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发展什么 怎样发展

                            
    0

    时间:2021-04-19  来源:新华网


  •   首页>报告>文稿>经济>正文
     
      刘勇:发展什么怎样发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与《纲要》中经济发展思想脉络梳理
     
      2021-04-16 10:27宣讲家网刘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字号: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内容博大精深,高屋建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市场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集大成之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以“《建议》与《纲要》中经济发展思想脉络”为主题,分析了《建议》与《纲要》对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的阐述和回答,并与广大网友一起学习交流。
     
      QQ截图20210416132131_副本
     
      刘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点击观看视频专辑
     
      一、发展什么:高质量发展是总目标
     
      “十四五”时期“发展什么”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总目标进行,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愿景;二是经济发展内容;三是经济发展目标。这些内容很丰富,层次也很清楚。
     
      (一)经济发展愿景
     
      经济发展的愿景是多元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五位一体”全面的发展。经济发展本身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等。因此,我们就从多元的角度,来谈一谈“十四五”规划中经济发展的愿景。
     
      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看,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征程,人民的愿望已经不再是温饱,而是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好生活有哪些具体指标,在之后的发展目标中会进行论述。
     
      从民族振兴的角度看,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要实现全面现代化目标,包括全面实现新型工业、现代化农业、新型城镇化和科技现代化。首先要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在此基础上要实现科技现代化,要抓住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说,实现科技现代化的意义重大而迫切。要健全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科技现代化。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要构建高质量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水平的经济开放体系。高质量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核心内容。我们的要素市场建立还在起步阶段,要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了才是高质量的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的开放体系,不仅要发挥国内市场巨大的潜力,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质量直接决定市场的广阔程度。不能只依靠国内市场,最大市场就是全球化市场。市场有多大,经济发展水平就有多高。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开放水平。
     
      (二)经济发展内容
     
      经济发展的愿景如何落实?落实到发展内容上。发展内容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就经济发展内容而言,《纲要》将其具体化了。其中,现代市场经济建设包括七大体系:
     
      一是供给侧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需求侧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三是高标准的市场体系。
     
      四是有为的政府治理体系。有为的政府作用和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
     
      五是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城乡区域体系是经济体系在城乡区域的展开,是一个辅助体系。城乡区域经济要协调发展。
     
      六是国内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两个是密切相关的。国际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资源不止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扩大,这是辅助性经济发展必然的一个发展方面。
     
      七是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有条件和前提的,即要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尊重自然规律。人类的经济活动要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因为我们是在自然界中生活着的。
     
      资源与环境为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使我们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所需要的产品服务。而这些产品服务本身,需要两种力量结合起,比如水稻,水稻生产的过程可以控制,但是生产过程中自然的力量更加伟大。水稻、小麦的生长是自然规律;人类将田地整理好、把沟渠修好、把水引进来、大面积种植,这是经济活动。而这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自然规律,因此在人类活动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不可能有产品、服务和经济成果。
     
      资源环境本身是有限的,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其能力和水平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前提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不仅不能为人类带来福祉,反而可能带来损害。因为人是生活在资源环境中的,资源环境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压倒性位置”。尊重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认识它、适应它,发展才能收获好结果,否则人类将会付出代价。
     
      以上是发展内容的七大板块,其中供给侧、需求侧、市场体系、政府的作用四个方面是核心(经济发展的主体),城乡区域经济、国内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三个辅助体系,构成了“4+3”现代化经济体系。
     
      总之,经济发展内容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五位一体”更高层次的概括。
     
      (三)经济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建议》与《纲要》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两个内容:
     
      第一,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议》提出了九大定性的远景目标,其中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等三大方面实力的要求。因为“十四五”规划是主要的,而2035年的目标只是远景目标,所以仅对远景目标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其核心就是反映了我们在经济势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等方面要达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第二,“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与《纲要》都提出了“六新”的目标,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方方面面。其中,《纲要》将其细化为五类、二十项重要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五类、二十项指标)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四类、二十五项、三十三个指标)相比,更加简化且中心更加突出。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类主要指标是: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
     
