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与人生

                            
    0

    时间:2020-09-17  来源:新华网


  •   这些年,国内美学开始热起来了,热在一个很简单的地方,就是大家意识到随着国家取得巨大进步,文盲减少了,“美盲”开始多了。现在我们看一下手机,朋友圈里有些人经常写文章说要扫盲,是指什么?“美盲”。每当看到这样的文章我就毫不犹豫地打开,我知道这是在帮我的专业说话。什么叫“美盲”呢?我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不会讲很深的美学道理。
     
      有一次我到国内一所著名大学去做美学讲座,内容涉及《红楼梦》,他们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潘老师,《红楼梦》里这么多美女,如果是你,你娶谁?我说:我的回答会把你们吓一跳,如果是我,我就娶王熙凤。满场都很惊讶。我坦率地说,《红楼梦》里最可爱的是王熙凤,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不影响你们想娶黛玉、宝钗,我只是把我自己的审美观说出来而已。然后他们接着说,潘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认为是少女美还是少妇美?我毫不犹豫地说,少妇美。学生们就说,不对吧,人们从来歌颂的都是少女。我说,你看看俄罗斯的小说,安娜是不是更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拉拉是不是更美?都是少妇。他们说,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我简单解释,少女的美是上帝给的,生下来美就美,但是一结婚,上帝就毫不留情地把青春美貌都收回了。人类世界里任何一个女性结婚生子以后,如果她还美,一定是自己创造的。我们所说的少妇美,就是赞美妇女对自己身体和灵魂的创造,跟上帝没有关系。所以只有少妇能让我们看见人性更深刻和更有创造性的一面。
     
      什么是美女呢?真正的美女一定要耐看,不管看第几眼都是美的。如果看第一眼,挺漂亮的,第二眼,正看呢,她吐一口痰,你就不看了,是不是?所以真正的美女要像一本好书一样,不但要有封面,还得有内容、内涵,不能只有一个封面,一打开什么都没有。
     
      大家可能会问,潘老师,你讲美学,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你明天上班,这些都用不上;到菜市场买菜,也用不上。我们聊美学,其实是希望给大家解决一个问题。比如人生存需要阳光和空气,你买过阳光吗?买过空气吗?没买过。我们所说的对美的爱好就相当于阳光和空气,看起来不需要购买,跟生活没什么关系,但一出门就遇得到。再打个比方,什么是美学呢?你来听我的课之前,你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但是等你听完我的课以后,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五彩的。假设各位带着孩子去旅游,到西安看兵马俑,孩子突然拉住你问,为什么西安的兵马俑都是立正的;你带你的孩子去看芭蕾舞,你的孩子天真,想学很多东西,以为你无事不通,突然说,爸爸,为什么芭蕾舞在脚尖上跳呢?我不知道在场的家长是不是被刁难住了,总之,你要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世界就变成五彩的了;如果答不上来,世界就是黑白的。
     
      每个人都有眼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眼光,美学改变不了人眼看到的东西,但能改变人的眼光,改变人对世界的看法。从这个角度讲,美学其实涉及到了人生的一个大问题。近几年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去讲座,不管走到哪儿我都会送给听众八个字,尤其是学生,包括我南京大学的毕业生、澳门的毕业生。哪八个字呢?财务自由、诗和远方。我特别希望每一个人,在毕业十年以内做到财务自由就好。不管你在事业上成功不成功,当教授了没有,当处长了没有,当企业家了没有,这都不重要,作为老师,我从来不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什么叫“财务自由”?日常生活花销的时候不用动脑子,不用为了日常生活花销而发愁。做到财务自由还不是最重要的,后面还有四个字,“诗和远方”。人与人之间是怎么区别开的?像我带学生,挑硕士、博士,我的一些朋友说,潘老师,你的眼光好刁,你们潘门一吃饭,往那一坐,大家都很喜欢,都是才子佳人,都很优秀。他们问,你是怎么挑的?我说,很简单,看起来人和人吃饭工作的时候都一样,但其实有一点不同,有些人眼里只有前方,有些人有远方。大家都溜过宠物狗吧,宠物一出门就带路跑,这是因为它用嗅觉形成了一个长廊,到了陌生的地方它就不跑了。所以对宠物狗来说只有前方,没有远方。动物跟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远方的。中国的江泊、河流很多,但真正流成大江大河的只有黄河和长江,它们从遥远的山脉发源出来的时候,只有涓涓溪流,怎么就流成了大江大河呢?怎么其他江河就不行?我们老家门前的小河沟为什么永远都是小河沟,甚至因此而发臭?道理很简单,长江和黄河是有远方的,从发源开始,它们就告诉自己,一定要东流入海。从一个从事教育的老师的角度,对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我的判断很简单,一个孩子有远方就有未来,没有远方就没有未来。诗和远方是说,一个人不但爱钱,而且爱美,这样他就能撑开自身的胸怀。
     
