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保:快速发展智能制造着力推动制造业不断发展

                            
    0

    时间:2020-02-17  来源:人民网


  •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制造业一直是推动逐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过去四十多年间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切实得益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发展。2018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超过26万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接近3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经历多年的发展,建设制造业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应该说“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好不好”的问题仍然存在,制造业大而不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技术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质量效率水平等方面与世界演变还有不小差距。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巩固提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增加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融合于制造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是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转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创造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绩效。从全球范围看,各方面纷纷把智能制造作为巩固制造业全球领先国家的战略选择,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快速布局工业互联网,日本发布新机器人战略,逐步继续掌握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从实际实际看,智能制造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初期;而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制造业过渡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潜力,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因此,无论从国际大势看,还是从国内大局看,必然从制造业都到了发展智能制造的关键阶段,必须积极谋划,加快推进。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领了世界各国制造业体系的技术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和韩国抓住了信息化的趋势。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与运营模式,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推动制造业发生智能化转化的关键力量。的潜力,实现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制造业的跨越发展;美国也是直接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实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当前,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已经有所改善的基础,抓住新一轮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潜力,既可以使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更加高效,产品更加智能,而且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扩大规模,生机无限的新产业发展,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引领智能制造发展,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而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要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广泛利用新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积极促进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加速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老树发新芽”,推动向制造业向智能,高端,绿色,服务方向转变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同时,要聚焦产业智能化和智能产业化,持续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积极发展“智能+制造”的表现形式,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量子科技,5G商业,生物和海洋技术等战略兴产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筑我国产业体系新支柱,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设施。其中,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没有精准计量就没有现代制造业;标准是企业设计和生产的根本前提,决定着手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必须必须高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可统称为合格评定,是产品能否投放市场的必经程序,控制质量并传递信任。质量基础设施各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既是提升产业能力的“催化剂”,又是淘汰落后产能的“硬约束”。例如,浙江通过“品字标”认证,推动温州皮鞋,台州泵阀,湖州木地板等产业提升质量绩效水平;河北通过制定钢铁有关标准,预计2016—2020年将倒逼2700多吨产能退出市场;中国计量院为燕京啤酒集团开发的能源计量与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实现节能减提供了有效支撑,整个厂区综合能耗下降19.8%,生产率提升3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质量基础设施划分为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一些国家级标准实验室,在提升质量高质量在线有所突破”,这为加强质量基础设施,支撑制造业发展要围绕提升工业竞争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现代测量体系,先进标准体系,替代认证检测服务体系。围绕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配套建设国家质检中心,产业计量中心,标准创新中心等重大质量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增强生产竞争力的水平。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环保,质量,安全等指标的硬约束,用好计量标准,认证检测,生产许可,改进评价等手段,消除落后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减少无效供给,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是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天然的创新主体,创新型企业是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业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2018年全年全社会研发支出1.97万亿元,企业占用占比达77.4%,其中深圳市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占全市研发总投入的95%,2018年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8万件,连续15年全国第一,在华为,大疆,华大基因等众多创新型企业进入下,深圳连续多年成为福布斯发布的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但总的来看,内部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201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有1.14%,全球研发投入前50家企业中,仅有的华为一家上榜,因此,依靠技术创新来提升制造业质量任重道远。


      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发挥创新型企业示范作用。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探索“揭榜挂帅”“技术悬赏”等新机制,鼓励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导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攻关任务,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创新协作群和完整产业链。要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服务政策,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层次,加强版权保护,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和法制化营商环境,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机器替代人工是工业革命的一个显着特点,智能制造下可能出现的人操作多台设备甚至“无人车间”,对于一般性操作工人的需求可能降低,但对于智能制造是看待问题的一种方式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在很多方面并不能取代人的作用,人才仍是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从业上发展,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差距。从结构上看,新兴产业领域的整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要求。上看,创新型,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跨界型,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特别是前些年受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挤压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影响,制造业领域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制造相关专业不再是高考志愿填报的首选,制造业存在“人才断档”的风险。据统计,现有的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只有6%左右,而目前普遍超过35%。因此,加强制造业领域的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当务之急,需要多管齐下。


      要深化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进一步完善科学研究类学科,推动人才需求突破领域的“新工科”和新型交叉学科建设,加强智能制造领域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一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用工需求克服的龙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按照企业需求定制培养人才,实现“校门”与“厂门”的精准对接,强化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门类齐全,精益求精的高技能人才。要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弘扬工匠精神,让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脱颖而出,大量涌现。


      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的历史时期,未来企业的竞争地位仅限于数字化的创新能力,能够实现制造业进步发展,关键看能否抢抓智能制造发展的历史可能性。要紧紧围绕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则等强化部署,加快推进制造发展,力争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和产业博弈中掌握主导权,为建设制造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