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元: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是如何确立的?

                            
    0

    时间:2018-07-03  来源:新华网


  •   为什么要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条主线?
     
      30年前,1987年10月—1988年6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中央党校、北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人大课题组等八个单位参与编制《1988—1995年经济改革规划纲要》。当时有一个最大的争论,就是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究竟是什么?
     
      以北大和中央党校课题组为代表的一方,主张以企业改革为主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主张以价格改革为主线来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意见,是主张企业改革和价格改革、所有制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两条主线共同推动。
     
      今天我回想当时提出的两条主线,不仅仅对1988—1995年的中期改革有效,同时对整个中国经济改革40年都是有效的,中国40年经济改革就是沿着这两条主线不断深化。所以,我们今天讲这个题目,主要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这一条主线有什么内容?
     
      第一条主线是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这么几大块:第一,对个体经济的重申和发展;第二,接踵而来的私营经济;第三,外资经济的引入和发展;第四,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调整和改革;第五,确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首先是个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前,是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1978年的时候仅有个体就业人员15万人。改革开放后,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局面的正是对个体经济的重申。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劳动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到1979年上半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到了2000万人。怎样增加劳动就业岗位,成为党和政府最紧迫的问题。所以1979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了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针对大批返城务工人员和城镇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允许各个地方根据当地市场需要,经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有政治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
     
      尽管规定不准雇工,但这为城市个体经济发展开了一道口子。1980年12月11日,一个温州女孩从温州市工商局领到了第一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这意味着政策开始支持个体经营了。从1981年开始,党和政府鼓励和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我国城乡个体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第二,是私营经济接踵而至。个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决了大批人的就业问题,还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增添了活力。于是,个体经济发展起来后,私营经济接踵而来,这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个体经济发展以后,经营好的个体经济户就要求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营项目,这需要增加劳动力、需要雇工,那个时候社会上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雇工相对容易找到。接下来,经济比较好的个体工商户就开始了雇工经营。
     
      对于雇工,最开始国家是有限制的。同时80年代有关应不应该允许雇工的争论很厉害。这主要关系到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究竟怎么区分,争议点在于究竟雇多少工才算私营经济?经济学家林子力出了一个主意,他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第九章的一个算例,提议道,马克思说雇工8个人以上才是资本家。这个提议后来大家都同意了,以8个人为界限,雇工8个人以下叫个体经济,8个人以上叫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的发展是从1988年开始允许领取私营执照开始的。在1992年,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私营经济开始了加速发展。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国内生产总值做了不少贡献,占比从1979年的不到1%,增加到现在的60%以上。
     
      第三是关于外资引进。1980年,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设置经济特区。对于办经济特区,一开始其实有不同意见。邓小平对引进外资非常支持,外资引进慢慢地走上正轨。在党中央的支持和领导下,从经济特区到全国,利用外资逐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外商投资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公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的改革。中国经济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1978年12月,安徽小岗村签订了包产到户的第一项协议。在中央和地方领导的支持下,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从1980年初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1.1%,当年年底就逐渐提高到了14.9%,1981年6月“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86.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尽管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但是体现了所有权的观点,调动了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从市场开始,到国有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再到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走过了漫长的十几年时间。
     
      最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坚持公有制。同时,我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是我讲的第一条主线的大体脉络,一是个体经济的重申,二是私营经济的接踵而来,三是利用外资,四是公有制的改革,最后是1997年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怎样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怎么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关于基本经济制度中的以公有制为主体,据我所知,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界和工商界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理论界人士指出,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增长,2017年非公经济对GDP的贡献为6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超过60%,非公企业对全社会新增就业占比贡献达90%。他们由此认为,公有制的主体已经被突破,并主张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理论界、工商界,尤其是当时工商联的一些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发展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如果继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他们建议将基本经济制度修改为: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本人也参加过工商联召开的一些会议,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全面的,都没有很好地理解公有制为主体的真正含义。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对公有制的含义做出非常明确的规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1978年到2017年的39年间,中国GDP实现高速增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国有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不同所有制经济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继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些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总的来说,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公有制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公有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优势没有变。我们今后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和改革的主线怎样理解?
     
      接下来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条主线,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和改革。这主要包括用市场经济来替代计划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使其稳定正常运行。改革开放是从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开价格展开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放开小商品价格,涌现了商品经济。年纪大的人们都知道,在上世纪70、80年代,我们很难想象可以到超市随意买东西,但是改革开放一旦引入市场机制,各种产品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
     
      自1992年召开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价格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格改革走在前列,1985年以放开绝大多数农副产品购销价格为标志,商品市场迅速活跃起来。进入新世纪,中国改革转向自然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化,包括水、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本等。我们80年代提出市场价格体制参考的是当时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做法,认为应有80%的商品价格放开。到2015年底,全国97%以上的商品服务价格已经放开,剩下的3%限制在重要公益性服务领域。这远远超出我们80年代研究价格改革时候的想象。
     
      第二,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放开价格就能形成市场,价格改革大幅度推进,为市场改革和发展了提供良好的条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体系的发育有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978—1991年,在价格改革大幅度推进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同步发展。国有企业逐渐向市场主体转变,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2002年—2012年,主要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贸易发展和利用外资成效非常显著;2013年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争取到2020年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经济运行机制改革,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从1978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经济搞活了,宏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增强了。同时,宏观经济管理必须跟上,这就是为什么1985年要召开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这个会议最重要的意义是明确要求将直接管理、计划管理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以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是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实行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经济过冷的时候扩张经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在实践中,改革开放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每年都是增长的,没有一年是负增长的。最低的GDP增长发生在1990年,也达到了3.9%。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过的,说明我们宏观经济调控非常成功。
     
      宏观经济调控中,政府是最重要的角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一方面推进制度改革,克服资源过多、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等问题;另一方面,努力做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最后,“两条主线论”符合十九大报告精神,是新时代推进经济改革的两个重点。十九大报告谈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候,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这两个重点恰恰跟我们前面所说的两条主线相吻合。
     
      一方面,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完善产权制度包括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非公有经济的财产权,有效地防止货币资本的流失;另一方面,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这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决定性作用。
     
      所以我个人认为,“两条主线论”和十九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重点是完全符合的。今后我们应该继续从这两个方面,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同时,对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的完善和陈述也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