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行

    0

    时间:2011-10-27   来源:人民网



  •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崭新课题。
        
        2011年10月18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肩负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总结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面对关键时期、攻坚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确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时代呼唤文化  文化凝聚力量
        
        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呼唤文化建设更大发展;奋发向上的人民群众期待精神产品更为丰富。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5年之后,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改革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9年间,一系列针对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举措蓬勃展开——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新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五年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这一切使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极大地丰富了亿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是文化发展焕发激情、充满活力的9年——从2003年确定北京等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和35个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到2006年3月中央新确定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再到出版、发行、电影、文化市场管理等领域改革全面推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一五”时期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这是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的9年——“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对文化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文化方面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83万个服务点覆盖9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数字化,年放映达800万场;农家书屋已经建成近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
        
        这是文化产业健康向上、迅速发展的9年——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不到10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4倍以上;“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6.3%。
        
        这是文化建设姹紫嫣红、开创新局的9年——从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到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免费电影大餐,从社区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文化的阳光遍洒神州大地。从《云南映象》等众多赴海外演出大受欢迎到30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从埃菲尔铁塔披上“中国红”,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中国水墨,中华文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出去。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此时此刻,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进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需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此时此刻,人们冷静地认识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
        
        此时此刻,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需要从战略上研究和部署文化改革和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放眼国际、审视国内,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凝聚共识,认为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2011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顺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
        
        中央同时决定:成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负责决定起草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具体负责起草组工作。
        
        4月28日,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对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这次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深入阐述了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深入研究思考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并且对文件起草组工作提出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深刻精辟,为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场场讨论、一次次推敲、一遍遍修改。决定稿起草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
        
        决定稿起草工作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生动而具体的实践——
        
    深入实际调研  广泛听取意见
        
        党中央高度重视决定起草工作。历时近6个月的起草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主持4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和进行讨论,对决定稿提出了许多重要修改意见。
        
        胡锦涛总书记为决定稿的起草倾注了大量心血,对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都逐字逐句认真审阅,提出指导性意见,作出重要修改。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起草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作为起草组组长,李长春多次主持召开起草组会议,讨论研究决定稿,并对起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胡锦涛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带着对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深入城市社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学校课堂,就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重要意见。
        
        4月27日,中央办公厅向各地区各部门发出通知,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广泛征求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组织讨论研究,共向中共中央报送了121份意见和建议,对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还邀请29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组织了27个专题研究,提交了48份成果报告。
        
        起草工作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紧紧相连,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5月6日至19日,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陈奎元分别到山西、广东、吉林、辽宁、北京、江苏、陕西等7个省市13个地区调研,深入企业、农村、高校和宣传文化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听取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汇报和意见,共召开12次座谈会,448人参加座谈。
        
        5月上旬,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天津、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广东、重庆、云南、陕西等12个省市和军队系统,就文化建设进行深入调研。调研期间,起草组成员召开51次座谈会,同810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进行交流,并深入37个直辖市区、省会城市和地级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各地文化改革发展实际情况。同时,起草工作班子同志还赴深圳参观考察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9月17日至20日,起草组同志赴四川地震灾区考察,亲身感受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受到一次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教育。
        
        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决定起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起草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起草组全体同志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部署和决定,重点参阅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有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文件,深入思考,反复研究,并围绕具体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讨论、研究、起草;再讨论、再研究、再修改……
        
        在起草过程中,起草组全体同志兢兢业业、聚精会神投入紧张的起草工作。在近6个月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9次全体会议。
        
        6月8日,起草组拿出决定初稿。
        
        7月7日、7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稿,常委同志作出许多重要指示。
        
        7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稿,政治局委员提出许多重要修改意见。
        
        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起草组对文件稿进行了修改。
        
        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是起草好文件稿的重要保证。
        
        8月17日,中南海怀仁堂。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为文化改革发展献计献策。
        
        8月19日,李长春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主持召开文化界专家学者座谈会,听取文化界部分专家学者代表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
        
        8月1日,中央办公厅将决定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这次征求意见,起草组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112条,扣除重复意见后合计1498条。
        
        一份份建议,一条条意见,汇聚成智慧之河,为起草工作打开了视野。
        
        起草组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提出的每一份报告、每一条意见都进行了认真统计、逐一研究,对决定稿进行了修改。根据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起草组共作了309处修改,覆盖124个单位628条意见。
        
        一稿、二稿、三稿……决定稿在一次次修改中逐步丰富、完善、成熟。
        
        9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三次审议决定稿。
        
        9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随后,文件起草组根据会议精神,对决定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10月15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开始举行。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李长春同志就决定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决定稿进行了认真审议和仔细讨论,提出123条修改意见。起草组对这些意见逐条进行梳理,在决定稿中进行了认真吸收和反映。
        
        10月17日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会各组讨论审议决定稿的情况汇报,听取文件起草组根据全会审议意见对决定稿作出修改的情况汇报,对决定稿作出最后修改。
        
        10月18日下午3时,决定草案摆在每一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坐席前。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决定,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贯穿全会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决定的突出亮点——
        
    增强文化自觉  树立文化自信
        
        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探索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全会着力回答的历史命题,成为决定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决定旗帜鲜明地指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蕴含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决定突出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的视角拓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力量都要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上来。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
        
        “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此,决定规划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决定明确提出的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充满了一个个新论断、新思路、新举措。
        
        这一奋斗目标,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制定的目标。
        
        决定认为,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建设基本经验,分别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
        
        顺应各族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全会决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充满了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开启奋进新程  铸就文化辉煌
        
        决定牢牢把握历史和人民的厚望和期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体”。无论什么样的“体”,都必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
        
        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这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决定指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决定还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求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这些年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创新;今后文化发展要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创新。决定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决定按照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要求,围绕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等3个方面,对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作了具体安排,充满着一个个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决定这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重要论述,更是引人注目。
        
        金秋十月丰收的馨香飘拂神州大地。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坚定、自信的姿态,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征程,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创造新的荣光,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记者  秦杰  李亚杰  卫敏丽  华春雨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