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探索

                            
    0

    时间:2019-04-04  来源:新华网


  •   一、地方绿色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地方工作期间就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量宝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重要依据。
     
      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同志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要树立“大农业”思想,强调发展多种经营是改变正定经济结构单打一,改变“高产穷县”面貌,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生态平衡、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和建立良性循环生产结构的战略措施。
     
      在福建,2000年,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2001年,福建省政府成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习近平同志亲任组长。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目标。同年,福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省试点省份。
     
      不仅如此,其实,早在基层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已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在1989年规划闽东发展时,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力主立足实际发展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他强调,“振兴闽东在于‘林’字”,要求对资源应进行“综合开发”,“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统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另外,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关注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1996年5月起,他五下长汀,走山村,访农户,摸实情,谋对策,大力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并在2000年5月专程托人送去1000元,捐种一棵香樟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长汀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高达79.4%。201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福建长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绿》的文章,报道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习近平同志看后作出批示:“请有关部门深入调研,提出继续支持推进的意见。”当时,他还让秘书致电当时的中央政研室副主任何毅亭同志,请他协调有关部门就此进行一次联合调研。之后,中央七部门组成了调查组,很快完成了调研报告。2012年1月8日,习近平同志就调研报告作出批示:“同意中央七部门调查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成效,但仍面临艰巨的任务。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2004年7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强调指出:“实践证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使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了绿色生态富民家园,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那什么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余村考察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转化?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短评,文中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就是“两山论”,它不仅仅关注环境保护,还指引我们要通过环境保护来推动经济发展,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
     
      为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自然休养”、生态功能区划分和“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措施。比如,2010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千岛湖水资源保护调研组赴新安江及千岛湖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分析了千岛湖的重重隐忧和水质缓慢恶化的趋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习近平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指出,千岛湖是我国极为难得的优质水资源,加强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意义重大,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这段批示为做好新安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2012年起,在财政部、环保部指导下,浙江、安徽两省开展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两轮试点,每轮试点为期3年。中央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浙江、安徽各拿1亿元,专项用于新安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等方面。两省以水质“约法”,依据两省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数据来考核,如果安徽出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支付2亿元,水质不达标则安徽支付2亿元。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两轮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新安江模式”。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在他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又有新发展,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地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阶段,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要与现代化进程相关联。以前,我们理解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就是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或者是更好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所以说,我们不能脱离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化,也不能只顾发展现代化而不顾生态文明建设。比如,只顾环境不顾经济,或只顾经济不顾环境,都是片面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恶化,自然环境问题逐步凸显。1983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1994年,我国响应联合国号召,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大目标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明确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绿色发展的论述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绿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对于环境方面的需求和我们现在所能提供的优质生态产品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三期叠加”的重大战略判断。具体来看,关键期,是指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产业布局偏乱,区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不均衡,污染企业“上山下乡”现象较为突出,生态退化依然严重,新业态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这就是说,尽管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当下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如果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不好,就难言高质量发展,也就难以建成人民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攻坚期,当下距离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不小距离。比如大气污染防治,2017年“大气十条”虽然圆满收官,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布局调整、运输结构优化等深层次的问题仍待解决、仍需攻坚。我们现在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要在这些方面着力。窗口期,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砥砺奋进,不仅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也为解决生态遗留问题、污染防治攻坚积累了丰厚的物力、财力和制度、技术条件。这说明,我们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三期叠加”的重大意义在于,阐释了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任务艰巨性,道出了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短板的极端重要性,点明了有条件、有能力的客观基础性。由此,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有客观的认识,戒骄戒躁,攻坚克难,把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向前推进。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