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家长课堂】独善其身与相善其群:道德、价值观及良好个性的养成

                            
    0

    时间:2021-08-06  来源:新华网


  •   主持人:魏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
     
      主要嘉宾:李敏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
     
      主持人(魏戈):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开始关心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天我有幸请到了两位嘉宾,首先是坐在我右手边的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教授李敏老师,她同时也是首都师范大学儿童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欢迎李老师。
     
      李敏:谢谢魏老师。
     
      主持人(魏戈):同时我们也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一位来自朝阳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孙老师,欢迎您。
     
      孙老师:谢谢。
     
      一、道德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主持人(魏戈):针对儿童道德素养的发展及个性的养成,我想孙老师一定有很多切身问题和真实感受。您能不能先谈一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关于儿童道德发展方面的一些困惑呢?
     
      孙老师:好,谢谢魏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的道德培养非常重视,但是有很多困惑。首先,我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对道德的理解比较浅,更多想到的是思想品德教育。所以道德素养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是我们家长关心的一个问题。
     
      李敏:谢谢孙老师的第一个问题。道德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中的“德”字,那么,它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和具体形式呢?从孙老师的家长视角出发,我们会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包括未来教育目标的达成有一些基本的共识。比如关心孩子的学习习惯、道德品质。
     
      在孩子的道德素养中,行为习惯是最基础的部分,此外还包括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等。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要用可行的方式、适当的机会,让孩子懂得与人交往及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一些规则。另外,道德素养跟孩子的个性成长、心理需求也有关联。稍后我们可以在聊天时结合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具体事例,说一说孩子道德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
     
      主持人(魏戈):刚才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儿童的道德素养,它既是从宏观的社会环境角度提供的一个相对的伦理规则、道德规则,同时也包括内在的个性品质及外在的行为表现。
     
      二、如何界定“好孩子”
     
      主持人(魏戈):不管是从学校老师还是家长的层面去评价一个孩子,当我们说他的道德素养比较高或者道德发展比较好时,通常会用简单的三个字来描述:“好孩子”。我想听一听两位嘉宾,李老师和孙老师,分别从学理角度和家长角度来谈一谈,你们对“好孩子”这个界定是如何理解的?
     
      孙老师: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作为一个家长,我没有想过太多“好孩子”的定义。当孩子降生时,我的想法是希望他将来能是一个有幸福感的人,就是能够获得幸福人生的人。这也是我教育孩子的初心。
     
      李敏: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更多是用美德教育来引领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美德教育,是谁觉得美呢?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我们会让孩子看到更大的社会,以及在更成熟的文明形态下形成的一些文化风俗,接纳道德方面的共同规则。这种美德教育主要是成人视角的。包括在家长心目中,就像刚才孙老师说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她会期待孩子成为她想象中的“好孩子”。这是孙妈妈的视角,孙妈妈是成人。学校里的老师、校长,包括更大的教育体系给予孩子的课程形式或其他活动形式的美德教育,也是成人形态的。
     
      魏老师的问题让我们反过来思考,一直以来,以成人视角做的美德教育形态的道德教育,是不是真能对孩子的道德成长有内生推动和促进作用。
     
      我们经常说“好学生”“好公民”等,其中的好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与我们前面说的道德素养很相近,包括好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形态、规则意识、情绪情感,甚至还包括在虚拟网络生活中的媒介素养等。这是从静态角度出发的。
     
      在德育思想流派中,现在比较活跃的是科尔伯格的理论,他意识到人们难以跳出成人思维对孩子提出做个好孩子的要求和标准,并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按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习俗阶段、习俗阶段和后习俗阶段。前习俗阶段是0到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需求,这点在行为表达上表现明显。这一阶段,他们很少出于自身动机去思考行为的对错、善恶,更多是通过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受到惩罚或获得奖励来判断该怎样做。习俗阶段是9到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在进行道德学习、道德教育时,我们反复思考过科尔伯格理论的本土适用性,发现学前及小学阶段的孩子确实表现出了该理论总结出的道德发展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比如好孩子可能存在一种定向的内在心理需要,想要得到老师、妈妈、伙伴的认可。所以,从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的学说看,用成人的思维为好孩子、好公民设定方向和标准是有一定道理的。
     
      与此同时,魏老师的提问提醒我们,在履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时,还要有儿童本位的立场。当今的时代环境和家庭环境跟过去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家庭结构日趋多元化,这使得孩子在道德学习、个性养成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好孩子是否只是单一的社会、家长、老师认为他好,是否需要考虑他自身的个性张力和个性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在0到9岁甚至0到15岁的发展阶段,孩子在寻求成为一个好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意,所以道德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主持人(魏戈):好的,谢谢李老师给我们普及了西方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学说,特别是帮助我们认识到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有时候家长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首页>报告>文稿>综合>正文
     
      李敏:【家长课堂】独善其身与相善其群:道德、价值观及良好个性的养成(2)
     
      2021-08-04 15:30宣讲家网李敏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字号:
     
      三、如何对待孩子的言行不一
     
      主持人(魏戈):我想问问孙老师,您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是不是也遇到过刚才李老师说的一些问题,比如分不清什么时候该进行干预,什么时候该尊重他的选择?您会有这样的困惑吗?
     
