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亭友:筑牢信仰之基 补足精神之钙 把稳思想之舵

                            
    0

    时间:2019-07-19  来源:新华网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范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9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2019年5月31日,中央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系统、深刻地阐明了这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总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步骤,为全党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明确了方向和重点,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在这个时刻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正当其时。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努力取得最好成效。要强化理论武装,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要教育党员干部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检视反思;要把“改”字贯穿始终,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列出需要整治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治理。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坚定理想信念对于开展这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思想政治受洗礼,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特别意义在于,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必须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须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
     
      党的十九大要求,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要说实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连党能不能生存下来都会成为问题。
     
      从98年的风雨历程看,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的50余名党员发展壮大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大政党、持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成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以及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政党,靠的就是矢志不移、孜孜以求的信仰与信念。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未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我们将从理论基础、科学根据、实行途径、现实要求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是一定会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即“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
     
      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每名党员干部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不容易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两个必然”并没有完全成为现实。今天,我们谈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必然,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因为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个论断。但是,我们要说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就会有人持有疑问甚至否定意见,因为人们容易相信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往往对正在发生的、将来发生的事情持怀疑态度。这是人之常情,也符合认识规律,人类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不断探究世界的奥秘,才使科学得以不断发展进步的。
     
      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允不允许人们持有疑问甚至否定意见,而在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不是科学的真理、能不能经受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政治信仰同科学信仰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同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从抽象的公平正义等道德说教出发,也不是从所谓的绝对精神或万能的异化理论出发,更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意想出发,而是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系统地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得出了符合事实、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的演进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不是人类主观意志的产物,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客观必然性起着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转变,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结果。尽管这个过程是曲折的、漫长的,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以及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资本主义是历史产生的,也将“历史”地灭亡,尽管这一过程也是曲折的、漫长的,但资本主义终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永恒存在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源自唯物史观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的必然要求。
     
      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中,生产力始终是发展的;与其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只有与其相适应,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然而,按照一定意愿和利益结成的生产关系,并不能自觉地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不可避免地同一起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也会同上层建筑发生矛盾。这两组社会矛盾是始终存在的,生产关系总体还能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时,便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也就不会灭亡;生产关系总体不能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时,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也就到来了。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自身不能克服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为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无法根本得到解决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集聚、集中使得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质。许多分散的生产过程融合成社会的生产过程,国民经济越来越成为各种生产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客观上要求由社会来占有生产资料并调整国民经济,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归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生产经营是由资本家自行决定的,社会产品也是归资本家个人所有的。于是,生产形式就与占有形式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生产形式起来反抗占有形式,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便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根本解决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是使占有形式适应生产形式,按照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170多年,资本主义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并没有过时。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不断激化,资本主义依然在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一切都在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第一,生产社会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生产社会化是相对于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分散生产而言的。封建社会末期,经过工厂手工业的过渡,分散生产日益被以机械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生产的社会化,首先表现为生产单位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不断精细协调,其次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专用化以及更大范围的分工与协作。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明显,每个生产单位都会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网络的一个结。劳动产品成为社会化的劳动产品,很难说某个成品是某个人或某个企业单独生产的。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与完善,现代交通、通讯、网络技术的发达以及生产与交换、分工与协作,由起初的一个范围逐渐拓展到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直至发展到现在的全球范围。
     
      生产与交换、分工与协作的全球化推动了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的配置,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内,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以及社会生产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其发表前一百年的工业化时代。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起的以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19世纪末,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爆发。20世纪70年代至今,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爆发。后两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在规模、深度、影响上都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把人类文明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并没有因为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发生根本改变。相反,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保护下,通过股份制等途径,私有资本的规模、势力及影响达到了难以想象的惊人程度。资产总量超过一国或数国经济总量的超大型跨国企业屡见不鲜。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据报道,2017年全球创造的财富的82%都流向了最富有的1%的人群,而世界上最贫穷人群的财富并未见增长;其中,42个全球最富有的人所掌握的财富相当于全球最贫困的37亿人所拥有的财富的总和。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造成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造成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致富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进而使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1825年,英国首次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危机就成为资本主义挥之不去的梦魇。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资本主义世界每隔十年左右发生一次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世界每隔七八年左右发生一次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危机,其中最严重的是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进入21世纪后,资本主义世界在2008年又开始了一场新的危机。这场由美国引发、迅速蔓延至欧洲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在新世纪遭遇的首场经济危机,其影响和破坏程度仅次于1929年至1933年的那场危机。时至今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未从这场危机的泥潭当中走出来。
     
