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江:老子的洞见和智慧

                            
    0

    时间:2020-10-27  来源:新华网


  •   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老子的洞见和智慧》。
     
      一、对道家文化的总体认识
     
      (一)千古名对“老子天下第一”
     
      在讨论之前,我们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世间流传一千古绝对说“老子天下第一”?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只有五千言,在所有伟大的古代文明国家里,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或哲学家凭五千言的著作就得到这么高的评价。老子对宇宙、社会、人生都有着高明的见解和透彻的了解,他的著作虽然篇幅短小,但表现出了无穷的智慧。近代以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的一些著作被翻译成各国语言。据统计,全世界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是《圣经》,排名第二的就是《道德经》。为什么《道德经》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传播,并成为各种语言都会翻译的著作?说明老子的智慧是高深的。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思想受到老子的影响,他年轻时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后来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近代思想家章太炎通过研究著作《道德经》,认为老子是一个胆小的人。一个胆小的人竟然能得到“天下第一”的赞誉,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该如何理解?我认为老子是谦卑、谦虚,对于这个问题后面我们还会谈到。
     
      (二)为什么我们需要智慧?
     
      知识和智慧是不同的。知识是各种各样的技术或基础学问中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里的真理,或是我们该如何去做的具体技巧。如果仔细区分的话,知识和技术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都是对某一个方面的解释;而智慧是整体性的,是对宇宙、世界、社会提出整体的解释。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一部分,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劳动获得最大收益,是社会里经济的部分。哲学提供的智慧是如何建立一个好的社会的整体理想、理念,以及我们每个人怎样过好个人生活,即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老子的哲学属于智慧。智慧不像具体的知识,有物理、化学、经济学、法学的,它非常难以把握,是抽象、虚无缥渺的。但某种意义上讲,智慧也是非常实在的,比如孔子、孟子讲的一些真理,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在这里我们强调的老子的智慧,就是树立遵循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人生法则的个人价值观,这是一个真理,也是获得美好生活的捷径。
     
      宋代开国君主赵匡胤曾问过宰相赵普一个问题,“天下何物最大?”信仰权力的人可能会说权力最大,最有势力的人就是最了不起的。从权力上讲,赵匡胤是天下之主,宰相赵普的权力次之,他们是否认为权力最大?赵普一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最大”没有空间、时间或其他限定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他答:“道理最大”。
     
      为什么说道理最大?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道理”现在仍然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基本词汇,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标准。还有一个词是“道德”。道德是中国人对伦理道德的最高概括,它的词源非常久远,既可以说源于儒家,也可以说源于道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虽然不同,但都讲“道”和“德”。道理、道德里面都有一个“道”,我们可以把“道”提炼出来,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最高价值和真理,因此我们讲的老子的道是一个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核心符号。
     
      赵普说道理最大,赵匡胤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和佛教基本上是在野的,儒家具有主导性,是在朝的。所以这里讲的“道理最大”更倾向于儒家的道理。有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它的出处就是赵普辅佐赵匡胤打天下又坐天下的故事。《论语》的字数也很少,篇幅比《道德经》稍长一些。“治天下”只要半部《论语》就够了,另外半部做什么了?打天下用。这样一来好像一部书就可以做任何事,说明什么?书中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老子《道德经》的智慧同样如此,可大用之也可小用之,大之治天下,小之用于修身。其中的妙处我们要用心慢慢思考、理解、掌握、运用。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哲学家。为什么法家的韩非子会为道家老子的书做注释呢?说明广义的道家学说、黄老学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前面我们说追求智慧可以解释自然、社会、人生,让每个人过上好的生活。那什么是好的生活,或者说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认为,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我们可以理解为具有知识和爱心的人是最幸福的。而爱心是需要智慧、伦理、价值提供给我们的。一个人不是有了爱的动机、愿望就能真正去爱,培养出爱心的人实际上是能够运用知识和智慧实现爱的目标的人。人类追求知识和智慧整体上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过上与外部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活,解决生活方法的问题;二是要建立人与人能够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秩序;三是要实现自我的身心和谐。身心关系很复杂,哲学里对此有非常多的讨论。一个身心充满矛盾和冲突,不可能拥有好的生活。身心和谐是人生观里非常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伦理和信仰。
     
      (三)什么是道家的智慧?
     
