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兴庆:三产融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

                            
    0

    时间:2016-12-03  来源:南方网


  • 专家简介:叶兴庆,男,1964年生,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兼职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今天,我非常高兴参加南方报业、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我讲的是主题是三产融合,三产融合是大家去年开始在媒体上见的比较多的,从农村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三产融合怎么理解,谈谈个人的体会。
     
        大家要知道这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在什么起点上来推进这一件事情?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事情?因为我们这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其实是以过往十多年,我们农业农村这个黄金期为起点,就是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04年以来我们农业的增加值4.4%,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8%,良好产量年均增长3.1%,实现“十二连增”,这三个增长在其他国家很难得可见。
     
        但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四个问题呈现出来了,第一个问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到了这个节点,我们农产品产品竞争力弱的问题得到暴露,在这之前,我们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没有到现在的这个水平,特别是我们的人工成本,没有涨到这个幅度,所以我们自然禀赋不利的问题没有得到暴露,这几年讲到一些根本的原因,但是有一些短期的因素,汇率变化,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等有这些短期的因素,但是根本性的因素就是我们成本的问题,就是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我们的人工工资上涨的通道还在上升通道,所以这一个问题会进一步加剧,这是我们这次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我们工业存在产能过剩,农业不好说农业产能过剩,但是农业里面产能透支的问题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现在达到的产能,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生态环境,靠透支未来,这样一部分不健康的产业,在我们这次的供给侧改革里面,要把它退出来。但是我们要实施培育健康的产能,健康产能增长了,能够接替边际产能的退出,特别是我们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第三个问题就是供需匹配的问题。市场形成粮食价格,但是内容粮改里面留了一个小寇子,特殊情况下,国务院可以对重点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最后就冒出一个临时收购价,最后就是供过于求的关系,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供需关系政府收购价受到严重的扭曲,这就是我们的大量产品库存增加。应该来说供需背后就是资源错配,资源错配的背后就是政策扭曲,这次的改革就是要把扭曲的机制纠正过来。
     
        第四个问题就是增收支支撑能力下降。现在来看,农民收入的四个组成部分都有它的难处,这四个方面它的速度很难像过去十多年一样快速增长,也希望通过这次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农民收入的撑力量上,能找一点新动能,新动力或者是新的支撑因素。这也是这一轮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考虑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应该说是从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来,将近一年的时间,对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央也提了很多的要求,特别是今年3月份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的时候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围绕农村供给侧改革这个方向,提高农民的效率和竞争力。这是将来农业工作的一个主线,三产融合供给侧改革,应该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的切入点,但是三产融合应该说是这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的切入点之一。
     
        去年的1号文件,三产融合第一次在中央文件里面提出来了,根据这个要求,落实1号文件的要求,落实的任务交给发改委,去年他们忙了一年,发改委忙了这个文件的出台,其实就是提了1号文件提了三产融合的问题。大家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去年1号文件会冒出一个三产融合来?为什么这次的供给侧改革还要把三产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因为按照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分工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因为只有分工才有效率,我们从亚当斯密的经济论里面就是一个人完成18个工作和18个人完成一件东西,我们就知道这是分工,分工有好处,也有副作用。包括过渡分工造成各个部门之间只关注自己的领域,而忽视整体效率提高。分工越细,交易越多,交易成本越高。所以我们这次农业供给侧改革把三产融合作为一个切入点,其实就是要解决分工和融合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到农业的领域,我们现在讲的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是我们又要注意一下,在全世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间,对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不同的看法。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不同农业道路的国家,以农业为基础的三产融合其实是给出了不一样的方向。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就没有三产融合的概念,但是欧洲情况比较特殊,欧洲有一些供销社办了加工企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产和二产是融合的。国外也有一些新兴农业和观光农业的承载,但是把三产融合上升到农业的高度,最开始我们就想弄“六次产业”的概念,但是“六次产业”是日本的概念,所以就不合适,所以我们后来就用了一二三产业的概念,但是看看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其实小规模农业的国家,就农民比重还占比较大的比重,这样的一些地区,这样的一些国家,是更在乎这个问题,他比其他的国家以及欧洲国家更加在乎三产融合的问题。
     