      西方关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解读,其结论要么归咎于政府政策的失误、金融监管政策机制滞后,要么归结于华尔街金融大颚们的贪婪或居民过度的超前消费、房地产泡沫、金融衍生品泛滥、新自由主义思想作祟等。毫无疑问,这些因素与危机的发生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消除了这些因素,资本主义并不能就此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总根源,如同历史上的经济危机一样,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本质上都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只不过表现形式、存在特点同以往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两个重要因素决定这场经济危机迟早要爆发:
     
      其一,美国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的两极分化问题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不一样。基尼系数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通用指标,最大为一、最小为零,越接近零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国际惯例把基尼系数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把0.2至0.3视为收入较平均,把0.3至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把0.4至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达到0.5以上表明收入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的警戒线。美国在二战结束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居民收入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1980年,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后,新自由主义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美国社会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基尼系数从1970年的0.394增加到了2006年的0.47;截至2012年,美国1%富人的财富已超过50%人口的财富总和。
     
      其二,鼓励居民超前过度消费。当相对缩小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同无限扩大的生产发生矛盾时,美国统治集团主要采取两种措施加以应对:一是国际上推行新自由主义,即:美国针对拉美国家、前苏东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搞所谓的华盛顿共识,鼓吹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要求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放松对外资的限制、放宽对市场的监管,以便其输出过剩资本、转移过剩产能、利用技术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攫取高额利润,缓和国内矛盾和危机;二是在国内提倡超前消费,即:美国在凯恩斯主义盛行后鼓吹消费决定生产、无介质消费理念,消费信贷在二战后不断发展,居民个人储蓄率也不断下降,从1984年的10.08%降为2007的负1.7%。
     
      上述这些数据表明,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中下阶层普遍处于入不敷出、负债过日子的孤独消费状态。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只有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一致时,宏观经济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一旦群众无力购买若干重要商品或无力偿还贷款时,社会总产品的实行条件就会遭到严重破坏。此时,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政策措施,普遍性的经济危机就有可能爆发。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就是购房者还不上贷款导致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倒闭而产生的连锁反应,由房地产领域迅速波及到金融领域并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实质是美国实体经济空心化与居民过度消费以及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相结合而产生的生产过剩危机。由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引起连锁反应,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并同这些国家的内部问题相互促进,最终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危机必然会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如美国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2016年“民主之春”运动以及法国2018年“黄马甲运动”等。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极端思潮和极端现象的出现都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产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世界频繁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说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没有过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原则不动摇,坚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不动摇,是中国能够有效避免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影响,成功保持国民经济40多年不断发展的制度原因和奥秘所在。
     
      二、科学根据:我们仍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当今世界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历史时代,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科学根据,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是一个大的时代观,同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上的。从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当今世界仍然处在这个时代、依然没有脱离这个时代。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就曾高度评价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时代;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来,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上述重要思想。2017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奇葆在十月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十月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像一座灯塔一样影响和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崭新时代;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研讨会,就是要深刻认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指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人类历史的大时代与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在本质上是相融相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统一。中国发展的新时代蕴含在人类历史的大时代中,彼此影响、相互交织、共同促进。
     
      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引领并塑造人类历史的大时代的方向和内涵,并有力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感召、凝聚了世界上一切正义的进步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二)要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大时代与世界主题的小时代的关系
     