      首先,由“十三五”时期的四类指标,增加为“十四五”时期的五类指标,增加了“安全保障”指标。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把安全的指标特别凸显出来,很有必要。
     
      其次,将“十三五”时期的“资源环境”指标改为“绿色生态”指标。
     
      最后,将“十三五”时期的二十五项、三十三个指标,压缩为“十四五”时期的二十项指标。指标综合性更强,其中有一些发生了变化,比如创新驱动里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投入指标,由“十三五”时期投入强度改为了“十四五”时期的增长率的指标;城镇化率的指标,由原来的两个指标:一个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一个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统一为现在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这说明对城镇化指标会更加重视;另外,“十四五”规划更强调我们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对高质量指标有具体的体现。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指标也有几个变化。不再强调GDP增长率,而是强调将其保持在合理区间、视各年度情况提出。当然,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增长的核心指标是就业率,但是我们现在还达不到。因为虽然我们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因此,我们还要把GDP增长作为首要指标。
     
      当然,为了使增长的核心指标逐步向就业指标靠拢,我们也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纲要》提出的GDP增长率保持在合理区间、视每年情况而定,我们使用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等来逐步淡化GDP的指标、转向就业指标。
     
      另外,“十四五”规划突出了效益和创新指标,比如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指标,在“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但是“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凸显,这是非常好的综合指标。
     
      以上就通过发展愿景、发展内容和发展目标三个方面,回答了“发展什么”这个问题。
     
      首页>报告>文稿>经济>正文
     
      刘勇:发展什么怎样发展(3)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与《纲要》中经济发展思想脉络梳理
     
      2021-04-16 10:27宣讲家网刘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字号: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内容博大精深,高屋建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市场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集大成之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以“《建议》与《纲要》中经济发展思想脉络”为主题,分析了《建议》与《纲要》对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的阐述和回答,并与广大网友一起学习交流。
     
      二、怎样发展: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议》与《纲要》中关于“怎样发展”的内容,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道路,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智慧。
     
      “怎样发展”实际上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选择怎样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立足新发展理念;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怎样发展”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理念是什么?二是在此发展理念上,要形成什么样的发展格局?此处的发展格局,是广义上的发展格局。从广义上看,新发展格局由有效的市场机制与有为的政府作用两个部分组成。从狭义上看,新发展格局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立足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由习近平总书记加以总结和提炼而形成的概念。
     
      1.概念与来源
     
      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在“十三五”规划之前,五年规划都是按条块分割的,比如工业怎么发展、农业怎么发展,条块分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出发,打破条块的限制,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引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们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议》与《纲要》都明确指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所发展。发展体现在哪里?体现在高质量发展、安全发展等共性问题的新理念。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其他涉及共性问题的新理念,都属于新的发展理念范畴。
     
      新发展理念是未来五年中国发展始终要贯彻的理念。“十四五”规划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涉及是“怎么发展、路怎么走”的重要问题。
     
      2.基本内容
     
      “十四五”规划在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在此基础上,我简单介绍一下五大发展理念以及高质量发展、安全发展等内容。
     
      第一,创新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方方面面都要创新发展。创新理念产生的背景是在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严峻,需要考虑中国下一步怎么走,即向高质量发展。彼时,我们经济增长遇到阻碍了,国际国内市场也饱和了,所以必须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技术进步。怎么办?靠创新。因此,创新的概念是在新常态下,为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向技术进步、体制改革和结构优化升级要效益,实施动力、质量和效率三大变革而提出的。
     
      当前,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创新的意义更加重大而迫切。要培育和发展国内市场,以容纳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市场成熟以后,创新产品才有可能走向国际,比如华为。在双循环条件下,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再次显现,创新发展理念成为培育国内高科技创新发展和扩大高质量产品内需的根本动力。
     
