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军:战“疫”里的最美青春——谈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0

    时间:2021-07-12  来源:新华网


  •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那么,在这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疫”中,我们的青年一代是不是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又是怎样担起自己的青春责任的呢?
     
      战“疫”里“破茧成蝶”的青春
     
      那么说到这个青春责任的话题,我们先来说说对青春的理解。说起青春,我想可能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青春其实就是一个个破茧成蝶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青春总是和我们青年人对于变化的憧憬渴望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有人想变得更美丽,有人想变得更智慧,有人想变得更成熟,也有人想变得更勇敢……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青春何以破茧成蝶?青春“蝶变”最重要的标志又是什么呢?
     
      那么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妨从两张照片说起。
     
      第一张照片,是2003年王卫国医生年过七旬的母亲坐着轮椅送儿子支援抗击“非典”。第二张照片,是王卫国医生为即将驰援武汉阻击疫情的女儿前来送行。一样是不见硝烟的战场,两张情景非常相似的照片,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了三代人的接力传承。那么,这些告诉我们什么呢?从这两张照片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年在父辈护佑之下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今天学着父辈的样子冲上前线,成为了又一代最勇敢的人。其实,在这次支援湖北武汉的医护人员中,“90后”“00后”就有1.2万人,占整个队伍的将近1/3。显然,他们已经成为这场战“疫”的主力军。“90后”护士李佳辰在给妈妈的家书当中写道:曾经是你,今天是我。这句话非常简短,但是又意味深长。今天疫情当前,我们看到“90后”“00后”挺身而出,他们挡在了我们的身前。
     
      在这次战“疫”前线,这样的年轻身影处处可见。比如多次请战援鄂的汶川女孩佘沙,比如4天3夜跨越300公里骑行返岗的“95后”女孩甘如意,比如主动接送医护人员的快递小哥汪勇,再比如赶回家乡和父亲并肩作战的北大学子,还有无数奔走在社区、街道、路口的志愿者,以及包括我们大家在内的无数自觉“封印”我们的青春能量,发誓要“憋”死病毒的宅男宅女们。在这场堪称是史诗级的武汉保卫战、中国保卫战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又一代青年人奔赴前线、保家卫国的样子。
     
      坦率地讲,这些年在“90后”“00后”的身上也有不少标签。比如撒娇、卖萌、发嗲,爱自称“宝宝”,会享受、爱睡懒觉、贪美食,以“吃货”为荣,还有时候任性、冲动、脆弱,经常会“崩溃”,以及“小确幸”“自我中心”,所以看了这些我们经常会忧心忡忡,把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交给他们,到底靠不靠谱?
     
      可是,就在今天这场看不到敌人,看不到硝烟,却要直面生死的战场之上,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卖萌”并不影响年轻人冲锋,恐惧也不影响他们勇敢,他们能够“崩溃”完又马上投入战场。我们看到,防护服也挡不住他们年轻的心。我们还注意到,护士跳出了防护服版的“小天鹅”,以及方舱版的“火红的萨日朗”。这就是“90后”“00后”的非典型青春。这也是我们带着稚气,却又最勇敢的中国保护人。
     
      说实话,作为一个“95后”的家长,这些天我也特别关注这些报道。有时候我会觉得他们好笑,但是说实话,有时笑着笑着,“不小心”就湿了眼眶,我为他们“不知道深浅”觉得可气,但是气着气着,心里又忍不住为他们骄傲自豪。在骄傲的同时,有时我也觉得挺困惑的,不知道他们怎么就突然从一个“标签少年”变成了今天最勇敢的人了呢?我看到有人说,出征那天他们一夜长大;战“疫”征途,他们一路成长;在挥汗如雨中,他们脱胎换骨;在逆境挑战当中,他们顶天而立。这么看来,其实这个世界上从来也没有什么天生的盖世英雄,是责任、是担当,是对责任的担当,让他们在一边担心、一边勇敢中破茧成蝶、淬炼成钢。
     
      爱国是最大的责任担当
     
      说起责任和责任担当,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担当的责任有很多,对自己,对家庭,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对未来,等等,不同的社会关系和角色,自然会赋予人们不同的责任。可是在这么多责任之中,哪一种对人的影响最大、意义最重?
     
