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超:坚定文化自信

                            
    0

    时间:2019-08-07  来源:新华网


  •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对此,我们将从文化自信的概念、问题和困惑、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出发,深刻阐述“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
     
      一、文化与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
     
      我们经常使用文化这个概念,如茶文化、酒文化、中西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精神财富,如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道德等。我们谈文化自信时,主要是指狭义上的文化这个概念。文化的内容非常广博,其核心是哲学,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层面。我们谈文化自信时,主要是在哲学的层面上谈自信的问题。
     
      自信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或者说是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正面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和信任。文化自信,指的是对自己的文化,包括文化传统、文化现状、文化发展,我们持有肯定、认同和赞赏的态度。
     
      (二)文化自信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段话点明了文化自信的三个层面: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二是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三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从上古时代一直到1840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我们几千年以来积淀的精神财富。为什么我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第一,从整体上讲,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几千年而不衰落的文明。人类文明起源时,出现了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至今的就是我们中国,其他的文明都出现过断裂、曲折、民族与文明的更迭和跳跃。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文明、文化,应该充满着敬意。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极强的包容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我们古人所表达的对于天地万物与思想的基本观点,表现出了极强的包容性。我们的具体实践也确实如此,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大量吸取了其他文明的内容、财富,如许多农作物、牲畜的引入,佛教在两汉之际进入中国,伊斯兰教、基督教也都传入中国等等。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其他文明的包容性,但相较而言,中国文明的包容性是比较强的。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世界、社会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智慧。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历史意识非常发达,特别重视历史财富的积累、历史智慧的挖掘。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其开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在《报任安书》里,他讲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司马迁要研究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看一下人和自然在历史之中是如何展示出来的,又有什么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即“究天人之际”;还要把从黄帝到汉武帝这几千年巨大的历史变迁打通,用历史变迁的规律性来指导我们的未来,即“通古今之变”;还要形成独到的思想,在历史上建立起自己的“一家之言”的地位、高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反映出了司马迁的伟大志向,也反映出了我们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目的所在,更反映出了我们中国人深沉的历史智慧。这种历史智慧是我们应该好好保存下来、继承下去的极为难得的思想财富,也正因这种历史智慧,我们才有了后来的正史。
     
      除了正史外,我们还专门研究典章制度史。中国人对典章制度非常重视。典章制度是用来规范社会时间和生活的,所以我们也要搞清楚典章制度的原由和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中观察得失、借鉴优长、避免缺失。这个工作从唐代的杜佑便已经开始了。他撰写的《通典》一书,再加上之后的九部研究典章制度的著作,被我们合称为“十通”。对各个方面历史的分门别类,反映出了我们广阔的历史眼光,深沉的历史智慧,是我们文明、文化中独到的财富。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多个深刻复杂的哲学理论体系。历史讲过程,哲学讲思辨、学理、逻辑、推论以及对形而上的深刻把握和探索。从整体出发看中国文明,我们能发现很多哲学体系。它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价值,比如老子与庄子各是一个哲学体系,而老庄之间又是接续的,被统称为道家学派;《易传》是不同于老庄、儒家的哲学体系,讲的是天地万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印度传入并中国化了的中国本土佛教也是极为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这三个哲学体系同世界上任何体系比较起来都是毫不逊色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把握都是非常深刻的。
     
      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多个非常精深的技术操作体系。中医有一个哲学体系,但更注重实践操作。其理论体系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二,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中医要在技术上体现对人的生命过程的把握、修正、完善优化的过程,即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判断人体的状况,如是健康还是有病,病在什么地方等等;通过经络、气血、津液来判断人体的各种消长之势;通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手法来纠正人体中不适合的出现偏差的地方;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特别注重操作,认为仅仅讲理论是不够的,理论一定要技术化、程序化,实现效果。所以,中医是一个非常精微又非常博大的技术操作体系。
     
      中国美食文化与其烹饪技巧也是一个技术操作体系。《舌尖上的中国》很好地表现了中国人是如何制作各种精美饮食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根据各地水土、物产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烹调手法,创作出美味可口、有利于健康的食品来。烹饪毫无疑问有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包括挑选食材、处理食材、选择烹调方式等。这是一个发挥技术的过程,仅仅靠看书是不够的。把握火候、用多少盐油、火热不热……是没办法完全传达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才能学好。
     
      由此,我们也能发现获得文化自信的途径,即要通过技术把文化表现出来。如此,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种踏踏实实的文化自信。
     
      第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体系和审美精神。和西方的文化比起来,我们的审美精神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书法在西方和中国的地位是不同的,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中国画和油画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油画逼真、重视细部,中国画重视意境,也就是画所传递出来的情韵。中国画以情韵来感染人,让观者同画本身达到某种“一体化”,深深被画所传递出来的意境感染。
     
