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尔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 积极推

                            
    0

    时间:2018-11-28  来源:新华网


  •   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今天我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二是北京未来的空间布局与城市治理,三是京津冀区域战略性重点工程。
     
      大家知道,围绕北京未来的发展2017年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考察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的两项重要任务。他指出,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北京市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首都更好发展特别是破解特大城市发展难题进行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五点要求:
     
      一是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二是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三是要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高度负责精神,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
     
      四是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尤其要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
     
      五是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首都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件大事,2017年6月,召开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而努力奋斗。会议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第三件大事,2017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扣住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北京市编制的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
     
      一、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就是要我们明确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怎样建设首都”就是要我们深入思考北京未来的发展思路。
     
      (一)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就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总目标。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对这一战略目标的内涵作了具体界定,指出,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首善之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这里面,前三句话针对的是“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后三句话针对的是“和谐宜居”的目标。总的来看,这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的明确回答。此外,会议还提出,北京要成为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在我看来,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还要符合两个趋势的要求。
     
      第一,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有经济学家测算分析,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在2014年就已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了,并预测到2025年我国GDP总量有可能会占到全球GDP总量的20%,到2050年,也就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候,我国GDP总量有可能会占到全球GDP总量的30%,届时我国就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北京作为首都要怎样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2017年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预测表明,到2050年北京人均GDP有可能增至当前的5倍,达到世界一流国家首都的水平,届时北京就真正成为了世界顶级城市。
     
      第二,要符合全球城市发展趋势的要求。根据全球知名城市评级机构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发布的2016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把全球城市分为Alpha、Beta、Gamma、High Sufficienc、Sufficiency五大等级。其中,第一档是Alpha++,只有两个城市上榜,依排名分别是伦敦、纽约;第二档是Alpha+,有七个城市上榜,依排名分别是新加坡、香港、巴黎、北京、东京、迪拜、上海。与2012年的榜单相比,2016年榜单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北京的排名超过上海,新加坡的排名超过香港。
     
      这是根据什么评级标准呢?GaWC的评级标准是一个非常综合且全面的评级系统,大体上包含了国际知名度、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人口规模、国际机场、国际港口、先进的交通系统与通信设备、对外资的吸引力、金融业与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蜚声国际的文化影响力、有影响力的传媒与体育社群等多个指标。总的来看,是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化水平等多个维度的指标评价体系。
     
      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不仅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也就是研究全球城市的发展方向。当然,每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各有不同。比如,伦敦在2015年版《伦敦规划》中明确了2036年城市发展的目标和着力点是,伦敦将成为全球最佳城市,为所有人和企业家提供更多机会,达到最高的环境标准和最好的生活质量,成为21世纪全球应对城市挑战,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方法最领先的城市。
     
      纽约在2015年4月发布的《一个纽约--规划一个强大而公正的城市》中,主要面向2040年提出了四项发展愿景:一是成长中的繁荣城市,二是公平公正的城市,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四是有弹性的城市。
     
      东京在2014年底完成的2020年城市规划《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中,明确提出东京的长远目标为“世界第一城市”,即“能为居民提供最大幸福”的城市,具体是要在社会福利、经济活力、城市基础设施、艺术文化振兴等各方面超过伦敦、纽约、巴黎等城市。
     
      巴黎在2012年发布的《巴黎大区2030》战略规划中,着眼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
     
      上海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将目标愿景确定为2020年、2035年及2050年三个阶段。在2050年,上海要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北京未来的发展总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那么今后五年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首都功能实现新提升,城市发展形成新骨架,经济发展汇聚新动能,生态环境取得新改善,人民生活实现新提高,文明和谐展示新风貌,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也明确了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
     
      近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中央政务、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
     
      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成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远期发展目标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成为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全球中心城市;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成为富裕文明、安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美丽家园;全面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北京未来的发展思路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我认为北京未来的发展思路要把握好战略定位、实现“三个协调”、处理好“三大关系”。
     
      1.把握好战略定位
     
      北京未来的发展要牢牢把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指出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
     
      加强全国政治中心建设。主要是抓好中央政务活动服务保障和首都安全稳定两方面工作。要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全力维护首都政治安全,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严格规划高度管控,治理安全隐患,以更大范围的空间布局支撑国家政务活动。
     