      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马克思说:那是无所谓的。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不论是想或者是不想,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就在那儿。在诸多责任中,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爱国是第一位的。孙中山先生也曾经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样去爱国。由此看来,爱国是我们诸多责任之中最重要的责任担当。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爱国是第一位的、最大的责任担当?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在灾难面前,每一个人同呼吸共命运,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也从来不存在一个人的“桃花源”。爱国的责任其实就是保家卫国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福祉,去做自己国家的建设者。爱国,是对每一个人的利益维护,当然也必然要求每一个人要有责任担当。我们知道,爱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也有诸多要求,但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绵延生息、薪火相传。打开人类文明的史册,不难发现,能够5000多年赓续不断的,只有中华文明。
     
      那么,我们必须要追问一句,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积蓄和传承靠的是什么?我认为有很多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一代人,能够回应时代的挑战,能够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这段话告诉我们,爱国,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实质上就是一代又一代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接力和使命传承。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这种责任传承?我想给大家讲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内容不一样,但我认为他们在不同时空当中给了我们精神的对接。
     
      第一个是红军长征中的故事。1935年3月,中央红军正快速通过贵州境内的一处山口,而后面的追兵已经步步逼近,正在这个时候,一名女红军战士却要分娩。我们来看,两边都是生死关头,该怎么办?当时负责断后保卫的是第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下了一个命令,“给我顶住!”有战士问要顶住多久?董振堂说,孩子多长时间能生出来就顶多长时间。于是战斗在一公里之外打响,在枪声炮火之中,一个个红军战士在用死亡争取时间,为的是等待一个婴儿的新生。战斗结束,婴儿顺利降生。有人为牺牲的战友抱怨,为了一个孩子却让一个团打仗。听到这话,董振堂勃然大怒,他说,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明天吗?各位同学,我不知道在今天听到这样一句话,你们能否理解当时他心里的铁血柔情。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故事。1992年出生的李宗育,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一名护师,当疫情来临,她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她说:“我未婚,父母未老,无牵挂,我去!”在出征之前,她的父亲,一位退伍军人,赠给女儿一首诗:风萧萧兮易江水寒,不计安危赴国难,恨无子嗣承祖志,幸有爱女学木兰。
     
      讲完这两个故事,我们来做一个对比。第一个故事中为了孩子,一个团的将士殊死血战,为什么?因为这个孩子代表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另一个是舍了孩子,一位老父亲甘愿送自己的爱女出征,为什么?因为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同胞在毒魔肆虐中受苦受难。两个故事,一个是为了孩子,一个是舍了孩子,不同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家国情。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传承,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精神的接续,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亘古绵延的精神密码。
     
      青年是爱国担当的主力军
     
      那么,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之中,谁是接棒人?毫无疑问,青年就是历史传承中每一个时代的接棒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父辈终究会老去,青年必须接过前人肩头的担子和责任。我们来看看这些图片。
     
      这是救亡图存的青年一代。在百年前为民族危亡奔走呼号的五四青年;在南湖红船上改变了中国方向和命运的青年;在长征途中前仆后继,坚定不移的青年。有不坠报国之志的西南联大的青年,有奔赴延安追求光明的青年,还有那些牺牲在共和国的黎明前的青年。
     
      这是建设中国的一代青年。有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石油工人,有战天斗地的红旗渠精神,有创造深圳速度的创业青年,有抗击洪水、抗震救灾的青年,还有志愿服务的青年,等等。
     
      这是强国富民的青年一代。展示中国硬核实力的北斗团队,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5岁。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样的青年英杰数不胜数。这些青年,在创新报国的道路上一路飞奔,创新谱写出新时代的最美青春。
     
      回溯和总结历史,100年前一批中国最优秀的青年,缔造了一个最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100年来,一批批、一代代优秀的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用热血和信仰、智慧和汗水,一分一分地为中国洗刷落后,一点一点地为中国创造财富,一次又一次地开创中国奇迹,终于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照亮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100年来中国几代青年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那就是:青年成长道路千万条,爱国大义第一条。
     
