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辉:家风文化、家校公约与协同教育

                            
    0

    时间:2020-05-08  来源:新华网


  •   一、教育事业是协同性强的系统工程


      人人都有家,但家到底是什么?人人都有孩子,但有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做家长?我们国家有两千多所大学,却没有一所大学是研究如何过日子的。本次讲座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的家庭。


      今天如果有全家一起来听讲座的,这就叫学习型家庭。一家人一起听讲座,这样家长和孩子接收的信息是一致的,无非是对我讲话内容的理解不同,这就是信息对称。比如,在很多国家,尤其在西方,周末要做礼拜——一个完整的家庭,三四代人在一起,听同一个声音,做同一件事,唱同一首歌,这就是信息对称。现在有些家庭表面在一起生活,但过得极其纠结。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集体学习如何过日子,比如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所以,我们今天做的这件事很有意义。


      我是中国家长教育学科带头人,什么叫家长教育?家长教育就是成人成长中的成熟教育。今天的成人“知识多常识少”“成人不成熟”等现象都是我们常年缺少家长教育导致的。尽管我们的年龄是成人,但我们对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的掌握,几乎是没有预备教育的。


      什么是家长?家长不等于父母,父母是血缘关系,是唯一性的。家长是姻缘关系。比如家里有小孩的,谁照看孩子谁就是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我们在家里一般都是“三母(姆)”在管孩子:第一是生身父母,第二是祖父母,第三是保姆。但是她们管教的方法是不一样、不协同的,就像陆海空三军打仗,一定要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但问题是,在今天的孩子教育过程中,不仅家里不协同,外部也不协同:在家里,父母、祖父母、保姆之间意见不一定一致;在社会上,老师、家长、学生也相当于陆海空三军。三军打仗,如果没有目标、步调不一致,能打胜仗吗?


      如今我做了教育工作,回忆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现有很大的反差。我是1961年出生,家里兄弟三人,我是老大。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大连理工大学当老师,我从小是在图书馆里长大的。那时候家长有事要出门,孩子不需要操心,为什么?身边的邻居都是同一个单位的人,所以把孩子托付给左右的邻居很可靠。而且那时候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在一块儿玩。我记得当时有几个大哥哥很调皮,他们出门都是先探一下脑袋,左看一下,右看一下,在干什么?看看王大叔、李大妈在不在。为什么?那时候王大叔、李大妈是我们的校外辅导员。王大叔是抗美援朝英雄、转业军人,也是我们那一圈小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他长得很壮,人也好,在单位里还是一个领导,大家都信服他。那李大妈呢?她是街道的干部。所以,调皮的孩子们出去都要先看看这两个人在不在:他们在,这些孩子就马上装得很规范的样子;他们不在,这些孩子就开始晃膀子,要其他小孩子都跟着他们走,都得听他们的。王大叔、李大妈这类人在孩子心中、在社会邻里之间起着一个平衡作用。今天我们的社会就缺少这样起平衡作用的人,走到街道上、社区里,很少有人是你认识或让你觉得可靠的。


      二、家长教育是影响国家命运的战略工程


      家长教育是影响国家命运的战略工程,家长教育是家庭带头人的教育,包括家风文化、家庭公约、家校协同和党建家风。家长教育工作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是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这是家庭建设方面的春天。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讲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是老百姓的一个口头禅,“说什么有什么,怕什么来什么”;教育是一个人的念头,念头会引导人去说,说出来的话就是方向,方向就是前进的动力。大家的念头都一转,国家就好了。


      所以,当一个生命来到你的身边,该怎么对待他?我们要先了解人体的使用原理。大人、小孩都一样,一辈子就三件事:必须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不能做的事。人生这三件事,对大人来说就是要扮演三个角色:必须做的事——要做孩子的榜样、导师;可做可不做的事——要跟孩子做朋友、跟他商量,因为那是他的人生,不是你的;不能做的事——要做“警察”,对孩子进行管理和约束,否则以后触犯了法律就会有真警察来找他。


      今天我们倡导和孩子做朋友,但是首先要做个有权威的家长。就像三明治一样,上下的底线需要用“面包”封住,中间各种各样的“调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家长要在中段与孩子做朋友,而上、下段则要封顶、保底。孩子不需要太多的指责,而是需要实际帮助。家长能帮到他,他就信你;帮不到他,就不信你。问题是家长有没有这个水准,让孩子能够真正地相信你。大部分家长都是信誉不好的,为什么?大家好好想想,你们答应了孩子的事,办到了吗?所以,当家长一个很重要的素养就是不要轻易许愿,许了愿就一定要兑现,不兑现你就会失信。


