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堂林:京津冀协同发展回顾及“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

                            
    0

    时间:2021-01-04  来源:新华网


  •   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二是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功能定位,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
     
      (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这主要是通过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北京“大城市病”体现了四个方面:一是人口超载,二是交通拥堵,三是环境恶化,四是房价居高不下,这四个方面也是“大城市病”的重要表现。形成“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集聚过多的人口和功能。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二)协同发展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二是三省市功能定位。
     
      1.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
     
      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携手津冀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培育一批聚集能力强的重要节点城市,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绿色、社会和谐的世界级城市群。
     
      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积极推进政策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与融合互动,加快破解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度障碍。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率先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区域发展提供新样板。我们需要协同发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率先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北京集聚了全国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端的创新资源。北京未来的目标是打造以“三城一区”为主要载体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那么,北京的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如何服务区域乃至全国,把这个区域打造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整合利用北京科技创新、天津成果转化、河北转型发展三方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协同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区域水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环境,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科学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保护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为永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2.三省市功能定位
     
      立足京津冀三地自身发展基础及优势,着眼长远,科学确定三省市功能定位,增强整体性,着力体现三省市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肩负的责任。
     
      北京市的功能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市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省的功能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空间布局
     
      京津冀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
     
      “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京津发展轴,主要是推动北京、天津交通沿线主要城镇加快发展,辐射张家口、承德等地区,构建京津冀地区科技研发转化、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京保石发展轴,是推动北京、保定、石家庄等沿线主要城镇加快发展,打造京津冀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京唐秦发展轴,是推动北京、唐山、秦皇岛等交通沿线城镇加快发展,打造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中部核心功能区,包括北京市平原地区、天津市平原地区、河北省保定市平原地区,重点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承接工作。东部滨海发展区,主要包括天津市及河北省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打造成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主要包括河北省石家庄市、邯郸市、邢台市,重点承担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农副产品供给。西北部生态涵养区,主要包括北京市山区、天津市山区、河北省张家口山区等区域,重点发挥生态保障,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同时,立足于三省市比较优势和现有基础,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功能疏解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1.疏解对象
     
      一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二是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服务行业;三是疏解部分教育、医疗和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四是疏解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五是疏解金融后台服务。
     
      (1)一般性产业
     
      特别是高能耗产业、非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一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以及高端制造业中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淘汰一批钢铁、化工、造纸等污染较大、耗能较高行业,积极推动这类产业转型和转移。
     
      (2)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服务行业
     
      包括物流基地、批发市场、第三产业的呼叫中心、服务外包和健康养老等,促进小商品、建材等物流及批发市场向北京周边转移,推动第三产业呼叫中心等劳动力密集产业整体迁出,支持服务外包和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向有条件承接地区疏解。
     
      (3)部分教育、医疗和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在京高校的本科部分有序搬迁,校区本部作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研究生中心、创新基地和智库。原则上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将部分教育医疗资源转移到北京之外,同时高校不允许再在城六区之内进行扩建,医疗资源也要通过各种形式有序转移。
     
      (4)部分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
     
      主要是疏解北京市属委办局和一些为中央机关提供服务的辅助性机构,如提供支持、服务和辅助作用的服务中心、信息中心、行业协会、各种研究院所、报社、出版社等行政职能机构,加快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向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
     
      (5)金融后台服务的疏解
     
      天津作为金融创新运营试验区,应该鼓励北京金融创新资源向天津转移,鼓励一些金融服务后台活动向河北转移。
     
      2.疏解原则
     
      其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既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又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其二,坚持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考虑疏解功能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灵活采取集中疏解或分散疏解方式;其三,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既把住增量关,明确总量控制目标,也积极推进存量调整,引导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功能向周边地区疏解;其四,坚持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结合北京城六区不同发展重点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建立健全倒逼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序推出改革举措和配套政策,因企施策、因单位施策。
     
      3.疏解方法
     
      其一,严控增量,疏解存量。从源头控制增加非首都功能,做到能不增就不增,做到“控增量、去存量”双管齐下。
     
      其二,强化约束、明确底线。明确水和环境的刚性约束,合理确定北京市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和各类经济活动,积极推动老城重组,进一步明确首都核心功能区。
     
      其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坚持先易后难,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其四,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中央有关部门、北京市、承载地之间统一思想、互相配合,做到劲往一处使。
     
      其五,带动示范,集中突破。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个体利益藩篱,在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选取一批重点工程先行启动、集中突破,带动其他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
     
      4.疏解方式
     
      其一,集中疏解。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保障、环境承载等因素,规划建设具有相当规模、与疏解地发展环境相当的集中承载地,这就是现在的雄安新区,重点疏解部分中央行政及企事业单位,配套跟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单位。
     
      其二,分散疏解。以天津滨海新区、中关村科学城等一批特色园区为支撑,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聚集效应和示范作用,推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升级转移。
     