      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的思想为我们解决上面三个问题提供了什么样的智慧?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子学进行了一些概括,他说“儒者博而寡要”,意思是儒家太广博了,结果就是“劳而少功”。汉初七十年是道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时期,从文帝到景帝再到窦太后都是信仰黄老学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司马迁对儒家的评价没有对道家高。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道家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的黄老学里融合了儒家、墨家、名家和法家思想,适应广泛,可以做最少的事,成就最大的功业。怎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把握“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核心。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对道家学派做了概括,“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意思是道家这个学派大概是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记录了很多历史上的成败存亡,懂得了“秉要执本”。道家的本就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老子强调弱和柔的概念,章太炎说老子胆小,班固把道家的思想概括为“卑弱以自持”,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个谦虚谨慎、处事低调的人,而不是一个狂傲自满的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分别用“贵仁”和“贵柔”两个字概括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贵仁就是崇尚仁爱,贵柔的柔即柔和、柔弱。
     
      近代在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时,往往会产生一个表面性的误解,认为老子的哲学太消极,比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无为的结果是能把事情都做好,消极的做法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看起来好像有点矛盾。还有人觉得老子的哲学是种愚民政治,让大家不要运用聪明智慧。究竟老子的智慧该如何理解?
     
      老子的智慧整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提供了一个世界观、宇宙观。老子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是提供了一个建立好的国家的方法。《道德经》第八十章有一段关于“小国寡民”的描述,人们认为是老子对建立好的国家的设想。即一个人口稀少,面积不大的小型国家,生活在里面的人安其居,乐其俗,非常幸福。看起来生产、技术水平很低,但生活质量非常高。这句话也被人们认为是消极的,因为老子提倡把国家变小,为什么不能追求成为大国呢?老子也讲了大国的治理,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大邦者下流”。大国对小国要友好、谦虚、甘居“下流”,不能强横地去征服,这样才会赢得小国的尊重。三是提供了一套修身的方法。儒家讲修身,道家也讲修身。但老子讲的修身不是后来道教发展出来的用来求长生的保健方法,而是如何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是精神、心灵的一种修炼。
     
      老子之后,道家思想出现了分化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支流以庄子为代表。庄子一支上的代表人物还有杨朱。除此以外,道家的主要发展是黄老学派。这一学派将对黄帝的信仰与老子的思想相结合,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里有一部经典叫《黄帝四经》,就是关于黄老文化的。包括先秦时期管子的学说,源头也在老子。
     
      老子是长寿的,有人说他活了200岁,这种说法不免有些神话色彩。今天我们猜测老子活到了90多岁,以古代的生活方式来说已经相当长寿了。老子最终归隐的地方跟他的年龄一样,也是一个谜。他曾任守藏室史一职,离任后打算隐居起来。传说他一路向西走到函谷关,守关的尹喜将他拦住,请他将毕生所学写下来。于是老子留下五千多字的《道德经》,继续西行。有人说他后来到了印度,成了佛陀的老师,这种说法很可能是道教信徒编出来抬高老子的。我觉得对于老子,我们不需要这样去抬高,客观看待就能发现他的智慧博大精深,值得学习。
     
      世界哲学里有一种女性主义哲学(女权主义哲学),如果要讨论中国哲学里有谁是女性主义哲学的创导者,我认为就是老子。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问题,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存在重男轻女观念的。而佛家和道家没有男女不平等观念,佛家讲众生平等,道家注重发挥柔若一方的力量,在男和女中,女性代表柔弱的一方。
     
      上图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帛书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古代文明真的很了不起,古人的丝绸埋在地下上千年还保存得很好,只是略有残缺。迄今为止,我们一共发现了四种《道德经》的地下抄本,其中最早发现的是郭店甲本抄本,然后是马王堆的帛书甲本和乙本,还有抄录于汉武帝前后的汉简。除了《道德经》以外,《周易》这本书也被挖掘出了四种,二者在古籍中同为发掘数量最多的,说明在中国早期,这两本书的影响力最大,传播得最广。
     
      二、老子的世界观
     
      我们刚才讲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道”,即道德和道理。老子的世界观就是“道”。那么如何理解“道”?
     
