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杰:完善社会运行机制 激发更大动力活力

                            
    0

    时间:2019-03-28  来源:中国网


  •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思路,就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运行机制,从根本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最大的课题是如何将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有协调平衡、又有强劲动力、两者融为一体的总的社会运行机制。

      当前,要特别注意社会动力机制已经发出的警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绝不能走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管得太死、平均主义的老路。一定要在完善平衡机制的同时,果断地加大力度,增强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使改革开放呈现出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有4处使用了“动力”一词,有6处使用了“活力”一词。“动力”和“活力”,从根本上揭示了改革开放最深层次的奥秘。40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搞活”;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根本上就是增强了动力和活力;继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完善制度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运行机制,激发社会更大的动力和活力。

      一、社会运行状态取决于社会的动力与平衡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列举了40年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成就后指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一连用了4个“面貌”。随后,又用了3个“飞跃”,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面貌是外在的,其改变来自于深层次的变化。伟大飞跃是壮观的,但必须有强劲的动力。没有动力,想“飞跃”也飞跃不起来。我们经常说,改革开放以来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完全正确也是非常重要的判断。如果进一步追问:这种新型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又为什么能使中国取得巨大成就、使四个方面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呢?它们最大的优越性在哪里呢?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哪里呢?最深层次的奥秘是什么呢?

      追根溯源,都在深层次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上。

      早在20世纪90年代,笔者曾提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原创理论,简称“社会动平论”。这一理论是指:古今中外,任何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都取决于它有没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来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动力机制,二是平衡机制。动力机制提供和传输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能源和能量,亦即动力;平衡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两种机制必须配合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活动,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也需要平衡,每个成员或群体都按照一定的规范各处其位、各得其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安全运行;各种社会矛盾处于可控状态,利益冲突能够平稳化解,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稳定的状态。没有动力机制,社会就会像一潭死水或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而没有平衡机制,社会又会像一堆杂乱无章的零件或一匹脱缰狂奔的野马,陷于混乱、动荡的状态。动力机制的社会表现和衡量尺度之一是效率,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表现在发展和进步上。平衡机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是资源配置的结构比例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公正;在人的社会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平等;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表现为有序和稳定。效率与公平,是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的一对重要矛盾,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课题。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往往突出地表现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反过来说,所谓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动力与平衡的关系。

      动力与活力紧紧联系在一起。活力来自于动力,有动力才有活力。所谓活力,实际上就是社会的每个主体,每个自然人、社会人、法人,都在一定的动力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工作,从事生产、经营、科研、教学、文化、艺术、管理、服务等各种活动,除了法律和道德,没有过多不合理的限制,社会关系宽松,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可预期地向着“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前进。活力是动力的外在表现,动力是活力的内在源泉。动力越强,活力就越强;动力减弱,活力也减弱。两者不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是一种正比例的函数关系。同时,如果没有规范,缺乏约束,有些活力也会跑偏方向。活力与规范、活力与管理构成一对矛盾,处在辩证的运动过程中。它们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一活就乱”“一管就死”,或“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问题。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关键就在于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制度体制,妥善处理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保持两种机制的协调运行。

      所以,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不仅要看动力与平衡这两大机制各自的状况,而且关键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稳定地发挥总体功能。

      二、社会制度的优势和弊端都可以归结到社会运行机制上

      自古以来,世界上出现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到底孰优孰劣,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如果运用动力与平衡机制理论,就能找出它们的长短优劣及其深层次原因。

      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在生产力上取得很大的发展,就是因为它的动力机制强劲,而它的弊端,则主要集中在平衡机制的缺陷以及动力机制的扭曲上。社会主义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校正资本主义在平衡机制上的弊病。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性改造,主要集中在平衡机制上。通过将所有的生产资料收归公有,实现了财产占有的“平衡”;通过早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现了资源配置、生产组织上的“平衡”;通过固定工资制度乃至平均主义,实现了社会分配上的“平衡”;通过政治上消除等级制度,实现了人与人在社会地位上的“平衡”。社会主义所要解决和初步解决了的,主要就是社会平衡机制上的问题;社会主义最大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也就在于提供了一个相对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新的平衡机制。在动力机制方面,社会主义也有一定的革命和创新。如在全社会有计划地调度和配置生产要素,加强协作生产,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力。人民群众接受党和国家的教育,产生巨大的革命热情,因而以昂扬的姿态从事社会生产和建设。这些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