      同时,在新条件下,创新的要求也更多了。《建议》与《纲要》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总体要求,包括“两大定位”“四个面向要求”“三个战略”“两个目标”。“两大定位”,即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四个面向要求”,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三个战略”,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个目标”,即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建议》与《纲要》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主要包括四大措施: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特别是在一些“卡脖子”问题上,要坚定不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视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地解决科技研发和应用“两张皮”的问题。三是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另外,我们要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技术创新合作,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在扩大内需、解决中国产能问题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产业间发展协调、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内外经济协调、收入分配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等。例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建议》与《纲要》中,产业协调主要包括制造业、新兴产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四大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要紧紧抓住实体经济发展,不能过度空间化和转移。基础设施方面,我们的高铁、高速公路等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但是相对于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三,绿色发展。
     
      第四,开放发展。
     
      第五,共享发展。
     
      另外还有高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安全发展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纲要》提出的五类、二十个指标里面,安全类的指标涉及两个,一个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个是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中国有14亿人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我们一直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也非常重要的。目前中国的石油对外依赖度超过了70%,中国已成为全球市场最大原油进口国。面对世界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上升,能源安全十分重要。
     
      首页>报告>文稿>经济>正文
     
      刘勇:发展什么怎样发展(4)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与《纲要》中经济发展思想脉络梳理
     
      2021-04-16 10:27宣讲家网刘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字号: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内容博大精深,高屋建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市场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集大成之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以“《建议》与《纲要》中经济发展思想脉络”为主题,分析了《建议》与《纲要》对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的阐述和回答,并与广大网友一起学习交流。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议》和《纲要》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时,还需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广义的新发展格局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有效的市场机制;二是有为的政府作用。
     
      1.有效的市场机制
     
      有效的市场机制包括三个方面:需求、供给、市场体系。
     
      (1)需求侧: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需求侧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十四五”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核心。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问题的一个核心、一个焦点。尽管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是我们的产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已经饱和,要怎样实现发展?就要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没有技术和市场怎么办?技术靠创新,市场靠内需。内需是我们能控制的,我国有14亿人口,这是独一无二的市场优势。创新也有了,市场也有了,才能解决我们最核心的问题。因此,在目前状态下,扩大内需十分重要。首先,扩大内需既能为创新提供条件,同时创新产品也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其次,扩大内需并不影响国内国际双循环。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充分表现出巨大的制造能力。最后,中国扩大内需也能增加对世界产品的进口,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内需问题,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贡献。
     
      因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简简单单提出来的。双循环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最高形式就是全球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则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
     
      中国扩大内需意义重大,既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又解决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与《纲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出总体要求和四大任务:
     
      总体要求,即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四大任务,即:第一,畅通国内大循环。比如发挥内需潜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等。第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第三,全面促进消费。第四,拓展投资空间。
     
      我国是新兴市场国家,国内国际市场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意味着我们为世界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因此,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之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意义。
     
      (2)供给侧: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第一,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从供给侧结构来说,我们还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技术都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上。在我们的实体经济中,三分之二的产业大类是以外资为主体的。世界的发展就是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也是有利于世界各国的。
     
      第二,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工业化和城镇化任务还没有完成。
     
      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处理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
     
      (3)市场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中国的市场体系已经起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服务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在市场配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市场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路要走。
     
      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经济强调要素市场,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数据等,这些要素市场我们都需要建立。“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也说明市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当然核心还是加快建设要素市场。
     
      有效的市场机制就是要扩大内需,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
     
      2.有为的政府作用
     
      发挥有为的政府作用,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完善宏观调控;制定合适的中观和微观政策;明确政府与市场分工,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1)完善宏观调控
     
      中国的宏观调控是非常有特色的。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手段就是两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国的宏观调控是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因此,中国的宏观政策为什么好?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有规划。另外,我们是多手段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更加具体化和细致化,把财政政策涉及的方方面面与具体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
     
      (2)中观经济政策
     
      中观经济政策就是产业经济和城乡区域经济政策,在“十四五”规划中都做了比较全面的描述。
     
      (3)微观企业服务政策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4)明确政府与市场分工
     
      政府作为经济的参与者,也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的基础建设。二是基础公共服务。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四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
     
      谢谢各位,请大家批评指正。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