联企业的批量进驻。产业集聚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的快速衔接,知识、技术的快速分享,分工协作程度明显加强,带来产业规模、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重庆之所以近年来呈现持续的快速增长势头,与其集中打造的汽车产业集群和电子产业集群密切相关。而以中关村和深圳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更是成为推动创新创业与产业集群效应叠加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新经济产生新动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以依赖低廉的人工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以及低廉的市场价格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传统动力的衰减,伴随着国际市场需求进入顶部区域,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压力不断累积以及当前去产能政策的坚决落实,会相对比较明显。由此,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经济下行压力特别巨大而支撑力量相对不足的现象。这个时候需要咬紧牙关坚守改革、创新、转型不动摇。宁可将压力估计得足一点,不要轻易改变方向。这里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要加大对新经济增长的动态监测。新经济体现在传统产业升级和创新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建立一套新经济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有利于定量分析新经济及其构成的发展变化态势,考察全国乃至各地区基于新经济发展的经济转型力度和成效,改变长期以来评价地方经济工作时过度依赖GDP的现象,并为制定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依据。二是加强对新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规律的研究,并使得宏观政策与创新驱动增长路径相协调。创新驱动增长的规律与粗放增长规律有很大的区别,后者往往可以通过不断加大要素投入力度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当然有些时候造成了低效甚至无效的增长;而创新驱动不是简单增加要素投入就能做到,主要因为创新的成果,尤其是个体创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风险性、波动性。创新需要有宽松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制度环境、人才环境、资金环境等等,其实也需要宽松的文化环境,要对创新可能的失败给予更大的容忍度。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的决心,也要有扎实工作、夯实基础、不怕失败的耐心和韧劲。总而言之,创新是立足长远的战略,最忌讳的就是短期行为。

    三是要坚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新经济的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必须认识到,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持续了很长时间,具有强大的惯性,要彻底改变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最终实现新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和粗放发展模式的负反馈机制,包括降低新经济发展成本,加大粗放模式发展成本;放宽新经济发展环境,加强粗放模式发展的制约;加强对促进新经济发展的个人和组织予以激励,加大对粗放发展模式造成负外部性的处罚等等。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