      此外,现在很少有家庭保持开家庭会议的习惯,像我们家过年过节,父母在吃饭前一定要训话,每次训话都得15到20分钟。爸爸讲完了,妈妈还得讲,孩子们都饿得肚子“咕噜咕噜”叫。而且我们家里还有个规矩,大人不动筷子,小孩子是不能动的。这种情况我就当作是挫折教育,饿一饿也有好处。有什么好处?现在的孩子极其缺乏耐性,如果以后在婚姻中、在工作中仍然没有耐性,就麻烦了。所以我们有一个“伴随成长”的公益项目,这个项目按照孩子不同的年龄,比如0-3岁、3-6岁、6-9岁、9-12岁、12-18岁,给家长传达孩子每一周应该注意什么。这个项目一共做了三个层面,一个正常人的三理并通: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伦理需要,就像“王”字一样。生理问题是医生解决的事,我们负责心理和伦理问题。目前有14个城市都在做这个项目,已建成一个160多万人次的数据库。


      请大家记住一个公式:“认为”加减“行为”等于“作为”,这是人的工作原理,人人如此。认为是人的思想,人人不同。行为是社会学,人的行为必须与各种规章制度、国法、家规一致,我们叫“约法三章”,其中“约”占生活的80%,“法”占生活的20%,犯法的人是少数,但“约”是从生到死的事情。所以大家想想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过日子?“王”的三横在一条线上,家就好了。怎么才能在一条线上?要有约定。“王”字中上半部分的“干”字就是人的思想,下半部分的“土”字是人的行为。有约定,才能成“王”;没有约定的生活就会乱。国与国如此,人与人也是如此,人类社会都有公共约定。公共道德要有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要有公共约定的约束。没有公共约定,秩序就乱了。公共约定的制定,需要有公共会议,公共会议就是大家要回家开会。公共约定如同交通规则,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就一辆车,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意愿来开车,就会撞车。这样我们的社会怎么能好?家好,社会就会好;社会好,国家就会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屹立而不倒,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德与家的文化,以及家国同构的模式。


      此外,协同教育也很重要。协同教育分为内部和外部的协同:内部有父母、祖父母、保姆;外部有老师、家长、学生。现在一些学校都有校外辅导员,也叫公约辅导员,他们懂得用公约工具去协调老师、家长、学生三者的关系。如果没有公约工具,各说各的,永远说不到一块儿去。协同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王”字,孩子上学后,上面那一横是老师,中间那一横是学生,下面那一横就是家长,中间的“竖”就是串联的协同教育。


      知行合一是很重要的教育理念。北宋著名教育家程颐做帝师时,有一次小皇帝起了个疖子,老太后心疼孙子,就帮皇帝请假。程颐却说,今天不上学明天就会不上朝,不批假,除非把我这个老师给辞掉。这时太后就想,教育得狠下心来,原则问题不能让,程颐是位好老师,小皇帝就算站着也得去听课。今天的家长能狠下这个心吗?长辈对孩子有无限的期望,但你的期望对还是不对?比如我的小孩三岁时,有一次回大连看爷爷奶奶。奶奶对孙子有期望,就问孙子长大了想做什么,孩子就答长大要做大厨师,因为三岁孩子对吃最敏感。但是奶奶却一本正经地跟他讲,要有远大理想,不能够当大厨师,要当科学家。我们的长辈是不是经常犯这个错误?三岁的孩子懂什么叫科学家吗?其实,长辈对孩子有期望可以,但是要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来引导。他现在想做大厨师,明天也许想法就变了,行行出状元。又比如,我的岳母很喜欢这个外孙,小孩都有好奇心,总是这翻翻那翻翻,外婆就惯着;或者孩子突然跑过来打人,外婆不但不说,还夸他有劲,这叫负向行为正向鼓励。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教育要有微积分概念。


      我有个学生,家里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还没上小学,他妈妈天天逼着弹钢琴,孩子觉得难受得不得了。我跟小男孩聊了之后对我的学生说,你这孩子还弹钢琴?我的学生问怎么了,我说他的手指跟你一样短,这孩子适合武术呀!我跟孩子玩了一会,这孩子立刻精神十足、眼睛发亮,而且身体平衡性、协调性也很好,适合运动。


