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虎: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0

    时间:2020-11-17  来源:新华网


  •   本期报告的题目是“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什么是“软实力”
     
      1990年,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政策、价值观、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软实力”有三个特点:第一,成本低。“软实力”没有军事干预和外交政策的实施成本高。第二,效果好。威权和收买只能取得暂时效果,但“软实力”却可以让人心服口服。第三,难操作。“软实力”的提升不是政府靠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各界长期的积累。
     
      “软实力”的概念被提出后,很快在全世界产生了影响。2006年约瑟夫·奈又发表文章,进一步发展了“软实力”的思想。他认为,单独依靠“硬实力”或“软实力”都是错误的,将它们有效结合起来可以称作“巧实力”。像霸王硬上弓这是“硬实力”。谆谆善诱,与对方好好沟通是“软实力”。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效果最佳。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提到了“软实力”一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软实力”和“硬实力”要并向而行,相互产生作用。他还讲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从上述话语中可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打造,以及它的不断夯实。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使中国“软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第一,“硬实力”。2013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左右。这是到目前为止最高的数据。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5%。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据彭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的计算,预计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在2021年达到26.8%,2025年进一步升至27.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乃至未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基本上30%左右。这也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动力。
     
      第二,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正在蓬勃发展。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首次超过美国。2020年,全球共有586家独角兽企业,美国的独角兽企业有233家,中国有227家,排名前10的独角兽企业有6家来自中国。2017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在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国家。2018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跃升至全球第17位。2019年和2020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保持在第14位。
     
      2017年初,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的名单,在这一年的排名里,中国只有1家企业上榜。但在之后的几年间,中国上榜企业都有所增加。2019年,《财富》杂志发布了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的互联网相关公司共有7家上榜。从以上数据可知,近几年,中国的创新型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开始在世界上崭露头角。
     
      再看中国的投资情况。2016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飙升44%,达到了1830亿美元。当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2018年和2019年,中国对外投资都是位列世界第二。
     
      党的十大大以来,我们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了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办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还举办了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中非合作论坛等。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在各种重要的场合致力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赞扬,也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高度赞扬。所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提升。这就是中国的“硬实力”。
     
      我们知道,“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2017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在“联合国系统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议题下通过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要求“各方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加强联合国作用”。2017年8月,美国益普索公共事务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27个重要国家中,中国国民对国家目前的状况是最乐观的。
     
      为什么中国民众认同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因为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确确实实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得很好。比如,2020年初,湖北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非常严重。农历大年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讲,“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党中央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推动有关地方全面加强防控一线工作。由于我们的反应迅速、处理得当,在一个多月后,湖北的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三个多月后,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具体体现。
     
      今年大年初一凌晨,支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450名解放军医疗队的队员到达武汉开始诊疗时,一名患者问医疗队的队员,你们是不是解放军的医生?在得到肯定回复时,这名患者松了一口气,觉得放心了。什么是民心,这就是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为什么我们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就是因为我们的党、军队、政府切切实实在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二)中国软实力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也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2年9月、10月合刊以“城市问题”为封面,列出了2025年全球最具活力的75个城市名单,其中有29个城市在中国,美国有13个,欧洲只有3个。而在这个名单中,排在前20的城市里,中国占了13个。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四个自信”,要对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有绝对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要站在国际的高度,站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高度去看中国文化软实力,去打造、夯实这个伟大工程。
     
      三、“十四五”时期中国软实力建设展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全会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一条就是“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们知道,“十四五”规划是和2035年远景目标结合在一起的,我们首先要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这个目标的完成我们没有问题。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205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此外,我们还要在2035年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我们要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关键要练好“内功”。第一,我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软实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当前,我们面对的是更加错综复杂、更加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所以更需要用“软实力”加以化解。当然我们的“硬实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其实重视中华文化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让中华文化的基因与当代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提到,“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其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儒家核心理念。“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软实力。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他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我们看,在这句话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什么是“天下为公”?就是全世界的资源、财富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引用老子的“大邦者下流”,来表达“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的态度。此外,他还表明,“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2014年3月29号,习近平总书记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讲到,“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他还指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
     