      那么,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爱国、报国,让自己的青春奋斗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回到这场正在进行中的战“疫”之中,面对这场大考,我们有底气、有信心,一定能拿到高分,而我们之所以有底气、有信心,因为这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赋予我们的底气,也是中国制度、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赋予我们的自信。
     
      但是我们也知道,在奔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场大考呢?经历了考验的各位同学,又该从这场大考中汲取怎样的应考经验?第一条,知国,才能爱国,才能更好地报国。这个国家,有一个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执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这个政党从来都没有改变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国家,拥有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我们每一个人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就会有无数勇敢的人把同胞挡在自己的身后;这个国家,还有博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敢于担起大国的责任。
     
      各位同学,生于中华家,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你们是不是觉得庆幸?是不是觉得骄傲?你们难道不愿意为她的繁荣昌盛而担起自己的责任吗?那么,该怎样担起责任?我想,这次大考告诉我们一个经验,就是要在奋斗担当中谱写你们大写的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次疫情告诉大家,要用我们的青春奋斗来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要为这个令我们骄傲,值得我们用力爱、深深爱的中国,担当起自己的青春责任。这场战“疫”,是超过世界人口1/6的14亿多中国人民,向病毒发起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次战“疫”的规模之大、投入之大、成效之大,可以说是世所罕见,这场气势恢宏的战“疫”,教给我们如何谱写自己的大写青春。
     
      第一,胸有大志。这场战“疫”,我们在全方位的极限压力测试当中,看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势,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情怀,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团结精神。而所有这些,都将赋予我们战胜未来所有的艰难险阻,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定自信和强大的力量。大写的青春里不能缺少大写的青春梦想,要让你们的青春梦想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里尽情绽放。
     
      第二,心有大我。这场战“疫”,每一个中国人都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与身边的或是远方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同生死共患难。我们知道疫情终将会结束,但是,我们与祖国和人民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爱和真情,却必定长存。大写的青春里不能缺少大写的家国情怀,同学们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让青春走出孤芳自赏的小我,才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第三,肩有大任。战胜疫情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只有勤学奋斗、增长才干,才能用科学精神和专业本领保护我们想保护的人。有人说在困难的时候,一个民族只要有读书声,就有无穷的希望和力量,我们来看看:在屋顶上向邻居家借网上课的高三男孩;走一个小时山路到崖壁上收听网课的高一女孩;在雪山顶上专注念书的藏族女孩;在方舱医院里备战考研的大三男孩……他们都在努力用读书积蓄力量、用拼搏昭示希望。大写的青春里不能缺少过硬的本领,要用硬核的专业本领回应时代的挑战,担当时代的使命。
     
      第四,行有大德。沧海横流,方显本色。当灾难来临时,有人勇敢,有人胆怯,有人自私,有人忘我,有人自律,有人欺瞒,有人高尚,有人卑劣。在灾难面前,所谓的大德就是大仁、大智和大勇。在武汉读书的河北男孩郭岳,1月22日按计划返乡,一路严格防护,回家后自觉隔离,确诊后积极治疗,出院后又自觉居住在自家车库,隔离28天。在他一系列的硬核隔离举措之下,包括家人在内,所有的接触者没有一个人感染。疫情疫情,疫中有情,疫中见义。这个平凡的男孩用他教科书般的自觉自立告诉我们,厚德方能载物,大写的青春必须有美德同行。
     
      各位同学,战“疫”之后我们会迎来一个经历疫情大考而愈加坚定稳健的中国,你们会迎来一个经历责任担当而负重蝶变的耀眼青春,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希望各位同学能够扎根中国大地,不负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不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不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用努力奋斗的青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战“疫”中的伟大团结精神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共抗疫情的故事。
     
