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李力:全球抗疫彰显中国精神

                            
    0

    时间:2020-08-06  来源:新华网


  •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讲座题目是“全球抗疫彰显中国精神”。
     
      一、中国为全球疫情防控做出贡献
     
      关于全球抗疫中的中国精神,我们首先要基于事实来进行分析,即:在此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到底为全世界做出了哪些贡献?
     
      2020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列举了过去几个月以来中国为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其中包括: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包括资金、人员、技术的援助。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按时足额缴纳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费,而且在会费之外,另外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资金、人员的援助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并不足以涵盖中国为全球抗疫所做出的全部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面向全世界举办了线上线下培训400余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种新型的、以前人类知之甚少的疾病,所以相关的知识储备、技术储备非常重要。这种线上线下的培训,对于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趋于稳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最后,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仅口罩就达706亿只,相当于为全球每人制作了约10支口罩。
     
      作为“世界工厂”,我们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在全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尽管美国目前的经济规模仍然是全球第一,但是其很大一部分属于虚拟经济,它的制造业、实体经济呈现收缩的趋势。一旦发生疫情,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并不能为疫情提供真正急需的防疫物资。因此,在全球抗疫的情况下,像中国这样以实体经济为重的制造业大国,其产业优势、工业生产能力就充分得以体现。
     
      物质决定意识,任何精神都是有物质基础、事实基础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在全球抗疫中彰显的中国精神并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事实。
     
      我们讲全球抗疫彰显的中国精神,并不仅仅是讲我们的工作做得如何成功,更多的是讲中国在自身做好的同时,如何为世界做出贡献。
     
      今年3月份以来,中国政府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指导方针就是八个字——“内防反弹、外防输入”。为什么要保持高度警惕?也就是我们面对疫情不能掉以轻心,主要原因是3月份以后,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疫情出现了非常严重蔓延趋势。目前北京管控还是比较严格的,我们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防控,即使中间出现了“插曲”,但是形势是稳定、可控的。
     
      我们今天观察疫情也好,部署疫情防控也好,更多的要有一种全球视野的中国智慧,也就是中国精神,这非常重要。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著名诗人张九龄就有一句诗非常生动地描述了今天的中国如何来看待世界:“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唐朝,诗人这样的描述带有一定浪漫主义色彩,就像李白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过庐山瀑布的人都知道,尽管瀑布很壮观,但如果从理性科学的角度、用严谨的视角进行衡量,庐山瀑布怎么也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因此,李白诗中的这种浪漫主义视角,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同样,张九龄讲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也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至少在唐朝这个时代,万里怎么可能“尚为邻”?万里就是五千公里,五千公里的距离在唐朝估计要走好几年才能走到。所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更多的是表达只要我们心灵相通,地理距离就不足为道。诗人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抒发了一种情怀。
     
      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天的时代,这种万里为邻、守望相助的中国精神,或者说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传承了古人的这种情怀。也就是说,只要是相知的,我们就无所谓地理距离的遥远。并且相比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在今天,时空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从全球抗疫当中彰显的中国精神,可以看到我们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国际贡献,它既是一种情怀,同时也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精准认知。
     
      今天的地球实际上就是一个“地球村”,既然是一个村,也就没有那么遥远了,我们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并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单独面对,尤其对于这种传染性非常强的全球性疾病,世界各国都应该携起手来,在技术、资金、人员方面相互帮助。因此,全球抗疫中彰显的中国精神,就是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到实践的显示和体现。
     
      二、全球抗疫彰显中国国际观的发展演变
     
      关于全球抗疫所彰显的中国精神,我们从学理角度做一个深度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中国精神的高度体现?它的基本依据、基本来源是什么?这里就要讲到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观的发展演变。
     
      在大约半个世纪前,中国的国际观是一种爱憎分明、敌我界限清晰的国际观。那么,全球抗疫彰显的中国精神背后,体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最近40多年来,中国国际观怎样的发展演变?下面我做一个简要总结。
     
      (一)从“帝国主义”论到“时代”理论
     
      大概在50年前,我们还是敌我界限非常清晰的国际观,“我”就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而“敌”就是帝国主义。但是现在,我们更多强调“时代”理论。什么叫“时代”理论?就是更多地从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呈现的不同时代特征来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那么,这个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以前讲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现在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然,这是从国内的发展层次来讲。从国际上讲,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愿意与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文明形态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所以,今天我们能够更加客观、更加平静地来看待世界上的种种不同现象,即使有些现象看起来不那么和谐,但它并不足以改变我们对当今时代的基本论断。
     
