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把握时代脉搏 坚定文化自信

                            
    0

    时间:2020-02-24  来源:新华网


  •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将文化自信作为具有引领意义的精神动力,使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更有力量。


      (一)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这个词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比如,我们吃东西可以叫“饮食文化”,喝茶可以叫“茶文化”,去看体育比赛可以叫“体育文化”,但给文化下一个严格而精准的定义却很难。我理解的文化是“人类之光”。


      大概七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学会了使用工具,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劳作,发明了语言和文字,我们创造了文化。举个例子,其他动物的一切猎食、进食行为,是出于本能的生存需要,而人类的需求会更多,就像很多人愿意花两三个小时排队去买一杯奶茶,这个时候喝奶茶的行为不单单是为了解决口渴的生理需要,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社交的需求,追寻时代潮流的需求。最简单的吃喝问题,人类都会赋予它更多的意义,超出本能意义之外的这部分需求所催生出来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文化。


      广义而言,从学理上给文化下一个定义,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类所特有的。


      自信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所呈现的积极态度,它往往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而文化自信是文化给予个体或组织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来源于文化的功能。如果我们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给文化自信作一个定义的话,它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历史发展的深刻领悟,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尊重和高度肯定,对自身文化长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二)文化自信的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我们在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总会用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包容互鉴等词汇来形容,因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之所以说它独特、突出,是因为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虽然它历尽艰难,但是依靠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第二,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在这份文件中,每一个词都是广博而精深的。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还创造了无数的文化灵宝,比如,中国的汉字,它是这个星球上独一无二、最有生命力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比如,“日”字,是仓颉照着太阳红红圆圆的模样“画”出来的;“月”字,是仓颉照着月牙弯弯的形状“描”出来的。这也说明了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


      汉字跟图画有着不解之缘,能给我们带来很强的画面感。比如,我们提到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在月下喝酒的美景。


      汉字具有简洁性和高效性。比如,一份同样内容的报告,用联合国的六大工作语言打印出来,其中最薄的一份一定是中文版的。中国汉字能够用最少的篇幅去表达最丰富的含义。


      汉字连接起中国人的情感。中国有句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这说的是两个地方相差十里,语言的发音就有可能不同,尤其是南方和北方,各地方言的差异非常大,但是即使地域不同,口音各异,我们依然能够读得懂同一个故事,看得懂同一封家书。


      汉字凝结了中国人的审美。比如,我们学写字的时候,老师总会强调“横平竖直”,这是告诉我们,中国人以中正、平和、对称、和谐为美。


      汉字代表了中国人的风骨。比如,我们学书法的时候,经常会听到“颜筋柳骨”一词,“筋”和“骨”这两个字代表的不仅是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力道,更是他们刚正不屈的人格。


      汉字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比如,“武”字由“止”和“戈”两部分组成,意思是停止使用兵器。在先秦时,我们就认为制止战争的发生才真正称得上“武”的精神。这就是中国人的辩证思维。


      博大精深的汉字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精深广博的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根”。


      2.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魂”。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一个长达百年之久的被西方列强侵略、压迫、剥削的屈辱岁月,面对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状况,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奋起抗争,希望能够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直到1921年,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构成了革命文化的内核,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直接来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动摇的基石。这些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蕴含着革命文化的底气,同时又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文化。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们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强国的发展之路。今天,无论是获得国家勋章的时代楷模,还是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风貌。


      有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就有了十足的底气。


      (三)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百余年来,不同学科、不同派别的中外学者对文化的价值和功能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比较深入。比如,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塔尔科特·帕森斯在《社会系统》中,将社会进程的结构分为文化体系、行为有机体、社会体系和人格等四个子体系,并将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视为社会进步的原因。在帕森斯看来,这四个子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功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社会拥有将其成员整合在一起的共同价值体系。在共同价值体系中,文化体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文化体系是人的行为取向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而且构成人的行为准则。同时,文化体系对社会有着导向和控制的作用,它不仅引导和调节人们的心理和情绪,而且为人们提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文化体系的导向去生活和行动。


      我们把帕森斯的观点总结一下,他所论述的是文化对于个人、社会和人类三个层面的价值和功能。文化对于个人来说,是个人逐步走向社会的重要方式;文化对于社会而言,是保证社会能够正常、平稳、有序运行的根本保证;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正是因为文化信息的存储和世代传递,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1.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文化自信是一件关乎民生安乐的大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的GDP已达90万亿人民币,相比1952年实际增长174倍;2018年中国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相比1949年实际增长59.2倍,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此外,中国社会的安全程度也在稳步提升。国际救援中心每年都会发布一份《世界旅行风险地图》,在这份报告中,中国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这份安全感,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