      美和人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想用四句话来说明:第一,爱美之心只有人才有。对这句话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动物不爱美,为什么人的进化是从爱美开始的。第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第三,因生命而审美。人的生命如果活得自由酣畅,一定是活到了美的境界。第四,因审美而生命。人要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思、有价值,一定要通过美来为自己导航。换句话说,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人。搞清楚这四句话,基本上你就能成为一个有眼光的人,那么你看世界就是五彩的了。
     
      给大家推荐10本书,如果你们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择善而从。
     
      1、贡布里奇《艺术的故事》
     
      2、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4、傅雷《傅雷家书》
     
      5、丰子恺《丰子恺论艺术》
     
      6、李泽厚《美的经历》
     
      7、宗白华《美学散步》
     
      8、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9、熊秉明《关于罗丹——熊秉明日记摘抄》
     
      10、潘知常《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
     
      关于看书,我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提示,就是不要太计较,能看懂哪本就看哪本,喜欢哪本就看哪本。这就像交朋友,找男女朋友一样,天下才子佳人很多,你喜欢的就是你喜欢的。
     
      一、爱美之心,唯人有之
     
      我们说不能做“美盲”、爱美很重要,大家难免会产生质疑:有那么重要吗?那我就得跟大家讲讲人类的进化跟美之间的关系。大自然的进化是从复杂到简单,所以只要是人体多余的部分,大自然就会把它进化掉。有意思的是,大自然把我们的阑尾进化掉了,现在很多人割阑尾都很放心;把我们的汗毛进化掉了,过去我们都是毛发丛生,现在很少了。我要强调,有一点很奇怪,爱美是人类自己给自己找的事。
     
      你带着女儿去动物园,告诉她要穿着裙子孔雀才会开屏。请问,什么孔雀开屏呢?雄孔雀。为什么雄孔雀要有大尾巴呢?凭你的想象来说,是因为好看。那我再问你,是有尾巴的孔雀存活率高,还是没有尾巴的呢?凭经验你就知道没有尾巴好,跑得快,天敌来捉它,它一头钻进草丛里就找不着了。拖着那么大一个尾巴,即使钻进草丛里也会被拖出来。可是所有的雄孔雀都以美丽的大尾巴为荣,因为尾巴是雌孔雀择偶的唯一标准。雄孔雀的生活状态怎么样,它的身体是否健康,就看能不能长出一条美丽的尾巴。
     
      现在很多男人有啤酒肚,大家都说这个不行,得练下去,但是在古代,有啤酒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古代美女挑对象不像现在,看一下存款折上写的是不是你名字,有学历证书、获奖证书就行了,古代没有这些东西,只能说我在山后藏了个老虎,我带你去看。女方一看真有只老虎,那就嫁你吧。还有更简单的办法,什么样的男人家里富裕呢?肚子大的,就是有啤酒肚的。因为肚皮上的脂肪最难长出来,女人想,跟着大腹便便的男人就有饭吃了。
     
      全世界的动物都需要毛发,否则在追逐猎物的时候,身体就会被刮坏、得破伤风。人打猎的时候也会受伤,为什么宁肯没有毛发呢?人以身体无毛为美。“二足而无毛”,这是人类对自己的形容。
     
      再看很多其他的审美现象,为什么女性要讲究三围,腰就要细?妇联和团委经常跟我说,潘老师,你讲美学,去跟大家讲讲道德美、心里美就行了,外表美不美无所谓。我说,这活我干不了,一个美女或帅哥,她(他)的身体就是无价之宝。娶了美女或嫁了帅哥,你就拿到了人类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因为美一定是因为遗传基因好。为什么汉朝的皇帝很多,干到十几岁就死了,清朝皇帝一干就是六十年,一定跟刘邦和努尔哈赤,包括他们妃嫔们的遗传基因有关。我们讲美的时候,一定要把它跟生命、健康联系在一起。
     
