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海: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识

                            
    0

    时间:2020-02-20  来源:新华网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标志着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实现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全会提出了不少新概念、新思想、新判断,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高度、新视野、新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指明了前进方向。全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做好这些工作,需要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识,同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国家治理现代化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治理体系,一个是治理能力,这两个方面有一定区别,同时又不可分割,怎样把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又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对此也需要认真研究。这个“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国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包括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定型化等。


      再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过去也讲了不少,但像这次全会讲得这样全面、系统、深刻,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我们可以作更多的国际比较、历史比较研究,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总的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13个方面的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这一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里,我主要就如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谈几点认识。


      一、从世界潮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那么,百年来世界潮流是什么?我们要弄清中国制度是怎么形成、怎么发展的,就必须要有世界眼光。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现在170多年来,世界潮流可以分为经济和社会制度两个层面。经济层面即为现代化潮流,社会制度层面即为社会主义潮流。这两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


      100多年来,东西方各国都在追求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现代化潮流即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现在又加了信息化。几乎每个发达国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很多国家还将继续这样走下去。


      为了追求现代化目标,世界各国采取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制度体系,一种是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另一种是“十月革命”之后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有重大弊端。对此,马克思早就讲得很清楚了。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遵循资本的逻辑,二是遵循自发的逻辑。所谓资本逻辑就是用资本来推动经济,哪里有剩余价值,经济就往哪里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又是自发的,政府管不了,在全球化时代就更难管理。


      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性质,使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出现很多曲折。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本家对工人实行残酷剥削、压迫;在国际上,对落后国家进行残酷殖民统治。


      社会主义潮流,其目的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病。科学社会主义最早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它变成现实,形成“一球两制”的世界格局。由此,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用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来推进现代化,成为一种新的现代化道路。这种现代化道路最早体现为“苏联模式”。


      应当说,“苏联模式”在当时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包括苏联的计划经济,也包括我国的计划经济,它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两大弊端。“苏联模式”不是靠资本逻辑推动,而是靠人民逻辑推动;同时,政府代表人民来推进现代化。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推动以及自发进行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使得现代化变成为人民利益而进行的,而且是由政府来控制的历史过程,由此实现人类对现代化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自觉的把握,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苏联模式”也有很多弊病,这就是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实践证明,特别是在经济落后国家,不能完全靠政府来人为地推动现代化,还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制度体系。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是比较好的,它既超越了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又克服了传统制度体系的弊病,不仅适合中国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未来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益的,这是一种成功的探索。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必然性我们要认真研究。把这个问题讲透了,我们的制度理论就更能够在学理上立起来、在实践上更顺畅。


      二、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相应的,其优势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分析起来,大致可以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几个层面去理解制度优势的内涵。


      (一)根本制度


      我国的根本制度体系包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等方面。这是我们制度体系的根本优势,它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发发展、一切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的资本逻辑。正是有了这样的内在根本优势,我们的制度体系才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各民族一律平等”、和谐稳定发展的优势等优势,从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二)基本制度


      我国现行的基本制度包括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发展制度、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显著优势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整个经济社会高效、稳定发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最明显的优势是把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和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很好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经济发展。这在人类现代化史上可谓史无前例。我国的社会发展制度使得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从而具有凝聚全社会力量的优势。我国的思想文化制度决定了整个国家有共同的思想文化体系,由此形成凝心聚力、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优势。有了这些强大优势,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


      (三)重要制度


      这里讲的重要制度主要是行政制度,即通常讲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制度的任务。全会讲到若干方面,如改革创新、人事制度、军队建设、“一国两制”以及大国外交制度等。在大国外交制度里包括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制度性安排。这些都是我们党和政府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这些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是十分显著的。比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选贤任能政策等,并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极大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13个方面的制度优势讲清楚了,同时也把我国的治理体系层次分清楚了。其中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行政制度(也就是体制机制)。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不能变的,是刚性的,它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性质和方向长期稳定;基本制度也是比较刚性的,但是可以进行调整,比如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总的框架不能变,但具体内容是可以调整的;体制机制则具有较大的弹性、灵活性。


      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我们还可以作更多的国际比较、历史比较研究,这样会进一步认识我们制度的优势。比如中苏、中美比较研究。比如中国的政党制度,既优越于苏联一党制,又优越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我们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制度也是如此。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我国的制度体系有着明显优势。


      三、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述是很科学的,“治理体系”是指社会制度的内在结构,“治理能力”是指社会制度的外在功能。这是现代系统思想在社会领域的运用。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一般来讲,结构和功能不可分,结构决定功能,但功能也有相对独立性。好的结构可以为好的功能的发挥提供基础,但是,好的结构需要好的“操作”才能转化为好的功能。总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处理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强调,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一点需要我们加深认识,认真研究落实。同时,有了好的制度,还要有好的干部或人才队伍才能转化为好的治理能力。


      (二)处理好制度定型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我认为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对已经确定的、并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制度,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不能轻易改动;但是,对那些不太完善的、尚需实践检验的制度,特别是体制机制层面的制度,要鼓励制度创新,为实践探索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保持适当的灵活性。同时,在制度执行方面加强监督,要防止形式主义,即过于教条地执行制度而妨碍制度创新,既要反对不按制度办事而乱作为,又要反对假借执行制度而不作为。


      (三)处理好“治”和“理”的关系


      治理现代化中的“治”和“理”是两个概念。“治”主要讲整治,以堵为主;“理”主要讲理顺,以疏为主。我们的制度建设,既要注重整治不法行为,特别是腐败行为等,也要注重理顺关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些年,我们在“治”的方面成就斐然,下一步,应当更多地在“理”的方面下功夫。当然,在实际工作中,究竟制定怎样的制度为好,还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最根本的还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四)处理好制度落实和监督执行的关系


      这些年,我们在制度执行方面加强监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监督环节注重“治”而忽视“理”;注重督办而忽视帮助具体工作部门解决问题、反映问题等,不利于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需要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世界意义


      (一)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制度选择。中国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组织严格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和政府,同时要有一套科学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制度体系,通过包容性发展来实现现代化。


      (二)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国的发展证明,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三)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行得通的。西方发达国家应该接受中国制度成功实践的现实,并深刻反思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局限性,自觉破除“西方中心论”,避免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独断主义的历史叙事,摒弃傲慢与偏见;同时应该与发展中国家一道,努力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