      孙老师:刚才李老师谈到了道德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分别是0到9岁和9岁以后。我的孩子现在是9岁,我发现他小时候言行还比较一致,对是非对错有自己的认知。但是到了三年级,家长会发现孩子在观念上知道对错,行为上却会出现一些偏差。我觉得在道德教育中,家长要做的一是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观念,二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一些调整和指导。当观念建立起来之后,孩子不依照观念去做,这时候我们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去调整和指导孩子的行为,这是我们的一个困惑。
     
      李敏:这个问题是青少年道德教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刚才在讨论道德素养的概念时提到,父母会希望孩子习得或养成他们期待他了解的规则和美德。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如何让他做到言行一致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为什么它能成为一个永恒话题?因为很难实现。
     
      大概5年前,我们学校组织过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心理实验,对于道德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推理、道德商谈的方式来观测孩子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的言行脱节问题。同样作为孩子的家长,我结合研究结果、道德理论和实践谈谈孙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知道规则,但由于需要自制力和付出很多努力,或者一些环境条件的原因而很难立刻执行。比如有人和没人知晓时,他可能做出不同的行为判断。从养育的角度看,孩子言行一致或不一致,跟他成长的有限性紧密相关。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比如6岁之前,从生理上讲,无论是神经、脑,还是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发育,相对成人来说都处于比较弱的阶段。这时候孩子表现出的言行脱节是生理未成熟的表现。如果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很容易跟孩子着急。比方说,你明知道糖不能多吃,妈妈一眼没看见你又多吃了两颗。你明明偷吃了两颗,却跟妈妈说没有吃。这种时候我们不能说孩子不听话、不够自律或者撒了谎。在一定年龄段之前,孩子的言行脱节跟他的规则意识还没建立起来直接相关。他成长生活中最先觉醒的是自我意识,很多行为由本能需要决定,就是我想吃糖、我要吃糖。对孩子来说,这时候来自外界的妈妈说的吃糖对牙齿不好,会影响待会儿吃饭的需求层次是靠后的。因此,言行脱节是大部分孩子在比较幼小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的一种鲜明表现。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长有自然的节奏;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现在多元化的社会和媒介生活中,外部影响会帮助他慢慢实现言行一致。
     
      我们邀请了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学者进行座谈、笔谈,查阅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孩子进入小学后,在言行一致方面会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期。整体上说,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他在美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待人接物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可喜的地方。
     
      研究发现,孩子进入小学,在家校共育的情况下,其言行一致性从一到三年级明显提高,到了四年级会有一个波动,甚至出现下降,之后慢慢呈现出学龄前的一些特点,我们将其称为言行分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老师从积极的一面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即言行分化是孩子的思想情感更加深刻、复杂、多元的体现。
     
      孙老师:他还是发展了。
     
      李敏:对。他对具体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有了更多的动机性的解释和理由,对事情的决策不再是非黑即白、非是即非,而是有了更多元的形式。如果家长还简单地去要求孩子,很多时候都无法得到孩子的认同。有的孩子会直接表达否定,有的孩子用沉默表示不同意。不同个性的孩子的言行分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此我们不该感到焦虑,而应对孩子的个性特点、美德状态的表现形式多一些理解和学习。当在生活中看到孩子言行不一致时,我们可以转换思维,聆听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与他们多一些对话和理解。
     
      四、哪些对孩子的要求真正涉及道德规约
     
      孙老师:家庭中孩子和家长的亲子关系,是不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结合您刚才谈到的理论,回顾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及孩子的成长历程,在9岁、10岁之后,孩子表现出的言行分化较幼年时可能确实是成长达到更高层次的体现,或者像您说的,是一种个性的建立。这一阶段,对他来说,一个真正自我的建立变得比妈妈的微笑和拥抱更为重要了。所以尽管他觉得妈妈或者其他人说的是对的,也知道社会规则就是如此,还是无法立刻照做。当然,说社会规则比较大,举一个生活中很小的事情,比如吃糖,如果他答应了不吃又吃了,是不是涉及道德方面的问题?
     
      李敏:孙老师又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包括班规及家里的一些决定、建议,这些究竟涉不涉及道德问题?以孙老师刚才提出的家庭事件吃糖为例,我觉得应该再加一些条件,即吃糖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可能变成需要进行道德判断,对孩子进行道德引领的问题,什么情形下无涉道德判断和道德问题。虽然不能涵盖所有情形,但我们还是姑且假设一个环境。如果仅仅是孩子喜欢吃糖,妈妈出于自身的育儿理念不让孩子吃这样一个单线条件,吃糖对孩子而言就不是一个道德问题,更多的是价值选择的问题,与我喜欢吃糖,不喜欢吃水果类似。如果妈妈不增加其他附加条件,孩子承诺了不吃又情不自禁地去抓糖吃,也不应该进行道德判断。这时建议家长区分明确知道孩子有虫牙,或者马上要吃饭,他已经吃了三颗糖和一颗糖没吃想吃糖等情况,用家庭陪伴和引导方式处理。
     