      审美时,我们一般不考虑男性,人类就是这么奇怪,男人喜欢女人,女人也会欣赏女人,看到美女,女人也会赞不绝口。这主要是因为自古以来,男性的身体是用来劳动的。男人从古代开始就上班,到今天已经几万年了。远古时候男性就干两件事,追着猎物跑和被猎物追着跑,晚上肩上不扛个老虎回不去家,所以身体被累坏了。美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它是优秀遗传基因的标志,现代女性的美是有一定标准的,比如马甲线、肚脐沟、人鱼纹、脊柱沟、美人筋等。
     
      改革开放不久,女孩们登征婚广告,前三条一定有一条是身高,包括现在的女孩子也会对结婚对象的身高有一定的要求。我的澳门学生里有1.4、1.5米的,她们还是要找1.8米的对象。我就问她们,要那么高的个子干什么?她们说,好看,带出去所有人都说我赢了。后来我上课的时候就给他们普及了一下美学知识,女性喜欢高个子的男人没有错,但其实个子高矮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腿要长。如果个子高大,是个小短腿就糟糕了,所以女士们不能光找大个子,不看腿。人的眼睛就像X光机一样,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判断美丑,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东西,下半部分要比上半部分长才符合进化规律。如果不符合,人眼看上去就会觉得不舒服。这是身高和腿长的问题。当然,腿短也没什么,自然造化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在这个方面有点欠缺,可能别的方面是美的。女性的三围也是一样,人看左右等分的东西不会直上直下地看,一定有一个10度的夹角,把三围上这三个点的夹角连起来,想象一下就成了一条S形线。为什么曲线是美的?为什么跳舞要蛇形线?直来直去不行吗?生活里直来直去我们都认为它不美,对女性三围的审美也是一样,一眼看上去,一位女士三围突出,那就是美女。
     
      当人站立起来以后,美推动着人类的进化、进步。本来人和动物一样,只有前方,没有远方,但有了美以后,人类恍然大悟,有了远方。
     
      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要实现两次站立,第一次是身体的站立,从与大地平行变为与大地垂直;第二次是灵魂的站立,要脱离动物性。也就是说,人在身体上不能爬行,在精神上也不能爬行。
     
      什么叫精神上的站立?我们来看小说里的例子。莎士比亚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的女朋友是全城最漂亮的美女朱丽叶,他跟朋友提起朱丽叶的美,他的朋友就很好奇,想看看朱丽叶有多美。罗密欧就把朱丽叶约出来私会,让朋友躲在旁边。朋友眼中的朱丽叶是没穿衣服的,这就说明他虽然在身体上站起来了,但是不懂审美,没有摆脱动物性。反观罗密欧眼中的朱丽叶,莎士比亚形容,罗密欧觉得朱丽叶的身体像一首诗,不但穿着衣服,而且像一首诗,这就是不仅身体站立了,灵魂也站立了。
     
      按照哲学界学者的看法,当今世界,人们审美是因为无法忍受五种东西:单一的颜色(喜欢丰富的世界与人生)、凝固的时空(厌恶重复)、存在的空虚(寻求意义)、自我的失落(需要自我实现)、有限的束缚(渴望不朽)。中国古代最聪明的男人苏轼说,“长恨此身非我有”,国学大师王国维感叹,“可怜身是眼中人”,说明人很难超越自身的动物性。但是通过审美,人可以让自己过得更丰富一点,变得更高大、更尊贵一点儿,更像一个真正的人。
     
      下图中的美女叫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俄罗斯最美丽的女诗人。
     
      1
     
      她同时跟两个人谈恋爱,这在名人身上算是件逸闻趣事。一个是俄罗斯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另一个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里尔克。茨维塔耶娃和帕斯捷尔纳克在同一个国家,两个人谈恋爱比较正常,但她是怎么喜欢上里尔克的呢?茨维塔耶娃对此作出过说明,说她是先喜欢上了里尔克的一句诗,然后爱屋及乌看上了他的人。这就是《献给俄耳浦斯的十四行诗》的第一句:一棵树长得超出了它自己。一棵1.7米的树怎么能变成1.8米,或者变成1.6米呢?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宠物狗看一棵树永远是那么高,人就不一样了。在人看来,一棵1.7米的树,当它象征着人类的尊严时就变成1.8米了;象征人类的猥琐时,就是1.6米。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形容白杨像抗战的将军,这使得白杨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所以人类为什么会追求美呢?因为希望在自己身上看到没有办法言明的伟大和尊严。当我们在世界上看到美的东西,我们赞美它,其实也是在赞美我们自己。
     
