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元:【学党史】向史而新,汲取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滋养

                            
    0

    时间:2021-07-23  来源:新华网


  •   首页>报告>文稿>党建>正文
     
      贺新元:【学党史】向史而新,汲取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滋养
     
      2021-07-22 14:46宣讲家网作者:贺新元字号: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立党兴党强党的历史,为新百年的到来,为更好立党兴党强党积淀了丰厚的精神滋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两个大局”——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学习党史,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是为了更好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把党的成功经验和积淀的丰厚精神滋养汲取好、传承好、发扬好,以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
     
      向史而新不是要发古今之幽思,而是要从百年党史提供的丰厚精神滋养中坚定走向未来的“历史耐心”,汲取长期奋斗之磅礴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之重任,谱写出新的百年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蕴含丰厚精神滋养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前进路上有曲折,辉煌背后有苦难。前进路上的辉煌铸就党的荣光,曲折路上的苦难磨砺党的意志。党的荣光与意志皆源于在百年奋斗中一如既往地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坚守初心和使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丰厚精神滋养随着历史的延伸越来越厚重、越来越温润,使党由内而外散发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光芒,使党员个体自觉提升自身涵养,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历史发展阶段的探索过程中有三个特征:一是借鉴现有理论和已有实践;二是大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三是最大限度地总结和汲取百年探索历程中积累的丰厚精神滋养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不断弥补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相对不足。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砥砺前行中积淀的丰厚精神滋养以各种形式体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表现于诸多层面与领域。这些丰厚的精神滋养在不同历史阶段给予我们党奋力前行的动力,我们党也不断从前一阶段的滋养中获取力量,开拓实践,形成新的滋养。由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够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百年党史是“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和“最好的营养剂”,我们要不断向党史学习、向史而新,汲取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丰厚精神滋养,克服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本领恐慌”,提升党的领导能力、长期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百年党史中积累的六个方面的精神滋养
     
      百年党史积累了哪些可以供我们永远汲取的丰厚精神滋养?
     
      一是有科学理论指导且善于理论创新的精神滋养;
     
      二是有信仰且能化信仰为奋斗精神的精神滋养;
     
      三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且与人民心连心的精神滋养;
     
      四是不断修正错误并自我革命的精神滋养;
     
      五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精神滋养;
     
      六是负责任、有担当的精神滋养。
     
      (一)有科学理论指导且善于理论创新的精神滋养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自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来,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来没有放弃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善于理论创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规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必须“中国化”。
     
      毛泽东同志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法,并把它总结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曾经形象地说:“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意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射中国革命之“的”。要把二者结合好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二要精准把握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并了解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任务。
     
      百年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研究当时运动的状况和时代特征,把握中国实际,然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相继创新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被称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正是在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伟大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所指出的:“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我们党善于理论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经历过一番曲折和承受过严重后果后练就的。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党在自身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在党的历史上多次存在过并且给党的事业带来过灾难性后果,但每次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克服。原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民主德国国务委员会主席埃贡·克伦茨在其著作《我看中国新时代》中认为,中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理论创新,以及其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原苏东共产党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重视理论指导和进行理论创新。最为重要的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新的理论都既能成功地指导实践,又能在实践中得到反复检验与丰富发展。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滋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用创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来进一步立党兴党强党。
     
      首页>报告>文稿>党建>正文
     
      贺新元:【学党史】向史而新,汲取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滋养(2)
     
      2021-07-22 14:46宣讲家网作者:贺新元字号:
     
      (二)有信仰且能化信仰为奋斗精神的精神滋养
     
      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写在了旗帜上,落实到了行动中。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革命时期,面对大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连续失败与受挫,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和质疑,尽管有人悲观失望,有人不辞而别,有人叛变投敌,但坚定的共产党人依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毅然决然地团结战斗在党的红旗下。井冈山时期,近五万名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生命。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时有86000人,抵达陕北时只剩6000多人;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倒下,每14人只有1人到达陕北。建设时期,科学家们在戈壁滩上隐姓埋名二十年,完成“两弹一星”伟大壮举。改革开放时期,为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一大批开拓创新、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新时代,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身、处世、干事的精神支柱,是她与其他的政党不一样的地方。不但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把信仰化为革命精神(包括红船精神、雨花英烈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艰苦创业与艰苦奋斗精神(包括抗美援朝精神、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垦荒精神、西迁精神、大庆精神及铁人精神、劳模及英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三线建设精神、援外医疗队精神、抗震精神等),改革精神(包括小岗精神、拓荒牛精神和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浦东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改革先锋精神等),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新时代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党的自我革命精神、钉钉子精神、宪法和法治精神、工匠精神、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右玉精神、塞罕坝精神、蒙古马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硬骨头精神、北斗精神等)。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谱系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之源,在不断产生的同时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然,百年党史构筑起来的精神谱系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且与人民心连心的精神滋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没有也无法广泛地发动群众。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史其实也是不断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史。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时刻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感动了人民,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比如,革命时期,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一个突出体现是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就是农民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争取地主富农一同抗日,把土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又把土地政策改成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无论怎么改、怎么变,农民都很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为他们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就是他们的子弟兵。这才有了“沂蒙母亲”王焕于收养80多名八路军子女的故事;有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在战争年代被广为传唱的民谣;有了陈毅将军“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的感叹。
     
