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华:从宏观资金运动现状析中小企业融资难

                            
    0

    时间:2017-12-1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专家介绍:吴晓华,男,江苏武进人,l945年12月出生,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3年9月至1968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大学毕业后在山西省平陆县林场、农机厂劳动锻炼、工人。 1973年3月后历任广西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工程师;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局副处长、机械电子工业部第一装备司处长、副司长;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机械工业部重大装备司司长;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国家机械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2003年3月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

    从宏观资金运动现状析中小企业融资难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
     
      我们认为,除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相应的国家宏观政策作了调整之外,在企业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总量与银行可提供的资金总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额。前者造成了企业贷款难,后者造成了银行放款难。
     
      目前“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主要集中在“抵押难和担保难”两难上。除了在抵押和担保过程中各种细节方面的原因之外,从宏观角度看,我国企业的资产信用严重不足,拿不出多少可供抵押的财物。目前全国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在70%左右(私营企业比较低),也就是说,企业所有者权益只占资产总额的30%。这就意味着,企业以30元的自有资金,从银行和其他渠道得到了70元的借款。自有资金中如果再扣除掉抵押贷款时的折扣,企业真正能够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贷款是非常有限的。换句话说,如果严格执行现行贷款标准,按照我国目前企业的资产信用,银行贷款可能会有一大半放不出去。这就是我国企业资产信用的基本情况,也就是说,尚不具备资产信用的基础。这种情况又岂止中小企业,大企业也同样如此。所不同的是,大企业可以直接利用国家信用(因为我国大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而不仅仅是自身的资产信用,从银行获得贷款,甚至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却做不到。无怪乎中小企业埋怨银行有钱不贷,“见死不救”,制约了企业更快的发展;而银行方面却责怪企业讲信用的不多,可供抵押的物品却太少,为防范金融风险,爱莫能助。显然,银企双方谁也解不开这个扣,企业资产信用不足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使其他问题全都解决了,也化解不了这一总量上的矛盾。
     
      二、融资难与宏观资金运动
     
      我国中小企业高负债率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1978年以后,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企业的资金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企业未能建立自我积累机制,另一方面居民尚未培育起投资能力,这样,银行逐渐取代财政成为企业资金的主要供应者。资金的这种运动方式形成了目前中小企业高负债率的结果。
     
      (一)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变化与社会储蓄模式的变化
     
      1978年以来国民收入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国家财政和企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比例,由改革之初(1978年)的31.6:17.9:50.5,发展到80年代末(1989年)的14.4:21.5:64.1和90年代中后期(1997年)的17.5:14.2:68.l,即个人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1/2左右增长到2/3以上。国民收入格局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积累模式的变化。财政的积累能力逐年下降,个人的积累能力逐年提高,而企业则未培育起积累能力。这样,积累模式从70年代末的财政主导模式,转变为80年代末的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足鼎立模式,再转变为90年代中后期居民为主的模式。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最新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金融交易)显示,1997年社会总储蓄(即可支配总收入扣除最终消费后的余额)中,个人比重达到51%,大大超过企业36%、政府部门14%的比重。这种储蓄格局宏观上的变动,显然是以微观变化为基础的。
     
      (二)企业未能建立起自我积累机制
     
      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及其内部分配体制的调整,国有和集体企业可支配财力逐渐增大,但真正用于生产发展的却很少。自改革以来20年,企业一直未能真正建立起具有自我约束、自我积累的机制。企业在利润分配中普遍存在着“重消费、轻积累”的倾向,“生产靠贷款,留利发奖金”已成为通行的原则,甚至相当部分企业出现“吃完财政吃银行,吃完增量吃存量”的现象,企业的短期行为很严重。这主要是企业的分配机制决定了积累机制。
     
      (三)居民高(金融)储蓄的形成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个人积累在整个社会积累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但居民的投资活动却有很大局限性,一是在个人总储蓄中,金融投资比重很高,占70%,而实物投资比重很低,仅占30%。二是在个人金融投资中,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比重很高,而股票、债券和保险等证券类投资比重较低,两者之比大约为二八开。三是在个人实物投资中,建房、购房投资占的比重很高,经营性投资比重很低,前者占50%,后者仅占20%左右。高比例的金融资产,低比例的实业资产,反映出我国居民中缺乏真.正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此外,长期以来社会大环境对个人投资的压抑,也是居民不善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银行(对企业)高债权背后的高风险
     
      企业虽然在发展壮大,但自有资金却增加很少,以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由改革之初的18%逐渐攀升至目前的70%左右,而居民手中有钱却缺乏真正的创业者和投资者。这势必造成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严重分离。例如1997年,在社会总储蓄中居民个人占51%,在社会总投资(指实物投资)中居民仅占15%,居民总储蓄和实物投资的分离程度为36个百分点,达1万多亿元;而当年企业总储蓄(含折旧)占36%,实物投资则高达72%,分离程度亦为3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缺口(达1/2)刚好由居民补齐。
     
      这样,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活动甚至简单再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借助于个人和企业之间的一个中介机构来完成,这就是银行。居民把收入中消费之外的绝大部分作为储蓄存入银行,银行则把这些资金借给自有资金越来越少的企业来使用。于是,银行必然对企业拥有高债权,成为我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而高负债经营就成了我国中小企业运行的一种常态。
     
      从企业资产流失开始,经居民高收入和高(金融)储蓄,再经银行(对企业)的高债权,最后形成企业的高负债经营,至此,资金完成了它自身的循环。而资金每这样循环一次,企业的资产流失,居民的金融储蓄率,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企业的负债率,都会上升一定的百分点,“企业——居民——银行——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恶化一步。
     
      三、对策建议
     
      1、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资产信用不足、缺乏抵押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的改革,培育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增加企业的内源融资;
     
      2、为分流社会资金,避免过量资金“涌入”银行,应鼓励个人创业,将个人、家庭和亲戚朋友的银行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
     
      3、应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让优质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
     
      4、改组现有银行机构,组建一批投资类金融机构,以解决社会长期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5、积极稳妥地发展风险(创业)投资事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6、从完善制度和加强组织建设两方面入手,通过边际改善(增量改善)的途径,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7、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并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8、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9、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中介机构、综合性辅导体系,普及融资知识,全面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10、政府要积极优化融资环境,并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便利的条件。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