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诗银:词人情怀——从《西江月・三千弱水》说起

                            
    0

    时间:2020-08-14  来源:新华网


  •   一、什么是词人情怀
     
      “爱子好情怀,倾家料理乱。揽裳未结带,落托行人断。”
     
      上为魏晋时期的《懊侬歌》,后梁武帝把它改为《相思曲》,这是最早把“情怀”二字写入的诗,距今已有1800多年。
     
      “酒醒情怀恶,金缕褪,玉肌如削。寒食过却,海棠零落。
     
      乍倚遍,阑干烟淡薄,翠幕帘栊画阁。春睡著,觉来失,秋千期约。”
     
      上为冯延巳的《思越人·酒醒情怀恶》,就词而论,这应该是最早把“情怀”二字体现其中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从这两首诗词所写的内容来看,早期“情怀”一词更多的是在表述相思之情。第一首“爱子好情怀”写的是爱子之情;第二首是直接写的相思之怀。
     
      “情怀”类似于胸怀,但比胸怀更雅致、更富有诗味,它包含了心情、情趣、情境、兴致等内容。比如,人的一天有一天之心情,一物有一物之情趣,养猫有养猫的乐趣,养狗有养狗的乐趣,一事有一事之情境,今非昔比,昔非今日,一时有一时之兴致。这些词汇所表达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情怀。
     
      词人情怀是从何而来的呢?从感性层面来讲,词人情怀的形成大体为:世间万象(如风雪雨电等)、人生百态(如喜怒哀乐等),某一点或者某一缕,在某种情况下,以某种契合的形式与词人心胸里已经存在着的情感相逢、相碰撞、相连接的时候,就会产生许多联想和感慨。这些联想起来的内容,就是那一刻的词人情怀。词人的情怀,是养人品,养文品,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积累的结果。这份属于自己的情怀,进而发乎为词,就外化为境界了。
     
      一首词的好坏,主要是看有没有情怀。有了情怀,就有了境界。没情怀,就没有境界。没境界的词,自然就算不上好词。这个观点是沿袭王国维先生的观点论述出来的。当然,有些学者对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也有些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王国维先生过分地强调了境界。但是对于一般的诗词爱好者来说,境界说还是比较实用的,也比较好理解,因为一首词有没有境界确实十分重要。
     
      情怀到底有哪些表现?以词人的经验体会简单说来,情怀大体上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家国之怀,也就是爱家爱国的情怀。我认为,爱无大小,只有真假。真假比大小更为重要。真爱是家国之怀的核心内容。我们都知道“上善若水”这个词,指的是善的最高境界如水一样,泽被万物,不求回报。所谓的泽被万物,像水一样,你把它洒在哪个地方,它自然就把那个地方浸润了;所谓不求回报,就是把它洒下去后,你就再也回收不回来了,这就是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的内容。
     
      二是杞忧之怀。“杞人忧天”的典故对于词人来说是一种常态。在人类历史上,“天”塌过很多次,南宋灭亡以后人们说“南宋亡天下无汉矣”。那“天”不就塌了吗?以后又塌过多少次?其实就是杞人忧天。杞人只是比我们预先的感觉到了社会现象的存在,我们写词的人就应该有这种杞人忧天的情怀,一首词里如果有淡淡的忧怀,那么这首词往往有特别的味道。
     
      三是悲悯之怀。悲天悯人,见一叶落而悲秋,见蝼蚁死而悯人,对人间的冷暖牵肠挂肚,都是词人情怀的一种现象。
     
      四是唯美之怀。唯美之怀是对天下万物充满感情,一丝美好的东西,都入词人之法眼。这个美特别重要,因为诗词是美文,诗词又位于美文之首,如果一首诗、一首词写得不美,首先就失去这首诗词存在的意义。
     
      五是静谧之怀。“谧”就是静的意思,如谧然,谧宁,都是对浮华尘世保持着清醒,以沉静的心,体味和描写喧嚣的世界。静对于词人来说很重要,北大教授钱志煕先生曾经把写诗的状态归为“清”和“静”两个字。所谓的“清”就是心清如水;所谓的“静”,就是心静如水。
     
      六是痴思之怀。即对事物有着不离不弃的执着。正由于此,才才有了那么多美好的词,给世人提供了心灵栖息的场所。
     
      当六种情怀与“要眇宜修”这4个字融合在一起时,词人情怀就真正形成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要眇宜修”这个词来自于《楚辞》,是表述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美,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就是说词有这样的一种美。简单地讲,词人情怀,就是具有这样一种美的家国、杞忧、悲悯、唯美、静谧、痴思之怀。这样解释情怀,只是词人的一种感性认识。
     