        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了,东亚国家也好,或者我们现在也好,我们现在追求三产融合,它背后到底有一个什么内在的逻辑?而不是说我们简单因为日本人搞了“六次产业”的概念,所以我们就搞三产融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这背后有一些从我们东亚地区这种资源禀赋出发还是有它的内在联系。作为一种经济形象,作为一种趋势,它背后存在必然有它的原因。我觉得第一个是三产融合要增加农民就业的密度,我们现在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9%,第一产业占就业的28.3%,这里面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中国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低产业就业的比重,它很难随着我们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高而相应下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算我们即使变为高收入国家,即使我们工业化、城镇化已经成熟了,但是我们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会明显的高于其他国家的比重。跟我们产能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农民里面会沉淀相当比重的40、50后人,我们农民工到了一定年龄之后退出劳动力市场,回到农村,这种劳动力不能有效使用,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本身我们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到了,如果我们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不充分,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的。要让他们充分利用起来,要推行新型城镇化,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要呈现在农业里面,怎么办?我们一定要为这一部分人找一些事情干,让他们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我们现在在这个发展节点上提出来要大力推进三产融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
     
        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竞争力的问题,2020年大宗农产品价格倒挂,我们基本竞争力不够,2001年我们加入WTO的时候,我们为国内农业设置的边际保护,防火墙非常低,我们的农产品平均关税是15%,世界是60%,我们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我们的大米、小麦、玉米、棉花等五个产品我们实行关税配合管理,像主粮65%,现在来看65%的配合关税还能够把国外的产品挡在边际之外,但是65%的关税不足以抵挡中国和资源禀赋国家之间的差异,65%的差异是挡不住的,怎么办?我们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就要想办法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包括温氏股份的模式,公司+家庭农场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其实也是在我们生猪产业等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是非常好的模式,也是我们这次三产融合推进的一项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
     
        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们成本又高,价格又贵,质量还让人不放心,这个问题要不解决,我们这一轮供给侧改革最后一个窗口期了,如果再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中国农业就完蛋了。我们要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控制。我们特别是多的加工企业,特别是对质量安全敏感的出口型的加工企业是倾向于一些种养殖地来保障他的安全。
     
        要让农民要有发展空间,不要扭转那么多土地,这个有道理,我们农业现代化不可能把农民放在一边。当今中国的畜牧业不是农民的畜牧业,某一种程度是资本的畜牧业,因为我们某一种畜牧业里面,小文化就是小农推出的趋势非常明显,现在一般普通农民不再养猪了,养鸡也少了,因为什么?都是专业化了,所以变成资本的畜牧业,没有农民的畜牧业,这是比较遗憾的事情。希望温氏股份的模式就是公司+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又变成农民的畜牧业,这里面有一个质量保障的问题,在三产融合里面把农产品质量问题通过纵向一体化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的角度,我们这次大力的推三产融合,包括云浮把新兴县作为三产融合的试点县,这就是要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解决农业供给侧改革问题,三产融合是很重要的抓手。抓好这一篇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一些解决。
     
        现在就是要把融合这一篇文章做好,逻辑是理论上的逻辑,要变为现实的逻辑,要把逻辑真正成立起来。从认识上到措施上都是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次的融合,因为我们开玩笑说,我们以前有产业化,9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们农业产业化搞了20年,这次的三产融合和农业产业化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认为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这次更加强调融合。以前三产是三个鸡蛋,这次就是要把三个鸡蛋打碎了搅在一起,要煎鸡蛋,就是融合的意思。构建农业和农业联合的载体,就是要在三产融合下工夫。我们这次提三产融合,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农民的问题,解决农民的安全问题。我们这次融合的主体,大家更加关注的是企业,但是我们还是要强调更多关注农民和合作社。除了我们大型的对加工环境优更高规模效益的融合方式以外,大量像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这些融合的平台应该更多的是农户,是合作社,所以新兴县我要提一个建议的话,新兴县在推进三产融合的时候要发挥提一个大企业的优势,把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进一步发扬光大,以农户或者是合作社为平台的三产融合方式要进行高度关注,发挥观光农业,才能解决我们这次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为具体的融合创造条件,包括资源变股份,产业变金融、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方面给三产融合提供支撑和保证,让融合真正融合起来,而且真正发挥三产融合在我们这次这一轮供给侧改革当中起到一个挑大梁的作用,所以我们这次对三产融合给予了很高的希望,希望可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的道路。希望新兴县能够把三产融合这一篇文章做好,为全国其他地方发展三产融合提供借鉴经验!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