      “道”的起源非常早,本意是路,最早时人们把它分为天道、地道、人道、鬼道四种。天地人比较好理解,至于鬼道,中国人有祖先崇拜,祖先在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也有自己的道。这四种道都是大千世界中具体的某一个部分。有时候我们说天道代表了一切;有时候我们说天地之道,就是天道和地道两个道;还有时候我们说天人合一,把世间之道简化成天道和人道。有没有一个最高的、整体性的、统一的道呢?老子概括出来了。
     
      古代早期用“帝”和“天”去解释万物,比如世界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自然界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帝”在今天来讲可说是一个重要的宗教符号,它实际上起源于商代,是商人的最高信仰。《诗经》里就多次用到了“帝”字。西周人提出“天”的概念,把天看成最高力量、价值的代表,比如出现了天生的说法。老子的思想改变了商周时期对神性力量的崇拜,他认为世界是由宇宙自身根本性的、自然的力量创造的,而不是由“帝”“天”等造物主。
     
      老子把自然之力称为“道”,“道”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但像神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不可知、不可象、不可名,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和价值超出了一般的认知渠道和方式。实证主义者、科学主义者对此提出疑异,看不见摸不着又不能去实验的东西,怎么承认它是存在的?章太炎有个学生叫钱玄同,深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在谈到一些问题时经常说要讲实证。对这一点章太炎很反感,于是他问钱玄同,你见没见过你的曾祖父?钱玄同说,没见过。他又问,那你有没有曾祖父?中国商代之前的文化历史考古发现是比较模糊的,只发现了河南偃师二里头村遗址等几个夏代中晚期遗址。可求证的中国历史从商代才开始,那是不是说之前的历史就什么都没有?中国人从商代开始才有?这肯定不对。中国古籍里记载了夏朝和三皇五帝时期的很多故事,我们不能说那些故事完全真实,但也不能说全是虚无的。正如你没见过你的曾祖父,没见过黄帝,可是你知道中国人一定有祖先。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老子信仰的“道”是存在的。物理学假定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一开始是一个起点,后来不断膨胀、膨胀,到一定程度爆炸了,宇宙就形成了。起点是什么?怎么验证?宇宙大爆炸能实验吗?不能。可是现在几乎所有科学都认为大爆炸是宇宙形成的最好解释。
     
      老子的“道”是想象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结果。宇宙的产生不是平白无故的,一定有原因。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描述宇宙起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达尔文研究人类起源创造了进化论,现在的宏观物理学研究宏观宇宙的演变,以研究对象来看,当时的老子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一个物理学家。古代的物理学和哲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甚至跟宗教也连在一起,尤其在希腊不好严格去区分。
     
      老子认为宇宙最初是混沌状态,“道”创造万物的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用了一个“生”字,宇宙的诞生就像人类生育一样,从这种意义上理解是生理、机体的概念。“一、二、三”是什么?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混沌的最初的气,从这种气中分化出了阴阳两种气,阴阳相互作用产生和气,和气里产生各种各样的事物,即三生万物。除了《道德经》以外,我们还挖掘出一些其他的道家著作,比如《太一生水》。书中也讲到了宇宙的产生,认为宇宙的根源是“太一”,太一就源于老子思想中的“一”。后面同样讲了一生二,二生三的演化模式。
     