      二、《西江月》与三千弱水
     
      我们通过《西江月·三千弱水》这组词,解读一下词人情怀这个话题,体味一下在词中的词人情怀是什么样子,也从创作方法上探究对填词有些什么启发。
     
      (一)《西江月》
     
      这是一个很受欢迎,很富有顿挫感的词牌。李白的七绝《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这首诗不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词牌名——《西江月》,而且诗中的发思古之幽情,也成了诗人在填写《西江月》时,挥之不去的惯性念想。
     
      《西江月》这个词牌,柳永、苏轼、黄庭坚、辛弃疾、张孝祥、吴文英、王沂孙等人都填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唐宋词三百首》选115人词作,其中《西江月》9首:司马光1首,苏轼2首,张孝祥2首,辛弃疾2首,刘过1首,刘辰翁1首。俞陛云著《两宋词境浅说》,选72人665首词作,其中《西江月》8首:苏轼2首,黄庭坚1首,贺铸1首,史达祖1首,吴文英1首,周密1首,王沂孙1首。朱祖谋是清末最有名气、创作成就最高的词人,其词作静雅俏丽,音律缜密,推崇婉约,风格略似姜白石、吴文英。他选词以典雅为上,侧重格律声调,其编的《宋词三百首》被称为“最精粹的词选”,却没选一首《西江月》。这个现象值得深思。以上讲到的这10多个人,都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词,大家都应该去读读。
     
      《西江月》这个词牌,并不是婉约的,爱写婉约的人写《西江月》比较少,爱写豪放的写《西江月》比较多;《西江月》这个词牌也不太适合表达缠绵悱恻的情调,而更适合描写苍凉疏阔的景象,表达陈郁沧桑的情调。
     
      (二)弱水三千
     
      根据《尚书·禹贡》的说法,大禹治水时,把弱水导到了合黎,也就是后来的居延泽。郑玄认为“弱水出张掖”。《山海经》里有两处相关记载,一是说弱水流入大漠,另一是说弱水有头大身细的怪物。文学作品里涉及弱水的文字挺多,与地理概念有关而且现在还在用的:从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往北流入居延海的这条河,甘肃境内称“弱水”,而下又称“黑水河”,到内蒙古境内又称“额济纳河”。水是祁连山的雪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句话,“三千”是指水多,因其多,一瓢饮才有意义。现在,从祁连山流出的二十多条河流,最终由弱水而至居延泽,消失在沙碛大漠里。一个词人,能从祁连山逐弱水而行,至居延泽,遥望李陵解甲授降的那座山,是十分幸运的。
     
      (三)读词的基本方法
     
      以一个韵脚为一个语意单元,而不论韵脚内是一句或者两句;逐个语意单元读懂了,一片也就读懂了;上下片读懂了,全阕词也就通了懂了。《西江月》这个词牌,全词八句,上下片都是四句,每两句一个语意单元,每片两个语意单元。每片两个六字句可写成对偶句;第三句类似七绝,其有转的意味,要写得比较响亮。
     
      三、《西江月·三千弱水》词十首
     
      10首《西江月·三千弱水》,记载了国防大学中华军旅诗词研究创作院采风团,从祁连山下的嘉峪关、酒泉顺水而下,一直到居延海的见闻。
     
      西江月·嘉峪关
     
      扫却日边堆雪,拂开天底凝云。流年战事已无痕,惟有秋波不尽。
     
      珍惜余砖几块,可怜古道三春。关楼涂得九回新,收拾初心一寸。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雄关。站在关上,临风远望,伴随着浑阔的自然之景,莫名之情也会不断涌来心底。南面,祁连山与天相接,青青郁郁的山峦峰巅之上,不知哪是白云哪是白雪;雄峙于讨赖河北岸的长城第一墩,仿佛在倾听弱水的涛声,这条名字叫“讨赖”的河,是弱水的一条重要支流;北面,蜿蜒直上黑山的长城,好似悬在天上的铁臂,又像张向苍天的硬弓;西面,没入黄天的黄沙古道,隐约回响起驼队的铃声。筑城的大将军冯胜,被流放的林则徐,抬着棺材出征新疆的左宗棠,西来叩关的吐鲁番兵,枕戟仗戈的守关兵卒,排着队向你走来。站在关上,你自然会想到这些人物,好像这些景象都在你的眼前,这些构成了这首词的自然与想象的主要内容。有的是你看到的,有的是你想象的。但是,这些还不是词。词要以空灵之笔,把自然之景在词人心中泛起的浪花描画出来。
     