      有一个画家到一个老农民的地里画画。第一天,老农民围着画家转了一圈,不敢说话。第二天,老农民还是围着画家转了一圈,仍旧不敢说话。第三天,老农民又转了一圈,终于忍不住了,对画家说,我能不能问你一句话?画家说,可以啊,您无偿让我在这里画画,想问什么就问吧。老农民说,我就一个问题,问完我就走,你这是在干嘛呢?画家吓了一跳,说,我天天在这儿,您都不知道我在干嘛?我在画树。老农民说,就是这个问题我想不通,树不是好好的在那里吗?您为什么还要把它画一遍呢?同样的道理,世界就在那里,我们用眼睛看到了,为什么还需要用眼光去欣赏、赞美呢?同样是山,我看我们家后院的山就是看见,我看庐山、黄山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去赞美。画家要画的树其实是人类用眼光看到的树的伟大和渺小,树本身就是那么高,但作为人创作的画中的树就有了伟大和渺小,这个伟大和渺小其实就是人的伟大和渺小。
     
      如果大家还是理解不清审美到底是干什么的,我再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有一个吉普赛人要死了,他是一个奴隶,他对诗人说,在我死后,请将我站立着掩埋,因为我跪着活完了一生。我们看他是跪着的,但他也有人的尊严,所以他希望诗人把他写到诗歌里的时候,他的精神是站着的。反过来说,有些人是站着活完的一生,但是诗人可以让他在诗歌的王国里跪下去。秦桧活着的时候一定是站着的,但是我们要让他在死后永远跪下去,这就是美的力量。
     
      中国现代诗人臧克家在其诗中写道“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意思是我们要赞美那些已经死了但还活着的人,诅咒那些虽然还活着但已经死了的人。所以美是人对世界的再判断,我们已经判断过这个世界了,但还要通过审美的眼光再判断一次。康德说,我看见贵人,我不得不给他鞠躬,因为他是国王,可是我的心灵并不鞠躬,我不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我看见一个清洁工,他给我鞠躬,我不需要给他鞠躬,可是我的心灵给他鞠躬。我们所说的美,就是我们的心灵要鞠躬的东西,反过来说,我们说的丑,就是我们的心灵拒绝鞠躬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祖国的山山水水,看我们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你突然就懂了。我特别喜欢台湾诗人痖弦的一句诗,我觉得诗人牛就牛在用一句诗就把人类的一个真理讲清楚了,一句就够了。他说,观音在远远的山上,罂粟在罂粟的田里。诗人是做什么的?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美也有丑,美的东西在“远远的山上”,他赞美给人看,丑的东西“在罂粟的田里”,他诅咒给人听,我们用日常的眼睛是看不见的,但当我们用心灵去看的时候,就看见了。
     
      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大卫像,但是其实大家所熟知的大卫像只是世界上千百个大卫形象里最好的一个。大卫是一个16岁的战斗英雄,他跟另一个部落打仗,手刃了对方部落的首领,立下了战功,于是人们就给他雕像,纪念他。作为这样一个特级战斗英雄,当然要提着他的战利品,所以从前很多的大卫雕像,大卫都是提着人头的。但是很多年过去了,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放别人血的英雄是真英雄吗?战斗英雄也热爱生命,那在放别人血的背后,有没有一点更高的东西,值得人们去敬重呢?大卫的身高是1.7米,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他变成了两米七?就因为砍了一个人头,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米开朗基罗给出了一个坚定不移的回答,因为大卫是爱和平、爱自由的,所以他才杀了对方的首领。我们该赞美的不是杀人,而是对和平和自由的憧憬。于是在人类历史上,米开朗基罗首先把大卫画成了青春和生命的象征。当我们看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时,我们一定要记住从什么角度去赞美他。
     