      再比如有一次我在北京电视台录了一个节目,对象是四岁左右的小朋友。这些小朋友的父母都是我的学生,小朋友们很喜欢我,为什么?他们的爸妈很多教育方法是不对的,而且没人能管。但我一去,爸爸妈妈们立刻就范。我经常和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叫“我要告状”。小孩子最喜欢这个游戏,因为他们能向我诉说家长不好的行为,我会给他们做主。那天我和小朋友们做了一个游戏。这些小朋友基本都是刚刚对金钱有概念,知道了钱能换玩具,能够买东西,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是通过这张纸换来的。我找了一个房间,摆一个画板和一张凳子,然后一个一个跟他们玩。我拿了一个红包,说今天是他们的生日,并问他们想要红包。他们说想,并且伸手就要来拿,我说先停一下,做完游戏才能给红包。怎么做呢?我就坐在凳子上,让他们绕着我走三圈。等他们绕完了,我已经在画板上画了一个人、一个画板和一个小孩子,并告诉他们为什么要绕三圈。我说:“孩子你要记住,你今天四岁了,是大孩子了。有钱在眼前晃的时候,你一定要绕到这个钱的背后,绕三圈想清楚,钱的背后是谁?是人,人的背后是什么?是板,这个板代表什么?有什么要交换的东西,要想清楚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交换,不能轻易要这个钱。只有爸爸妈妈的钱可以要,爸爸妈妈首肯了,像伯伯这样的人可以参考,但也要问父母。我今天给你这个红包是爸爸妈妈首肯的。你要记住,钱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拿了钱是要付出代价的,一定要先想明白自己有没有这种能力。”尤其家里有女孩子的,一定要给她上这一课。


      现在的成人要补太多的生活必需课。教育是什么?就两个字,一个是“送”,另一个是“找”,就如同物理学的弹道原理,它是一条抛物线。我们都是父母扔出来的炮弹,该落在哪个坑就落哪个坑,这就是家风、家教。发射之前是“送”,我们往哪送孩子决定了“弹道”的轨迹。在弹道原理中,炮弹打出还需要炮弹、炮体和炮手三个要素:炮弹就是孩子,炮体就是孩子的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炮手的水平。那么,确定炮手水平的三要素——方向、距离、角度:往哪个方向打?打多远?怎么打?这三个问题就是家长需要考虑的。


      三、中华优秀家风文化案例


      家风是什么?是风气、风尚、风度和风俗。我们今天要做的是培养三高的公民,即男人高尚、女人高贵、大家高兴。女人是什么?我们一结婚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典故。“太太”的称呼起源于源自“周朝三太”,第一个“太”字是姓氏,第二个“太”是状态,让而不争的贤德女性叫“太太”。中华民族是农耕文明的后代,我们的年谱是怎么走过来的?从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夏代以前还有三皇五帝之说,我们暂不去考证),中华的古文明——农耕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上端。“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就是黄河拐点的冲积平原。周文王的祖母、母亲和妻子三代人都姓太,即太姜、太任、太姒。当时游牧民族遇到灾年,打不到猎要饿死人。而我们是农耕文明,在那时候相对比较先进,仓里过冬有谷子,饿不死人,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就会来抢。一个抢,一个不让抢,于是发生战争,战争就要死人,所以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周文王的祖母很贤德,她说我们不要打仗,打仗要死人的,死的都是青壮年,这些人也有老人、孩子和妻子。我们现在有吃不完的粮食,可以让一些给他们。于是三代退让,让出城池,留下粮食。后人为了纪念女性让而不争的贤德,所以就说娶一个“太太”回家,有这样的女人,天下太平,没有战争;家里公婆、妯娌这等关系也能够处理好。这就是家规家训。


      中国是一个拥有“让而不争”文化的国家。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那么大规模的舰队,却并没有征服所到之处。我们到马来西亚的时候,为了加点淡水,都是派个信使到岸上敲锣打鼓等对方信使来访。当地人见到这么大的阵仗很害怕,便躲起来观察。经过一天、两天、三天,我们的淡水已经不够了,但仍然以礼相待,没有贸然上岸,等对方也派信使过来;补充了水份之后,再带对方信使上船参观当时先进的东西,并用布匹、绸缎、陶瓷等和他们交换一些当地东西,然后告诉对方我们的国家在哪里,欢迎他们去。


      我的家教也是一样的,我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对学生非常好。我小时候不懂事,觉得这些学生天天来打扰我们,很烦。而且那时候生活条件比较困难,每次这些学生来,我们都要把不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给他们吃。送这些学生走的时候也很烦,因为大连是港口城市,冬天非常冷,我们要双脚迈出门槛,跟客人道“再见”“欢迎再来”等,然后看着他们脑后勺消失才能回屋。这种从小养成的规矩很好,在我身上应验是1992年年底我到爱荷华州参观一所大学。当时我去拜访当地的美国老师,由于跟他谈得比较投机,就聊得比较晚。当时是爱荷华州的冬天,很冷,气温在零下34度左右。那位美国老师送我回家,下车后,风非常大,我就站在那里跟他说“拜拜,快走快走”。那位老师看到我不进屋,马上把车窗降下来说:“喂,大卫,还有什么事吗?落下来什么东西了吗?”我说:“没有,快走吧,冻死我了。”他问:“那你为什么不进去?”我突然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习惯。我说:“这么远你送我回来,我要看着你走啊,这是礼节。”他问:“你们中国人这么送人么?”我说:“对呀,从小我娘就这么要求的,快走快走,冻死我了。”他这才走了,我赶紧跑回去。过两天我又送那位老师回家,到他家之后,我发现他还一直站在原地,于是我问他:“老兄,你怎么还站着?”他说:“你们中国人不是这么送人的吗?”我:“说这是我们中国的习惯,这是在美国,赶紧进去吧,太冷了。”他说:“不,你送我这么远,我也得看着你走再回去。我老婆说了,中国人这个礼节很好,可以让人的后脑勺有‘温度’。”所以,中华民族这些礼节,看着很繁琐,但坦率来讲是真的有温暖人心的地方。


