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 推动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

                            
    0

    时间:2020-08-25  来源:新华网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是我们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方面之一。对此,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出发,深入学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推动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当前和今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以及我们各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祝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的致信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朋友的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广大残疾人朋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到了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志气。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其作为平等一员的价值理念上,是达到了一定高度的。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重视重点人群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残疾人事业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一种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理念和目标。
     
      当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多种疾病并存的威胁,而且还与多种影响健康的因素交织在一起,特别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社会、国际化的,展现出来的也是一种复杂的局面。这次疫情中,针对8500多万残疾人口的医疗康复需求,国务院专门下达了文件,尤其强调了心理康复的重要性。对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平等”这个词非常关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一理念与许多国际化理念是相吻合的,残疾人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样具有价值性,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社会关于残疾人的一些论述、研究以及认识,都是在不断进步的,如《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是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的理念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其中,“亚太残疾人十年”是我国首倡、在北京发起,我国在促进各国残疾人沟通交流和全球残疾人事业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以及一系列依靠人民、深化改革的要求,与残疾人平等的思想、改革当中怎么发挥残疾人的作用等息息相关。通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认识到,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我们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对此,在抗“疫”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历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其逻辑的,我们也一直在研究这一逻辑起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社会的关注和追求。在许多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根、是魂。他所提倡的追求与修养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更是体现了这种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世界历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和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与我们平时讲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不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主要讲的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时的世界变化,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什么背景?在当时,欧洲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从传统社会、中世纪进入到一种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如发现新大陆、美国《独立宣言》等。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注当时的转变。这种“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情景,启发了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一直到《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必须从理论、根本上得到体认,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看看文件、看看宣传要求。我们要相信一个东西,首先就得认可。怎么认可?理论是最根本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世界历史思想方面特别强调,“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到了今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情景在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有了新的呈现,可以说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种交往深入到每一个国家、民族,甚至影响到每一个人,比如我们今天搞学术,“单打独斗”是不行的,都是“团队作战”。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在现代的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学习世界历史理论,正是因为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有着根脉联系。
     
      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要如何深入学习世界历史理论?我们应当作如下思考:一是人类为什么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成为可能。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的支撑,是后者的起点之一。从这个起点出发,我们通过世界历史理论看当下的国际国内形势就能够发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成为一种可能,更在现实中不断展开。
     
      我们知道,社会交往是普遍存在的,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许多的经济现象,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的普遍性存在,关涉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各个领域的全球化,是全面的而非单向的。所以,我们在这一方面得到的启示是,我们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合作共赢的关系。如果我们没有合作共赢的理念和胸怀,哪怕是日常工作也很难有所成就。由此可见,我们在康复和残疾人事业发展上,也必须具备这样的眼界和胸怀。
     
      在国际社会上,世界各国必须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应对世界普遍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宽广胸襟和放眼世界的战略眼界,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种提升、一种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根据时代的特征和国际国内的现实条件提出的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并实现中国与世界双赢目标的一种模式,作为现有世界历史图景的展现是全新的,与我们讲的“新时代”也正好吻合,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下相结合得出的逻辑结论。
     
      创新,特别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创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境遇,但最终都指向的是共产主义。其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必然有复杂多样的历史阶段。从世界历史来看,当今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对抗与斗争时有发生,且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长期存在,但人类作为一个联合体最终会进入共产主义。对此,我们要怎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就要从理论学习入手,即:理论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经常性的指导、规整。对此,在讲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斗争精神并提出要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要以坚持走自己路的战略决心、坚持守正出新的战略原则和坚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战略格局,集中精力统揽推进‘四个伟大’,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其中,“伟大斗争”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矛盾的无处不在与走向联合体,需要我们具备斗争精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最终的共产主义目标之间,实际上是一种跳跃式的发展,也就是“跨越卡夫丁峡谷”。我们要如何去跨越?要有自己的战略定力。这种战略定力包括许多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近年来,我们的科研院所都应该深有体会,那就是国家对科技支撑方面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大,同时我们在科技发展上也走得很高,如中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目前,这颗卫星已经进入常态运行。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最后形成的局面是统摄式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卫星系统建设取得了圆满成功,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之一,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四个自信”。我国将会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建设完善更加广泛、融合、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体系,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是一种什么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是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当站在这一高度上发展残疾人事业。
     
      近年来,康复国际主席张海迪反复强调,康复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怎样跟上时代潮流?还要落实到对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习上来。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非常重视国际交流,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开展工作。随着《世界残疾报告》的发布,国际社会对康复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在现代医学的四个板块中,与临床医学、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不同的是,康复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康复是针对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康复,与全球减贫事业都是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这一高度上有所认识。
     
      残疾人事务是包括残疾人事业发展在内的全部领域,如针对残疾人实施的预防、管理和康复,针对残疾人群体实施的与社会性相关的康复治疗、居家与社区的服务、教育就业、障碍消除和人权保障。
     
      在国际政治的视野中,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具有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鲜明特征,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共同主题。为什么要强调国际政治的视野?因为国际政治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党中央也特别强调国际政治的全方位影响,我们也必须在其影响下开展工作,因此必须对国际政治有充分的认识,如目前的抗“疫”。我们讲的国际政治是一种道义,实际上也是一种制度对抗。对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进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提高国际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高度、研究改善残疾人生活状态的相关政策、消除全球残疾人所面临的障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世界各国在残疾人问题上的求同存异、合理应对以及自觉践行和制定普惠政策,与联合国的相关宣言与主张相吻合。
     
      所以说,我们大国与大党的情怀是非比寻常的,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上的许多演讲能够引起巨大共鸣的原因。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具备这种情怀,包括一些关于人类大同的追求,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并得到广泛传播,以及在当今中国能够有如此发展的原因之一。
     
      残疾人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全球有超过10亿残疾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与经济社会相对应的是,经济社会越发达,残疾人问题也就越少。例如中日两国,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带来了不同的残疾标准、康复措施,尤其是在无障碍设施、康复医疗发展水平等方面,我们与日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进入“十三五”以后也越来越重视这些方面了。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重申了“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国际人权发展、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乃至世界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所显示出来的独到价值,是难能可贵的: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相继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等国际议程,成为引领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议题,在重要的历史时机为人权理论、人权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西方国家常常以所谓“人权”对我们发出刁难、进行质疑,但实际的状况是,我们这些年的人权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为世界所公认的。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人权治理、残疾人事业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促进世界各国履约《残疾人权利公约》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旨在保障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国际公约,体现了其在国际人权特别法层面具有的实践性价值。同时,在残疾人问题、消除贫困等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以“一带一路”国家为实例的一个可借鉴的模型。所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是人类整体,是包括所有国家、所有民族、所有个体的普遍共同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积极参与国际人权事务、促进世界残疾人事务均衡公平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康复国际主席张海迪在竞选时就提出,康复国际各会员要团结一心。康复国际在近100个国家拥有700多个会员和准会员,还有若干国际组织会员。2018年,张海迪高票连任,进一步推动落实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残疾人权利公约》,可以说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我们要深入学习世界历史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必须要做到结合实际学、与时俱进、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持续有力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为了激发我们的干劲和热情,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