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新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发展

                            
    0

    时间:2019-02-02  来源:新华网


  •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来,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新要求,进行了新部署。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葛新权教授通过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绿色化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绿色化建设等四个方面,深刻分析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发展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落实建设美丽中国新要求、新部署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底前,我国将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国中国提出了新要求,进行了新部署。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以及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培养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所言,“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需求和期待差距较大,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是当前核心任务。《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仍比较脆弱,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为此,我们需要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规定的指导思想和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为实现2020年生态文明保护规划目标,大力开展规划,确定重大工作任务,根据《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以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
     
      继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2018年全方位加大督察力度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建设异彩纷呈、绿色发展红利逐步释放。鉴于绿色发展是从源头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我们要基于新旧动能转换,创新调控方式,强化源头管理,以生态空间管控引导构建绿色发展格局,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环境治理,促进重点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就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巨大压力与迫切要求,还需要深入领会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和谐社会、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五大发展”作为一个体系,既有本质的区别和侧重,也存在着内在的促进和制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不能只考虑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根据不同地区、领域、产业、时期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谋划。就目前我国发展现实问题来看,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一种适宜的选择。
     
      在发展绿色经济中,我们要以绿色发展为抓手,除了结合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外,还应该在绿色发展的全过程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普及绿色发展知识,营造绿色文化
     
      绿色发展要求我们通过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加大理论与应用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绿色发展知识,提高全民素质与素养,树立系统的绿色意识,营造绿色文化,提高全民的自然与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
     
      (二)正确处理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
     
      绿色发展,绿色是抓手;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技术及技术与文化相融合的保证;协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和谐的系统性要求,进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开放指的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发展的雄才胆略与开阔的胸怀;共享则指的是兼顾不同利益主体,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实现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发展中,我们应从绿色创意、绿色创新与设计、绿色制造与生产、绿色采购与物流、绿色服务与销售、绿色消费与回收循环等多方面,在发展全过程中,开展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工作;在每个产品、服务乃至产业的发展中,融入生态、低碳、节能减排,实现循环发展,进而在整个经济产业系统中实现循环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博弈实验的作用
     
      法治框架下的社会经济问题都是复杂的、不同利益主体博弈的跨学科问题,发展绿色经济更是如此。因此,在制定绿色发展相关制度、政策、法规时,博弈实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当鼓励博弈实验理论与应用研究,并基于理论与应用成果,利用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完善招投标机制,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的规制理论,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奖惩与法律责任的绿色发展的政策。
     
      (五)发挥大数据的作用
     
      在绿色发展中,我们要发挥大数据作用。大数据使我们能够解决过去不能解决的复杂系统问题,让我们能够更接近问题的真实情况,作出更全面、细致的分析,提出更符合实际的更具操作性的方案与政策。大数据的本质是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揭示了、表达了、尊重了个体的差异,对于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尤为重要。同时,由于绿色发展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而我国人口众多、差异巨大,因此,建立大数据实验室,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问题就更加重要了。
     
      (六)培育绿色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在绿色发展中,我们需要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创新,既在创新中应用,又在应用中创新。故而,对于建立知识型企业、知识型政府来说,尊重人才至关重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环境,培育绿色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
     
      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绿色发展为抓手,引领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把绿色发展植入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即:通过绿色发展,牵引低碳、节能减排、环保、生态、回收循环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倡导源头的绿色创意开发与设计,中端的绿色试制、测试、制造、生产、包装与物流,末端的绿色销售、消费与回收循环再利用。
     
      在协调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强调产业之间的协调,产业与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在产业及产业间发展中实施绿色发展下的低碳、节能减排、环保、生态以及回收循环再利用。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协同”是目标,“协调”也可以是目标,但作为过程的“协调”更有价值、更符合实际,因为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存在可控的协同,我们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向着协同的目标进行实时调整。协调正是追求协同目标而持续调整的过程,而我们需要在判断协调与否时引入绿色发展的考量。
     
      在共享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还是市场、研发、产品制造、产业价值链等的共享,都需要强调共享利益各方遵守竞争与合作博弈规则,还需要加强对各方履行保护资源、生态环境的责任进行审核、监督与追责,以实现绿色发展下共享的正向外部性竞争、合作与共赢。其中,除博弈规则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文化博弈,对竞争与合作博弈中的弱势利益方,尤其是不可替代的弱势利益方给予必要的补偿。这既是长期合作需要的,也是有眼界、有胸怀、有责任的强势利益方需要的。
     
      在开放发展过程中,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开放是必要的,但有一个前提,即开放的双方或多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在绿色发展中,我们需要考虑绿色需求,即随着消费者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他们对生产者提出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需求。这种绿色需求是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至少是潜在的有效需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于“走出去”“引进来”,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资源互补、技术互补、人才互补、产品互补与需求互补,还需要考虑技术、生产、产品、消费以及生态与环境的绿色需求。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绿色化分析
     