      2020年初,一场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紧急叫停了我们在春节前夕的喜庆和祥和。1月23号,九省通衢的武汉宣布“封城”,全国各省纷纷启动了一级响应。1月30号,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武汉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中国人民是怎样扼住了“新冠毒魔”的咽喉?我想,首先是因为这场战“疫”本身就是一场人民战争,它靠的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中国人民。我们知道,在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就像蜉蝣和微尘一样。也正因为如此,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他的答案是:“人能群,而彼不能群。”创造武汉“大决战”奇迹、中国战“疫”奇迹的,正是这种“群”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当然,也正是在这个和谐的大家庭当中,我们形成了风雨同舟的伟大团结精神。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诗歌、成语、典故,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写照。成语如:唇齿相依、肝胆相照、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守望相助……古语如: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诗经·秦风·无衣》所言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生动表达了先人们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浓烈情感。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这首诗歌还有一个现代版的真实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半条棉被”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正是靠了这“半条棉被”的精神,中国人民手挽手、肩并肩,创造了无数战天斗地、抵御外侮的人间奇迹。
     
      万里长城、大运河、都江堰等建筑工程奇迹,靠的是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团结奋斗;14年抗日战争,积贫积弱的中国能打败穷凶极恶的侵略者,靠的是四万万同胞同生共死、同仇敌忾;红旗渠、“两弹一星”、大庆油田,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在困难面前,在灾难面前,靠的是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众志成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我相信,只要14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团结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今天,这场阻击看不见毒魔的战“疫”,也是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大家可能都清晰地记得,在武汉“封城”后的一天晚上,上百万武汉人民隔窗齐唱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歌声不是隔离的孤独,也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中华民族愈挫愈奋、愈强更强,越是艰难险阻,更加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14亿多中国人的洪荒之力一旦汇聚,就是淹死病毒的汪洋大海,就是阻击疫情的万里长城。
     
      在疫情阻击战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哪里?就在白衣天使的最美逆行里。
     
      在这场战“疫”中,医院就是前线,医护就是战士。人们都记住了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逆行奔赴武汉的样子,记住了73岁的李兰娟院士走出重症病房,她脸上深深的印痕。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国四大医疗“天团”驰援武汉。天南地北,无问西东,2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驰援武汉,4000余名军队医护人员奔赴湖北,200余支医疗队、3万余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了14亿多国人的安危,他们选择了义无反顾。有人问我们的医护人员,“医者,此去欲何?”他们的回答是:“战病疫,救苍生!”有人再问:“若一去不回?”他们的回答是:“便一去不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战“疫”中的白衣天使们,就是守卫我们家国安宁的时代英雄。
     
      在抗击疫情的战“疫”里,这种团结精神无处不在:它们在共产党员的冲锋陷阵里,在“建筑狂魔”的日夜兼程里,在警务人员的风雪坚守里,在河南国家级贫困县300位村民徒手三天拔出援助湖北的十万斤大葱里,在全国各地的“搬家式”援助里,在快递小哥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的车程里;在15岁少年千里走单骑,从国外运回的口罩里,在从土耳其“人肉”背回口罩的大哥“免贵中国人”的霸气回应里;当然,也在一声令下,十几亿中国人的自觉自律里……有人说,中国有全天下、全世界最好的人民,我们的人民就是用善良仁爱,用坚强勇敢,用团结守望,铸就了防控病毒的天罗地网、铜墙铁壁。这场战“疫”是一场中国制度的“烈火大考”,它验出了中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真金”。
     
      这场抗击疫情的战“疫”是新冠病毒给中国制度的一张难度系数超高的“试卷”。14亿多的人口基数,近8万的病患基数,病毒传染性强、传染速度快,同时又叠加了春运,这场大考是全世界独一份的难题,中国该怎样应考,又是怎样应考的呢?我们今天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就是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破了这个天大的难题。
     
      中国制度在这次战“疫”中显示出领导核心的“硬核”领导力。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全局,中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中央一声号令,全国上下令行禁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我们相信,疫情终将过去,而所有打不倒我们的灾难,都将成就伟大的传奇。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场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了中国14亿多人口全民参战的史诗级战“疫”,注定会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而那其中流传千古的必定有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团结精神。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