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0

    时间:2018-12-11  来源:新华网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想以“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题来谈一些感受、感想与感悟,主要涉及三个问题: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重大意义
     
      1.中国改革的缘起
     
      中国改革的缘起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最大的原因:一是对内反思“文革”;二是对外反思苏联模式,故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的“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我们就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九大,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的题目中都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提出“有中国特色”,可以理解为过去的社会主义在总体上还没有体现中国特色。过去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再到列宁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实践,再到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我们影响很大,它最主要的特征是计划经济。对这个问题(苏联模式),我们要有一种理性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苏联模式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也有一定的长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了。那么,中国特色怎么“有”,或者说中国特色怎么体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语境下,简单说就是,只有搞得比苏联好,跟苏联模式不一样,还要超越苏联模式,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才是“有中国特色”。结合时代背景,这也说明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步的、一致的、内在结合的、相辅相成的。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会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的前奏
     
      1977、1978年,中国发生了四件很重要的事情。
     
      一是恢复高考。这个高考不仅改变了好多人的命运,更为后面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准备。
     
      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7年,万里同志到安徽省委当第一书记。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他首先要关注农业、农村、农民。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1月份,天已经很冷了,他到农户家去考察。那个时候,农民住的都是草房,有的农村还不通电,吃饱饭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到了第二年,安徽又发生了大旱灾。于是,万里同志就主持召开安徽省委紧急会议,作出“借田度荒”、“谁种谁收”的决定。这一下就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为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1978年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为改革又奠定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
     
      三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它冲破了思想禁锢,推动了思想解放。没有解放思想也没有改革开放,要改革开放必须解放思想。
     
      四是中美两国于1978年12月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改革是和开放连在一起的,不仅要改革,而且要开放,在开放的同时改革。中美外交关系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贡献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们现在看来,正是这样一系列的准备、铺垫、前奏,促成了改革开放。
     
      3.改革开放的三个重大节点
     
      改革开放40年最重大的节点有三个。
     
      第一个节点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节点的重中之重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一个很重要的讲话,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充分准备。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强调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解放思想。讲话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第二个关键词是实践标准。讲话指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第三个关键词是实事求是。讲话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这个讲话告诉我们,解放思想、实践标准、实事求是是连起来的。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有实践标准,也不可能有实事求是;要坚持实践标准,就需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第二个节点是1992年的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这个谈话再一次鼓起了改革开放的风帆,再一次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一些话语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判断改革开放姓‘社’姓‘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等。
     
      第三个节点是党的十八大之后,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不久,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小组组长,而后就开启用顶层设计推进深化改革。我们可以说,改革又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战略部署和安排。
     
      4.渐进式改革的渐进性特点
     
      我们这40年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体现了一种渐进性的特点。什么是渐进式的改革?什么是渐进性的特点?我们可以用“六个先后”来回答:第一是先农村后城市,第二是先沿海后内地,第三是先经济后政治,第四是先外围后核心,第五是先试验后推广,第六是先易后难,也就是容易的先改,难的往后放。我们这40年的改革基本上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就是我们的渐进式改革体现的渐进性特点。
     
      渐进式改革的好处是可以减少阻力、逐步积累经验、避免大的动荡与风险。但是,渐进式改革也会带来它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改革面临的两大难题:第一大难题就是,40年过去了,容易改的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在国内的考察,去的就是深圳。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考察释放出的一个信号就是我们还是要改革,要深化改革,要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谈到改革时讲了这样的话:“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因此,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改革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怎么攻坚克难,怎么啃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好多改革都是要“啃硬骨头”的,比如军队改革,从七大军区到五大战区,从军区到战区,一字之差,但内容、编制、战斗力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再比如,监察体制的改革,党和国家的机构的改革。
     
      渐进式改革还有可能带来第二个问题。所谓渐进式改革,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改革还没有配套,还没有到位。所以,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它会产生一个老百姓非常关注的问题——贫富差距。怎么办?现在我们就需要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一个民族不能少,一个家庭不能少,一个人不能掉队。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改革面临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改革怎么体现社会公平,怎么实现人民共享。
     
      5.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
     
      今天的改革,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相比,有什么新的特点呢?
     