      结合上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我们应当能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获得文化自信。
     
      2.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革命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其最主要的是在军事斗争年代里面所形成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不同的奋斗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精神,比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其内容也非常广博。
     
      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完成于抗日战争时期,表达了中华民族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中国人不做亡国奴的精神状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中国人绝对不会去当亡国奴,为什么?因为我们有黄河,有巍峨的高山。我们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在广袤的国土上一定会抗争到底,保卫黄河实际上就是保卫我们的家园。这首歌非常好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气概以及一种群体的英雄风采。
     
      我们的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也是那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艺术表达。与我们今天的许多艺术表达的委婉、曲折不同的是,国歌是直抒胸臆的,把我们的思想、情感气势磅礴地表达出来。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国歌,这首歌就是要让今天的我们、未来的中国人记住中华民族的那个艰危时刻,记住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过程。
     
      毛泽东同志写的《沁园春·雪》,我们大多数人都能背出几句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表达了革命者乐观豪迈的革命热情,饱含阔达豪迈之气以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已不同于那一时期,但我们要深刻理解他们创业的艰难,汲取革命精神、革命文化,更要把它传承下去。
     
      3.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成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相比,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为博大、广阔,因为我们正处在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之中。
     
      在文学领域,我们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的这些成就,要获得国际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和我国的作者所达到的文学艺术高度有关,也和我们综合国力的发展有关。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标志。未来,我们将会有更多作家得到国际认可。
     
      在影视方面,我们也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影片,既有经济效益,又是非常好的正能量宣传;《我不是药神》,反映了我们今天普通人的思想道德状态,歌颂了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在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时表现出来的初心与良心,反映了“草根阶层”的正义,非常接地气。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既要讲正能量,也要讲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曲折、艰难,表达生活的不易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任务之一,我们把这一部分真实呈现出来,也就更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科学领域,我们这些年来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新世纪以来的成就非常可观。我们经常谈到的5G领域,华为毫无疑问是走在最前面的。在超级计算机的排名方面,大概八九年来,我们一直和美国争夺第一名。在航天、材料技术等许多领域,我们都已进入了国际第一梯队,甚至在少数领域处于领先的地步。这一系列成就代表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展。未来,我们的进展将更为可观、更为灿烂。
     
      二、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处理好四个问题
     
      (一)文化自卑
     
      文化自卑,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丧失了自信,看不起我们自己的文化,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不太认同,其中有两个较常见的例子: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我们的党史、现代史乃至全部历史上的正面的积极的人事物予以否定,不敢承认。这方面的例子是比较多的,这也是我们这几年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因之一。我们所有的英雄都被这些虚无主义者拿过来进行解构、颠覆、调侃、否定,进而导致英雄模范的丧失,这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自卑,否认了历史真实的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种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我们要明确,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观和文化观的问题。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是肯定英雄,浓墨重彩地记录英雄、塑造英雄,传递英雄的精神。我们要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予以有力的批评。
     
      其二,否定中医。否定中医也是文化自卑的一个体现。否定中医的历史渊源实际上非常远,在晚清、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网络逐渐发达之后,一批人就在网上批判中医。现在否定中医的主张包括:把中医从国家的医疗体系里面驱赶出去、“废医验药”等等。其中,“废医验药”是指废除中医,但对中药可以进行检验,实质上依旧是一种文化自卑的表现。因为中医、中药的现实价值是我们都可以体验到的,与西医不同并不代表不正确、没实效。中、西医在立场、观点、方法上的不同,是由于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视角,两者各有长短。让中、西医结合,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只是在目前的条件下存在一些困难,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
     
      相较于正确和错误,最重要的应该是现实效果。从现实效果来看,中医是非常明确的、毫无疑问的,是大家都有亲身体验到的。我们要肯定中医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积淀起来的博大精深的体系,有其适用性,不应该否认中医的真实合理,更要反对文化自卑的观点。
     
      (二)文化自大
     
      与文化自卑对立的是,我们今天也出现了文化自大者,也就是夸大中国传统文化或其中某个部分,说成是极具价值的、可以拯救世界的,更有甚者主张回到儒学时代,在政治上提出一些极为错误的观点,如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把儒学建构为国教等。这一系列表现都属于文化自大。
     
      最近在微信里流行的一篇文章称,美利坚依靠“复制华夏”而立国,“整个的美国文明都是‘中国赐予’”。这一观点反映了文化自大者的心态。美国文明的兴起可能和中国古代文明有一定的间接关系,比如中国古代的一些典籍、思想曾传到欧洲,影响了一些欧洲思想家,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初期的思想家,但是说“整个的美国文明都是‘中国赐予’”就无法成立了。我们的古代文明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实际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极大地释放其功能是错误的,而这种文化自大的心态有时比文化自卑的危害还大,因为它会干扰社会认知、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及社会常识。
     
