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0

    时间:2018-11-23  来源:新华网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对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进行了理论性的系统设计,制定了具体原则,设定了整体战略框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了指导,是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在努力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当前中国外交的一个总体框架。
     
      1.对国际形势的基本评估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变”字。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化”字——在变化过程中进行转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个变化过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其中,特别强调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变革”,它比变化更进一步。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仍然是总体和平、总体缓和、总体稳定,中国外交存在着大有可为的空间。在总体稳定的国际形势之下,国际关系发展的两大趋势决定着国际关系的未来。第一个大趋势是国际关系“全球化”。虽然现在世界上一些地方出现了战乱冲突,有的西方国家搞逆全球化,但总体来看,国际关系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仍然在继续,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密切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第二个大趋势是区域合作“一体化”。环顾世界,各区域都在通过区域合作来构建“共同体”,实现双边的、小多边的、多边的乃至整个区域的融合。虽然有些地方也出现了逆一体化的趋势,比如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出现了英国脱欧事件,但这并不影响世界朝着相互合作与协调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全球化”仍然是能够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光明前景的时代潮流,我们应该顺应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自身建设好,争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2.中国外交理论的框架
     
      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这个总目标,“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中国外交的方向。“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中国外交的方式。我们把清洁美丽这样的词汇放在中国外交中,实际上是希望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给人类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不同于工业社会的西方式外交。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世界人类史的高度来看待未来世界的。把中国梦和世界各国的梦想结合起来,基于人类文明这样一种大框架的建构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外交理念也有别于西方国家,强调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把国际公平正义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相结合,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亲诚惠容”的关系和国际间“亲诚惠容”的关系相结合,使中国外交更具亲和力。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要树立“地球村”意识,国家之间、人民之间守望相助,共同发展,在区域合作中多予少取,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共享繁荣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发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发展、区域合作一体化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这要求我们要以自身的国力建构为基础。首先,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使中国强起来,不但要加强综合国力建设,同时要注重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国家形象建设,使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其次,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现陆地大国向陆海强国的转变。再次,积极推动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并使之真正成为一种安全政策、理论指导。最后,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使各种力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以此来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不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为敌,所有国家都可以成为中国的合作伙伴,我们要构建系统有序的全球伙伴关系。总之,中国站在全球视野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经营周边,立足亚洲,建构欧亚大框架,从而实现全球治理。这是一个相互协调、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统一整体,为世界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
     
      3.对国家外交的集中有效管理
     
      外交理论的核心入宪,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集中统一领导。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201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2018年3月,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中国外交领导体制有了更加完善的建构。同时,我们在宪法修正案中对外交方面的内容作出重要修改,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增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使外交的地位在宪法中得到突出。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确立
     
      2018年6月22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明确强调了我们党在国家外交方面集中统一领导的地位;二是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是新时代赋予对外工作的历史使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国外交有机结合了起来;三是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以世界和平和发展为基本内核;四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以及中国文明进程有机结合了起来;五是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把“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方式,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六是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这对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和平的发展作了明确表述;七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伙伴关系,这是我们外交的一个基本判断和界定;八是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全球治理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战略制高点,要以外交道义为基础来推进;九是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是把国家核心利益作为外交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来考虑,维护国家总体利益;十是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这是要我们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下去并发扬光大。这“十个坚持”为中国外交的整体框架作出了非常好的描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外交的“三观”,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
     
      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总体框架用一个图形作一个比较形象的、直观的描述。首先是以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基础,这是外交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外交战略的归宿。在这个基础上,全球治理和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中国外交的两大“支柱”。在二者之间的“墙面”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以这种方式推动中国同周边国家、亚洲国家乃至世界各国建立起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外交的“大梁”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外交的“屋顶”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在这个宏观建筑物上,以基础、支柱、墙面、大梁和屋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体系。
     
      二、全球化3.0与中国的全球治理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看来,今天已进入全球化3.0时代。中国正在顺应世界全球化趋势,成为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引领者。
     
      自古以来,国际关系形态中的文明关系和国家力量的权力布局总体上是基于陆地和海洋,而权力关系的基础也是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转换的。在古代的“大陆时代”,其地缘逻辑是“陆主海从”。人类文明都是基于陆地而产生的,欧亚大陆则是古代文明分布的主要地理平台,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在这个平台实现的。同时,古代国际关系的建构也是在欧亚大陆这个大平台上进行的。在近代以来的“海洋时代”,其地缘逻辑是“以海制陆”。随着西方国家对新航路的开辟和南北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欧洲对全世界进行了殖民扩张,使西方一度居于世界的统治和主导地位。在他们看来,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追求“海权”成为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以海制陆”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样式,像今天的美国仍在追求“太平洋时代”的领导权。
     