      我们现在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以及过去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反映的都是世界主题的小时代。这是人类历史的大时代中发生的阶段性的主题变化,即人类历史的大时代不会变,世界主题的小时代则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世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但没有改变当今时代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虽然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人类历史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发展、人类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三)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两个必然”是就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来讲的,并不是说资本主义马上灭亡、无产阶级很快胜利。无产阶级要取得完全的胜利,社会主义彻底取代资本主义,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两个绝不会”思想,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重要补充,两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需要辩证地认识它们,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我们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充满必胜信念;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资本主义的消亡,社会主义的胜利,人类崇高理想的实现,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充分认识这一历史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来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战胜并完全取代另外一种社会形态,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欧洲,奴隶社会经历了3000多年,封建社会经历了约1000年;在中国,奴隶社会约有1500年,封建社会有2000多年。资本主义从其在欧洲萌芽算起,至今不过5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则不到400年。社会主义的实践只有100多年的历史。邓小平同志曾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完全战胜并取代资本主义,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复杂,需要经历更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也充分表明,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条件下,贸然向更高的社会阶段过渡、提前进入共产主义,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主观愿望虽然是好的,但欲速则不达,在实践中有百害而无一利。资本主义尽管不断爆发经济危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但仍然有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发达国家的经济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社会也总体保持稳定,科技、军事、教育等领域依然占据世界的制高点。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事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新的社会制度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并最终巩固下来,往往要经历“复辟”与“反复辟”、前进与倒退的多次反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640年,但在战胜国王后产生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接着又发生了旧王朝复辟。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才稳定下来。法国资产阶级,从1789年爆发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经历了86年,中间交织着进步与反动、共和与帝制、革命的恐怖与反革命的恐怖、内在与外在、征服外国与投降外国,尤其动荡。社会主义战胜并取代资本主义的进程也经历了曲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当时有十个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其中就包括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遭遇的最重大的挫折。
     
      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说到底是由阶级力量的对比与阶级斗争的结果所决定的。社会发展规律不同于自然发展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合力所体现的一种趋势,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实现。在任何社会里,人们的利益总是有差异的,因而他们的实践活动方向是不一致的。在阶级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为阶级斗争,因而阶级社会的发展规律必然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阶级斗争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阶级力量的对比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就决定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不是直线的。但不管出现多大的曲折,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发展总趋势是不变的,最终将在漫长曲折的过程中得到实现。
     
      (四)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是,境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合谋,形成了不利于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逆转,最终导致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社会主义政权被颠覆。这是历史发展曲折性的一种表现,但改变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科学地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吸取教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到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结果。我们总结其教训可以看到,一方面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通过创新性的改革消除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更好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不动摇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本改革经济、政治、社会及其它领域的体制与机制,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前进。
     
      三、实行途径:把远大理想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
     
      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党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同党的基本纲领和具体阶段的目标任务有机统一起来,顺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依然坚持把远大理想同共同理想、最高纲领同基本纲领统一起来,既反对脱离实际、空谈理想,也反对只顾眼前、否定理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远大理想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想一下子、两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那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如果丢失了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负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
     
      (一)避免三种极端倾向
     
      在理解认识远大理想同共同理想、最高纲领同基本纲领的关系上,我们必须避免三种极端倾向:
     
      其一,把共产主义看成虚无缥渺的东西,可望而不可及,或者干脆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其二,把实现共产主义想简单了,以为在不发达的条件下能提前实现共产主义,从而犯了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好心办坏事的错误。我们要吸取国际共产主义和我们党的深刻历史教训,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设想,要想实现这一理想需要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在物质层面,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二是在制度层面,完全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生产资料完全由社会占有,并有计划地调整国民经济,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三是在思想层面,完全消灭私有观念,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立足于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其三,把最高纲领同基本纲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看不到两者的联系,甚至以我国目前的制度或政策否定党的最高纲领、远大理想。《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例如,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段论述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两条:一是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二是共产党人通过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达到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最终目的。消灭私有制之所以是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因为私有制是产生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消除了产生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根源,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因此,消灭私有制是人类实现崇高理想的一个根本前提,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消灭私有制同实现共产主义,本质上是一回事。
     
      (二)为什么说共产党人废除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就能达到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目的
     