      (三)文化软实力不足
     
      相对主观方面,我们也存在着客观上的问题,就是文化软实力不足。我们非常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比较大的投入,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整体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文化软实力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历史原因形成的“西强我弱”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整个世界的文化场中,我们的影响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这一基本事实是历史形成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文化场域中的竞争、积累、转变的过程来改变。
     
      第二,我们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和世界的接触密切起来,但要想深刻理解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文化、历史、民俗等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一些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有的取得很大成就,有的遭遇了一些曲折。这就是我们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存在的不适应的地方,我们正处在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中,这也决定了我们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方面不可能一马平川,我们需要正视历史的发展规律,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第三,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人才不足。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人才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应该是一名专业化的人才,二是要具有国际化的背景。我们人才不足的问题则表现在,有的人具有专业化知识,但其国际化背景方面弱一些;有的人对国际领域比较了解,但其专业化知识可能弱一些;也有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人才,但就整体而言是不足的。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培养、发展人才和教育的改革来逐步解决,但也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使我们文化软实力不足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但是,这一问题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一点一滴的奋斗,一步步得到解决的。
     
      (四)文化建设成就参差不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了国内文化建设成就参差不齐的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比如高铁霸座、不注重公物保护、乱扔垃圾等问题;二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比如各种思潮自说自话,甚至发出了一些比较错误的声音,存在误导年轻人的问题;三是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目前我们正在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是创新能力不够强,存在许多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的弱项。我们文化建设领域的参差不齐,影响了一些人文化自信的心态,导致了不敢自信的问题。对于中外的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也要做到正视差距。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一)准确全面深入的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今天的文化状态、未来文化发展的前景,一定要有一个准确、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与前提。许多问题、困惑的产生就在于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入,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和错误,也包括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状态的把握上的不全面、不准确、不深入,还包括对文化发展前景的把握上的不准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1.传统文化
     
      我们一定要把传统文化搞清楚,包括整体状况、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演化过程。对此,我们也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是非常广义的总和,囊括了我们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财富、文化现象、文化类型,既有积极、正面的内容,也有消极的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整体把握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而看到其中的优秀部分。我们可以把1840年以前的中华文明史理解成两个阶段:一是春秋之前,即邦国时代,夏、商、周三代的天子实际上就是各邦国的盟主;二是从春秋到1840年。在这两个阶段,中华民族都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我们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两个阶段的文化也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其一,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宗法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以血缘宗法为主导的社会关系,催生了社会等级制度,而在此基础上也就形成了王权、皇权专制,即战国时期是王权专制,战国之后是皇权专制。以血缘宗法为主导的社会关系还会排挤其他的社会关系,如平等、自由的社会关系。
     
      其二,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上的社会等级制度,导致了不同血缘集团的不同社会地位,并且这一地位是遗传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魏晋的世族、寒门两大集团。在春秋及春秋之前,这种社会等级制度便十分严格,其遗传性也已十分明显,如贵族内部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
     
      其三,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之上的就是皇权专制。任何开解、否定皇权专制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思想便是王权、皇权专制的理论基础。至于皇权和士大夫共治的观点,那也是不成立的。在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中,皇权和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不可能存在平等关系。
     
      血缘宗法关系、社会等级制度、皇权专制,都是深深烙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在服装、饮食等方面,乃至伦理道德、哲学思想上都有体现。我们今天看传统文化的这三个方面,都应当认识到其落后的性质、必须被淘汰的地位,但不能因此而认为包含其在内的传统文化整体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看到它整体的特征,也要认清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的复杂影响。里面,这些东西有的时候还会搀杂在一起,他还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些影响,对我们的工作会产生一些影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和古代中国生产的不发达、社会文明水平的低下、制度建构的不完善,都是相关联的。
     
      2.优秀传统文化
     
      文学、艺术、医学、建筑、伦理学、哲学等方面的光辉灿烂的成就,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彩的部分,依旧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去挖掘。我们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既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又是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部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分子摆脱了一定的社会束缚创造出来的部分,也有他们在受到一定的社会束缚影响下创造出来的部分。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几千年文明史中仁人志士的奋斗与创造,也要看到优秀传统文化或多或少存在的历史局限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今天加倍珍惜与保护。
     
      3.历史是进步的
     
      我们今天的文化创新依旧在路上,这意味着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可否认的巨大历史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空白或遗憾。在七十年的共和国历史上,毫无疑问,我们取得的成就远远多过那些遗憾。要认识到,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灿烂的、辉煌的;不足、空白、缺失或遗憾是我们要通过未来的奋斗来一步步解决的。如此才是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们今天的文化状态。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大都是在认识层面出现了偏差,尤其复古主义只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层面,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理解成精华是错误的。
     