      在面向未来的“新大陆时代”,其地缘逻辑将是“陆海协同”。现在的国际关系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将要重新回归大陆,新型国际关系建构也将通过大陆并围绕大陆展开。因为人类是陆地动物,人类社会文明也是在大陆上产生和发展的,古代是如此,今天亦是如此。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及新兴技术的产生,陆地对于人类交流交往的阻碍越来越小,甚至未来还有可能会打破陆地的藩篱,使人类在陆地上可以进行更加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到时陆地和海洋将不再是矛盾和对抗的关系。
     
      在这个前提之下,近代以来的全球化浪潮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波全球化浪潮是基于“权力”,这是全球化的实践开端。大航海时代使世界真正连为一体,权力为全球化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近代科技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手段,这是一种线性的单向全球化。西方国家通过追求权力,追求血与火的军事力量和商业力量,来实现它对全球的控制。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权力的全球化。
     
      第二波全球化浪潮是基于“制度”,发达国家的获取和发展中国家的付出,造成了世界性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这是一种平面的全球化。西方国家通过自己强大的力量建立起一整套制度规范和法律体系,如成立联合国、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等。而这样一个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使得全球化向新的阶段进一步推进,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制度的全球化。
     
      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治理的全球化。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非西方国家在世界国际关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国际关系不再是由西方来主导,西方的制度化建设也并不完全适应当前新型国际关系的现实,世界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全球化的权利,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是一种立体的全球化维度。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跨区域和区域间的网络化建设,就是一种新型的全球治理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一系列对全球化的思考,并对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世界各国和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定位作出了非常全面的阐述。他强调,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客观的发展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并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尽管西方国家极力维护自己所主导的世界秩序,但也阻挡不了全球化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中国目前在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可以说,中国在推动全球化浪潮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大国博弈逻辑的转型
     
      现在国际关系的发展正处在“权力转移”向“权力共享”转变的过程当中。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发展,大国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国关系的竞争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是“决斗赛”。决斗是你死我活的,是一种人类之间的厮杀,体现了一种非常野蛮的兽性。近代的强权政治,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某种程度上都带有这样的特点。
     
      第二种是“拳击赛”。拳击是两个拳手的对战,以击倒对手为胜利的方式和目标,这体现了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那么,当拳台变成国际舞台,“拳击赛”就成了大国博弈的方式。美国就带有这样的色彩,它在冷战时期打趴下了苏联,现在又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试图进行全面遏制,以此来维护它在全球的所谓领导地位。
     
      第三种是“田径赛”。比如刘翔、博尔特,他们获得世界冠军并不需要把对手击倒,而是在与大家同场竞技过程中凭实力夺得第一。不仅如此,他们还促进其他选手水平的提升,推动田径赛的整体成绩大幅提高。这就是通过“田径赛”,大家都可以获益,促进各自的提升,实现互利共赢。我认为,未来的大国关系就应该通过这种“田径赛”的方式来实现。
     
      过去西方国家基于强权政治,认为国际关系的发展会经历一个大国的兴衰过程,而大国的兴衰总是伴随着权力的转移,也就是一个大国衰落的同时会有另一个大国崛起。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从竞争到对抗、冲突的过程,其结果往往是走向战争,通过战争的方式打败对手,新的力量才能崛起。
     
      回顾近代以来的西方世界,权力转移确实是一种基本的逻辑。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法国、英国,再到德国、日本、美国的崛起,相当程度上都是一种权力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一个突出特点:权力转移都是在西方国家中实现的。日本实际上也是一个脱亚入欧的国家,是以西方逻辑来推动国家行为的。所以,权力转移是一种西方大国间的关系逻辑。
     
      但是,今天的国际关系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不再是世界的主导。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仍然以一种强权政治的逻辑来认识和处理中美关系。它认为,现在美国作为一个守成大国一定会遭到中国这一新兴大国的挑战,结果很可能会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而新兴大国最终会成为一个霸权国家。
     