      西江月·酒泉左公柳
     
      还是那池珠玉,依然革袖香浓。两团绿影百年风,吹落嫖姚旧梦。
     
      今日我来品酒,一轮秋日摇红。少年似也与君同,舞得霜旌飞动。
     
      先讲一讲涉及到的两个重要人物。一是霍去病。他有值得大书特书的3笔赫赫战功:第一笔是公元前123年,当时他17岁,是嫖姚校尉,随姐夫卫青两出定襄,有战功封了冠军侯。第二笔是公元前121年,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俘获浑邪王子,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尔后又出北地,逾居延,过小月氏,至祁连山,大捷,一战定河西,这就是“河西之战”。匈奴有“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种哀叹。汉武帝赏给霍去病酒,霍去病就把这个酒倒在水里给兄弟们喝。第三笔是公元前119年,22岁的霍去病率5万骑兵,直下漠北,祭天狼居胥山。狼居胥山在外蒙古首府的西南面,兵锋直达现在的贝加尔湖。公元前117年,也就是两年之后,霍去病去逝,年仅23岁。其中第二笔的河西之战,就在此处。
     
      另一个是左宗棠。1876年2月,左宗棠自兰州进驻肃州(现在酒泉督师),次年11月基本平定新疆,他是当时的最高驻军领导。左宗棠到了酒泉后,开始大力栽种柳树。现在从酒泉至哈密,沿途还有不少柳树,都被称为“左公柳”。左宗棠到新疆时候已经70岁了,他是抬着棺材出嘉峪关的,因为他说,我去到新疆去,如果不能把新疆给夺回来,就把这个棺材埋在那算了,很壮观。这首《西江月》就是围绕着这两个人物和酒泉池、左公柳来写的。
     
      两千年的酒泉,还是当年那泉吗?滴在战袍上,还是酒香依然吗?词的前两句明快地回答了这些疑问。接下来,风拂清泉柳影,不由人不想起霍去病的平定河西之梦。这梦实现了吗?摇曳的柳影,见证了左宗棠又一次将那个梦变为了现实。词人掬起一捧泉水,血红的夕阳在水中摇动。老来的词人,不由得想起少年之梦,好似与霍家少年相同。“舞得霜旌飞动”,给人以力量。隋朝虞世基有“霜旗冻不翻”的诗句,岑参有“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诗句,我觉得“舞得霜旌飞动”也一样富有动感和生命的力量。
     
      这首词,字面上写得比较轻松明快,没有征战之艰辛,只有酒香之浓烈;没有老来之颓废,只有柳影之团绿。通篇读过,从革袖、霜旌这两个词所标示的意象,也可看出意气风发的少年军人所怀有的梦想,以及老之将至回首怅望时的些许遗憾与愁烦。
     
      西江月·逐弱水而行
     
      滴滴雪莲垂露,泠泠霜月生潮。一瓢泼向九天遥,只道夜阑星小。
     
      试问三千寒水,哪湾曾洗征袍。无情剑胆有情箫,谁负柳花秋老。
     
      弱水之所以为弱水,有着特殊的地理原因。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很高很大,巍峨的雪峰遥遥可望,云雾缭绕,在阳光的照射下,融化出涓涓的雪水。紧接着南面高高的势如奔马的雪山,北面就是一望无垠的沙地平原,几十条滔滔雪水北流而下,汇成弱水,散漫流淌在石碛沙海。由于地势平缓,造成了其水之浅缓,甚至不能载舟的特殊地理现象。站在弱水边上巡视这一段河西走廊的山势,类似于在渭河之滨观华山,在嘉陵江边遥望剑阁七十二峰,这是我的真切感受。只有这三个地方在望山巍峨壮观上可以相提并论。山之高,迎面而起,直接霄汉,十分壮观,摄人心魄。随着这条水走进大漠深处,苍翠的胡杨向你倾诉着风沙的狂虐,摇着紫穗的红柳又给你说不尽的温柔。
     
      西江月·黑水城怀古
     
      踏遍双城栈板,漫梳千载浮光。弯刀快马也忧伤,滴在那人心上。
     
      沙海曾经奔水,而今惟有西江。简书三万说咸阳,还有画楼清唱。
     
      黑水城有着让词人着迷的古迹和遐想。弱水流到黑山(也叫狼心山)以后,就称之为“黑河”了。西夏在汉代城郭基础上建起了黑水城,元朝的时候称为“哈拉浩特”。成吉思汗打破此城后,元朝在旧城外又向西、南、东扩,修了新城。现在两座城都已经荒废了,就像词里开头讲到的,明朝冯胜来打黑水城时把黑水河截断,断了城里的水,才把城池攻破,后来这座城因为没有水就废弃了。现在几乎被流沙吞没了,夕阳下甚为苍凉壮观。
     