      我们知道世界虽然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但总体上是有序、理性的。老子认为,世界的秩序也由“道”来维持和掌握。道创造世界,同时作为最高法则维持宇宙和世界的秩序。但是世界是千姿百态的,老子的“道”是最高秩序,具体事务的秩序要怎么维持?靠“理”。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老子不讲理,因为《道德经》里没有出现“理”字。“理”成为一个哲学概念是从战国时候开始的,《庄子》《孟子》《黄帝四经》都讲到了“理”。“道”和“理”诠释了宇宙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韩非子在《解老》中表明,道是普遍的、总体的,所有理都包含在“道”中。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二者的关系,“道”和“理”的关系就像银行的总行和分行,大家去办事时不一定要去总行,可以去分行。解决具体问题的就是“理”,“理”的根源和总则就是“道”。
     
      “道”是如何运作的?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创造而不占有,虽然有最大的作为但不自恃功劳,虽然是万物的根源但不主宰万物,这就叫“玄德”。西方哲学家罗素有几句话与老子表达的意思相近,他认为人的本能有两种冲动,一是占有,一是创造。占有冲动的实现是,如果你占有了,别人就不能占有;创造冲动的实现是,如果你创造出什么来,不但不会让别人减少什么,反而让大家都能共享你的成果。道是创造而不占有,是互相分享,是很高的美德。
     
      “德”在道家思想中的概念类似于理,“理”解释了某个具体事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道家认为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能量、特点、特性,都是有用的,即万事万物各有其德。从主观需要来看,人会认为这个重要,那个不重要。老子的哲学没有这种差别,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用的。所以老庄思想不仅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还提出了万物平等论。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概念,或者说是人根据一时需要作出的主观判断。老子的哲学告诉我们,所有事物都是有用的。另外,有没有用其实取决于我们会不会用。
     
      道蕴于万事万物中,无所不在,是具体又玄妙的。庖丁解牛中有“道”,《庄子·盗跖》里说“盗亦有道”。《管子》讲,“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总体上说,“道”是万物的根源和本质。“道”是“一”,又创造了无穷的多,使万物各有其德。“道”是安静的,又包含了一切变化。“道”是最大的空虚,又能将一切充满。“道”是最大的谦让和不争,能使一切都具有伟大的力量。“道”从不表白、干预什么,但能使万物处于最完善的状态。
     
      《道德经》的第二句话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为什么重视母亲?因为母亲是生育者,相当于创造者。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三种隐喻:一是“玄牝”,指孳生万物的本源;二是“谷神”,能包容一切;三是水,老子最欣赏水,认为水具有伟大的力量。
     
      三、老子的转化论和逆向思维方式
     
      世界有稳定的一面,同时又充满了变化。老子的转化思想能为我们认识并应对变化,为我们更好地生活提供指引。老子是中国古代中最擅长运用转化和逆向思维方式的哲学家。《道德经》第四十章有两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处事柔弱、不争、谦下是道的运用特征。
     
      (一)事物包含着相反相成的因素并不断发生转化
     
      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封闭的。《道德经》第二章讲,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彼此相互依存,福祸也是这样,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大家一定很熟悉《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就像邻居关系,离得很近。老子的意思不是说遇到不好的事要高兴,觉得好事马上会跟着来,而是要我们明白有福就难免有祸。当面对不幸和挫折时,我们可以将其克服并转化为幸福;如果我们正处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要谨记不能得意忘形,避免出现祸患。幸福时有忧患意识,考虑自身不完满的地方,可以更好地成就自己;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悲观,不要认为逆境是一成不变的,积极寻找出路,仍然可以走向光明。单一地看问题只能得出一种结果,把事物看死了。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他智慧的体现。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寓言很好地解释了祸与福的关系。塞上一个老翁丢了一匹马,过了一段时间,老马带着几个小驹回来了。这是福。可是没过多久老翁的孩子骑马把腿摔断了,这是祸。之后国家征兵,老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因祸得福,逃过一劫。在这个过程中,祸福间转化得很快。
     
      损与益也是一样,“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损失转化得好也可以变成收益;看似能带来好结果的事物,实际上可能会带来损失。
     
