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改变中国—中国民生研究院著名经济学家预判2015年经济大势
    新常态改变中国—中国民生研究院著名经济学家预判2015年经济大势...

  •    【编者按】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现象明显,中国的经济趋势从未如今天这样扑朔迷离。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民生研究院著名的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我们下个时期顺势而为,获取经济红利,用智慧跑赢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分析和建议,对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和预判。

       1、厉以宁:三大突出点带动未来经济增长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的经济数据,2014年,我国GDP增长7.4%,对于这个数据,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未来的经济增长更多的要看质量。厉以宁表示,经济增速能够保持7%就不错了,因为重在质量,你要上去的话,加几万亿投资的话,并不是没有可能,但要求质量求结构。对于过去一年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认为,虽然去年经济数据略低于预期,但诸多的改革和可喜的变革才刚刚开始,效果将在未来几年陆续得到体现。  

         厉以宁认为,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里有三大突出点值得关注。第一个是2013年开的三中全会,对中国今后经济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不是短期内就能发挥完的,会延续到很长时期,就中国必须走市场经济路,中国必须依法治国,第二个突出点在这一年当中,结构调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虽然这个工作是没完,但毕竟大家都认识到了,不调结构我们的经济是不能保证稳定的增长的,第三点在技术创新方面能够来说迈了很大的步子,技术创新这个步子所影响不在2014年本年,也不在2015年,而在今后很长时间都会起到示范作用,起到带动作用。

         对于新的一年,厉以宁认为,宏观政策更应该着重于微调预调,将政策重点落在结构调整上。一定要把宏观调控要把它放在微调预调的位子,而不要再跟过去一样,动不动就大起大落大升大降,这样对经济是没有好处的,所以宏观调控重点要放在微调预调上面,这是第一点应该注意的,第二点应该注意的要结合新的情况,我们怎么来加快西部的开发,因为西部的开发现在看起来问题是越来越重要了,因为它是能够支托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沿海怎么样更好的能够跟西部合作,能够跟合作把中亚通向欧洲这条丝绸之路给它重新打开,这个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还有第三点,我们在新的一年中更加注意到应该实行经济的低碳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来源:新华网)
         2、郑新立: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机理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在传统计划体制下,供给不足是主要矛盾。 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达到了失衡状态,导致了目前的产能过剩。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生产能力无限扩张和广大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下降的路子。解决当前经济下行、增长乏力问题,实现稳增长目标,必须对症下药,从扩大内需入手,破解需求不足的瓶颈。
         扩大内需的重点应当放在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扩大公共服务消费上。这就必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尽快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要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环境、交通、信息等。提高居民消费率是破解需求不足难题的根本出路。如果通过实施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将居民消费率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每年将会有近10万亿元的商品由现在用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用于居民消费,不仅可使居民生活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强劲的拉动力。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民生研究院高级顾问(来源: 经济日报)
         3、贾康:有必要可继续降息 这是微刺激的必要手段
         从供给端入手,抓住国际大宗商品走低的趋势,利用中国丰富外汇储备优势,做到“聪明发力”,以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中高速发展。贾康强调政府引导投资应起到战略性主导作用,做到选择性地增加有效供给。贾康认为,未来有必要可继续降息,这是微刺激的必要手段。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来源:证券时报)
         4、夏斌:对2015年经济形势不必过度悲观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必过度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谨慎乐观。他表示,政府在实施各项调控的基础上,必须牢牢确保就业稳定和不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大局。在这个前提之下,GDP增速再低一点不怕;改革再加快,也不怕。
          对于不必过度悲观,夏斌阐述了五点理由:一是经济增速下行是经济的内在逻辑发展调整的结果,而适度调整有利于中国经济更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二是前期经济的超级繁荣确实在银行内部积累了一些问题和风险,但银行体系已经有所准备,具备对不良贷款翻番增长的消化能力。三是中国持有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30万亿的人民币优质国有净资产,这是中国防范经济大震荡的财力保证。四是今年以来,改革速度在加快,逐步地释放改革红利。五是中国政府对当前经济中的系统性风险是心中有数的,也在开始逐步化解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来源:新浪财经)
         5、陈东琪:上下行因素对冲,GDP增速保7%争7.5%
         对于今年的宏观经济,总体观点是今年中国会保7%争7.5%,什么意思呢?今年经济增长,从趋势来讲,从下行因素进一步释放来讲,经济还会下行。尤其是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有几个下行因素还在释放。
         今年我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最近各调控部门放出的政策信息,以及内外市场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看,中国经济应该下半年会转暖一点。所以会出现先下后稳的态势。如果政策力度大一点,外部环境特别是欧元贬值带来欧洲经济比2014年稍微好一点,美国经济能够延续最近几个季度的繁荣趋势,我们的出口应该会比2014年的4.9%的平均增长高一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来源:《2014固定收益市场展望研讨会》发言)
         6、马晓河:2015年经济增长可能在7.1%
         2015年经济增长可能在7.1%左右。但中国经济面临以下问题:需求结构调整难,投资可能会回升,消费增长却难以加快增长,产能过剩矛盾还将加剧,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依然较大,债务迅速增加和金融风险在上升,房地产市场风险在增加。建议财政政策应向积极宽松转化,做好加减法;货币政策应向真正的中性转化,保持信贷资金适度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应加快改革,为稳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产业结构调整既要搞好化解产能过剩,又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7、潘建成:2015经济增长压力与动力并存增速维持在7%以上
        分析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潘建成认为,国内外面临的经济增长环境严峻,有较大的下行压力。国内环境看来,三期叠加在2015年仍在继续蔓延,2014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在2015年更加明显地体现;国际环境看来,2015年国际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了压力。同时,潘建成进一步强调,2015年我们也有一系列支撑经济增长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在相互交融下纵深发展;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三、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加大;四、金融创新带来的融资租赁方面的投资增长加快;五、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服务业增长加快;六、老龄化不断逼近,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七、新开工项目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潘建成分析,虽然2015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较大,但有以上几方面的支撑加上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预计2015年GDP增速会保持在7%以上。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来源:凤凰财经)
       8、李义平:新常态当创新思维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的任务、环境、条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发生了变化,既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很难解决新问题,因而应当创新思维。形成适应新常态的创新思维,需要正确理解新常态,也就是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或瓶颈问题。一般说来,后发展国家的追赶型经济发展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会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其原因在于产业空间大,可以模仿式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不大,有充裕而便宜的劳动力,GDP的基数小。在我国,还应特别强调改革开放对生产力的解放。进入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条件不复存在,产业空间相对饱和,模仿式发展的效应迅速递减,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提高,经济规模增大,经济增长速度势必慢下来。但这不是退步,而是一种进步,是进入一个稳健的增长期。这个时期的关键任务是通过鼓励创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追求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重点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第三阶段,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且基本稳定。其原因在于经济规模增大,而且产业精细,新层次的比较优势主要靠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而不是靠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应的大体是第二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创新探寻新的增长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来源:人民日报)
  •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