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把简政放权进一步落到实处

    0

    时间:2016-05-24   来源:中国政府网


  •   创新“堵点”创业“痛点”监管“盲点”

      总理曾讲了三个故事,开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故事,一个是劳模盖章累的哭的故事,一个是知识产权保护难的故事,三个故事就是对当前“堵点、痛点、盲点”的形象体现,破除这“三点”,就是当前“简政放权”的关键点。简政放权也在“大刀阔斧”向纵深推进。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取消下放一批制约发展的审批事项,针对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监管服务的“盲点”,持续为创业创新减负清障。

      “中梗阻”:权力迷恋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慢半拍”

      简政放权过程中出现“中梗阻”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部门利益作祟。专家认为,彻底解决简政放权中的“中梗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动“自己的奶酪”。“现在要对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通过第三方评估,列出清单,明确哪些是政府该管的,哪些是该下放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邓文奎说。

      “最后一公里”:地方政府对权力“接不住、放不下、管不了”

      “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出现,与地方政府在“管”的方面不知所措有很大关系。实际上,一些权力下放给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后,由于硬件设施落后、技术手段跟不上、人才缺乏、监管方式单一等因素,使得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清除审批“沉疴” 拔除“乱作为”非行政审批

      为彻底消除非行政审批“灰色地带”,国务院下决心取消这一审批类别,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基调。对此,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是击中了简政放权的“痛点”,“许多部门存在不少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内部管理事项,使简政放权遭遇‘化骨绵掌’,要抓紧排查清理各类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并将行政审批事项上墙、上报、上网,逐步实现透明化。

      五个关键字助力拆除利益“玻璃墙”

      “减”——不仅要对政府过度权力做减法,还要减职能、减机构、减人员。山西省晋中市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些地方权力下放了,中间人却越养越多。“如果说取消部分审批权是简政放权的突破口,那么人事制度改革则是简政放权的定音锤。

      “转”——干部的心态作风和相应考核体系亟待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面对简政放权的新常态,干部必须适应依法行政、有责必履的新状态,相应的考核体系也应重新构建,向基层干部传递明确清晰的激励信号。

      “通”——破除“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古今来律师事务所律师吴青指出,为了真正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不仅要清理审批,还要清理前置备案、红头文件的变相审批,更要落实监督机制,部门自我约束和监督,必须从顶层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打破行政垄断、地区封锁、部门梗阻。

      “效”——政策千万条,市场主体和百姓感受不到都是“白条”。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任郭乃硕表示,简政放权不仅要做顶层设计,还必须汲取基层智慧,优先解决百姓和企业所急所难。

      “界”——放权同时,固定市场和政府边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认为,要破除权力减了又增,边减边增的往复循环,该舍弃的必须舍弃,该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不能缺位,关键是将行政权力的边界落实到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加大“三个清单”在全国的推广落地力度,最终实现“法无规定皆可为、清单之外无权力”。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