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解读:“十二五”规划与上海转型发展

    0

    时间:2011-06-13   来源:未知


  •     上海的“十二五”规划,根据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和要求,明确了“两个基本建成”(即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规划制定了“十二五”期间上海发展的主要目标,首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并提出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的量化目标。这就意味着,在“十二五”的五年中,以服务业、服务贸易与投资和服务消费等为主导的经济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将在上海得到持续较快的增长,并由此推动上海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规划在主要目标中还指出,“十二五”期间,上海“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城市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文化更加繁荣、更具魅力。”这里的城市服务功能和“四个中心”核心功能,是建立在包括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城市的信息化和交通体系,则构成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上海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就在于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健全和完善;作为支撑城市文化发展的文化产业,将是后服务业社会的主导产业。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规划要求“按照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方向,着力推进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促进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这里,出现了三个关键的概念和提法:服务化、产业融合和新型产业体系,值得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服务化和产业融合是现代社会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特征性事实,也是理解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概念。与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一样,服务革命同样带来了现在被称为服务化的社会进化过程。服务化的需求首先来自制造业。服务化的需求不同于服务的需求,后者主要是指来自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把制造业服务划分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层面的话,产出服务化更为接近服务化的内涵。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的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改变了原有产品或产业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新构造产业体系。产业融合不仅意味着传统产业走向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的一种趋势,而且代表着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以及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的出现。产业融合既包括信息技术对不同产业的渗透、嵌入和提升,也包括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综观信息技术革命以来的历史,产业体系的内在构造发生了深刻的演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引导的产业分化与融合,改变了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在原有产业体系分类的基础上,被称之为“2.5产业”即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标志着以服务化和产业融合为重要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服务化与产业融合将影响产业间的平衡关系,改变资金、人才、信息、物资等要素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演化出新型产业体系。

        必须看到,制造业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是从工业化起步,历经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后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尽管制造业的比重日益下降,但其绝对值、科技含量及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并未降低。对于大国经济而言,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未结束,制造业的实力还不够雄厚,而缺乏创新与创造的制造业,不足以支撑真正意义上的服务经济。当前,世界分工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中国要实现产业链上的跃升,从“中国加工”、“中国制造”跨越到“中国创造”、“中国服务”,同发达国家在服务领域竞争,绝非朝夕之事。另外,无论从一国内部,还是从全球一体化的角度来看,产业链可以延伸、拓展和重组,但不能断裂,也就是说,产业链必须完整,制造业必然要占据一定的比重,虚拟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否则,经济将处于动态不稳定中,其抗风险性将大为降低。因此,当前以服务化为核心的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并不是以服务业取代制造业,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与互动,服务要素对制造环节的嵌入和提升,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通过推进服务化,实现产业链上的能级跃升、价值增值以及增长质量的提高。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