      加强文化中心建设。要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统筹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精心保护好世界遗产,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构建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加强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四个空间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另一方面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两大重点区域的整体保护。“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加强世界遗产和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山水格局和城址遗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九个方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
     
      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着眼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服务国家开放大局,持续优化为国际交往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发挥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首要窗口作用,努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那么抓手是什么呢?就是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通过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载体作用,加强一区十六园统筹协同,促进各分园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突破怀柔科学城。围绕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为依托的高端人才培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三大功能板块,集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先进交叉研发平台,凝聚世界一流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研发团队,做出世界一流创新成果,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我国在基础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竞争力,建成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搞活未来科学城。着重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集成中央企业在京科技资源,重点建设能源、材料等领域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大型企业技术创新集聚区,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
     
      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围绕技术创新,以大工程大项目为牵引,实现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精尖产业,着力打造以亦庄、顺义为重点的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
     
      2.实现“三个协调”
     
      落实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升首都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实质就是建设首善之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强调,北京的发展要着眼于可持续,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确定人口总量上限,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对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要系统分析、综合施策。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他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要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更加突出首都发展,牢牢把握“都”与“城”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使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更加突出减量集约,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瘦身健体”,有效解决“大城市病”,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坚持从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落细落小、多办实事,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全市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会议强调,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减量发展的问题。可以说北京是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也是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总体规划。减量发展重点体现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实施人口和建设规模双控,严格守住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
     
      同时,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包括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部分水利设施用地)控制在3720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控制在3670平方公里左右。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坚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为实现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处理好“三大关系
     
      北京未来的城市建设一定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第一,把握“都”与“城”的关系。北京既是首都,又是一座超大城市,到底哪个该摆在首位?要更加突出首都功能,紧紧围绕“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努力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要增强首都意识,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做到首都的规划建设始终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来开展,首都的发展自觉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来推进。
     
      第二,把握“舍”与“得”的关系。北京目前的功能和人口已经超出了现有资源禀赋的承载能力,已经影响了首都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服务保障能力的提升,所以要疏解非首都功能,在“舍”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靠创新发展,舍弃白菜帮子,精选菜心”。也就是说,北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通过舍掉“白菜帮子”,得到“菜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舍”就是减重减负,“舍”也是发展,要在“舍”中求“得”。要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腾笼换鸟,为提升首都功能腾出空间,以此确保更高质量的发展。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强调,在“疏”字上持续用力,在“舍”字上保持定力,在“优”字上集中发力,聚焦重点领域积极疏存量,加大禁限力度坚决控增量,推动功能疏解不断向纵深发展。注重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引导机制,加强统筹联动,确保非首都功能迁得出去、落得下来。坚持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统筹腾退空间利用,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加大“留白增绿”力度,加强城市修补,完善配套服务,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第三,把握“一核”与“两翼”的关系。“一核”强调的是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两翼”就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主要是围绕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转移,大力发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主导产业。河北雄安新区,重点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
     
      作为首都这“一核”的“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它们一方面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另一方面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这样就形成了以首都为核心,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为“两翼”的发展布局。“两翼”相互扶持,共同为北京中心城区减轻负担,而北京又能引领带动“两翼”的发展,并提供发展支撑。
     
      当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来讲,不仅仅这“两翼”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实际上现在是“2+4+46”平台,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新区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
     
      处理好“一核”与“两翼”的关系。2017年8月,蔡奇书记到河北省考察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他表示,北京将统筹全市优质资源,推进全方位协同合作,集中力量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开局起步。一是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一批优质公共服务“交钥匙”项目率先落地。二是推进优势创新资源集中布局,在雄安新区设立中关村科技园,促进雄安新区发展新经济、形成新动能。三是推进综合交通网络直联直通,推动雄安新区与北京交通路网高效顺畅衔接。四是推进疏解承接无缝对接,凡是愿意到雄安新区发展的在京资源,我们都坚决支持,积极做好服务与衔接,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五是推进改革创新联动互促,建立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共享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引导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相关功能、产业事业及人口向雄安有序转移。
     