      首页>报告>文稿>经济>正文
     
      叶堂林:京津冀协同发展回顾及“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3)
     
      2020-12-29 10:05宣讲家网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字号:
     
      摘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6年多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期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叶堂林教授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成效、“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三个方面展开精彩讲解。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成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6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北京新的“两翼”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强化改革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六个方面开展,为下一步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夯实了基础。
     
      (一)加强顶层设计,规划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其二,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印发实施;其三,土地、产业、水利等12个专项规划全部出台;其四,三省市出台实施落实各自功能定位的规划方案。
     
      (二)打造北京新的“两翼”,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雄安新区长远的重大基础工作基本完成,“1+N”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构建;其二,形成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设立雄安新区决定文件为指导,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构架;其三,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市级机关向北京城市副中心搬迁的第一批单位挂牌办公。
     
      (三)抓住主要矛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开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北京市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严格落实,累计不予受理业务超过2.1万件;其二,一批学校、医院、批发市场等疏解示范项目向外转移,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600多家,市场和物流中心600多个;其三,人口调控机制不断完善,北京市常住人口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下降。
     
      (四)聚焦重点领域,交通、生态、产业实现率先突破
     
      在交通方面,“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环北京“半小时通勤圈”覆盖范围逐步增大,京津冀机场群和港口群协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生态方面,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联治不断加强,2019年京津冀区域内13个主要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53%,三省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4400万亩以上。在产业方面,北京的一些产业向周边进行疏解,同时河北的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
     
      (五)强化改革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
     
      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14项重大改革举措已经完成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已达7300多家,深化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128项任务全面启动。天津生态城等先行先试平台加快打造。
     
      (六)补短板强弱项,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
     
      京津两市高水平中小学校与河北省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成立12个高校创新发展联盟和7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10多家三甲医院分别与河北省部分地市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通过6年多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效可以看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三个领域重点突破、改革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了明显成效,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刚刚拉开序幕,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首页>报告>文稿>经济>正文
     
      叶堂林:京津冀协同发展回顾及“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4)
     
      2020-12-29 10:05宣讲家网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字号:
     
      摘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6年多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期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叶堂林教授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成效、“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三个方面展开精彩讲解。
     
      三、“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新矛盾、新问题会不断出现,来不得丝毫放松,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要坚持抓牢“牛鼻子”,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三地一盘棋”,在工作中要把握好三方面关系。
     
      其一,把握好“慢”与“快”的关系。“慢”指的是保持历史耐心,要坚持大历史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推进工作。“快”指的是对已决定的事项要时不我待,狠抓落实,勤勉奋进,竭尽全力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其二,把握好“合”与“分”的关系。“合”指的是要加强协同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及时解决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重大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分”指的是压实责任分工,力促各级各单位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
     
      其三,把握好“行”与“知”的关系。“行”指的是要立即行动,对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要求,要逐项抓好贯彻落实,落实不到位的要追责问责。“知”指的是对重大问题要及时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很多工作没有先例可循,对功能疏解机制、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问题必须深入研究分析,及时明确解决方案。
     
      具体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为抓手,持续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
     
      要从引导和倒逼两个方面发力,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法治化手段,推动形成疏解内生动力机制。有序实施疏解示范项目,以疏解为契机推动疏解单位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轨道交通为依托规划建设承接平台,与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承接疏解项目的合力。
     
      (二)以创造“雄安质量”和建设“廉洁雄安”为使命,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十四五”时期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现在,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建设推进阶段。未来,雄安新区要通过快速建设形成相应功能,进而承接城六区的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在雄安新区建设中,要创造“雄安质量”、建设“廉洁雄安”,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落实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批功能疏解标志性工程。全力抓好改革开放政策落地,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雄安新区建设之中。
     
      (三)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契机,持续优化北京功能布局
     
      着眼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通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北京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北京市行政管理效率和为中央政务服务的职能。“十四五”时期,要适时启动第二批北京市级机关搬迁,着力解决干部后顾之忧。推动北京中心城区功能持续优化,加强腾退空间管理使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以重点突破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协同推进相关领域工作
     
      推动建设一批跨区域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工程项目。在交通方面,要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深化北京机场与天津、河北机场协同发展,促进天津港提质降费增效。要解决“断头路”问题。未来,要在区域内打造多中心的交通网络,形成更好的交通布局;要打造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链接,形成立体交通枢纽,提高交通效率;要加强机场群的协同和港口群的协同,提高空港和海港之间的协作,进而提高整个交通的效率。在生态方面,要加强生态联防联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在产业方面,要深化科技园区共建和成果转化,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
     
      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要实现互融。其一,要用北京的科技创新为河北的传统产业赋能。其二,要推动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周边地区落地转化,形成产业配套,进而形成产业集群。要推动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进而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在公共服务方面,要有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实际上,公共服务现在已经成为三地要素自由流动的一个重要制约,人才不愿意向河北流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才能吸引产业和人才入驻;二是要解决宜居问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要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这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