      美国要维护自己的霸权,必须强力打击、压制中国的发展。所以,美国对中国挑起贸易摩擦,甚至某种程度上还有武力的成分,比如美国在军事上加强对西太平洋的部署,前不久公布的美国《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大幅提高了下一年度的国防预算。特朗普提出所谓的“印太战略”,准备全方位应对中国这个战略竞争对手,实际上就是想遏制中国的发展,甚至某种程度上考虑未来西化、分化中国,让中国走向衰落。这就是美国非常自私、非常不道德的战略思维。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认为这种思维已经过时了,不仅是冷战思维,还包含着近代以来的强权政治思维,这些都不符合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大势。权力实际上是共存的,因为现在西方国家不可能消除中国,也不可能消除其他发展中国家,现实是中国正在发展,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群体性崛起,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现实。
     
      权力共存是一种国际关系的现实,在这个状态下,国际关系的管理应该怎么办?按照西方的逻辑,就是权力间的竞争,最后谁变成老大谁就来管理世界。但是今天,权力并存的结构已经形成,权力由大家共享,各国都有自己的地位,都有自己的作用。各个大国在各自所在的区域,都可以发挥促进稳定、和平、发展、繁荣的积极作用。
     
      中国并没有意图要和美国竞争,取美国而代之,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不符合中国自身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战略。正因为这样,中美之间还需要不断深入沟通和交流,增加对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当然有些问题,美国以其传统的思维逻辑还认识不到,我们只要让国际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就能让美国逐渐接受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共存和共享以及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大国关系的结构,使它不得不调整外交方针和姿态。
     
      中美之间,尤其在亚太地区,确实有相互竞争的地方,但是这个竞争是理念的竞争。美国强调所谓的新区域主义,认为在亚太地区美国是主导,其他国家应顺从于美国的经济、政治、安全利益需求,实现美国主导下的所谓的霸权稳定。特朗普提出的“印太战略”,就是要通过跨区域的方式来实现美国对太平洋乃至印太地区的主导。而中国强调开放区域主义,认为一个区域需要有自己的区域界定,中国既然处在东亚,就要和其他东亚国家合作,构建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跨区域合作。通过这种方式把过去分裂的东亚重新整合起来,进一步扩大东亚整体的跨区域合作,实现泛太平洋双层构架。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现在仍然认为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全球性影响早已超越了双边关系范畴。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希望不要以传统大国间的竞争对抗和权力转移的方式来解释的中美关系,我们的新型大国关系应该是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方式来构建。这种新型大国关系使得中美两国可以共存,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目前没有被美国所接受。事实上,中美关系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发展。
     
      打个比方,过去一台计算机由一个CPU控制主导,就能很好运行起来,但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CPU已经带不动计算机的运作了,如果无限扩大CPU的功能,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计算机的毁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美国,过去美国主导着太平洋,但随着太平洋国际关系的发展,各种复杂状况层出不穷,美国已经无法解决太平洋的事务了。可见,仅靠一个国家是不行的,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很有可能会导致世界的混乱。现在,太平洋地区需要加一个CPU,达到“双核模式”,两个CPU共同推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整个太平洋国际关系的建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中国非常认可,也在其中积极发挥作用。一直以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共同努力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东亚峰会(EAS)是涵盖了“10+3”(东盟10国+中日韩)之外国家的首脑会议,为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也都非常肯定中国在东亚峰会上所展现的积极影响。APEC和EAS两者相向而行,相互结合,形成了跨太平洋的区域合作组织。这是中美两国各自推动的跨区域合作的融合,是“双核模式”的良好体现。总体来看,在“双核模式”框架下,中美之间仍然有很大合作空间。虽然中美关系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通过领导人之间的一系列沟通以及各种层次的深入交流,是可以超越矛盾,最终达成共识的。
     
      中美在经济上的融合度已经非常紧密,难以分开。美国挑起贸易摩擦,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美国过去是一个海权国家,通过控制海洋占据了世界的主导地位。现在美国发现,过度向海洋扩张,导致国内空虚,国内经济出现了很大问题,国内产业空心化,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得不到发展。所以,特朗普强调美国第一,要重振美国的强大,他是要让一些产业回归美国本土,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同时也是一个陆地大国。现在,美国貌似用战略扩张来遏制中国,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收缩。从长远来看,中美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大国间的战略平衡,也就是新型权力结构的体现,使中美超越今天的对抗和竞争,在全球权力结构当中达成权力共享。
     
      四、中国的周边外交进程
     
      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大国,在亚洲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主导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周边外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睦邻”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我们更多的是和周边国家建立一种稳定的关系,使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对抗美国和后来的苏联。第二,“安邻”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主张立足于亚太,和周边国家建立相互稳定的关系。第三,“富邻”阶段。从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通过自身发展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机遇,通过“一带一路”让周边国家共同富裕起来,实现合作共赢的周边关系。
     