      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基本论断,从和平与发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脉相承的。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只要不是反人类的,都可以和平共处,寻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命运共同体。从情怀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朴实的人道主义关怀的体现。从命运共同体和“地球村”的角度来讲,在世界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仅仅关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肯定是不行的。从经济层面来讲,世界经济的影响会波及每个国家。所以,从和平与发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一种“时代”理论。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要走向共同的发展,“你”的发展可以成为“我”发展的机遇,“我”的发展也可以为“你”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外部助力。
     
      我国国际观从“帝国主义”论到“时代”理论的发展演变,是观察在全球抗疫中所彰显的中国精神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在每个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有矛盾、有摩擦,如何认识这种矛盾与摩擦,对于我们处理好这种矛盾和摩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从意识形态取向到现实的国家利益取向
     
      以前,如果两个国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这两个国家就能成为朋友;如果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另一个是资本主义国家,则注定不可能成为朋友。现在,很明显,我们已经不是以意识形态取向,而是现实的国家利益取向。
     
      那么,什么是现实的国家利益?我们今天对于现实的国家利益的取向、定位,并不是一种狭隘的定位,而是一种具有全球视野的定位。就像前面讲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管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就大功告成了。我们叫“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实际上讲的是什么?即使我们不讲人文关怀,不讲全球的人道主义救助,仅讲我们自身的利益,如果世界其他地方的疫情始终得不到有效管控,那一定也会对中国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构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三)从“改变现状”的国家到“负责任”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们更多地强调当时世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不公平的,少数霸权国家称王称霸,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深受压迫,所以我们要改变当时的现状。现在,我们更多地强调尽管今天的世界也不太平,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大国担当、全球责任。中国目前作为世界上的重要大国,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也具有越来越强的行动能力,所以我们要强调中国对于世界所负有的责任。
     
      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提出“负责任大国”的提法,到今天我们讲“大国担当”,这就是全球抗疫所彰显的中国精神背后重要的指导性理念。
     
      (四)主张多边合作和世界经济全球化
     
      接下来的几点是从更加微观的层面来看我国目前的国际观,比如主张多边合作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无论是对于经济的往来,还是目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多边合作都非常重要。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对世界卫生组织一方面是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非常希望世界卫生组织能够带领世界各国,共同渡过疫情带来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国际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多边合作的载体、品牌。多边合作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是我们今天观察疫情本身以及全球抗疫工作必须有的基本视角。
     
      (五)重视经济相互依存
     
      当前我国的国际观同样重视经济相互依存,这与主张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脉相承的。
     
      (六)重视国际法和国际规则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面依法治国。在国际层面,我们也希望这个世界是一个法治的世界,是一个有法可依的世界。但是,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我就是法,我就是规则”。
     
      所以,重视国际法和国际规则说到底就是要重视和尊重国际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他们才是真正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的载体,负责国际法和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
     
      (七)重新获得的自信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打开国门,发现自己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无论在经济还是技术方面的差距都拉大了,当时我们有一个口号就叫“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说到底,我们只是暂时落后了,所以要奋起直追,所以当时我们讲的是“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从大约20年前我们开始讲要做负责任大国,到现在我们讲大国担当、大国责任,这也体现出我们对自身,无论是客观能力还是主观理念,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信,我们自信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能够为世界做更大的贡献。为世界做贡献也是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前两年我们提出“两个机遇”,即:世界的机遇就是中国的机遇,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何以理解中国的机遇是世界的机遇?这实际上就体现出我们自信中国的发展并不只是惠及中国人民,也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即使按照人口比例来对比,也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在世界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
     
      最近,中央提出了“双循环”的新理念,它是对“两个机遇”的具体阐释,即将国内经济循环与世界经济循环结合起来,这也彰显出我们的全球视野、中国贡献。
     
      理解全球抗疫所彰显的中国精神,不能仅停留在一种现象或者口号的宣教之上,而应更多地理解这种中国精背后国际观的发展演变。全球抗疫所彰显的中国精神不是偶然而来,而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70多年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的国际观,即中国如何看待世界、中国如何看待世界中的中国。所以,全球抗疫所彰显的中国精神背后,是我们的国际观、全球视野,是许多实实在在的内容,是非常完整、丰满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一个空洞的观念。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际观发展演变的原因
     
      70多年来,中国国际观发展演变的驱动力是什么?在全球抗疫中彰显的中国精神,其背后演变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我总结有以下三点。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时代是不断变化、不断向前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为什么要在全球抗疫当中体现出一种大国责任、大国担当?这是客观时代发展所促成的,即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今天的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今天世界各国无论是经济往来还是社会交流,越来越密切,也就是说,这种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相互依存是一种客观形势。
     