      我们一定要看到历史的进步性。怎么可能历史没有在进步、古人比我们今天还强呢?我们应该持一种历史乐观主义的态度,因为我们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才创造出了今天的成就。这不是对我们前人的否认,而恰恰是肯定。只有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所独有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讲清楚”就一定要建立在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眼光上,从而避免文化自卑或自大。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基本认知前提。
     
      (二)创造性地接续传统是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
     
      继承好、接续好丰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脉。我们今天这一代人有责任将民族的文脉传给下一代,所以说,接续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意味着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有鉴别地吸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一个城市有自己的文脉、精神脉络,我们一定要把它保存好,这就是接续传统。我们到北京、上海、广州、福建、拉萨、乌鲁木齐等我国的每一个城市去,能看到不同的精神气质,这就是城市地域、人民、历史、风俗习惯等长期积淀的结果。这种长期积淀所形成的精神气质就是城市的文脉,我们必须把文脉更好地保存下来、传递下去。文脉就是城市的人文特色,体现在建筑、风俗习惯等城市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保存城市文脉的问题,如在谈到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时说到:“现在有的地方搞旧城拆迁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迹搞得荡然无存,这是非常可惜的。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杭州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这个城市的文脉是什么?我们到西湖走一圈就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时光在杭州、在西湖的点滴积淀。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还讲到:“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现在,很多建设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做了不少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城市在漫长时光里积淀出来的精神气质、人文气质被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的丛林消解掉,这是一种无知。
     
      我们要接续好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城市应如此,行业亦如是。关于中医,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里的深入挖掘、继承好就是接续好,我们要先理解、认识、学习,掌握好中医药的理论、技术,然后再谈发展好。接续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三)推进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就是说,我们接续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理解、认识、把握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我们这个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还曾说过:“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我们的知识、古代的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固步自封的结果,所以创新是我们这个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的精神传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新”就是创新。我们的《易传》里面特别讲到要新、要通、要变,都是在讲创新。所以,创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标识。我们今天仍然要创新,如何创新?要让我们的文物、遗产、思想活起来,最重要的是和我们的社会、人民的生活结合,在我们当代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果体现不出来,怎么能说是活起来了,又何谈“新”?所以,一定要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符合今天的社会结构,满足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古代,一个人一辈子看的书是有限的,因为他能得到的书就非常有限。今天我们有大量的书、爆炸式的信息,是看不过来的。因此,我们要探索、研究、设计、规划,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的生活信息之中。
     
      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整合点、结合点以及创新点,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物质文化资源方面,博物馆就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当然,博物馆也要适合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不要“高大上”,而要接地气,要符合普通人的观感。在思想文化方面,我们也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今天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我们今天如何去表达、传承“孝”文化。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孝”是一个不太需要讨论的理念,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今天的形式和传统要有所不同。我们今天很难做到传统的“晨昏定省”,所以要采取更合适的方式来孝敬父母,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的表现形式,也是我们需要用心研究、探索的。
     
      不仅是物质文化资源、思想文化,中医药的创新也是如此。我们现在讲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是对的,实际上还要面临很多的阻力和障碍。这就需要我们从尊重中医的操作程序、基本理论开始,循序渐进地推进中、西医结合。所以,创新是一个需要用心的过程、需要探索的过程、需要实验的过程。
     
      (四)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自信的关键动力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必然的历史过程,也是我们应该主动去做的事情。各个文明相互碰撞、尊重,从其他文明那里获得有益的成分,推动自己文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不要排斥、否定,而要接纳、尊重和学习。
     
      罗素说过:“不同文化的接触曾是人类进步的路标。希腊曾经向埃及学习,罗马曾经向希腊学习,阿拉伯曾经向罗马学习,中世纪的欧洲曾经向阿拉伯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曾经向拜占廷学习。在那些情形之下,常常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这是讲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的成果,今天仍是如此,我们想避开其他文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学习其他文明,加强自身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我们要继承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我们当代文化的创新成果,我们也要把这种成果弘扬、传播出去。我们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引进来,即把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引进来,为我们所用。
     
      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一本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目前这本书在世界上仅存两本,一本由马克龙总统送给了习近平主席,另外一本存在今天法国的阿瑟纳尔图书馆。这本书的流传过程就代表了文明的交流、互鉴,进入法国300年的《论语》已经影响了许多法国思想家。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的过程中,我们也做到了“引进来”。通过一些传教士,西方文明的科学知识也早早就进入了中国,像明末传入中国的《几何原本》等。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更要努力推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的过程。
     
      最后,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结束:“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