      绿色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然的选择。在新时代下,经济体系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创新、协同、开放、共享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绿色化上。绿色化是一种“高科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绿色生产、绿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勤俭节约、节能低碳、文明健康、力戒奢侈消费和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更是一种“尊重人才、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形成生态文明文化”的价值取向。
     
      总之,绿色发展是基于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与启示而选择的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从“五生融合”“五观价值”“五全要素”以及城乡协同、虚实平衡、排放优先等方面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绿色化分析。
     
      (一)“五生融合”
     
      “五生融合”是指生命、生理、生活、生产、生态的融合,在传统的“三生融合”中增加生命、生理,以强调人类的自然属性,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平衡的本原要素。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发展既要满足其生命、生理、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和谐与生态环境的需要,即通过绿色需要实现人类及其活动与社会自然和谐平衡。在国内外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过度的需求、生产、消费,导致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过度索取、消费与伤害,远远超过自然的自愈能力和人类治理能力,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五生融合”中的生产是指体现人类一切活动的绿色生产,承载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其目的是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化建设,并满足我们人类生命、生理、生活、生态的绿色需求,尤其是满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的需求。
     
      (二)“五观价值”
     
      “五观价值”是指从业观、环境观、财富观、消费观、幸福观。人类一切活动与发展能否与社会、自然和谐平衡,取决于我们人类所秉承与坚守的价值观。“五观价值”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从业观上,倡导依兴趣从业,做事情追求做精、做细、做出品牌;环境观上,倡导尊重社会、企业、家庭、个人,敬畏自然,敬畏生态环境,并承担责任,建立环境友好关系;财富观上,倡导贡献社会、完善成就自己,平衡物质财富与精神文化财富;消费观上,倡导满足美好生活的相对物质需要,鼓励简约生活消费,追求绿色消费、精神与文化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幸福观上,倡导尊重平凡与卓越,追求健康快乐,感恩绿水青山,享受美好学习生活与工作。
     
      因此,在绿色化发展中,我们可以把“五观价值”高度概括为绿色观。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体,我们能否把经济体系建成绿色化的体系,取决于我们能否树立绿色观,并落实在行动中。
     
      (三)“五全要素”
     
      “五全要素”是指人才、科技、资本、制度(政策)、文化,无疑,制度与政策是不同的,都有宏观与微观层面之分,这里主要指宏观层面上的制度与政策。在人类活动中,知识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可缺少的除了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外,还有制度(政策)和文化要素,正如“五全要素”突出了人才、制度(政策)、文化的重要性。在现代化体系建设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支撑绿色发展的现代化的人才、科技、资本、制度(政策)和文化。
     
      (四)城乡协同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我们应从我国城乡差异的实际出发,着力减少差异,提高城乡均衡发展的一体化程度。农村的绿色发展有着较大的空间,大有作为,而城市发展则面临着巨大的排放压力。因此,农村发展比城市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发展循环经济上有着巨大的、可能的空间和容量。因此,在绿色发展的大局中,城市应对农村的绿色化贡献给予补偿,农村要利用好后发优势,把城市向农村转移的产业发展成低碳、节能减排、环保、生态的绿色产业,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循环。
     
      城市经济发展,一是需要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城市的经济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反哺城市经济发展,依靠智慧发展区域中心大城市及大城市群;二是需要与国企改革相融合,以激发新时代下新制度的新活力;三是需要与质量、品牌、专利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相融合,尊重创新者,尊重企业家,尊重劳动者,培育创新与工匠精神;四是需要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资产泡沫,并与绿色发展相融合,以低碳、节能减排、环保、生态推动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加强城市经济的市场监管,为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并结合产品与文化要素形成品牌;六是城市在智慧建设中突出智慧的理念,这一理念应更多地体现在绿色化的建设上。
     
      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部署,如期完成三大目标任务;二是大力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选择绿色产业,开发利用农村资源,既保护绿水青山,又实现脱贫目标;三是大力推进“三农”融合,提升农村市场经济竞争力;四是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五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鼓励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六是提高农村经济建设的门槛,加强监管力度,既要坚持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的门槛标准,也要推进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发展,还要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不忘吸取过去城市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所以,农村经济发展更需要我们加大力度,从整体上去保证整个国家、整个自然环境的生态的平衡。
     
      (五)虚实平衡
     
      鉴于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的失衡现象,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通过绿色发展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平衡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一系列加严的金融、保险、证券与股市监管政策与措施的出台实施,对于解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让虚拟经济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地位都取得了进展,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也还远远不够。
     