      第一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强调的是效率优先。当时深圳的大马路上有一个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时我们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提法在那样一个时间段里有一定的依据,也有合理性。今天,我们更加强调的是公平正义,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共享。
     
      第二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主要的问题是观念冲突。那个时候,一个改革举措出台,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老干部的第一反应就是要问姓“资”姓“社”。今天的改革不能说没有观念的冲突,但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观念冲突,而是利益冲突,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是从容易的入手。今天的改革是要攻坚克难。
     
      第四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的主要方法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知道,现在改革到了深水区,在浅水区有可能摸到石头,到了深水区就有可能摸不到石头。所以,今天的改革强调顶层设计,包括我们党和国家的机构的改革。当然,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不是冲突的。我们这个国家这么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单位,千差万别。所以,我们还是要鼓励基层群众探索,包括摸着石头过河,但要更加强调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更加重视顶层设计,要把上面的顶层设计和基层的群众探索结合起来。
     
      第五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而今天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刚才讲的军队的改革、监察制度的改革、党和国家的机构的改革,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反腐败,全面从严治党,“老虎”“苍蝇”一起打。
     
      第六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都很穷。所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定的合理性。今天,我们强调的是共建共治共享,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我们今天的改革是共享式的、普惠式的。
     
      6.改革开放与中国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一个鲜明主题就是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上面我们讲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步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核心的关键词。“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关乎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进步的旗帜。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过去中国的发展靠改革,下一步中国的发展还要靠改革。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我们要当改革的促进派、改革的实干家,进一步推动改革,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
     
      我们讲的中国道路,全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海外媒体喜欢叫中国模式,而我们一般不用,为什么?一个东西一旦成为模式就凝固了,僵化了,而且好像还有一点强加于人的意思。所以,我们讲中国道路。这个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在我看来,中国道路的特征有四点:第一点是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第二点是市场经济。我们改革的最大体现就是从计划经济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点是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这些是我们的根本、根脉、根基,是我们的底蕴、底色、底气。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第四点是人民主体。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成果也应该由人民共享。这四点是中国道路最鲜明的特征。
     
      8.中国道路的丰富性
     
      改革开放40年,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我们在讲中国道路的同时,也要讲另外两个概念,一个是中国话语,一个是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他经常会提到这两个概念。中国话语,就是要构建当代中国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形成一套自己的概念、范畴、表述,同时还要有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就是给世界更美好的发展提供一个我们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是和话语体系、中国方案结合在一起的。
     
      9.中国道路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道路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讲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从中华民族的发展看,中国道路带来了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前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从总体上解决了绝对贫困这样一个问题。第二个层面,从社会主义的发展看,中国道路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了青春和活力,显示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影响力。第三个层面,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中国道路给那些既想加快发展又想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为人类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10.道路自信与居安思危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要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在2018年1月5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三个一以贯之”。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这是我们的旗帜,这是我们的方向,这是我们的道路,这是我们的主题。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用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三是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我们既要有自信,又要有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这个风险挑战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际的:国内的挑战主要指的是要打“三大攻坚战”,包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国际的挑战则指的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等。对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坚持“三个一以贯之”来保持战略定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二、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改革开放与三个“起来”
     
      改革开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必由之路。1949年,新中国“站起来”;1978年,改革开放“富起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中国梦、强国梦、强军梦,则既包括“富起来”也包括“强起来”。这三个阶段对应三个“起来”,但绝不是相互割裂的。这三个“起来”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毛泽东时代的军事实力没法和今天比,但是我们还搞出了原子弹、氢弹。今天,我们主要是要“强起来”,但是“富起来”也还没有完全实现。所以,这三个“起来”是相互交叉的,也是相互影响的。
     
      2.改革开放与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可以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军队、国际七个方面简单梳理一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称为“五位一体”,然后是军队、国际,其中好多概念、好多命题,基本上都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来的,基本上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基本上都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做的。
     
      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党的十八大之后,在经济方面,我们有三个最重要的概念:一是经济新常态,是指要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不仅讲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而且讲稳中有变,特别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三是高质量发展,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是指数字要有质量、有效益,要转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转化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个方面是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不断抓的一件事就是反腐败、全面从严治党。好多话是党员干部、老百姓都知道的,比如,“老虎”“苍蝇”一起打;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巡视组回头看;我们的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等等。从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我们持续不断抓的就是反腐败和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第三个方面是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会讲到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文化自信。过去我们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现在又加了一个文化自信。道路是路径,理论是指南,制度是保障,文化是根基,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支撑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时候,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往往都会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从其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我们不仅要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落实、落细、落小,还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思想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个方面是社会。这一概念,在毛泽东同志的年代叫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过去我们叫社会管理,今天我们叫社会治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也是一字之差,但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来了。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矛盾更加错综复杂,而且会以网络弥漫、扩散。今天我们化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面临着更大的难点、挑战,怎么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特别强调两条:第一条公平正义,第二条依法治国。今天的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多的矛盾,怎么解决?如果我们公平正义、依法办事,老百姓是认可的,问题是能够被解决的;但如果不是公平正义,而是利益纠葛、潜规则、权钱交易,那问题就不好解决了,甚至会越搞越大,最后不可收拾。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两个基点:公平正义和依法办事。
     
