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浦:文化建设主体从政府转换为市场

                            
    0

    时间:2014-07-02  来源:未知


  •  

       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在当代都得到了发展,并得到不同群体的认可。数字化、移动化时代还形成了一批新的文化主体,“80后”“90后”已逐步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从《小时代》等电影来看,甚至“00后”也已进入文化消费中。
     从我国历史来看,认识到文化多元或者承认多元文化,是改革开放后才有的观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中提出要像对待生物多样性一样来关注文化多样性。这一宣言产生的背景是人们在自己原有的土地上、原有的区域中生活的历史性的集体记忆,被所谓现代化模式强力地抹杀。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关于文化发展的提法有了许多变化。首先,社会文化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原本是极大地动员市场中企业主体的活力,这一次将核心划定为具有这方面力量的主体,激发对文化有热情的主体的活力,参与到文化发展和建设中。
     此外,文化发展要在市场机制中发挥作用的提法,也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文化的论述中有了一些区别,明确了关于解决在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市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主体的变化,市场主体囊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型企业、小微企业,促使文化产业主体走向多元。
     其中,可以看出文化发展态势的变化。这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是自上而下进行,由政府推动。从发展的过程来看,政府这只手越伸越长,包裹得越多,让文化发展恢复市场化状态就越来越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体精神的指导下,走向市场主导而非政府主导的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市场主体应当稳中求进,全国各地文化产业一片喧嚣的市场环境将有望得到改观。
     在政策利好的带动下,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将从过去自上而下政府推动为主,进一步走向市场化,向需求带动转变。过去,文化产业的推动中往往忽视了需求,一方面是因为需求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另一方面是需求也没有培育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推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要建立一个健全、长期、合理的文化产业市场,光靠政府推动就会有很多问题。
     比如,北京的文化综合投资每年已经超过300亿元,但消费综合收入只有200多亿元,大量的文化园区效率低下,园区收入占全市文化产业收入的比例仅为15%。对于城市的文化发展来说,应尽快回到需求中来,回到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力量——文化消费中,在文化需求、消费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发展中,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决定了管理、评价的标准、细节都十分严格。不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永远不可能按照一种既定模式做好,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而我们现在对产业的研究和行动,总是从规范和标准化的角度来考虑。实际上,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产业自身的发展来服务的。我们却往往把这个关系搞颠倒了,总是想要用一种东西统一起来,而扼杀了创意的自由性。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