      在绿色发展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平衡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要在绿色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生产性服务业,为生产提供优质的中间服务,并加速二、三产业融合。一方面,我们要严格落实《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促进生产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对区域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促进绿色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对第三方服务业进行规范与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
     
      今后,我们还需要加大对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商务服务等的支持,制定和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服务标准;继续加大对金融服务监管,引导服务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提升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六)排放优先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必然产生排放,但必须是达标的排放。不达标的排放是非法的,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破坏性。随着经济发展总量的增长,排放总量也是增加的,我们需要考虑这个排放总量是否超过处理能力或环境所接受的容量,如果未超量则可以接受这样的经济发展,如果超量了则需要适时降低经济发展总量,从而减少排放。因此,在绿色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我们需要考虑经济发展与排放的关系。当发展与排放冲突时,我们应选择排放优先,即减缓发展、控制排放,特别是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规模。
     
      我国虽然在农村生活垃圾及其他废固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会出现“垃圾围城”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与城市化发展以及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的生活垃圾及其他废固比城市严重得多。可以说,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是生态环境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污染了,将是全面性的灾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我们需要把城乡的生活垃圾及其他废固减量化治理都纳入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依靠技术、制度(政策)与文化的融合,破解瓶颈,全面实现城乡零废弃。
     
      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绿色化建设
     
      从上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化的分析出发,为满足“五生融合”的绿色需求,我们的建设必须是绿色化建设,即:基于“绿色观”、利用“五全要素”进行绿色化生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绿色化建设。
     
      (一)从人才要素考虑
     
      人才本质上是教育,既包括幼儿、中小学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更包括进入社会后的实践、继续学习。教育是人才的源头,人才培养是一个从幼儿、中小学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长期学习、积累与成长的全过程。不同的教育阶段在人才培养上都有所侧重,幼儿、中小学教育侧重育人,职业技术教育侧重培养工匠,高等教育侧重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而社会教育则侧重培养一个真正大写的人。可见,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创造、有作为的人才的成长,源于教育全过程的培养与他们自身的能力。
     
      从绿色发展来讲,绿色理念已融入幼儿、中小学教育,绿色制造已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绿色设计也已融入高等教育。特别地,在高等教育中,淘汰一些低水平重复的学科专业,以绿色发展为契机,建设一些一流甚至超前的学科专业,用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人才需要。同时,鼓励一些高校大力培养满足绿色制造业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从科技要素考虑
     
      对于绿色发展来说,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对策研究都很重要。因此,我们在项目立项分配上不能偏颇,要基于过去的经验,一方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既提高学术水平、地位与影响力,又为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与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咨询,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同等重要落在了实处;另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谋划未来科学发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作了部署,明确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我们可以预见,基础研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未来的应用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理论基础研究以及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随着信息环境、社会需求、人工智能基础和目标的巨大新变化,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群体智能应运而生,以及信息化从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为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对策研究上,我们要加大支持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化建设的项目立项,为实现以科技引领、支持与服务绿色经济发展作出努力。鉴于立项是一个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包括青年教师)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投入,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只要其态度端正、认真踏实负责,就应给予必要的倾斜立项机会,这样才能使我们绿色发展事业的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三)从资本要素考虑
     
      资本要素的考量,不仅是指有形资本,还包括无形资本、知识资本、智慧资本等。无形资本包括知名度、信誉、商誉、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以及品牌、产品形象、企业形象等,而知识资本与智慧资本是不同的概念,知识为人类大脑劳动的成果,智慧则是指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的一种高级综合能力,有智慧的人需要努力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
     
      无形资本比有形资本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在绿色发展中更是如此。我们需要在绿色产品的生产与服务的提供上投入有形资本,形成无形资本。无论有形资本还是无形资本的投入,都要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化建设的需要。同时,我们要加强资本运作与流动规范与监管,让资本优先用在绿色化建设的“刀刃”上。
     
      (四)从制度(政策)要素考虑
     
      在新时代,做任何事情,拥有人才、科技、资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制度(政策)。制度(政策)既是刚性的硬约束,也是宏观的和原则性的。我们需要从绿色理念与绿色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制度(政策),要做到全覆盖、无死角,还要加大宣传普及与惩戒追责力度,为保护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追责与法律环境。
     
      (五)从文化要素考虑
     
      在新时代新制度(政策)下,我们还需要营造绿色文化。相对于制度(政策)来说,文化是弹性的软约束。制度(政策)必须执行,而文化则可包容差异,同时能减弱制度(政策)这柄“双刃剑”的负面作用。
     
      为此,我们需要大力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挖掘、梳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清除其“糟粕”,结合公开公正公平的制度(政策)消除“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老实人吃亏”以及选人用人中的“逆向淘汰”等现象,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