      为什么相反的两个事物之间会发生转化?这个变化是有原因和条件的,要想应对变化就得掌握变化的条件,即控制让事物起作用的不同因素。在实现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顺境,我们要思考自己为什么得到了好结果;遭遇逆境,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要积极分析原因,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二)事物转化的条件是事物的不断积累
     
      成就是积累出来的,不是天上突然掉下来的馅饼。好运气是偶然的,有好运当然好,但它不能成为人生的指南,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超出人类能力范畴的一些东西。而人能做的事就是积累,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都要靠积累。
     
      老子讲了很多积累的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再大的事也是由积累逐步成就出来的。管理学上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做事过程中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一定能得到激励人心的好结果。“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始终不贪图做大贡献,所以最终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像老子并不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却得了这样的赞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也是在强调积累的作用。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眼前利益,但不可能成就大的事业。成大事需要把眼光放长远,长远发展需要不断积累。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好的积累,坏的积累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所以成就好的结果时,要将好的积累不断扩大,尽可能避免坏的积累。《韩非子》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桓侯生病了,扁鹊看了以后说,现在病症很轻,在肌肤,及早治疗就没事了。桓侯不以为意,也不积极治疗。结果一段时间过去,扁鹊再去的时候,只看了一眼就走了。那时候桓侯已经病入膏肓,神仙难救了。这就是坏的积累。任何事情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忽视它,它就会不断积累,越来越大,以致最后积重难返。
     
      庄子讲,“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成就一个美好的事物在于长时间的坚持。恶也是一样,恶果是慢慢积累产生的,当罪恶积累到一定程度,想改都来不及挽回。所以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积累的一开始就要避免方向上的错误。任何事情在最初的时候都很好控制,膨胀到很大的时候再想改变就难了。事物的任何微小变化都有先兆,有智慧的人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现在很多人都是亚健康,保持健康最积极的办法就是锻炼身体,治病于未病。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总觉得事情发端的问题很微小,不成问题,所以往往麻痹、轻视,让坏的结果得以积累。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从始至终予以重视、保持谨慎,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情。
     
      (三)事物过分强盛、盛大,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换
     
      物极必反。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凡事发展到强盛的极点就会由盛转衰。一个了不起的人,锋芒毕露就不能长久。《道德经》第九章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即便是在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我们也要懂得节制、收敛,功成身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凡事不能做得太满,要留有余地。世界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左右的,是属于这个世界的。在这一方面,老子表现出了谦逊的品德。南宋有首诗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当你在某个时间段充分去展现时,损耗也是非常多、非常快的,想要让好的情况持续更长时间,就要将进度放缓,循序渐进。
     
      (四)“柔弱”是保持事物存在的最大力量
     
      一般人都认可强大就是有力量,老子则认为柔弱更具力量。据传老子的老师叫常枞,试想一下能做老子老师的人一定非常有智慧。常枞临终前,老子问他,老师,你还有什么智慧要教给我?常枞把嘴巴张开,让老子看他嘴里有什么。老子一看,老师高寿,牙齿全没了,只剩下舌头。坚硬的牙齿脱落了,柔软的舌头依然坚守着岗位,说明柔弱的东西更有力量。当然,强而有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老子只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关键看强调事物的哪一面。
     
      老子在事物柔弱的一面中看到了力量,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命题。这种观点诠释了世界的部分真理,也凸显了柔弱具有的美德。前面我们提到他经常使用的三种隐喻:玄牝、谷神、水,都是柔弱事物的代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我们可以说老子思考的角度在哲学家里独树一帜,甚至有些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看到了世界存在弱胜强的一面。《道德经》里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是弱小的,同时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哭一天嗓子都不会哑。
     
      柔弱就是不居功自傲、谦虚。老子讲,“知其雄,守其雌”。谦卑忍让是人生的一大美德,学会忍耐是成就大事业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就是要战胜自我。《道德经》里说:“胜人者有利,自胜者强。”老子认为,战胜别人不是真正的强大,控制自己比控制别人要难得多。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如何控制自己?当然是要保持理性,但是人都有火气上来失去理性的时候,所以老子才说“自胜者强”。自制力是可以通过寻找技巧反复练习来提高的,不是说天生就自制力差。
     