      二、北京未来的空间布局与城市治理
     
      (一)北京未来的空间布局
     
      1.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
     
      2018年3月17日,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发布《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明确了首都功能核心区要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保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补充和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其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正面清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鼓励工业、仓储、批发市场等用地调整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办公和配套用房;鼓励历史建筑调整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鼓励工业、仓储、批发市场等用地调整为学前教育、养老设施;鼓励居住区相邻用地调整为社区便民服务、菜市场等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
     
      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负面清单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大型商业项目;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商务办公项目;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综合性医疗机构;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专科教育、高等教育用房;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住宅商品房;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仓储物流设施。
     
      “一主”指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即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总面积约137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
     
      中心城区的西北部地区主要指海淀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应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重要地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示范区,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实践区。石景山区应建设成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西北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功能区的资源整合,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服务环境,提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
     
      中心城区的东北部地区主要指朝阳区东部、北部地区。应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提升区域文化创新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塑造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规范和完善多样化、国际化的城市服务功能,展现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建成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高水平城市化综合改革先行区。
     
      中心城区的南部地区主要指丰台区、朝阳区南部地区。丰台区应建设成为首都高品质生活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区,首都商务新区,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区,高水平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区。朝阳区南部应将传统工业区改造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区。加强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投入,全面腾退、置换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为首都生产生活提供高品质服务保障,促进南北均衡发展。
     
      《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明确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外的中心城区要疏解非首都功能,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和服务首都功能的优化提升;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品质。其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正面清单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鼓励各类用地调整为养老设施;鼓励工业、仓储、批发市场等用地调整为学前教育设施;鼓励中关村科学城范围内的各类非居住建筑调整为科技创新用房;鼓励三环路以外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宾馆等建筑调整为体育健身、剧场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建筑,以及出租型公寓;鼓励居住区相邻用地调整为社区便民服务、菜市场等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负面清单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大型商业项目;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大型商务办公项目;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限制五环路以内的各类用地调整为综合性医疗机构;限制五环路以内的各类用地调整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面向全国招生的培训机构和文化团体;限制四环路以内的各类用地调整为住宅商品房;限制三环路以内的各类用地调整为仓储物流设施。
     
      “一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明确了城市副中心要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其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正面清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鼓励各类用地调整为托幼、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和养老设施;鼓励各类用地调整为社区便民服务、菜市场等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各类非居住建筑调整为体育健身、剧场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医疗设施;鼓励工业、仓储、批发市场等用地调整为科技创新用房。
     
      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负面清单具体表现在: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
     
      “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为传统中轴线及其南北向延伸,传统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永定河水系。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东西向延伸,其中复兴门到建国门之间长约7公里,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
     
      《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明确了中轴线及其延长线要以文化功能为主,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展示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做好有机更新,体现现代文明魅力;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要以国家行政、军事管理、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其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正面清单具体表现在:鼓励中轴线两侧的建筑调整为传统文化、传统商业、传统餐饮等历史文化项目,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负面清单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大型商业项目;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商务办公项目;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综合性医疗机构;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仓储物流设施;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专科教育、高等教育用房;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住宅商品房。
     
      “多点”指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多点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点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明确了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等新城要坚持集约高效发展,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其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正面清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鼓励各类用地调整为托幼、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和养老设施;鼓励各类用地调整为社区便民服务、菜市场等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各类非居住建筑调整为体育健身、剧场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医疗设施;鼓励工业、仓储、批发市场等用地调整为科技创新用房、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用房。
     
      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负面清单具体表现在: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
     
      “一区”指生态涵养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的大氧吧,是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明确了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昌平和房山的山区等生态涵养区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示范区、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山水的典范区。其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正面清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鼓励各类用地调整为托幼、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和养老设施;鼓励各类用地调整为社区便民服务、菜市场等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各类非居住建筑调整为体育健身、剧场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医疗设施;鼓励工业、仓储、批发市场等用地调整为酒店、餐饮娱乐等旅游接待用房,以及农业科技用房。
     
      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的负面清单具体表现在: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
     
      这里我想特别谈一下南北均衡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着力改善南北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契机,改善南部地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条件。以永定河、凉水河为重点加强河道治理,改善南部地区生态环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小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差距。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南苑-大红门地区、北京中关村南部(房山)科技创新城、中关村朝阳园(垡头地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为依托,带动优质要素在南部地区集聚。
     
