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0

    时间:2011-11-28   来源:未知


  •   在世界正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中国正处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历史决定,表明我们党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的高度文化自觉性。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不仅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推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精品力作,还要有强大的文化产业来传播和营销其价值观和文化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使文化建设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因。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为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提供了条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过去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导致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巨大的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也不能不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如何顺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因。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它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传承,并作为共同财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事业是文化的积累与积淀,而文化的积累与积淀是永恒的、永无止境的,图书馆、博物馆等积淀的就是人类在过去创造的灿烂文化。与此同时,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还在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在充分吸收以往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表现为各种市场需求。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当期文化消费,就要依靠文化企业创作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繁荣文化市场,从而形成了新兴的文化产业。由于文化产业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加工对象,为市场提供文化消费,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低,需求弹性大,产品附加值高,价值链长,因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2003年开始,我国在部分省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现在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完成了分类改革,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我国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文化建设和市场机制结合的问题,我们充分认识到文化产品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商品属性;文化发展不仅要政府来配置资源,还要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一方面,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文学艺术、人文社科等领域的原创作品不断涌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事业繁荣的基础,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文化产业的成果,除满足当期消费外,必然会作为文化的积累与积淀,逐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为了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为了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深刻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深化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更高层次上寻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极为明显,五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与自然资源匮乏和过度开采、后续资源不足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的瓶颈制约相比,形成了鲜明对照。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文化资本增值潜力巨大。此外,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迅速增长、物质消费增长逐步趋缓的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化的节点,是文化消费和精神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也是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性高涨的阶段,这是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建设的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我们应紧紧抓住上述有利条件,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始终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驾齐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创新文化管理机制,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无论是从国内的需求,还是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解决文化内容的生产机制问题,尤其是解决市场化的文化精品制作动力机制问题,都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就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而言,存在着两大瓶颈:一是内容上重数量、轻质量,总体上缺乏市场化程度高的品牌和精品,尤其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文化产品;二是提供创意文化产品的主体是中小企业,缺乏制作精品的实力和较好的赢利能力,难以满足打造产业链的要求。

      我国传统的文化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的低效率,国有资本单一投资主体、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条块分割、城乡二元结构等弊端,导致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低、“碎片化”,文化产业领域呈现出小、弱、散的状况,导致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相匹配。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后,降低了文化市场投资准入门槛,在发展民营和混合文化市场主体、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国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探索,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流通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完善,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具有广泛联系。新技术革命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日益凸显,催生出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手机视频等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文化产业与信息、旅游、体育等产业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高端领域的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以及会展、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日益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内在价值、品牌、信息化和集约化水平,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尽管近年来我们的文化活力已经被激活,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任务、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文化管理机制,转变文化管理方式,实现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导向型、从宣传指导型向引导激励型转变,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一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人民群众繁荣文化创作的活力,培育文化产业领域的战略投资者;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由政府主导文化、行政管理文化转为政府支持创造文化、行政服务文化;三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从粗放管理向细致管理转变,以完善政策为主要方式,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四是注重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领域进行管理方式的转变,包括加大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引导,支持社区及各种公益性文化组织的发展。

      创新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许多物质产品都存在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而文化产品和服务则仍存在供给缺口。造成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既有生产能力不足的总量矛盾,也有布局不合理的结构矛盾。解决总量矛盾的主要手段,就是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并大力提高投资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投资。解决结构矛盾的主要手段,就是要在战略上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除推动文化资源存量布局优化外,还需要引导、鼓励各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突出特色、体现差异,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要强调产业孵化与集聚效应,立足于延伸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的辐射力。在国家层面,要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的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基地,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在制定“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我国将近一半省份明确了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目前区域文化产业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湖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通过制度创新、内容创新实现娱乐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湘军”异军突起,“文化影响力大于经济影响力”的耐人寻味的现象;云南、广西、四川等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促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与经济并非同步发展,我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起点应该更高,无须像经济发展一样,走“率先发展东部,然后通过要素转移发展中西部”的梯度路线。

      新形势下创新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应该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区情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多元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发展模式;顺应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探索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实现我国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迈进。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