      写到这里,沧桑就足够了,但是情意不足。我们写词的时候往往出现这种情况,所谓豪放之中有婉约是指情要到,豪放之中无婉约,即情不到,就成了粗豪。最能打动人的是以下这个故事。城西北角有五个塔,其中有一个塔打开以后,里边有很多的书,书前有蜡烛台,还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架骷髅。这个骷髅竟然还直立在那里没有倒下,这就使人产生了很多的联想。这个故事是博物馆馆长讲的,资料上没有。所以写怀古词,弄清历史事实很重要,发现特别重要的细节更为重要。上面讲到的骷髅情节就是这个意思。上片第一句是实写,而“千载浮光”则是虚写的,这在思绪上也是往上走的思路。因为栈板是低的,浮光是高的。第三句说弯刀快马的马背民族,无论西夏的党项人,还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也都有悲伤的时候,毫无疑问,城被攻破的时候一定是这样的。“滴在那人心上”,这是留有了悬念,也有了凄楚的情绪。应该说一首词收在这个地方,还是会引起人心里的感情奔涌的。
     
      下片的前两句是实写,由茫茫沙海联想到浩浩流水,惟剩西江寄托了无限感慨,沧海桑田,繁华都市,风光不再,令人唏嘘。结句的时候,“画楼清唱”似乎回答了那句女骷髅的来历,她也许是个歌女,也许是个尊贵的夫人,总之是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正因为如此,“弯刀快马也忧伤”,才配得上“滴在那人心上”这种令人魂消肠断的凄美的句子。
     
      西江月·也过居延泽
     
      穿过长滩雪苇,邀来半海银鸥。相亲相悦说风流,醉矣那车老酒。
     
      遥望远山云隔,忽闻啜泣金钩。胡儿胆苦汉儿羞,红了一坡沙柳。
     
      这个地方要提到的人物是李陵。武帝派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司马迁对汉武帝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为匈奴练兵。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西江月·红柳
     
      一望茫茫白碛,何来簇簇青枝。嫣红摇曳说相思,恰有秋风相寄。
     
      梦里依稀曾遇,似乎读过新词。痴情题满紫霞衣,旋过天边征骑。
     
      这首诗通过写实与拟人相结合的手法,上片由实写起笔,虚写收笔。白碛、青枝、嫣红都是实物,通过一些力求真实的描写,赋予荒原生命的色彩。下片纯是虚写,“梦里”“依稀”“似乎”都在无可无不可之间,虚迷中有几分空灵。紫霞衣与天边征骑,既是对红柳的摹状之笔,更赋予红柳生命的色彩与力量。而且置于天边大背景下,有景的空旷等等。通过这首《西江月》,我们不能不讲到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而写诗填词的手法为两个,一个是赋,一个是比。赋的手法就是直接说出心中想要说的东西;比的手法就是把自己要写的东西,通过另一个东西体现出来。赋的手法也好,比的手法也好,它必定有兴,如果没有兴,赋和比都是失败的。所谓的赋,就是从赋到兴,是从作者要说出的话,到让读者兴发感动。比的手法就是通过用物来比喻作者心中所存在的情感,然后使读者兴发感动,也就完成了从比到兴。
     
      西江月·海森楚鲁怪石
     
      磊落它年泪眼,参差昨日云涡。眉边诗句月边歌,湿透心花一朵。
     
      也许昔时痴梦,曾经系在矛柯。流沙无语送流波,错搭偏风沉舸。
     
      “海森楚鲁”是蒙语的音译,意思是像锅一样圆圆的石头。但是词人是富于联想的,面对远接天际的黄沙,怪石叠立的荒山,山石上错落奇特的圆洞,首先想到的是人的“泪眼”,是美人的“云涡”。因此就有了上片的两句“磊落它年泪眼,参差昨日云涡”。“磊落”写出山石的形态,层层叠叠。“参差”写石窝排列的状态,以勾勒的笔法,描画出石窝如云涡,也为后面写到水埋下伏笔。“眉边诗句月边歌,湿透心花一朵”,上承“泪眼”“云涡”,也是对这个意象的注解和延伸,而且赋予上片浓浓的情感。这一句可以看作全篇的“词眼”。这首词写的是石头,但重笔却在水。而这水又是泪。客观地说,这些石头的怪是由于水才形成的。而对水与景物合二为一的描写,着力和出彩的一笔,就在“湿透心花一朵”,富有感情。下片也是这样写的,一首词也是一个故事。词人在填词的时候,心里边都应该有这么一个想法,一首小令写的是一个小故事,一首长调写的是一个大故事。一个小故事也好,一个大故事也好,最主要的是要自圆其说,把自己写的这个事写圆了,也就过得去了。
     