      当我们去旅游的时候,祖国的山河湖泊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有它的美学原因。有一次我到喀纳斯去看胡杨,我们之所以跋涉千里看胡杨,是因为人最伟大的精神是不屈不挠。如果我们跟自己的孩子讲,说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就是不屈不挠,你的孩子就会问,什么叫不屈不挠。可能你一时半会儿解释不清,但如果你带他去旅游,去看胡杨,就很简单了。你的孩子一看就懂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胡杨更能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的生物了,它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只有在灵魂上站起来,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在灵魂上站起来的人,一定是美的追求者。
     
      三、因生命,而审美
     
      前面我们提到,从美学的角度说,人无法忍受五个方面的东西,那么在审美活动中,人就会想象自己可以生存在更美好的世界里,所以人类世界的很多故事,讲的都是传奇。比如我们说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野兽”的一面是说我们在精神上永远有爬行的一面,“天使”是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在精神上站起来,就是审美的一面。古代人面兽身的传说,人面和兽身其实就分别象征着人的眼光和眼睛。
     
      动物生下来吃什么、喝什么,上帝都决定好了,而人必须自己去创造。人在能够全面实现自身理想的那一瞬间,就看到了自己。大家一定要知道,从动物而来,归结为动物,就是动物;从动物而来,归结为审美,这就是人。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会审美,所以人生最后的归宿一定是审美。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一位美国医生在1907年做了一个试验,发现所有人死后都比活着的时候少了21.3克。这一科学发现后来被很多宗教学家利用,他们说是因为少了灵魂,这21.3克是灵魂的重量。我们美学家也要利用这个试验结果来解释、证明人和动物就差了一点点。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动物就差一点点,人比动物多了21.3克,我宁肯说多的这一点就是审美。人只有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看到自己更美好的一面,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这就是我们不得不去审美的理由。
     
      我们看鲜花,为什么有些花就是花,而有些花是美的呢?动物说花是红的,我们也说花是红的,可是当我们看到荷花、莲花的时候,会忍不住说它们好看。这种区别代表了人类对生命的追求。我们有个典故叫拈花微笑,讲的是释迦牟尼要“退休”了,他叫徒弟们每人写份作业交上来,看看谁对佛教的体会深,好将衣钵传给他。于是大家都拼命写论文、写专著,只有大徒弟坐在下面不动。佛陀坐在上面看着大徒弟,可能也有点累了,就动了一下座位前面的莲花。所有人都忙着写论文没留意,只有大徒弟看到这一幕,在下面会心地笑了。等到大家把作业都交上去,佛陀宣布,将衣钵传给大徒弟。所有人都不服气,说我们写专著写了那么多字,凭什么他笑了笑就给他。佛陀说,佛教对人生的理解,就是希望人生像开花一样,不追求结果。我动莲花时,只有大徒弟会心一笑,说明他明白了佛教的真谛。
     
      我们看见一个女人,我们说她是一个女人,可是当我们看到另一个女人,我们说她是美人。我们说美人时,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赞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一句写得特别好:我以为只须将女人的艺术的一面作为艺术而鉴赏它。意思是单纯欣赏女人的美,动眼不动手。“动眼”是什么意思?就是看到她就觉得快乐,没有其他杂念,这就是女人和美人的区别。
     
      再比如,为什么有些山是山,有些山是景呢?我老家是湖南醴陵的,我爷爷是方圆百里的著名猎手,可是我回到醴陵的时候,从来不觉得老家的山美,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座山。但是我到了黄山、庐山,我就觉得它美,想赞美它。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之间划了一条线,后来我们把它称为胡焕庸线。这条线说明中国的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东南部,但是就自然风光来说则刚好相反。用今天的审美观,按照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评选结果,下图中是中国最美的山之一,西藏的南迦巴瓦峰。
     
      2
     
      然后是我认为的中国最美的湖,青海湖。
     
      3
     
      我们家出去旅游,从来都是我太太安排,去哪里我不管,但有一条,先去排名第一的,第二、第三的我都不去。
     
      我去成都做讲座的时候经常举一个例子。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中国很多大诗人都躲到了成都,比如杜甫躲在了雪山下面,“窗含西岭千秋雪”,李白在江油。但是李白和杜甫的诗里很少赞美雪山,他们想的是“千里江陵一日还”“青春作伴好还乡”,到江南看名山名水,从来没意识到自己眼前就是名山名水。有趣的是红军长征的时候,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毛泽东同志在诗里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当时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也写了一些革命诗篇,写得都很好,但是只表达了克服困难这层意思。而毛泽东同志的诗中表现出了对雪山、草原的喜欢。
     
