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书翰:【学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

                            
    0

    时间:2021-07-01  来源:新华网


  •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对这次学习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明理是前提、增信是保障、崇德是动力、力行是最终目标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还首次公开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这体现了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为我们学习党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遵循。
     
      一、用大历史观分析问题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观察外部世界,尤其是在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发展时必须坚持大历史观。
     
      (一)什么是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就是以历史视野、国际视野、知识视野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出其必然趋势的历史观。它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历史观的经典论述
     
      回顾马克思主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大历史观的主张者和践行者。
     
      1.马克思关于大历史观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在《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中说过:“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
     
      2.恩格斯关于大历史观的经典论述
     
      恩格斯有段名言:“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
     
      3.列宁关于大历史观的经典论述
     
      列宁深刻指出:“世界历史的尺度是以数十年为单位来衡量的。早十至二十年或迟十至二十年,这用世界历史的尺度来衡量,是算不得什么的。”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历史研究,并且坚持用正确历史观教育党员干部、统一全党思想。
     
      1.毛泽东同志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1938年10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毛泽东同志还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1941年5月至1945年4月,延安开展整风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这次整风运动,他要求把解放社出版的《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作为必读文献之一。同时,他还做了几场报告,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学习组作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报告,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共党史进行全面的历史的研究。他强调,要把所研究的问题放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去研究,“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毛泽东同志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古今中外法”。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这里的“中外”是引申意义上的。
     
      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即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是我们党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作出的系统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它总结了党从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这一时期的正反两方面的斗争经验,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尤其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作了正式总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和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邓小平同志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
     
      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他把了解和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明确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反复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即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和经验教训作出了正确结论和科学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和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并向全世界宣示我们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从而达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前提。
     
      3.江泽民同志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
     
      江泽民同志同样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经验的学习与运用,多次强调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读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
     
      4.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对重视学习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他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首页>报告>文稿>党建>正文
     
      严书翰:【学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2)
     
      2021-07-01 08:21宣讲家网严书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字号: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
     
      2015年8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设好我们这样的大党,领导好我们这样的大国,中央委员会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他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
     
      二、中国共产党人大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
     
      用大历史观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很令人信服地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二)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看来,历史发展从来不是笔直的、平坦的,而是充满曲折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二十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挫折。
     
      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信邪,在巨大的冲击波面前,处变不惊,全面分析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认为苏联东欧的失败绝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恰恰是苏联东欧共产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产生的恶果。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他还强调,“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使社会主义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向前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三)用大历史观总结历史发展和社会更替
     
      历史周期率问题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命。回顾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史,不难看出:有些封建王朝开始时顺乎潮流、民心归附,尚能励精图治、以图中兴,遂致功业大成、天下太平,但都未能摆脱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剧。
     
      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宗旨同封建王朝、农民起义军有着本质区别,不可简单类比,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
     
      我们党执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演变的教训,都揭示了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三、中国共产党人大历史观中包含着独特的历史观
     
      (一)坚信社会主义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任何新兴社会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牺牲奋斗,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从中国道路的形成来看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用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春华秋实来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内外敌对势力曾预言新中国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的回答是:“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很快就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国际地位得到世界普遍承认,创造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巩固,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证。这些实践探索和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和发展,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正确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重要遵循,为此,需要我们把握以下三个基本要义:
     
      1.两个“如果没有”
     
      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2.两者不可割裂
     
      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还要坚持和发展。
     
      3.两个“不能否定”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和发展。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极其重要,它关乎正确认识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关乎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
     
      古人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多年来,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等旗号,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对新中国的历史、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极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他们歪曲历史事实,颠覆科学结论,制造思想混乱。他们“乱史”,目的在于“改道”,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联、苏共历史被全盘否定,结果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政治混乱、行为混乱,人们对苏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偌大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很快就土崩瓦解、作鸟兽散了。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信念不牢也是要地动山摇的。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不就是这个逻辑吗?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我说过,在那场动荡中,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什么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就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充满必胜信心的基本依据。
     
      首页>报告>文稿>党建>正文
     
      严书翰:【学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4)
     
      2021-07-01 08:21宣讲家网严书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字号:
     
      四、中国共产党人大历史观的生动体现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步发展战略的任务完成得异常艰难,但是,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尤其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奠定了我国具备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时代主题和新时期奋斗目标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一步、第二步发展战略的任务已经完成,从200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制定了2010年的目标任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制定了2020年的目标任务,“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强调“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状况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全方位成就,党的十九大制定了“新两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发展战略上的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党的十九大后,我们进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些时间节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前行的节奏、工作的方位。
     
      (二)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抓“三农”工作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同时,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大历史观的生动体现。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的文章中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中国就可以对人类作出更多一点贡献”。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