      正因为这种平衡机制和动力机制上的革命性改造,所以,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出现过大规模社会变革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其成就令人瞩目。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就逐步发现自身体制上存在着一些弊病。中国则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认识到这些弊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将这些弊病概括为高度集中、平均主义、思想僵化、管得太死,等等。这些弊病的根本问题追根溯源是在机制上,集中到一点,就是当我们注意解决平衡机制的时候,却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动力机制。具体表现在: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宏观上主要靠国家的指令和计划,微观上主要靠提升生产者的精神和觉悟,至于对什么是内在的、长久的、自觉的动力缺乏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对物质利益所起的动力作用,不仅没有重视,而且长期持批判态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管理体制,把人都捆死了,既缺乏动力,也缺乏活力。正因为如此,传统体制虽然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与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优越性是不成比例的,而且还曾经付出过高昂的代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模式的内在矛盾逐渐暴露,并不断向人们发出警告:如果不改革旧的僵化体制,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很难发挥。

      三、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运行机制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针对传统体制的弊病,社会主义改革的潮流蓬勃兴起。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伟大转折是指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转向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种转折和转变,从深层次来说,就是调整和转变社会运行机制,增强社会的动力和活力,就是“松绑”。就是从国家统筹包办转向焕发自主动力,从政府行政调配转向市场引导决定,从单一的机械的平衡机制转向建立新型的动力机制并实现动力与平衡的协调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说:“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40年来我们所有的改革,特别是前25年左右的改革,不管主观上是否意识到,其主要解决的,都是以往动力机制上的缺陷。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利润、奖金到工资改革,从承包责任制到放权让利,从允许个体经营到发展多种所有制,从价格改革到金融、财税改革,从破产下岗到人才流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试图寻找和构建一种新型的动力机制。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动力机制以及相应的平衡机制,使社会的动力和活力大大增强。

      随着动力机制的转变,社会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过去,什么事都要由政府安排,一切依赖政府。但在改革中,人们普遍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从事经济活动,还是一些社会事务,都能够自主谋划、自己努力,从而增强了社会运行的动力;人们的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要求按经济规律办事,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的结果大不一样。因此,人们越来越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能力、才干,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人们的效率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基本上不再吃大锅饭了,一切经济活动都要讲效益,讲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其他活动也要讲运用时间的经济性,讲效率的高低。因此,整个社会运行的节奏大大加快;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无论科技进步、知识增长,还是体制变革、理论发展,都把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上。人们从许多过时甚至陈腐的观念、教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大胆创新,为各个领域带来了生气。这些意识和观念都可以归结为“改革开放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社会的活力。邓小平说:“改革就是搞活”。“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中人们经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搞活”。40年来,中国社会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搞活”了,就是动力机制增强了,从而社会活力增强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仅仅这一段文字,就用了四个“活力”。

      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也在动力与平衡的关系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也出现了不少复杂的情况,甚至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方面事业都出现了巨大进步。但另一方面,大家又感到,社会现实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有的还非常严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应该承认,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有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收入差距、贫富差别问题,就业难、用工荒问题,教育资源配置、学生择校、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婚姻家庭、家庭暴力问题,医疗卫生、看病难问题,环境污染、食品事故问题,社会保险、灾害突发问题,房价飙升、住房困难问题,拆迁矛盾、侵占耕地问题,群体事件、仇视社会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专家学者们也做了很多研究。但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进而按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出现极化现象,整个社会的思潮呈现明显的分化和对立趋向。

      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怎样分析、怎样解释,关系到对改革开放怎么评价的问题,更关系到中国未来走向问题。如果认为这些问题是改革开放造成的,那自然就会否定改革开放,向老路上倒退回去;如果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说明不是改革开放的“结果”,那自然就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遗憾的是,现在有一些人认为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开放造成的,主张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笔者认为,中国当今社会问题的根源,说到底仍然在动力与平衡机制上。概括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当我们致力于加强动力机制的同时,平衡机制上的问题又开始凸现了。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上动力机制大大增强。随着动力机制的转换,整个社会的动力增强了,活力解放了,人们的积极性得到空前发挥。但在新的动力机制基本建立的情况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平衡机制还没有及时建立和完善起来,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相应降低,社会矛盾相应增多,社会的不平衡性也明显加大。二是由市场和利益产生的动力具有两重性,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人的自由度增加以后,每个人的选择便决定其会采取何种行为。如果将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动力用法律、道德、管理限制在“善”的范围内,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就会起积极作用;但如果缺乏规范、限制和制约,很多人的动力就会往“恶”的方向发展,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狭隘功利主义就会盛行。通过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内在动力,客观上必然会有“善”与“恶”两种动力指向。我们不能因为有“恶”的可能,就不要这种动力,退回到吃大锅饭的机制中;但对于这种出现“恶”的可能性,也绝不能有任何忽视、麻痹,甚至怂恿支持。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尽一切可能把人们的内在动力往“善”的、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引导,同时采取一切措施,如法治建设、道德约束、加强社会治理等,堵塞通往“恶”的、错误的、不良方向的通道。

