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中国当前需要强力领袖

                            
    0

    时间:2014-07-07  来源:未知


  •  

       在难得的机遇期和巨大的严峻挑战面前,一定要明确这几个问题:
       一是中国当前需要强力领袖。因为中国的历史传承——信“官”而不信“教”。中国是一个信“官”而不信“教”的民族。原因在于,在中国,政权和儒教是合一的。由于信“官”,中国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容易治理的民众,没有哪个国家老百姓像中国老百姓这样信“官”。如果治吏不严,治吏无方,一旦“贪污贿赂横行,把经济搞上去又有什么意义”(邓小平语),中国老百姓将是世界上最不容易治理的民众。
       二是改革开放的成功,也是“防止颠覆性错误”的成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强力领袖,而且还是“防止颠覆性错误”的高手中的高手。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的情况是比新中国建立时的情况更为严峻。新中国建立时,全党全军高度团结、认识一致,只需推翻一个旧政权就可以了。而邓小平在70年代末,不仅要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把计划体制变成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还要面临上上下下不同程度的分歧。“辛辛苦苦三十年,一觉回到解放前”,有严重分歧怎么办?总设计师用划经改特区的方法,成功了就拷贝复制,即使失败了也买得起单,从而防止了颠覆性错误。笔者曾谈过的深圳特区的先行先试,对全国的经改就起到了“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险为夷、化整为零”的“四化作用”。
       三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一定要把握住四个关键词。第一个是“问题导向”,说的是方向要明确。我们过去总是回避问题、粉饰问题、掩盖问题,致使问题拖成难题,难题拖成老大难题,现在有些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了。习近平明确这个情况之后提出了问题导向。第二个是“底线思维”,解决的是方法问题。在如此严峻的三个关口(政治体制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关口、两极分化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关口、反腐困境到了不得不突破的关口)面前,一个大国要完成转型、转轨,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想到底线在哪里。把预案想好了,即使出现了大乱子也能够应对。戈尔巴乔夫就缺乏底线思维,结果失败了。兵家有句话:“善战者,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战、求和、求胜。所以说一定要有底线思维,有了它就可以从容应对。第三个是“防止颠覆性错误”,强调的是方针问题。这么大的党和国家,积累如此多的问题、难题,不改革——等死!不建立特区就大规模搞改革——找死!全面深化大胆搞改革,但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先抓试点,尽快设立政改特区。第四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习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施政目标。因为,如果权力不能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相当多的官员就可能被关进监狱的笼子里。
       四是要把我们国家的特色讲清楚。中国两千多年都是中央集权制的体制,这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当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集权,这是由其客观性和主观性,即前面所讲的5个要点所决定的。像陈独秀、早期的孙中山想用民主化来推动都不行,只能用至少是专断的方法来解决。所以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这也是当前中国的最大特色。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邓小平语)。因此,党内必须分权,以“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如果地方各级党委书记的权力得不到监督制衡,不仅腐败会“越演越烈”,而且中央的权威也会受到严峻挑战。据此,县、市、省必须通过改革党委权力结构和选人用人体制,坚决摈弃“苏联模式”,这样可以降低地方权力的相对高度。所以我在十八大前讲过,就战略而言,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并保持“三个相对”,即中央必须相对集权,地方必须相对分权,纪检、司法必须相对独立、垂直。中国从邓小平之后进入了常人政治,中央的权威高度下降了,于是一些问题就出来了。中央权威的相对高度要能出来。地方要相对分权,省委、市委、县委就要把决策权、指令权、监督权通过党代会常任制改革进行分开,即党权三分:党内分权、党政分工、党政分开。党权三分一定要解决,三中全会强调党内要形成“决策科学(的决策权),执行坚决(的执行权),监督有力(的监督权)”。中央的相对权威高度如果能出来,就能强力推动地方先走民主之路,最后中华民族就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李永忠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