      第五个方面是生态。今天我们讲生态,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最有影响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谈城镇化以及我们怎么守住生态文明的底线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我们不仅还要看到军队方面的改革力度之大与影响之大,同时也要看到在国际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价值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是实践层面的“一带一路”。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国际这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开放,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有新作为,我们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3.改革开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我们讲改革开放,一定不能忘了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前面讲了改革开放的第三个节点,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决定》强调了这么两句话,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说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里面的话说就是“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下一句话是新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意。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特别是十九大之后,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谋划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了一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任务,包括党和国家的机构的改革,说到底是为了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
     
      “四十而不惑”,改革开放40年了,下一步该怎样推进改革,我们应该更加清醒、自觉、有担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
     
      1.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特别重大的创新,不仅讲新时代、新思想,还要讲新矛盾、新转化。主要矛盾的转化不是个小事,涉及到整个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主要工作、主要任务、主要思路。所以,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提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前半句话的表述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我们今天的一大概念。美好生活可以包括物质文化,但是物质文化涵盖不了美好生活。后半句则是从“落后的社会生产”改为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在历史上,我们党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还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提出的,第二个是在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而1981年是改革开放初期。在这两个时间点上,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没有发展起来。没有发展起来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落后的社会生产。但到党的十九大,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综合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如果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好像就没有抓住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这不等于说我们今天没有落后的社会生产,今天的中国仍然有落后的社会生产,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主要矛盾是什么?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是什么?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平衡,城市、农村、城乡接合部的不平衡。不充分,各种解读、意见都有,不太好把握,但可以结合实际来理解。现在大一、大二的孩子基本上是1998、1999年出生的,而今年开学时,2000年的孩子都要进校了。他们讲“不充分”的时候,说:“商场里面要什么有什么,网购要什么来什么,我们好像很充分了,怎么是‘不充分’呢?”所以要把这个“不充分”讲清楚,我们要看到它的针对性,不是针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而是针对前面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需要,而且还日益增长,所以我们就“不充分”了。
     
      1981年,老百姓都很穷,有一个奢侈品的提法,叫“三转一响四大件”。“三转”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对于这个,现在大一大二的学生就一脸茫然,他们最难理解的是缝纫机。现在衣服不好了就换一件,不时髦就买一件新的,但在那个年代,衣服要反复穿,所以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所以说,1956、1981年是没有发展起来,今天就不一样了。经过40年的发展,今天是发展起来怎么办。那个时候是“有没有”,现在是“好不好”,那个时候温饱解决了就没有事了,但是现在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中国发展的问题,不仅比发展之前少,而且更多。我们现在不仅要活着,而且要美好生活,活得自由自在,活出风采,要有品位、有格调、有个性,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要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有绿水青山,等等。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不充分”了,所以要补齐民生短板,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
     
      党的十九大报告讲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就是解决我们不充分问题的办法。对此,好多单位提出,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马上就办,来真正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2018年8月8号,一篇署名宣言的文章刷屏——《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这篇文章就扣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题目,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要报纸转载。这篇文章是现象级的,从作者的文采到影响力都是。文章讲了三句话,回答了我们今天要解决什么问题,概括得很到位:
     
      第一句是,创造美好生活,就要解决“快速发展”留下的问题。“快速发展”留下的问题是什么呢?城乡差距、环境欠账、治理能力有短板。
     
      第二句是,创造美好生活,就要破除“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过去,解决温饱就没事了;现在,解决温饱、发展起来以后,问题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比如说,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都是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
     
      第三句是,创造美好生活,就要迈过“进一步发展”绕不开的坎。“进一步发展”绕不开的坎是什么?啃“硬骨头”,三大攻坚战,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把我们鉴定为战略竞争对手。
     
      这个文章的结尾讲了这么三句话,很有新意:“有风有雨是常态”,就是说敲锣打鼓是实现不了中国梦的;“风雨无阻是心态”,就是要保持一个平和的稳定的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就是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常态、心态、状态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2018年8月13日,宣言又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主题还是改革开放40年,题目叫《改革开放天地宽》,讲了好多数据,大家可以阅读和借鉴。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因为主题是要风雨无阻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所以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这里用七句话,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帮助我们来理解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七句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一句话里都要出现“人民”这个词。
     
      第一句话,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党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什么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句话,人民至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社会就是人民安居乐业、人民过好日子。那么只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我们才能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三句话,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没有人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句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要给每个人提供一种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一个机遇和平台,但是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因为中国梦要靠人民来实现。实现了中国梦又造福于人民,就是我们党经常讲的“依靠谁、为了谁”。中国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实现了中国梦又是为人民造福。
     