      四、制定家庭公约的方法与案例


      给大家介绍几个具体实践的事例:


      (一)情绪管理的工具


      夫妻就像是一双筷子,不能比高低,孩子就像是豆子,如果夫妻比高低就夹不起来豆子。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回家都做一幅筷子,上面写上夫妻的名字,再弄一个A碗、一个B碗,里面倒些豆子。如果俩人吵架了,就去把豆子从A碗都夹到B碗,那就寓意着你孩子。都夹完了,气就消了,道理也明白了,这叫情绪管理的道具。


      (二)杠杆原理


      家庭教育还可以运用杠杆原理。在家里面,家长是想孩子跟你走,还是你跟着孩子走,这就是主被动关系。如果想要小孩去做事,可以制作一套积分的规定。如果做了好事加多少分,如果犯错误了要减多少分等,然后多少分可以换变形金刚,多少分可以换冰淇淋。规则制定好了,孩子也就立刻做了。用杠杆原理来做教育就极简单,我们的人生就三件事:发生、对待、结果,再发生、再对待、再结果。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什么?祈求一个好结果,改变你的对待,也就改变了命运。


      (三)家庭公约


      家庭一定要进行目标管理,大家的目标、步调不一致,很难达成协议。我们通过一些家庭游戏一一化解家庭矛盾,比如开家庭会议、许家庭愿景、定家庭公约、请家庭顾问、选家庭法官等。依法治国、按约持家,这是推开中国梦的两扇大门。


      我教大家几个语言上的方式方法:第一,学会说“我想怎样,可以吗?”,小孩子学会这句话,一辈子会有很多益处。比如,“妈妈我吃个冰淇淋,可以吗?”与“妈,给我买冰淇淋”,哪个听着舒服?第二,学会说“早上好,一天愉快”和“晚上好,一天辛苦”。这是家庭文化,问候的时候先问一下心情。小孩子放学回到家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家长都会问“作业做完了吗?”如果打个比方,孩子辛苦了一天回到家,先要问“今天高兴吗?”是“亲爹亲娘”,先问“作业做完了吗?”是“后爹后娘”,那么,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家长都是“后爹后娘”。我曾经做过实验,给学校的孩子每个人发了两张扑克牌:一个笑脸的上面写着“亲爹亲娘”,一个哭脸的写着“后爹后娘”。如果回到家,家长先问心情,就出示亲爹亲娘的牌;如果先问事情,就出示后爹后娘。这个游戏的效果好极了,一周左右的时间,不用讲任何道理就把大人的意念转了,小孩子也变得很高兴。这样家长不用问,孩子就把一天发生的好事坏事都说出来了。现在孩子最大的安全隐患是什么?就是当老师、家长都不能沟通的时候,没有信任的“第三者”成人来引导他。所以,大家现在要给孩子建立两个观念:第一是读好书,让孩子活跃在健康的精神领域;第二要交高人,让他有一个忘年交,从小有信任的人。一旦遇到什么难处,爹娘不冷静、老师没法说、同学们又帮不上的时候,他能去找这个成人倾诉。但是这个成人必须懂得一点——学会公约,比如他能指出爸爸妈妈什么事没处理好,孩子一看就会觉得可靠而愿意把所有的烦恼都说出来了。这个人只需要听着,问然后呢?再然后呢?孩子就把自己的情绪理清了。所有可能孩子能想到的都有道理,你按他的道理走,走一走他就自己走出来了。现在很多大人都是在做当下教育,用自己的观点去左右孩子,这是最不理性的。要学会以静制动,滞后的教育最保险。


      以上这几句话,大家都回家试试。可以说出来,也可以写出来。写个纸条,往枕头上一放,就像五星级宾馆都有“开床”一说,晚上给客人折个被角、放一朵玫瑰、写一个“晚安,好梦”的纸条,是不是都觉得挺温馨的?把这些方法都运用到家庭中去,家立刻就好了。因为你只要做了,家人就能看到。这就是家庭公约。


      要想做好以上这些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