      生命的最高境界,一定能够用大自然来表现。为什么我认为青海湖比西湖漂亮,对这点大家可能会有一定困惑,我做一个最简单的解释。我们看山的时候看高度,山以高为境界,那么我们看水强调的是什么?水以干净为境界。凡是干净的东西,我们就赞美它。为什么我们用“秋波”形容美女的眼睛或眼神儿?中国是四季分明的国家,春夏是多雨期,雨水从天上降下来会受到污染。秋天是枯雨期,降水相对较少,地下水漫上来的多。地下水都是干净的,所以秋天的水最好看。说青海湖比西湖好看,就是因为它的水更清澈。干净的水会呈现出蔚蓝色,蔚蓝色是最干净的颜色,人一看到蔚蓝色的东西就高兴,就像我们在北京看到蔚蓝的天空,一定会去赞美它。阳光是七彩斑斓的,照射到水面上,如果水的能见度只有0.5米,光就只能闪烁在湖面上。如果湖水的能见度达到7米,就像柳宗元在诗里写的一样“皆若空游无所依”,鱼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飞翔,没有任何依靠。这时候七色的太阳照下来,其他所有的颜色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蓝色。人们慢慢发现了这个秘密,有蔚蓝色的地方就有生命和未来。在我们国家,蔚蓝色最突出的一个湖泊就是青海湖。
     
      人为什么会登山?登山也是人类生命的证明。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可能超过海拔5500米,但人就是要通过超越它来证明自己。海明威有一篇著名的小说叫《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为什么全欧洲的人都喜欢爬乞力马扎罗山?据说是因为人们发现有一只豹子,它竟然想长途跋涉爬到山顶,结果死在了山中。连豹子都知道要超越自己生命的极限,人类为什么不知道?乞力马扎罗山因此成为海明威心目中的圣山。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人要去审美,去追求美的东西。
     
      四、因审美,而生命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追求美,动物不追求。说得更深远一些,人要脱离动物性,所以需要用美来鼓励自己,让自己去追求人性的生存,所以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即因生命,而审美。那为什么反过来说,审美的最大目标是生命?我们的生命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得到最酣畅淋漓地实现。人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不像动物一样是自然生长的,而是自己造就的结果。通过什么来造就呢?在中国是三堂教育,祠堂、明堂、课堂。中国古代的天地君亲师就是我们的人性教育。
     
      如果现在让大家现场翻开自己的口袋,我可以保证每个人都能拿出银行卡,但如果让大家检视自己的心灵,不知道里面储存了多少美和爱。人能在灵魂上站起来,主要是因为善于储蓄爱和美。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活出美的境界?一定要主动去储蓄生活中的那些代表着美和爱的事物,把不好的事情都忘了。我们的人生应该这样去打造,每个人都有不如意的事,我们只选择记住别人给予的爱和美,以及自己给予别人的爱和美。
     
      有一次我在澳门讲美学课,有一个女生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她听了我的课很受鼓舞。她说:我的人生都改变了,是你拯救了我。我是一个重病号,我的父母为了让我上学,辞职到澳门来陪我。我其实想过死,但是我要是死了,我怕我爸妈也跟着我一起死。我就是活给他们看的,但我每天都不快乐,一出门看太阳不是我的,世界不是我的,学校不是我的,直到上了你的美学课。老师说常思一二,我也开始想自己的一二,突然发现我的一二其实有很多很多。世界上有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只有手指头能动,我的身体比他强。从家里出来以后,有爸妈带我到科大上学,一路上我发现邻居都特别关心我,看我的眼神里透着真诚,问我身体好点了没,需不需要帮忙,我突然就觉得好温暖。再次去医院打针的时候,本来我看到护士就生气,现在发现原来每次小护士给我打针时,都挑在针眼最少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去打。就这样,我感觉到了世界的温暖,几个月以后,我愿意活下来了。这种改变就是因为只有美和爱才能让我们生存。
     
      美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不能改变人的眼睛看到的真实,但它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它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比如人死的时候是“站着”的,还是“跪着”的,它可以改变。西方有一个叫狄金森的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诗:“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对美的学习也是这样,懂得了美的含义就不能容忍黑暗了,就永远生活在光明里,或处在向光明跋涉的道路上。
     