      所以,解决当前问题和争论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与把握动力与平衡的关系,从社会运行机制的层面正确分析所有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家都向“对面”看一看:看重动力和发展的同志,应该想一想车子开快的时候怎么防止翻车;看重平衡的同志,应该想一想怎么使社会保持动力和活力。只有全面认识和把握动力与平衡的关系,思想就比较容易统一了。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客观面对现实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原因,正确把握治国理政的方向,绝不可左右摇摆,更不可从改革开放的既定大道向后倒退,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根本上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行机制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思路,就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运行机制,从根本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最大的课题是如何将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有协调平衡、又有强劲动力、两者融为一体的总的社会运行机制。在注重动力、活力的时候,别忘了还要有平衡、和谐;在注重平衡、和谐的时候,别忘了还要有动力、活力。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

      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这一机制应该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综合性动力机制。第一,讲求人们的物质利益,以适当的分配形式,把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与其经济行为及其社会价值联系起来,通过物质利益的驱动,增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又高度重视人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的能动作用,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做到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的统一。第二,既充分发挥人内在的自觉动力,又辅之以外部的教育、管理、纪律、法规的约束乃至生存竞争的压力,做到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统一。第三,既充分发挥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个体动力,又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国家、集体、社会的整体动力,使它们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不同的作用,做到个体动力与整体动力的统一。第四,既注意利用由当前利益体现的短期动力,又充分挖掘和强调具有根本性、持续性的长远动力,做到短期动力与长远动力的统一。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既不能像传统体制那样只强调精神和国家的力量而忽视个人物质利益的作用,也不能像资本主义那样把个人的物质利益乃至金钱作为唯一的动力,而要把各种机制的长处结合起来,努力动员和利用社会全部领域、全部主体、全部层面上的力量资源,构建一个新的综合性、系统化、立体的、统一的动力系统。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平衡机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构建起符合新的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创造社会和谐的平衡状态。第一,与动力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保持强劲动力的前提下实现平衡,在讲求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公平,在增强活力的同时加强规范和管理,在调动亿万人民积极性的同时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和全社会的稳定。第二,既不像资本主义那样自由放任、盲目无序、在试错基础上趋向平衡,也不像传统的高度集中体制,以行政手段勉强实现主观色彩浓厚的平衡,而是要在客观条件基础上发挥主观指导作用,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平衡。第三,在手段上,它既发挥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调节作用,又利用个体成员的自我调适及相互间的调谐制约作用,既发挥法律、法规和行政干预的硬性强制作用,又利用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的软性约束作用。第四,它要实现的是全面和综合的平衡,而不是片面和局部的平衡,要使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使社会全体成员都在政治权利上平等、社会关系上融洽、经济生活上共同富裕,而绝不是只顾某个领域的发展而造成整个社会的畸型,也不是只顾少数人的富裕而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六、正确处理动力与平衡关系,激发社会的更大动力和活力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触及到如何将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结合起来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机制角度看,把重点转向了平衡机制,着重解决平衡、规范、约束、惩治方面的欠缺。特别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惩治腐败,使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呈现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严”字。通过从严治党,使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也使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社会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然,在具体实践中,动力与平衡、活力与规范这两者的关系是不是都处理好了?肯定不能太乐观。如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还存在着不少乱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基层群众还有不少疾苦需要帮助,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在两种机制及其相应的体制设计和施工操作上还有改进的必要。特别是在从严管理和从严约束的情况下,有些干部中出现了怠政懒政现象,社会各方面人群的积极性下降,很多人越来越不想干事,社会的动力机制明显减弱,经济下滑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表明,当我们着力解决平衡机制的时候,动力机制已经发出了新的警报。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比如,征税问题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内部经常争论的一个大课题,原因就在于它是处理动力与平衡的一个关键环节。多征税,有助于增强政府调控能力,提升福利待遇,保障社会平衡;少征税,有利于调动发展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国内近年来也开始讨论要不要减税的问题,要不要增加或调整某些税收的问题,这表明政府和专家都已经认识到,税收并不像长期以来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实际上,税收和财政一体,是整个社会赖以运行的枢纽和指挥棒。如何掌握税收的力度和方式,是在治国理政中妥善处理动力与平衡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解决平衡机制上现实存在的问题,不能是将历经千辛万苦已经建立起来的新的动力机制抛弃掉,而是要继续肯定和完善这种机制,大力发挥这种机制的作用。同时,加快建立与这种新的动力机制相配套的平衡机制。一方面,要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央和地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各方面的关系,保持总体的平衡。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与社会关系和谐。要织牢由宪法法律党章党规道德等组成的规范之网,严格防范和制止腐败及其他违法违规现象。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激发社会更大动力活力。为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各方面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当前,要特别注意社会动力机制已经发出的警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绝不能走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管得太死、平均主义的老路。一定要在完善平衡机制的同时,果断地加大力度,增强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使改革开放呈现出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