      第五句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40年成就巨大,举世瞩目,但有一个事情老百姓特别关注,那就是收入分配的问题,怎么办?我们现在特别强调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什么是全体人民?就是刚才讲的共享,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第六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里谁是主体?当然是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和政府要做的,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最后一句话,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面讲的金句。这说的是要做实事,出实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通过这七句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出发点,是根本点,是落脚点,人民立场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在人民,力量资源在人民。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还有另外一句话也非常精彩。“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时代是出卷人,指这个时代给我们提出了好多新课题,带来新的好的机遇,也带来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风险、新挑战。说到底,改革就是由问题倒逼的,我们要在解决问题中来推进改革,时代给我们出了题目。我们,包括党和政府、每个单位和单位的领导,也包括党员干部等,是答卷人。答得怎么样,最后怎么来评判呢?人民是阅卷人。这就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讲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我们党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世界观、价值观,还是认识论、方法论。改革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们特别需要把握正确的方法论。怎么来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我认为有六个坚持。
     
      第一个坚持,要坚持以问题导向来深化改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的,要在解决问题中来推进改革。因此,第一,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第二,我们要聚焦主要问题,抓住主要问题;第三,要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难点上取得成效,解决问题。
     
      第二个坚持,要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这是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和过去的改革相比的一个很明显的不同点,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讲,就是“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要建设法治国家,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私法、全民守法,就是说改革要有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们的一大批经过实践证明的、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通过立法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得到推进和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是法治,法治是保障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第三个坚持,要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开放40年,容易改的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而且还有利益固化、利益集团,牵一发而动全身,怎么办?我们要有整体的思维、系统的思维、辩证的思维,要以各项改革举措和政策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方式来提升改革的整体效益,体现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第四个坚持,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强宏观思考、顶层设计,也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也就是既要讲上面的顶层设计,也要鼓励基层群众的探索,包括敢于闯、敢于试,摸着石头过河。
     
      第五个坚持,要坚持蹄疾步稳的推进改革。改革的胆子要大,但是步子要稳。步子要稳不等于不动,要蹄疾也要步稳,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胆子大不是蛮干,而是要稳妥审慎。有的改革不是一下子就能见成效的,需要久久为功、滴水穿石,才能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
     
      最后一个坚持,要坚持实干兴邦,一分计划要靠九分落实,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改革落实,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久久为功。改革要落实,不光要说,更关键是要做,要知行合一,特别是要有一批能干事、想干事、干实事的干部,也要形成一个容错机制,即容许失误但不容许不改革,来推进改革的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四、小结
     
      下面我们简单做一个小结。40年的改革,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我们这40年变化很大,可以归结为,这40年的改革最大的历史转折,第一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就是从计划经济到了市场经济,第三就是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的开放。中国走向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需要世界。中国历来主张双赢、互赢、共赢、互联互通、开放包容,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而且只会越开越大。这40年,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了这三大转折,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下一步怎么推进改革?我们需要高度关注这六个词:
     
      第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和解放思想分不开的,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要改革开放必须解放思想。所以,我们只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攻坚克难。我们现在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壮士断腕,敢于刮骨疗伤,来攻坚克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第三,问题导向。改革一定要抓住问题,抓住关键问题,抓住老百姓最关心的最直接关注的问题,来推行改革,取得突破。
     
      第四,重点突破。我们要抓住某几个重要的问题,以重点突破的方式来带动、推动其他问题上的改革。
     
      第五,统筹兼顾。改革要讲统筹兼顾,也就是刚才讲的协调。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改革措施要形成一种合力,不能相互掣肘,要统筹协调,相互促进来推进改革。
     
      第六,人民共享。人民共享主要是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即:改革成果怎么样,人民是阅卷人。
     
      最后再讲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金句。第一个金句是“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改革既是人民的呼声,也是要我们主动来改的,急老百姓之所急,想老百姓之所想,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第二个金句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今天我们讲改革,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个就是讲创新。今天的中国特别强调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制高点,才有主动,才有优势,才有未来。没有创新,生存和发展就都成了问题,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强调自主创新。我们要做新时代的改革者,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改革要有新的举措、新的部署,要有新的气象、新的作为。
     
      最后一句是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改革时讲实干、钉钉子精神、落到实处、久久为功的——“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有的部门按兵不动、安于现状,有的领导不思改革、不敢担当,是最严重的问题。比起认识,你更要下决心攻坚克难;比起方法,你更要有一种担当精神。我们要敢于担当,勇于攻坚克难,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以实际行动来推进改革。
     
      我用这几句话作为今天讲课的结束语。让我们一起来推进改革,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我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