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堂林: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布局 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0

    时间:2020-08-05  来源:新华网


  •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质内容和关键支撑,要在更高层次整合京津冀产业发展,合理安排三地产业分工特别是制造业分工,着力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产业升级转移与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需要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我们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深化京津冀产业政策衔接和园区共建,积极推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构建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推进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形成创新氛围、打造“区位品牌”、促进产业的分化融合和转型升级、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一、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现状
     
      首先,我们对产业链进行一下界定。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具体来看,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对接政策不断探索
     
      1.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六年多来,京津冀建立了常务副省(市)长对接机制及主管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在产业方面:201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2016年,工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编发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2017年,京津冀三省市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初步明确了“2+4+46”的产业承接平台。
     
      2.对接政策不断探索
     
      京津冀在科技创新、产业协作等多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围绕布局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开展省(市)合作,推动了科技创新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互认。北京市实施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
     
      (二)三地产业优势各异,产业协作积极推进
     
      1.三地产业优势各异
     
      北京市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业优势明显,而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优势有所减弱。这也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方向一致。
     
      天津市在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方面优势明显,在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优势逐步显现。
     
      河北省在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方面优势明显。
     
      2.产业协作积极推进
     
      六年多来,京津冀陆续举办了京承大数据、京津冀国际智能制造、京津冀深电子信息、京津冀康复辅助器具等11场专题产业对接活动。京津冀工业园区推介会推动了三地企业和园区加强合作,实现了分地域、分行业、分主题的精准对接。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产业对接活动,包括北京现代第四工厂项目在沧州投产等。
     
      (三)协同创新分工格局日趋明朗,联合创新态势良好
     
      1.协同创新分工格局日趋明朗
     
      从研发投入环节来看,北京市偏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天津市和河北省偏重试验发展环节。从研发产出环节来看,北京创新成果侧重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天津市和河北省更侧重应用环节的创新。
     
      2.联合创新态势良好
     
      2014至2018年,京津冀三地联合专利申请数量始终保持在4000件左右,授权量保持在3000件左右。其中,首钢集团、京东方、东旭科技等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3.创新券区域合作机制逐步确立
     
      2018年,京津冀三地科技、财政部门正式签订了《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合作协议》,标志着三地创新券互通互认正式启动,促进了协同创新。
     
      (四)产业间联系日趋密切,产业链分工态势开始显现
     
      1.产业间联系日趋密切,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发展格局形成
     
      大数据显示,北京对津冀的投资额由2014年的1058.8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3628.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6.1%。其中,唐山、石家庄、保定是京津投资的热点地区。从重点行业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是投资的热点行业。
     
      2.产业链分工态势开始显现
     
      大数据显示,北京在营企业集中分布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应用服务环节;天津在营企业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处于产业链的市场流通和资本运作环节;河北在营企业集中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和市场流通环节。另一方面,大数据还表明,区域内跨行业投资已经成为京津冀三地企业延伸产业链的重要路径。
     
      二、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建议
     
      (一)制定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
     
      一是将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作为规划目标。可将产业链区域布局、产业园区共建、重点项目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和合作交流平台搭建等作为规划的重要方面。
     
      二是将全产业链区域布局作为规划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明确三地产业发展定位,细化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的配套与协作。另一方面,产业链的规划布局要有的放矢。应选择若干个资源禀赋突出、战略性强的主导产业实施全产业链布局,细化产业发展路线图,排出任务时间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相融相促、配套齐全的产业链发展格局。
     
      三是应该将完善产业链配套政策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其一,产业链专项规划中应完善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迁出地与承接地的政策对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要从原来的企业疏解变成营商环境的转移。重点要将中关村品牌向津冀延伸,尤其是向河北延伸,用中关村品牌招商引资,实现北京的科技成果在河北落地转化。其二,需要完善税收分享等政绩考核机制或者制度体系。其三,要加强全产业链规划、布局、建设及评估等工作。其四,要强调人才一体化政策。
     
      (二)完善政府间产业协作联动机制
     
      一是建立三地政府间产业统筹与对接机制。二是建立三地产业发展的共建共享运作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三是应建立对疏解企业实行政府直通车服务模式。
     
      (三)鼓励重点产业链与主要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研究区域内需要布局的重点产业链。北京要做“菜心经济”,总体提升高精尖产业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采取“政府政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善产业生态系统。
     
      二是转变三地政府在区域产业链布局中的发展思路。北京要变成“带动者”,强调对区域的外溢效应;天津要向“热应对”转变,积极融入京津冀创新链和产业链;河北要转变思想,既要承接北京转移来的项目,更要营造好的环境,提高项目落地率,更好地承接京津科技转化成果。
     
      三是强调重点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和延链。首先要强链,增加其全球竞争力;其次要补链,采取基于重点产业链的招商引资,补齐产业链;再次,要建立重点项目库;最后,要提升重点产业链的科技含量。
     
      四是强调创新链对产业链布局的支撑作用。要针对北京的高精尖产业来布局创新链,通过创新链支撑产业链。首先,应鼓励北京的科技成果积极向区域内辐射。其次,对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采取联合攻关、共同研发。最后,优化三地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合理分工。
     
      (四)积极推动优质要素和优势政策在区域内集聚
     
      一是搭建多渠道融资体系,做强产业链金融。二是创新人才培育、交流模式,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三是推动优势政策互动共享,打造区域产业政策高地。京津冀有着众多产业优惠政策,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天津自贸区政策、河北自贸区政策、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雄安新区创新创业政策等。这些政策要在区域内相互借力、交叉覆盖、叠加发力,使得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政策成为国内产业政策的高地,成为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五)改善产业链布局的基础环境和服务配套
     
      一是培育区域技术转移的能力。一方面,出台京津冀技术转移条例,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扶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技术转移服务专员,提高创新成果区域内转化能力。二是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力度。尤其是加强把北京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津冀进行转移。三是加强信息评估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四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互配合、共同发力。
     
      (六)继续发挥北京在区域产业链布局中引领作用
     
      一是拓展北京产业用地空间。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产业用地增加概率比较低,这就要思考如何在现有产业用地方面提高使用效率。对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一,通过出台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已出让未建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处置办法等政策措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其二,借鉴产业用地使用权“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产业用地供给方式;其三,采取“飞地”发展模式,在北京周边地区建设北京产业发展的“飞地”园区,使得北京的科技成果在周边地区落地,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二是将北京打造成为产业政策高地。三是打造国际研发聚集区。北京要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可以引进国外一些创新资源,在北京进行创新。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