      老子强调谦虚,“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人一定要尊重别人,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骄横傲慢地对待别人,即便自己做得很好,也不要自以为是,总是炫耀自己,这是聪明智慧的表现。有时候我们自己可能都不了解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否把事情做好,如果承诺要完成力所不及的事,那就是自我认识出现了问题。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因此通过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擅长的领域很重要。比如小孩子天性爱玩,如果一生下来就让他学习,很快天性就泯灭了,好奇心、想象力都被压制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力,也是发明创造的重要能力。
     
      (五)伟大的事物往往包容了缺陷
     
      人总是喜欢追求完美,但实际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人们追求的只是相对的理想和幸福。如果过于追求完美,反而可能造成不好的结果。缺陷学的观点是缺陷不可缺。比如技术指标中都有正负值,只要在区间范围内都是被允许的。人生也是一样,允许有缺陷,允许自我调节。老子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意思是明亮之道看似隐晦,推进之道看似后退,平坦之道看似坎坷。好与坏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完美无缺陷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老子的思维方式跟大多数人不同,在上下、刚柔、强弱、雄雌、实虚、有无、直枉、多少、先后等众多两重关系里,他更加关注后者,更加看重弱势一方发挥的作用。在不被看重的事物里发现重要性和价值,是老子哲学思想非常鲜明的特点。
     
      四、老子的政治哲学
     
      “道”在创造世界后让所有的事物各行其是,按照自己的选择和意愿去发展,老子将这种规律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劝谏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治理模式,让所有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统治者不能滥用权力。比如剥削老百姓,把税定得特别高,造成国富民穷。轻徭薄赋,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利益,把大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无为”的一部分。《道德经》里讲,“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生活不下去了,连死都不怕,再用任何的刑罚去约束他们,还有用吗?老子的“无为而治”主要是对专制的批判。如果政府不断发布、修改政令去控制百姓,百姓就会觉得无所适从,相反,更多地给予他们选择权和自主权,他们就能发挥出更多创造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在其政治哲学里表现出了一种清醒的认识,国家发展和社会积累依靠的是老百姓的创造。
     
      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即尊重道创造出的万事万物,反过来说,也要尊重创造万物的“道”。《道德经》第十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对其创造的世界不控制、不干涉、不主宰,所以万物要尊崇“道”。如果一方总想着压制、控制另一方,一定会形成对立,产生矛盾冲突。“道”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包容一切。老子思想中强调的自然、纯朴、清静、谦卑、不敢为天下先、宽容、赤子之心、节俭等,都是“无为”的具体表现。老子讲的自然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在人类社会里,百姓都能自主选择、自由发展,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就是“自然”。道家著作中出现了很多强调自我的词语,比如自化、自均、自正。总体来说,在整个世界里,“无为”是“道”的运行方式。“道”产生万物,顺从万物自行化育,这是“道”的“无为”。万物不受外部力量的干涉和控制,按照各自的本性变化,这叫万物的“自然”。这种思想进入到政治生活中,就是施行“无为”的治理方式,尊重百姓的一切行为。
     
      前面我们列举了“无为”的种种表现,为什么真正做到“无为”很难?让掌握至高权力的人控制住自己不滥用权力很难。包括我们创业取得了一定成功,业绩越做越大的时候,让我们不盲目扩张也很难。权力和欲望都是容易膨胀的,人一旦拥有越来越大的力量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可以做任何事。道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点再突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极限,任何人都不是无所不能的。权力再大的人也不是神,会受七情六欲影响,会犯错误。所以“无为”难就难在掌握权力的人必须时刻认识到人力的有限性,学会控制、约束自己。怎么控制自己呢?老子讲要“勇于不敢”,他认为统治者不意图控制百姓,让社会大众自由发展创造,这种社会的活力是最大的。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