      国内经济循环对于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世界经济循环同样重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双循环”。就像中国人引以为傲的5G时代的排头兵华为,其成就背后也离不开国际合作,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为其创造的巨大机遇。
     
      (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观、执政理念中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国际主义的基本理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工人没有祖国”,这就是指作为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必须有一种国际主义视角,不能够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束缚,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一个大家庭。在《共产党宣言》的扉页上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我们面对共同的敌人,即资产阶级、剥削阶级;另一方面讲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有相通性。这一点早在170年前《共产党宣言》的时代就已经作出了阐释。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我们党的代表大会会议开幕时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而在会议闭幕时奏的则是《国际歌》。《国际歌》本身强调的就是阶级命运共同体,即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所以,中国的国际观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观、使命担当有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很大程度上有跨越国界的一部分内涵。
     
      (三)国际国内的客观条件
     
      首先我们讲国内的客观条件。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国内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中国确实有能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且在此次全球抗疫中,我们做出了中国应有的贡献,承担了中国应有的担当。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目前我们的基础设施、基本物质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在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向武汉投放,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实力和国家力量。又比如核酸检测,涉及检测的范围非常广,检测也好,病情的诊疗也好,其背后有技术的支持,也有国家财力的支撑。可以说,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充足的物质基础准备,或者说物质基础相当雄厚。尽管当前我们的经济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和冲击,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的疫情防控能够像目前这样稳步推进下去,我们经济基础、物质能力总体不断升级、不断发展的大趋势很难发生逆转。
     
      接下来我们再讲国际的客观条件。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牵动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抗疫方面,一方面,中国不仅提供了人员、资金、技术的援助;另一方面,中国能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中国自身的体量,还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社会联系、经济往来来讲,我们都要有一种以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基础的国际观。此次全球抗疫中彰显的中国精神,其背后的我国国际观的发展演变及其发展演变的原因,我们一定不能忽视。目前全球抗疫远远没有结束,未来可能还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那么,在未来的全球抗疫当中,中国精神又将如何体现?我们不仅要看过去,还要看未来,看未来则我们需要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层次、系统的剖析和梳理。
     
      四、全球抗疫彰显中国精神的两大内核
     
      全球抗疫彰显的中国精神由以下两大内核组成:
     
      (一)第一大内核:总体国家安全观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在全球抗疫中做出中国贡献?为什么要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来看待全球抗疫的进展?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中国精神的两大内核,其一就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到底是什么?要精准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家要记住“四个统筹”:一是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二是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三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四是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第一,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国家安全不仅涉及到国家内部的安全,也涉及到国家外部的安全。也就是说,从审慎的态度来讲,一个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可能在内,也可能在外。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最早的主要是一种内部安全的威胁,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变化,疫情在中国国内得到了有效的管控,但是世界范围内的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它仍然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安全关切。因此,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我们要统筹好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保持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不能掉以轻心,除了内防反弹之外,还要外防输入,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二,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一般讲国家安全,就会想到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讲到保卫祖国,首先想到的是保卫祖国的国土不受侵犯,保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总体国家安全观,则强调保卫祖国不仅仅是保卫国土不受侵犯,还要保卫国民的安全。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土安全,即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土不受侵犯没有影响,而主要是威胁到了国民的生命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国民安全不仅是在中国国界和领土范围之内的国民,还包括我们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国民安全。所以,国家安全也涉及在其他国家的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中国公民,都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国家安全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什么是传统安全?传统安全一般关注两个国家领土的争端、两个国家在某地区的摩擦以及两个国家在某方面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分歧等。比如:某国家的飞机飞到了我国沿海多少公里以内,抵近侦查;某地区目前形势非常紧张,双方关系一触即发;某国家对某国家发出了战争威胁,这些都属于传统安全。
     
      什么是非传统安全?严格来说,非传统安全就是不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军事关系,不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战争与和平的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的概念是最近20多年提出来的,也就是“冷战”结束之后。
     
      冷战期间,世界安全问题压倒性的在于传统安全。当时,美苏核军备竞赛、美苏核对峙、美苏核恐怖均衡,这些都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即传统安全。再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也都是传统安全,涉及的都是国家与国家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随着冷战的结束,两个超级大国核对峙和核恐怖均衡结束,世界总体来说安全很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来说,传统安全问题的紧迫性、威胁性有所淡化,随之而来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则越来越突出。
     
      非传统安全就是不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疫情、公共卫生问题等。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公共卫生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来观察并推进中国疫情防控与全球抗疫工作。
     