      西江月·胡杨
     
      黄叶千年不再,伊还沙海从征。千年枯干向青冥,守望天边伊影。
     
      亲吻千年热土,只为不了深情。千年又是绿枝横,又是一番风景。
     
      这首词表面上看,重叠的词用得特别多。“千年”出现了四次,虚词用得特别多。一首词要想填得灵动,虚词的运用非常重要。如果一首词里边没有虚词,那么这首词就给人一种质实的感觉,也给人一种呆滞的感觉;虚词用得多了,又容易产生流滑之感;虚词用得多、用的不恰当,这首词就显得轻飘飘。所以,用好虚词是填词很重要的事情。
     
      西江月·策克口岸眺望外山李陵解甲处
     
      壮士经行何处,那山可有征痕。匈奴白草汉家巾,记得英雄遗恨。
     
      漠野风南云北,雁边车水秋尘。相逢一笑旧时人,只是真情难问。
     
      这首《西江月》专写李陵。李陵是和弱水、居延泽联系在一起的最具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李陵的悲剧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第一,他是汉武帝亲自提拔重用的五个青年将领之一;他出征时,战功赫赫的韩延年只是他的副手;曾经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一说是做他的接应,一说是调往别路留守。汉武帝对这五千步兵又能有多大期望呢?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就是居延泽是离单于王庭最近的点,这支奇兵也许可以直捣单于王庭。所以,汉武帝听说他投降后,爱恨交加,杀了他所有亲人。第二,他是单身鏖战的武人,与失败的英雄项羽、韧性反抗的伍子胥一样受到鲁迅的推崇。他带着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步骑兵鏖战八昼夜,且战且退近千里,在离汉塞遮路障不足百里的地方,战败投降。不能说他没有蓄势再起的谋算,他的投降令人同情。这种敢于单身鏖战的血性,值得称赞。第三,他是怀有爱国爱不成的的悲愤情感的。这从他送苏武归汉时的诗中可以看出:“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当我来到居延海北的中蒙边境策克口岸,当地蒙族兄弟告诉我,此地南面离汉代遮路障五十来里,北面离李陵投降的地方浚稽山南缘五十来里。他指给我看那片苍翠色的山,他曾经去过那里,去寻找当年李陵鏖战过的遗迹。听着他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手握断剑而又悲愤无奈的李陵,仿佛看见了李陵那两行流穿泥沙的泪水。我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西江月》。
     
      当年壮士们是从那条路去出征的,他们打到了什么地方?远处的那山可还有当年征战的痕迹?匈奴时期就有的白草和汉家壮士的衣巾,可还记得英雄们不尽的遗恨。这是上片。上片前两句发问,后两句作答。虽是淡淡道来,却透漏出浓郁的惆怅。
     
      下片前两句,用形象化的语言——“漠野风南云北”,描述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用“雁边车水秋尘”,描述眼下口岸的繁忙。接下来两句写的是实情。我们从等待签证的蒙古国游客和大卡车司机身旁走过,相互对视一笑,有种很亲切的感觉。于是,突然就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他们当中有李陵后代吗?想归想,却不能去问。欲问而不能问,向读者传达了些许惆怅与遗憾的情感。
     
      之所以这样写,也不是凭空捏造。汉武帝听说李陵降了匈奴,杀了他的母亲、弟弟、妻子,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后来匈奴单于把公主嫁给李陵,做了右校王,掌管坚昆部落。公元前89年,他还带领匈奴兵,与他的前帅李广利的部下商秋成带领的三万汉军打过一仗。李广利孤军深入,七万人马有去无回,从此西汉再无人马远征匈奴。
     
      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一支来自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抵达长安。黠戛斯酋长(团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黠戛斯)。自称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中国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就是黠戛斯人的后代。
     
      “相逢一笑旧时人,只是真情难问”,作结的这两句,含蓄地表达了对李陵的怀念。从创作手法上讲,也照应了全篇,并将情感提升一步,留有更深层次的思索余地。
     
      西江月·本义
     
      戍影五千流去,诗行一驾旋回。雪花香短荻花飞,零落湾长星碎。
     
      那刻与君別过,无时不问清辉。西江曙色黑山杯,滴尽人间滋味。
     
      走到这里,我们所谓的旅行也就结束了。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西江月”的本义是写的西边江里的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