      什么是文化自信?毛泽东同志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就表现出了他的自信。正如他的诗句所写,“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他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更是对中国未来出路的自信。
     
      同样,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的发展也充满着自信。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风云动荡。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他用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语言,表明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战略态度,也是我国外交工作必须坚持的战略方针。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保持战略定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坚定不移抓下去。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坚定自信。
     
      约瑟夫·奈曾说过,过去中国的哲学家——老子、孔子早就在他们的著作里讲到“软实力”的概念,只是没有说出“软实力”这个名词。《周易·乾·彖》有句话叫:“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保合太和”的意思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每个事物都得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并“各得其所”,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取得一种协调、和谐。“万国咸宁”中的“咸”是都的意思,“宁”是安宁的意思,这句就是说,所有国家都平定安宁。
     
      中国人希望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各种分歧和误解。“保合太和”和“万国咸宁”的状态不能自然获得,如果双方有冲突和矛盾怎么办?这就需要通过对矛盾和冲突进行引导转化,使之向和谐的状态发展,这是中国的理念。中国的儒家思想始终强调对内治理和对外交往要注重用柔和手段,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软实力”。柔和手段包括引导、感化。其实柔和手段的使用,它实质上就是“软实力”的应用。
     
      《论语》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它的核心是和。《中庸》里记载,“柔远人则四方归之”。这句的意思就是当离你很远的人不理解你时,我们就要用柔和的手段来让他们归附。
     
      除了儒家强调要用柔和的办法来处理问题以外,道家亦是如此。比如,《道德经》第八章中记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记载,“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记载,“柔弱胜刚强”。
     
      我们再看看在《道德经》中是如何讲强硬手段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记载,“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里的“兵”指军事力量,就是强硬手段。老子认为,作战用的武器是不祥之器,打仗会死人,会造成伤害。在这一章中还记载,“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这句话是说,战争是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去打的,最好淡然处之。为什么呢?这一章继续说,“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这句的意思是,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
     
      《孙子兵法》记载,“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不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我们在作斗争时一定是有理、有利、有节,同时还要团结大多数人。
     
      第二,练好“内功”,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13年12月30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其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那么具体的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2.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3.文化强国建设一定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进行。举旗帜是指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聚民心是指让我们的人民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社会主义。育新人是指引导好、教育好年轻的人们。兴文化是指把我们的文化产业事业做大、做强,让我们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展形象包含五个使命: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展形象”方面有非常好的表率,2015年9月22号,他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演讲时指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历程,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这个故事让世界知道,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让中国经济总量攀升到世界第二位,让十几亿人摆脱了物质短缺的情况。
     
      在“育新人”方面,曾经有一个问题是问90后的,问他们是否爱国。其实对于中国人而言,爱国就是在爱自己的家乡。因为爱国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个成熟的人必备的品质。
     
      有一个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该片在播出之后反响非常强烈,因为从这个纪录片中我们知道,中国人也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敬业、专注、创新,要精益求精。
     
      4.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此外,我们的文化创意企业还要把新技术和文化创意结合起来。
     
      5.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年12月25日通过,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它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比如,图书馆、博物馆都是公共服务设施。
     
      当前,我国还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区。比如,北京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经建成了。那么什么是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它是指以15分钟为服务半径,规划基层文化设施布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此外,上海也做得非常好。经第三方测评结果显示,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满意度评估综合得分90.46分。目前,上海已形成“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6.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当前新型文化产业把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新元素与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动漫等结合起来了。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培育市场主体是根本。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市场主体。比如,我们的旅游业与历史、文化、教育、文创产业的结合,已经形成了文化产业链。另外,我们的文化产业与新技术也有很好的融合。在这方面中国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
     
      (三)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从历史上看,对价值观而言,先进的未必一开始就占据主导地位,落后的未必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过去,我们对自身的传播力度不够,所以造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世界知晓度和认同度不高。有时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我们在文化传播方面处于弱势的状态。所以,他强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国内做得不错,但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我们还与西方国家有不小的差距。应当承认,我们在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方面是生手。所以,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在增强话语权方面,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外民众。中国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以及我们的企业和很多文化机构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特别重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种观点。比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了“丝路博爱基金”。它不仅能为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医疗救助,同时,还能把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
     
      本期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