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2012将是最难受一年 宏观政策难有惊喜

                            
    0

    时间:2017-05-02  来源:未知


  • 专家介绍:许小年,1953年出生,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曾任职美林证券亚太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顾问。曾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许先生为人直率,敢为敢言,他看似惊人的言论之下,隐藏着经济学家的独立精神和最朴实的市场经济原理。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8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工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81年-1985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年-1995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Amherst学院担任助理教授;1996年,任世界银行咨询师;1997年-1998年,任美林证券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1999年加盟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被聘为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


      “如果说2011年是最不能确定的一年,那么2012年就将是最难受的一年。”3日下午,在广发银行举办的2012财富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指出,由全球经济失衡引起的本轮经济危机一天不矫正,经济复苏就很难看到希望。“稍微乐观一点的是,现在欧洲的‘病人’开始愿意吃药了,但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年很难看到欧美经济强劲反弹。”他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增长不乐观,宏观政策层面难有“惊喜”,但若做到“改革、开放”,未来增长潜力依然巨大。

     

      中国不应“借给欧洲一毛钱”

     

      为什么说今年将是“最难受的一年?许小年表示,这是因为经济出了问题,不知道症结在哪里,知道了又不愿意吃药,美欧不愿吃,中国也不愿吃。好在现在开始有所转变,所以也就有了希望。

     

      “中国不应该借钱给欧洲,想借钱一分钱都没有。要让他们明白借钱度日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借债换来的高福利。不过我现在稍微乐观一些了。”许小年称,过去两周欧洲传来可喜信号,希腊人终于接受了附有苛刻条件的紧急救助计划;25个欧洲国家通过立法形式规定欧盟各国政府债务上限,抑制政府花钱冲动等。“这说明病人开始愿意吃药了。但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

     

      他预计,今后2-3年都看不到欧洲经济的强劲反弹,要反弹也是美国早于欧洲,但美国何时真正复苏还要看美国的家庭债务削减何时到位。

     

      财政货币政策难有“惊喜”

     

      “外部环境如此,今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并不乐观,不可避免会出现进一步下滑。”许小年认为,各方不应对政策层面期望过高,因为再出像之前的“四万亿”那样的刺激政策可能性很小了,原因就是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没钱了。而货币政策上今年也不会有方向性改变。“不要期待央行会大放水,原因就是通胀。现在实际的通胀比公布出来的数字要严重,一旦放水,通胀会卷土重来。老虎一旦出了笼,再想关回去就很难了”。

     

      他总结认为,今年在财政、货币政策上,由于受到太多制约,难有惊喜,就算推出经济刺激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也不会太大,原因就是目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不是资金,而是投资机会缺乏。“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过剩了,就算有钱,又能投到哪里去”?

     

      中国经济增长潜能仍大

     

      不过,许小年也表示:“总体而言,中国的增长潜能仍然很大,但这取决于接下来两年的政策导向。”

     

      他表示,未来的增长潜力会集中在城镇化和服务业这两个“潜力点”上。“如果将农民工真正纳入城镇化发展中,将会带来大量需求。”不过他指出,这一切的基础都应该建立在“房价降下来”的基础上,要让房价降下来,不是靠限购、限贷,而是要改革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

     

      另一个“潜力点”服务业,其发展关键点在于开放,应解除政府的过度管制。“还有就是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今后这两年很关键。”许小年说,只要真正地回到“改革”和“开放”这两个最基本的政策着力点上,中国经济仍大有潜能可释放,甚至在未来10年都能以7%-8%的较高速度保持增长。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