      中国有两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上边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们有14个陆地邻国,6个海上邻国,3个隔海相望的海上近邻。在国际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国家最多,周边国家的样式也非常多,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大国,也有小国;有富国,也有穷国。中国的周边外交在世界大国中是最复杂的,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整体外交局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在稳定边界的基础上,实现边界的富裕和繁荣,中国提出了一系列跨境合作的构想。到目前为止,整个中国周边已经形成了环绕中国边界的一系列跨境合作安排。比如,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中俄跨境合作、湄公河流域合作开发等。我们过去强调的是边界安全,后来我们重视边境发展,现在我们强调跨境合作。从边界到跨境的管理进程,构成了“镶边外交”的框架,把中国边界镶成一条金边,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更好地粘在一起进行互利共盈的合作。
     
      东南亚国家是中国周边外交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领导人之间经常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会面和互访。但是,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小的问题。因为周边国家相对来说比较小,有些国家经济上又比较弱,所以他们担心和中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合作会不会被主导。为了防止被中国控制,他们就想引入一些区域外的国家来和中国进行竞争,比如把日本、美国拉进来使其与中国形成一定程度的对抗,从而使自己从中获益。
     
      针对这样的问题,中国找到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法。具体有:
     
      1.“2+1”的合作框架。什么叫“2+1”呢?现在有两种方式,一是倒三角“2+1”框架,就是中国和一个小国合作,再加一个区域外的大国。比如中越合作,大家知道,中越之间存在着南海问题,而越南,一方面想要和中国合作,另一方面又总担心被中国主导。所以,在经济上,为了平衡中国,越南就想把日本、韩国拉进来;在安全上,越南想把美国拉进来。这样一来,中越合作就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实际上,日本在越南有比较好的合作机制,在经济上也有比较多的投入,所以我们在推动中越经济合作的时候可以和日本进行协调,共同合作。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实际案例,比如日本公司和中国公司合作在越南建设水电站。
     
      另一种是正三角“2+1”框架,就是中日+第三国,或者中韩+第三国。过去日本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老想跟中国对抗,现在日本的想法有所改变,一方面,美日间的经济矛盾比较突出,日本想通过与中国的协调来和美国进行博弈;另一方面,日本看到了“一带一路”中的机遇,现在也在考虑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方面进行协调,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中日之间可以探讨共同的协调与合作,在第三国寻求市场和机会。
     
      2.“3+X”合作倡议。2018年5月9日,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提出,应集聚中日韩三方优势,打造“中日韩+X”合作模式。“中日韩+X”中的“X”内涵丰富,现在来讲,这个“X”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地区,可以是亚洲,也可以是非洲、欧洲。从实现三国优势互补与亚洲国家现实需求角度看,国际产能、基础设施、国际减贫、灾害管理等领域可以成为“3+X”新合作模式开拓的首选领域。因为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而韩国则处于从中等发达国家迈向更发达的阶段,已步入后工业化的日本也在积极探索新增长点,三国间呈现垂直与水平产业分工并存的复杂局面,同时三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拥有丰富经验和充足资本,我们现在逐渐形成一种产业链,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未来共同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条河流,一片海洋”。“一条河流”指的是澜湄合作机制,“一片海洋”指的是南海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中国曾经提出“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一轴”是指从南宁到新加坡经济走廊,它以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的公路为载体,把6个国家、9个城市串联在了一起。“两翼”中的“一翼”,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以澜沧江、湄公河为载体,涵盖中国、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和缅甸6个国家。“两翼”中的另外“一翼”,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以海洋为载体,包括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和菲律宾。后来,中越两国达成一致建设“两廊一圈”,即“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现在,我们有了澜湄合作机制和南海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进一步实现了中国和东盟的深度融合。我把这种融合称为M型战略和Y型战略的合作。M型战略是中国的“一轴两翼”,往下延伸;Y型战略是“两廊一圈”,往上衔接,更好地实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合作。
     
      东亚区域合作的模式也发生了转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通过产业分工成为了亚洲的“领头雁”,形成了别的国家跟着日本走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的“雁行模式”。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完整的产业结构,与周边国家的各种技术产业都可以开展合作——一种横向的,立体的“平轴模式”的合作。
     
      自古以来东亚国家就是一个整体。从地缘文明上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宗教、安全、生活方式,都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东亚经济的产业链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的产业循环体。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努力打造东亚区域合作的双层结构——“胡桃模式”,以东亚为核心,与域外的大国,像印度、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相互协调,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东亚和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五、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多大的合作平台和非常密切的网络化建构。
     