      2.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强化西北部山区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功能,以三类环型公园、九条放射状楔形绿地为主体,通过河流水系、道路廊道、城市绿道等绿廊绿带相连接,共同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网络化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
     
      “一屏”指山区生态屏障。充分发挥山区整体生态屏障作用,加强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提高生态资源数量和质量,严格控制浅山区开发规模和强度,充分发挥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
     
      “三环”指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推进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建设,力争实现全部公园化;提高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比重,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形成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环状绿化带;合力推进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建设。
     
      “五河”指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为主构成的河湖水系。以五河为主线,形成河湖水系绿色生态走廊。逐步改善河湖水质,保障生态基流,提升河流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加强滨水地区生态化治理,营造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滨水空间。
     
      “九楔”指九条楔形绿色廊道。打通九条连接中心城区、新城及跨界城市组团的楔形生态空间,形成联系西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地区的多条大型生态廊道。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构建生态廊道和城镇建设相互交融的空间格局。
     
      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未来的空间布局思路是:在市域范围内实现主副结合发展、内外联动发展、南北均衡发展、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
     
      (二)北京未来的城市治理
     
      作为一座超大城市,北京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从精治、共治、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形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城市治理能力。
     
      精治,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环境治理能力,建立精细治理的长效机制;提升城市网格化管理水平,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健全智慧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以城市人口精准管理、交通智能管理服务、资源和生态环境智能监控、城市安全智能保障为重点的城市智能管理运行体系。
     
      共治,推动多元治理。提高多元共治水平,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培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性,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法治,坚持依法治理。更加注重运用法规、制度、标准来管理城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综合执法体系,搭建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平台,构建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相协调,部门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市、区、乡镇(街道)职责分工明晰的执法工作格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公共文明建设,提升市民守法意识和文明素质,使首都成为依法治理的首善之区。
     
      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深化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等领域市场化运营,在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公共交通、河道管护等领域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以解决“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建立分圈层交通发展模式,打造一小时交通圈。构建分圈层交通发展模式:第一圈层(半径25-30公里)以地铁(含普线、快线等)和城市快速路为主导;第二圈层(半径50-70公里)以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导;第三圈层(半径100-300公里)以城际铁路、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公路构成综合运输走廊。到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由现状约631公里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到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到2020年公路网总里程力争达到22500公里,到2035年超过23150公里;到2020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00公里,到2035年达到1900公里。
     
      加强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到2020年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里程由现状约741车道公里提高到1000车道公里左右,到2035年超过1500车道公里。
     
      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与城市有机融合。
     
      着力攻坚大气污染治理。构建多级通风廊道系统。建设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到2035年形成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远期形成通风廊道网络系统。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严格控制建设规模,逐步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
     
      构建水城共生的蓝网系统。构建由水体、滨水绿化廊道、滨水空间共同组成的蓝网系统。通过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历史水系,提高滨水空间品质,将蓝网建设成为服务市民生活、展现城市历史与现代魅力的亮丽风景线。到2020年中心城区景观水系岸线长度由现状约180公里增加到约300公里,到2035年增加到约500公里。
     
      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未来5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在新供应住房中,产权类住房约占70%,租赁类住房约占30%。产权类住房中,商品住房约占70%,保障性住房约占30%。商品住房中,共有产权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约占70%。共有产权住房中,70%面向本市户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三、京津冀区域战略性重点工程
     
      (一)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80万人。通过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区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主要功能节点初具规模;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
     
      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带”是以大运河为骨架,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沿运河布置运河商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地区、城市绿心3个功能节点。
     
      “一轴”是沿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向外纵向联系北京东部地区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对内串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等4个功能节点。
     
      “多组团”是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科学梳理、修复、利用流域水脉网络,建立区域外围分洪体系,形成上蓄、中疏、下排多级滞洪缓冲系统,涵养城市水源,将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等水系打造成景观带。
     
      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
     
      “两带”是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廊坊北三县地区东西两侧分别约一公里、三公里宽的生态绿带。
     
      “一环”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形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长度约56公里。
     
      “一心”即“城市绿心”,约11.2平方公里,通过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公园绿地及若干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市民中心。规划建设33个公园。
     
      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以大运河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路县故城(西汉)、通州古城(北齐)、张家湾古镇(明嘉靖)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玉带河约7.5公里古河道及古码头等历史遗迹。通过恢复历史文脉肌理,置入新的城市功能,古为今用,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创新活力。
     