      私有制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表现: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封建社会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废除不同的私有制是不同阶级的任务:废除奴隶社会的私有制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任务,废除封建社会的私有制主要是资产阶级的任务,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主要是无产阶级的任务。从历史来看,废除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封建社会的私有制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等待完成的是无产阶级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的任务。由于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社会化生产紧密相连的,是以往一切私有制中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对共产党人来说,废除了资产阶级私有制也就消灭了一切私有制。
     
      有人把这一结论曲解成只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而保留其他形式的私有制,并以此批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违背《共产党宣言》精神的,这是严重曲解,是荒唐的。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基础,完全符合《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并不主张一下子消灭私有制,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也明确表达了这一思想。
     
      (三)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消灭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长期面临的一项根本任务,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发达,各部门、各地区生产力发展又极不平衡,既有高度社会化的采用先进技术的大生产,又有分散的甚至使用原始工具的落后经济。生产力发展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要求有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这就决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除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外,还需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经济作为补充。
     
      实践也证明,非公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满足城乡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非公经济在初级阶段的积极作用就完全放弃公有制,或让非公经济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四、现实要求:旗帜鲜明抵制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
     
      旗帜鲜明抵制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重要责任和担当。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每前进一步都是与各种错误思想展开激烈斗争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并非风平浪静。对此,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号召全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一)要深刻认识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的实质与危害
     
      1.普世价值
     
      一些人把普天下所有的人共同接受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打破了所有民族、种族、阶级、阶层、国家等界限的,超越了一切宗教、文化、文明、社会制度等差异的价值观念称为普世价值。进而,一部分人把美国等西方的价值观念也说成是“普世价值”,认为西方的自由、民族、人权等思想具有普世性、永恒性,甚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法制、平等、公正也体现了西方的“普世价值”,其目的是要用西方的价值观取代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瓦解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深刻指出,敌对势力在那里极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这些人是真的要说什么“普世价值”吗?根本不是,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听任这些言论大行其道,指鹿为马,三人成虎,势必搞乱党心民心,危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安全。
     
      2.宪政民主
     
      这种错误思潮用“有宪法就有‘宪政’,‘宪政’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以及社会主义‘宪政’”等词语包装西方的“宪政”,希望中国照搬西方的宪政制度。然而,西方语境中的“宪政”有着鲜明的政治内涵和价值指向。包括三权分立、多党制、普选制、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等在内的内容是资产阶级的国家理念、政治模式和制度设计。一些人要求我国实行“宪政”,宣扬西方所谓的政治中立、司法独立,其目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与我国宪法和法律对立起来,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取消人民民主专政,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我国人民民主与西方所谓的“宪政”本质上是不同的,这个不同就在于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不是要否定和放弃党的领导。我们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3.历史虚无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内涵的特定概念。在我国产生的历史虚无主义,包括以各种名目贬损党的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以各种手段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以及诋毁否定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意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让中国重演历史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亡党亡国的悲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极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4.新自由主义
     
      该思潮主张经济绝对自由化、彻底私有化和完全市场化,把我国“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经济制度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用“后一个毫不动摇”否定“前一个毫不动摇”,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和调控,其实质就是要改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削弱政府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
     
      5.“新闻自由”
     
      一些人以“新闻自由”为幌子,照搬西方新闻观,鼓吹抽象的绝对的“新闻自由”,否定我国媒体的党性原则,企图打开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突破口。
     
      6.公民社会理论
     
      一些人宣扬西方的公民社会理论,认为在社会领域、个人权利上,国家不得干预,把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权排除在基层群众自治之外,甚至对立起来,最终形成政治对抗。
     
      7.质疑改革开放
     
      一些人抓住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质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些思潮本质上都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潮,影响恶劣,危害极大。面对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党政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真抓敢管,不给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任何机会;党的各级组织要严格按照党章等规定,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管理;党员干部要敢于亮剑发声,不当舆论斗争的看客,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任何公开的讨论,无论是官方的还是非官方的,无论是官员说的还是学者说的,都必须在遵守党规国法的前提下进行,不要向社会和群众传递误导的信息。
     
      (二)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和完成的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
     
      此次主题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对待理论学习要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只有思想上坚定、理论上清醒,我们才能做到政治上可靠、行动上自觉,才能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带领人民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