      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关系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关系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现在来看,这当中的南北关系应该说的是我们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我国非常重视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通过帮助他们解决贫困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外交方向,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我们相互承认与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面对着来自西方国家的一些挑战和压力,需要通过相互支持来共同应对。其次,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都面临着维护和平、实现发展的大目标,需要通过相互尊重、互助互利来实现共同发展。所以,我们通过一系列制度化安排,包括高层互访和制度化建设,实现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
     
      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合作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和非洲国家一直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今天的中非关系有了一个新的内涵,就是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下,非洲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平台,中非关系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互协调与合作的重要典范。这当中,“一带一路”是中非关系中一个新的发展战略空间。我们把非洲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自然的延伸,“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通过和非洲国家的合作,我们可以实现共同发展、集约化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以及开放发展。在“一带一路”这个大框架下,我们在非洲国家建设了很多重大项目。比如,通过埃塞俄比亚的铁路建设,为中非间基础设施发展树立了非常好的典范。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还有一个典型代表就是金砖五国。“金砖”这个词首先是西方国家提出来的,它强调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现象。事实上,我们现在把金砖五国变成了一个制度化安排,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金砖国家峰会,以这种方式把发展中大国连接了起来,形成一个群体性力量,共同发声,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上,我们推动建立了金砖银行,建设一系列大型项目,推动金砖五国专门制定了《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金砖五国的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构建新型伙伴关系的样板。可以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金砖五国的合作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六、“一带一路”大框架与全球合作网络的建构
     
      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间合作网络化的建构,是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了一个新的角色,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
     
      “一带一路”是基于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很好连接国际关系发展的倡议,也是一个欧亚大陆网络化合作的设计,还是一个推动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设计。
     
      在“一带一路”中,非常重要的是推动陆海联动。国际关系全球化的新趋势就是新大陆时代的来临。新大陆时代就是通过欧亚大陆陆地的连接,使得欧亚大陆再次在古老文明的框架之下形成新型的欧亚大陆国际关系。所以,陆地丝绸之路也好,海上丝绸之路也好,甚至包括现在北极的冰上丝绸之路的建构,都是围绕着欧亚大陆,以这种方式实现陆海联动。这种国际关系的新行为,和过去国家间的扩张、对抗完全不同,它以一种互利共赢的方式来建构,同时又和丝绸之路的传统连接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关于国际关系的设计。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在亚洲大陆建构了一种“四环外交”的战略架构。东亚区域合作的“东亚共同体”框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中亚合作机制,是中国东西两个方向的主体构架,中国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中俄蒙三国协调的南北两圈则起辅助作用,由此形成一个四环相扣的整体,将中国很好地融合到亚洲国际社会之中。除此之外,还有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这个由哈萨克斯坦推动,每四年举行一次的亚洲大陆峰会,实现了整体的亚洲国际关系的建构。
     
      “一带一路”延伸到欧洲。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构,把亚洲和欧亚经济联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跨欧亚大陆的经济秩序。在这当中,中国、俄罗斯、印度,还有德国和法国,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新大陆时代的大国协调体制。可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跨欧亚大陆的大框架,是一个陆海协同体,也是一个中、俄、印、德、法的大国协调体。
     
      欧亚大陆通过已经形成的各种流动,使大家紧密连接在一起,我把它叫做八大流:人流、物流、水(河)流、车流(中欧班列高铁)、能源流(主要是石油)、电流(电力)、钱流(金融的联系)、网流(网络的联系)。以八大流的方式,使整个欧亚大陆连为一个整体,把欧亚大陆各个地缘板块结合起来。将东亚、中亚、南亚、西亚、北亚、东欧乃至欧盟结合形成一个大的板块,实现东西方文明的平衡。“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带动本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建设的五大重点领域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国家和区域间的融合,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和跨区域间合作的网络化建构。
     
      这样来看,“一带一路”实际上不仅仅只是欧亚大陆,也不仅仅包括非洲,甚至可以把北美大陆、南美大陆也连接起来。比如,非洲联盟和拉丁美洲以及南太平洋、大洋洲,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结合体,如果吸收这种理念,每个地区都只是自己区域合作的一个平台,各个平台之间可以再进行跨区域的连接,真正构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建构,实际上就是我们已经形成的一个全球网络化的框架。未来,如果把这个跨区域的网络做实并加强,进行完全制度化的建构,一个真正的全球网络化结构将由此形成,我国所主张的非常有效的全球治理平台也就由此建立起来了,世界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相互协调的世界。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