      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个突出体现是爱国。革命时期,爱国集中表现在抗日态度与行动上。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前嫌,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挽救民族危亡,竭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年不破裂;以极大的牺牲在敌后战场抗击着60%的日本侵略军、95%的伪军,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根本立足点。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理论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忠实践行这一原则。
     
      中共二大明确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人民比作“土地”,要求共产党员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他还将人民比作“眼睛”,向共产党员提出紧紧地和民众联系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他还把党群关系比作“鱼水”关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鱼离开了水就不能活,就像中国共产党离开了群众就不能生存。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
     
      邓小平同志指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是党的群众路线。为什么我们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能够依靠人民诚心诚意的拥护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联系群众。”
     
      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批判各种否定、贬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牢固树立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科学观点。”
     
      胡锦涛同志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指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成熟的新时代人民观,并始终将其一以贯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为人民奋斗、为人民奉献的历史,其间积淀了一份无比厚重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滋养。这份滋养将继续支撑着中国共产党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干出来的。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2021年5月13日,他在河南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考察时进一步强调:“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典,党中央决定邀请老同志参加。为了参加国庆活动,习仲勋同志从深圳回到北京。在登上天安门城楼参观过白天的阅兵和群众游行后,由于气温下降,活动领导小组通知老同志们晚上的活动可自愿参加。习仲勋同志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患病,披着风衣再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晚上的活动。他看着群众联欢,看着夜空中释放的焰火,想着白天的阅兵和群众游行,一时心潮澎湃,脱口说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两句话是对党在历史中形成的党和人民血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四)不断修正错误并自我革命的精神滋养
     
      没有一个政党是永远不犯错误的,关键在于犯错后是否承认,是执迷不悟、一错再错、错上加错,还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不断总结犯错的教训。
     
      勇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格和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把自我革命的基因嵌入组织内。百年党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认识错误、纠正错误,能够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犯过一些错误,这些错误都是党靠自身纠正的。之所以能纠正过来,是因为党内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所形成的精神滋养。这也是党始终能得到人民的坚决拥护和支持的原因。
     
      坚持真理,公开郑重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思错误、吸取教训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熟型的世界大党应有的风范,也是其在百年历程中形成的精神滋养。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内外兼修,革故鼎新,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自我革命的多种形式,有在思想上以整风精神开‎展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有以从严治吏为切入点的干部建设等。无论是何种形式,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百年自我革命中,党始终保持着蓬勃朝气和生机活力,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并积累着丰厚的自我革命精神滋养。
     
      进入新时代,为防止党员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在成功中不自觉地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我们必须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党自我革命的精神滋养,始终“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五)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精神滋养
     
      历史发展虽有规律,但人在其中也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的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更好地前进。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
     
      党的诞生就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当时的世界大势。中国共产党从这一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抗日战争时期,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救亡的强烈愿望出发,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最终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当时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出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气象。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40周年庆典并发表讲话,断言在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斗争中,社会主义阵营已经领先了,是“东风压倒西风”。
     
      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也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当时,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拉大。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正是基于党对世界大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我们才下定决心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义无反顾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树立大党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索历史规律,提出应用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六)负责任、有担当的精神滋养
     
      中国不仅拥有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而且一直以开放的姿态为人类文明默默地做贡献,这已成为历史常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人类做贡献作为一种责任与担当自觉而主动地担负起来。
     
      毛泽东同志早在1936年7月15日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就提出,一个独立自由的中国,对全世界将有伟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提到:“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注重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地支持亚非拉人民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反霸权主义的民族独立斗争,始终坚持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最大利益,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现实环境的基础上,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作出了科学判断,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他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在建设自己国家的同时,一定要时时刻刻记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同全世界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团结,支持他们反帝、反殖、反霸,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以及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为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日益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共同繁荣、促进人类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不断发展,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并落实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秉持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世界,不断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追求世界的持久和平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亚洲新安全观”和“新国家安全观”,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为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开放中谋求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雄关大道,为世界的共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大力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做出重要贡献;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一次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以恢宏的世界胸怀和坚定的大国担当为全球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把控制住疫情并实现复工复产的中国经验和做法分享给世界;积极推进国际联防联控,反对政治化、污名化;大力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抗疫并减免其债务;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尽己所能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帮助。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中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套,护目镜1.15亿个,呼吸机9.67万台,检测试剂盒2.25亿人份,红外线测温仪4029万台。
     
      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就支持全球抗疫合作提出五大举措:
     
      第一,中国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疫斗争以及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第二,中国将同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努力确保抗疫物资供应链,并建立运输和清关绿色通道。
     
      第三,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
     
      第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第五,中国将同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并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大对疫情特别重、压力特别大的国家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克服当前困难。
     
      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断书写为人类谋和平发展、为世界谋大同的壮丽篇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博大的世界眼光,积淀了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大国担当的精神滋养。
     
      三、向史而新,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而充满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一百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其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要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历届领导人都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一文中指出,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
     
      六个方面的精神滋养决定了有百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依然年轻并将永远年轻,永远充满生机活力。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的基因,只要中国共产党这六种基因不变,就能青春永驻,就能永远获得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一往无前。
     
    (作者贺新元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