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援将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0

    时间:2016-11-22  来源:人民网


  • 专家简介:罗援,四川广元市苍溪县人,罗青长之子。少将军衔,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国际军事分会会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出生于1950年。全国政协委员 、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10月20日下午,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30层视频会议室,罗援将军登上“人民讲堂”。他讲座的题目是《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他结合大量来源权威的长征史实和长期的耳濡目染,对红军长征所蕴含的七种力量做了充满感情的解读。20年前,1996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报》刊发罗援之父、16岁参加长征的罗青长的文章《革命理想高于天——伟大的长征精神永存》,罗青长曾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时年已届78高龄。20年后,罗援将军讲起父辈经历的长征,情深不能自已,数度泪洒讲台,现场听众以阵阵掌声对他的精彩演讲予以回应。80年前的长征,留下的是一段历史,开启的是一个新篇,时刻激励着今天的人们不忘来路,继续前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10月20日下午,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30层视频会议室,罗援将军登上“人民讲堂”。他讲座的题目是《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理解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初心,什么叫追求,什么叫勇敢,什么叫团结,什么叫友爱。

    长征是灵与肉的远征,首先是精神的长征,其次才是肉体的长征。没有精神的先胜,只有肉体的完败。

    西方对于力量的理解主要是靠枪炮,而东方对于力量的理解主要是靠信念和谋略,前者更多的是匹夫之勇,而后者是克敌之灵。红军是靠着七种力量走完长征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信仰就是力量
    从长征来看,红军三大主力都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打了败仗。历史上很少有败军能成事者。李自成、石达开的覆灭,成为当年所有预言家预言红军前途的参照系。
    然而历史并没有重演,红军跳出了历史的覆辙。红军败而不倒,溃而不散,上下同欲,百折不挠,靠的就是信仰。红军有别于其他所有军队的本质特征就是,红军是信仰的集合,而不是雇佣关系,金钱关系和权势关系,这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长征中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职务高低,大家都认准了一个信念——“跟党走”。邓小平同志晚年的时候,当被问到红军长征时他做了什么的时候,他不假思索,操着浓重的乡音回答“跟着走”。好像是不假思索,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他考虑到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守和对共产党的信念。最近中央电视台播的纪念长征的节目中,一位老红军说,当时就是要跟着红军走,他认为跟着红军走就有希望,这是非常朴素的感情,也是信仰的力量。

    2.勇敢就是力量
    信仰要有勇敢开路,忠诚要以血性表现。
    血战湘江何其惨烈,红军与数倍之敌血战五天五夜,终于突破了敌人重兵设防的四道封锁线,但是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说血染湘江毫不夸张。强渡大渡河更是惊险之战,当时聂荣臻问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知不知道石达开,孙继先说管它十达开九达开,总之红军要过大渡河。当时他就挑选了十七勇士不顾水流湍急开始渡河,置生死于度外。
    余秋里左臂负伤后,忍着剧痛,拖着那只已经坏死的胳膊走过了雪山草地。到达甘肃后,医生用剃须刀为他剔除了腐肉,用木锯为他做了截肢手术。
    红军指战员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杀出一条血路。狭路相逢勇者胜,哪怕是寡不敌众,哪怕是九死一生也要前仆后继,踏着烈士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就是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

    3.探索就是力量
    长征的过程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两点一线,而是像红飘带一样飘忽不定,在经过随机应变的探索,在曲折中找到胜利的方向。
    长征的发展也是曲折的,开了很多次会议,终于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经过多次战役的检验,采纳了很多人的意见,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才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达陕北。

    4.英明的领袖就是力量
    领袖不一定是力量,一个错误的领袖肯定是逆向的力量,只有正确的领袖才是正面的力量,长征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没有毛泽东的领导,整个作战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