      最后跟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相信听过之后大家就不会对因审美而生命有所质疑了。
     
      第一个,西北戈壁漏水,树栽下去以后很快就死了。有个工程师接了一塑料袋水,把树栽下去,把塑料袋也埋下去,但没把袋子弄破,之后再照常浇点水,封上土。按照这种种法,他意外地发现有些树苗活了。为什么呢?因为树苗觉得旁边有水,它有希望。总有人觉得美学没有那么重要,我想请问,有希望、有梦想的人和没有希望、没有梦想的人能相提并论吗?希望和梦想就是美赋予我们的最伟大的力量。
     
      第二个,一位知名电视台的主持人在采访一位临终关怀医生时,问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死的时候快乐。这称得上是人生的一大难题,我们所有的活就是为了死的时候能快乐一点。所有的人都怕死,主持人就问那个医生什么样的人死的时候不怕,能坦然迎接死神。医生说,还真的很少,我见过撒钱的,撒泼打滚的,哭的,睡觉不说话的,真没见过很从容的。医生又仔细想了想,说,这么多年下来,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凡是在一生中给予过别人很多爱的人,死的时候都很从容。列夫·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官员当官当得很好,突然有一天体检,发现自己得了癌症,精神状态马上就不行了,大闹一场之后辞职了。辞职之后在家还是无法消停。后来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反正你还有半年时间了,你家财万贯,给家里留够钱之后还有那么多,要不你给穷人分一分,积善行德。官员接受了这个建议,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钱分给了穷人,之后他对医生说,我可以死了,我不怕。
     
      为什么有信仰的人比常人更勇敢,为什么那些给别人爱和被别人爱的人更坦然?我们经常说,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活着的每一个人最终都难逃一死,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坚强,足以面对这个事实?通过爱美、爱人类,欣赏美和欣赏人类,这样你才会变得坦然。美是最大的财富,财富不能战胜死亡,但美可以。
     
      第三个,我讲课的时候,有些朋友跟我说,潘老师,你整天讲美学,因为你的专业是这个,但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这个世界上坏人当道,好人做好事不得好报,坏人做坏事还得好报的事有很多,那我也做坏事,以恶制恶。大家看这个故事。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的儿童版的编辑库斯特也遇到过这个问题。美国的小孩子问他,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我看到的世界是做好事的没得什么好报,做坏事的也活得很好,怎么办?库斯特很老实,没有急于回答,回去仔细研究了一下。有一天,他去参加朋友的婚礼,一对新人很是激动,戴戒指时都戴在了右手上。我们知道婚戒要戴在左手,因为左手离心脏近。可是正在举行仪式呢,已经戴上了也不能再取下来,这个时候牧师机智地说,你们的右手已经很完美了,不如用戒指来装饰你们的左手。这时候库斯特恍然大悟,回去就写了一封信告诉美国儿童,你们的右手已经很完美了,上帝让你做了一个爱美的人,一个能够给予别人爱和美的人,这已经是回报了,还需要其他回报吗?上帝让你做了好人而不是坏蛋,我们已经拥有了完美的右手,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人生和美之间有必不可少的关系。生命的最高境界一定是走向审美的。就好像逢年过节,我们都知道不旅游比较省钱,但还是有很多人会选择用积蓄出去看看。审美能让人的生命焕然一新,没有美是万万不能的。
     
      俄国作家纳博科夫说,生命既衰亦美,知此足矣。爱尔兰大诗人叶芝形容美的事物是教我们灵魂歌唱的大师。叶芝的好友,英国诗人的奥登在叶芝的墓碑上刻了一首悼念叶芝的诗,其中有一句是“在他岁月的监狱里/教自由人如何赞颂”。在奥登看来,叶芝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教会了我们审美。那么在我岁月的讲座里,我想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教所有人将生命倾注在美好的事物上。从这个角度,最后我想送大家一个小小的礼物,是一首诗,波兰诗人米沃什的《礼物》,送给大家: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劳作。
     
      歌唱着的鸟儿正落在忍冬的花上。
     
      在这世界上我不想占有任何东西。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嫉妒。
     
      不管我曾遭受过什么样的苦难,我都忘了。
     
      想到我曾是那同样的人并不使我难受。
     
      我身体上没感到疼。
     
      挺起身来,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帆。
     
      谢谢大家。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