      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自信是一件关乎国运兴衰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自信所激发的精神力量。


      3.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文化自信是一件关乎人类前途的大事。当前,出现各种各样的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主导论,这些在理论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正如美国文化社会学派的创始人乌格朋所言:“文化积累的原因是由于两个性质,一是旧文化的保存,一是新文化的增加。”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些差异并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只有文明之间交流互鉴、不断相融,才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中国的文化特别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国的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种庄稼讲究因地制宜。在中国的文化中,差异恰恰是我们不断交融发展的基础。这也是中国文化“和合”的核心理念。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胸怀,携手世界人民一起解决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它与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息息相关,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走向息息相关,更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息息相关。


      二、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更加开放广阔的全球文化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传媒技术不断发展,全球已经进入文化需求的暴涨期。2018年全球电影票房411亿美元,同年,全球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达到22亿,这些数字都是历史新高。从国内来看,同样进入了文化需求的暴涨期。按照国家文旅部的统计数据,国内旅游2017年和2018年均突破50亿人次,而2019年上半年,国内旅游已达30.8亿人次,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文化需求的暴涨。


      这样的需求暴涨,不局限于一二线城市,乡村和城镇也普遍进入文化需求的上涨期。根据“艺恩电影智库”的统计数据,2013年至2018年,三四五线城市的票房占比逐年上升。


      2.快速升级迭代的万物互联世界


      如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在加速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互联网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互联网以“毛孔”式传播,覆盖广阔的人群;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能够实现全天候零时差传播;互联网传播手段多样,用户可以通过微视频、VR、AR、MR、直播等方式深度体验和广泛参与。


      (二)面临的挑战


      1.外来文化冲击


      我们来看两组数据。电影作为典型文化现象的代表,在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上,2017年我们只有一部国产电影《战狼2》入围前20;2018年我们有两部国产电影入围前15,分别是《红海行动》和《唐人街探案2》。从这两组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


      面对强势的外来文化,本土文化是“繁而未荣”的状态。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有非常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电影方面,2018年我国银幕总数已经突破6万块;图书方面,2018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到894亿;电视剧方面,2018年制作发行323部,1.37万集。但是,这组数据只能说明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有:


      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认知偏差。对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没有完全厘清,同时也存在缺乏敬畏之心的问题。


      二是对革命文化认同度不足。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中国公众文化自信指数调查,2016年和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度不足,随着公众年龄的递减而呈现下降趋势。


      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原始创新能力较弱。


      2.区域发展不均衡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文化领域同样明显。地区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实现营收近9万亿元,东部地区占77%;2019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实现营收4万多亿元,东部地区占75.40%。可见,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城乡方面,中国旅游研究院、上海创图公共文化和休闲联合实验室联合发布的2019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城镇居民的文化需求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3.国际影响力不足


      三、新时代提升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描绘了一幅气象万千的新蓝图,为文化建设作出总体性战略部署,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宏观战略指导下,我们应当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个方面着手,秉持立足中国当下、放眼全球视野的理念,不断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在与世界对话交流中充分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和善而从,让中国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为新时代凝聚起伟大的精神力量。


      (一)释放改革效益,提升文化生产力


      1.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率的特性,被世界各国认为是朝阳产业。我国经过十几年的积淀,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下一步要做的是,产业链优化升级和高质量提升。同时,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警惕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


      2.文化事业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深耕和积累,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下一步要通过科技助力和理念更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利用AR、VR、MR等技术手段,让老百姓有更多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二)注重创新创造,提升文化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非常重要,但是,真正做到创新却并不容易。用力不足就是抱残守缺,用力过猛就是离经叛道。为此,如何把握好创新的动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吸收有益成果,提升文化包容力


      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四)维护文化安全,提升文化凝聚力


      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讲的是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文化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一切资源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丧失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安全之中,意识形态的安全又是最核心的部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而尖锐,除了有价值观的渗透外,还有各种各样思潮的影响。因此,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及时发出中国声音,鲜明展现中国思想,响亮提出中国主张。


      (五)推动国际传播,提升文化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之美,培养中国文化的“粉丝”,需要搭建平台“走出去”,优化内容“走进去”。“一带一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2016年底,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文化合作交流协定。之后,也不断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文化间的交流。同时,还建立了海外中国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智慧与中国思想。


      有了文化生产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包容力、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这“五力”握指成拳,我们就能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和情怀,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的最好概括。


      “横渠四句”的当代意义:“为天地立心”,即寻找一套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生民立命”,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往圣继绝学”,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髓;“为万世开太平”,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人民携手守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有了这样的情怀,我们就能够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