      第四,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自身安全强调一个国家单边的安全利益,而共同安全则强调“我”的安全不能建立在牺牲“你”的安全的基础之上。其实,这种理念在冷战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冷战时期,美苏核对峙,世界时刻都面临着核战争的风险。20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一位新总统——是尼克松。尼克松不仅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而且在其在任期间还有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推动了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尼克松政府与苏联启动了军备限制谈判,产出了一些成果,其中大家听得比较多的就是《中导条约》。《中导条约》就是美苏都限制自己的中程导弹,并且接受对方的监督,这其实是一种共同安全的雏形。
     
      我们如何来实现安全?不是靠“我”拥有对“你”的绝对优势,“你”一动“我”就可以把“你”拍死,而“你”却没有办法拍“我”,这样“我”就很安全了。这样,“我”的安全背后就是“你”的不安全,也就是说,“我”的安全是建立在“你”不安全的代价之上的。一方享有绝对安全,另一方享有绝对的不安全,用一方绝对的不安全来成就另一方的绝对安全,有国家会愿意吗?不可能的。如若这样,世界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大家都苦不堪言。这也是为什么在冷战时期,美苏要进行一系列军备控制的谈判。
     
      通过这么一个事实的观察,我们不难理解什么样的安全才是可持续的:说到底,还是要走共同安全的道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人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很难如愿。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将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起来?一方面,我们要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避免将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人不安全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安全的同时,要能够促进别人的安全,而别人的安全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的安全。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周边国家都有安全感,我们自己也会更安全。
     
      冷战时期美苏军备控制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安全问题,而新冠肺炎疫情则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传统安全问题有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统筹需要,非传统安全同样有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统筹需求。
     
      我们知道,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传播性、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如果我们仅关注自身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安全,而忽视其他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安全关切,则没有做好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统筹。所以,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必然要求在全球抗疫当中能够彰显中国精神,体现中国责任和中国担当。只有世界安全了,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安全。为世界其他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当中谋取安全,也是保障中国自身的安全。
     
      以上就是全球抗疫所彰显的中国精神的第一大内核——以“四个统筹”为基本特征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冠肺炎疫情是我们这些年来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国家安全挑战,对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将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进行观察、进行把握。以“四个统筹”为基本特征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此次中国国内疫情防控与全球抗疫合作当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第二大内核: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全球抗疫彰显的中国精神第二大内核就是万里为邻、守望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个国家的疫情,实际上牵涉到全世界的抗疫形势,而其他国家的疫情也时刻影响着中国本身的生产生活秩序。比如,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控如果没有根本性好转,我们的对外交流、国际航班、留学生的海外学习等,都会受到影响。再比如,我们的高校现在有越来越多到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这些来华留学生群体在9月份能否正常开学,目前还有待与进一步的观察。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北京的疫情防控形势,也不是由中国的疫情防控决定的,而是关系到全世界的疫情防控形势。只有全世界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现了不可逆的向好趋势,我们才敢说真正地接近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面对疫情危机,在全球抗疫合作当中,我们一定要记住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了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全球抗疫合作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坚持正确义利观。尽管70多年来,中国国际观从意识形态取向转变为现实的国家利益取向,但是这种国家利益不是一种短视的、狭隘的国家利益定位,而是一种长远的、深层次的、具有包容性的国家利益定位。所以,坚持正确义利观,就是不要因为短期利益而蒙蔽了双眼。
     
      第三,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世界各国要共同合作,走出疫情,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没有疫情就可以了。要坚持以“四个统筹”为基本特征的总体国家安全观。那么,什么样的安全是可持续的?共同、综合、合作的安全才是可持续的安全。在传统安全中如此,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非传统安全中亦如此。
     
      第四,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我们为什么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抗疫中,为什么会彰显出守望相助、万里为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说到底,是因为我们所谋取的发展前景是开放创新、包容互惠。
     
      第五,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明形态,每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体系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第六,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实际上讲的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此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再一次强化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立法,这实际上也是环境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生态体系,不仅是我们一个国家的生态保护环境事业,它也是跨越国界的。我们不仅希望拥有一个绿色中国,更希望全世界是一个绿色地球。
     
      最后,中国对自己的定位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三个身份定位不难理解——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
     
      我们要理解全球抗疫彰显的中国精神,首先要理解其背后的理念变化,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国际观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理解中国国际观的发展演变,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中国国际观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国精神,会有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就像我们要知道一个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不能只看他今天的表现,而是要追溯其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在国内层面,我们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等值得钦佩的中国精神;在国际层面,全球抗疫彰显了中国精神的两大内核,即以“四个统筹”为基本特征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守望相助、万里为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