      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规划建设管理北京城市副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不同层级轨道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复合型交通走廊;着力建设一批精品力作,提升城市魅力,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统筹考虑城市整体风貌、文化传承与保护,加强建筑设计系统引导;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建设空气清新、水清岸绿、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区,高标准的公交都市,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密度适宜、住有所居、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区。
     
      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地域相接、互动性强,需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合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实现统筹融合发展。
     
      共同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加强开发强度统一管控。形成一洲、两楔、多廊、多斑块的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依托潮白河、大运河流域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
     
      发挥北京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支持廊坊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产业。促进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廊坊北三县地区公共服务配套,缩小区域差距。防止贴边大规模房地产开发。
     
      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文化旅游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南苑—大红门地区等有发展潜力的功能区,应着眼于未来发展,预留空间资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承载空间。
     
      (二)北京新机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建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和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建成具有国际一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现代产业体系成熟,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引领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要完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功能,建设世界级航空枢纽,促进区域功能融合创新、港区一体发展。充分发挥天竺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形成以航空服务、通用航空为基础,以国际会展、跨境电商、文化贸易、产业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要有序发展科技研发、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以航空物流、科技创新、服务保障三大功能为主的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化临空经济区。
     
      (三)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挥好北京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着力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与河北共同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强化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四)河北雄安新区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简单8个字,道明了雄安新区的分量。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京津保腹地,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可以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二是有利于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提升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也可以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进张北地区建设共同形成河北新的两翼。三是有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设雄安新区,探索解决“大城市病”的新模式。一是用“跳出去”建新城的方法,跳出北京在周边建一座新城,缓解北京城市压力。二是通过建设集中承载地,打造能抗衡京津两市极化效应的反磁力中心城市,培育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反磁力中心城市是什么意思?就是具有抗衡北京、天津虹吸效应的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意味着我们要建设一个产业层次高、经济实力强、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的高水平、高品质新区。而且,它在有些方面甚至比首都中心城区条件优越,比如交通更便捷、功能更完善、经济更繁荣、生态更美好等,这样才能聚集更高端的人才、更高端的要素、更高端的产业,从而形成人口集聚效应,形成规模效应。
     
      第二,建设雄安新区,优化京津冀区域空间布局。京津冀区域空间布局最大的短板是河北。雄安新区设在河北,促进高端产业和要素向河北聚集,有利于提升河北整体发展水平。另外,雄安新区处于河北中部,可带动冀中南的发展,同时它又位于京津冀区域的核心位置,与张北地区形成河北新的“两翼”,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在空间结构上促进了由京津双核向多核结构转化。
     
      第三,建设雄安新区,培育全国创新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要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也就是说,雄安新区的发展要以“新”破局,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子。
     
      为什么会选择河北雄安新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区位优势明显。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的距离都是105公里,与石家庄的距离是155公里,其位置正合适,不近不远。
     
      第二,交通便捷。现有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城际高铁,完全可以把雄安、天津、北京等纳入到半小时通勤圈。另外,它离北京新机场不远,只有55公里;离天津港、沧州黄骅港等海港也不远。
     
      第三,生态环境优良。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区域内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第四,开发度较低。如同一张白纸,有很大的弹性和潜力。在这样一张白纸上,我们完全能够画出最美最新的图画。
     
      综合来看,该区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现有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可比较快地基本形成与北京、天津、石家庄半小时的通勤圈;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等;水资源比较丰富,可满足区域生态用水需求;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比较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雄安新区的选址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反复比选、科学研究、专家严格论证后,最终确定了这个区域。
     
      2018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雄安新区规划并提出明确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直接领导推动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党中央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是指导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规划期限至2035年,并展望本世纪中叶发展远景。强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紧紧围绕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创造“雄安质量”、成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三县及周边已有1795.46平方公里,其余204.54平方公里,是为未来发展预留的空间。
     
      雄安新区规划完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一主”指起步区,也就是主城区;“五辅”指5个组团,即安新组团、雄县组团、容城组团、昝岗组团、寨里组团;“多节点”指多个特色小镇。起步区随“形”就“势”,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布局。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构建蓝绿交织、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空间格局,非常令人期待。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