      如果家长用过多的道德上的方式去训斥、惩罚他,或者剥夺他的一些权利,会对他的个性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为本身他在很多家庭生活中就没有主导权,属于被动服从方,在做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事物的选择时,如果再剥夺他的选择权,以你不听话、你不是好孩子来过多地干预他,会让他的个性在与成人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受到损伤。
     
      那么吃糖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进行道德引导呢?比如说糖是其他小朋友的,他很想吃,就偷偷从桌洞拿走了,这就涉及到了道德判断。所以进行道德判断一定要有明确的条件存在,适时介入才有产生作用的可能性。如果孩子只是单纯地想在家庭生活中多吃一块糖,千万不要上纲上线,可以同他进行商议,通过慢慢引导让他逐渐接受家长的育儿观。孩子小的时候不要过多用好孩子、坏孩子来进行道德判断。
     
      主持人(魏戈):是。刚才李老师的回答和孙老师的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在家庭、学校或社会教育的任何一个环境中,为儿童开展道德教育真的是一门智慧。我们很难通过硬性的道德准则去判断儿童的行为是对是错,更多时候需要在具体情境、真实问题和人与人的关系中做判断。这一过程也是在培养孩子的道德推理能力,他不会用刻板的条目来框定自己应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而是能够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做出更合宜的选择。我想这是包括老师和家长在内的教育工作者培养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好孩子的理想目标。
     
      孙老师:是的。我想替学前孩子的家长提一个问题,就像李老师刚才提到的,在6岁之前,孩子出现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拿走别人的东西的行为,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回应呢?
     
      主持人(魏戈):其实刚才李老师也谈到了。首先,我们不建议家长立刻用成人的词语去界定他,比如用“偷拿”这样的词汇去给他贴标签,而是应该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了解他的需要,是因为很想吃,还是觉得人家的东西很好看。然后家长就可以告诉他,如果你喜欢吃,以我们家的经济能力是可以负担得起的,甚至我们可以多买一点,让你分享给同学。
     
      首页>报告>文稿>综合>正文
     
      李敏:【家长课堂】独善其身与相善其群:道德、价值观及良好个性的养成(3)
     
      2021-08-04 15:30宣讲家网李敏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字号:
     
      五、孩子道德素养的培育在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侧重点
     
      主持人(魏戈):就像刚才李老师说的,学龄前的孩子处于前习俗阶段,他的身体包括头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对自我和外界的认知没有特别清晰的边界。有时家长会觉得孩子怎么那么自私,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把成人的标签贴在了他身上。在孩子看来,这个玩偶是我的,它就应该陪着我,其他小孩来我们家,我就不愿意跟你分享,包括吃的东西也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他要占有这个东西,只是他在处理自我和外界的关系时还没有清晰的边界。不知道李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敏:对。我们在探究道德教育、道德影响时,对学龄前和学龄后的孩子没有明显的区分,但还是可以看出二者存在一些比较鲜明的差异。比如3岁、4岁的孩子,家长更容易在他们的小书包里发现别人的小手绢、小玩偶,问他是怎么来的,他也讲不清。刚才魏老师说不应该那么快速地贴标签,为什么?在这一发展阶段,孩子的心理想法就是我想要、我需要它,还没有上升到道德意识的层面。
     
      现在很多学前教育的方式已经开始尊重孩子心理年龄发展的有限性,比如主要以做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包括双胞胎孩子的家长都知道,给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不同阶段的孩子配备的学具、玩具,都具有这一阶段的孩子能从中学习到的生活智慧和经验。孩子年龄越小越要给他们配备相同的玩具,因为这时候的他们还没有共享的概念,对所有他们认为美好的、陌生的、相异的东西都有我想要、我需要的本能。为什么学校教育和班级生活是有益的?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他可以树立榜样并通过榜样来学习。
     
      我们期待孩子获得的自尊、自爱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大概是到了小学二年级以后。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我们可以代入一些道德评判的标准来和他讨论拿别人东西的动机和后果。有的孩子在这方面成长速度快,会明确感到羞耻。研究表明,羞耻心在孩子3岁时就开始萌动,只是那时候他的自我觉察并不明显,等长大一些时才会运用内疚感和羞耻心跟自己的行为建立关联。所以我特别同意魏老师刚才讲的,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当他的生理需求占绝对优势时,他会出现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必然会出现的行为,我们不要用“你不是好宝宝了”“妈妈不要你了”等会刺伤孩子内心的话来给他贴道德标签。
     
      孙老师:但是不是也需要对他的行为做一些调整?
     
      李敏:需要,当然需要。孩子很小的时候,虽然不应该给他贴道德标签,但当他发生自己意识不到的道德行为时,我们也要用适当的方式及时加以引导,比如故事引领或情景示范,告诉孩子这样的糖、这样的笔我们也可以买,不必一直让他辛苦寻找家长所期待的道德目标。
     
      孩子年龄较小时的是非观建立是道德教育的根基和大厦。如果小时候没能确立是非观,那么当长大后需要去灵活掌握一些复杂的美德德目时,孩子将不具备甄别能力,也不会排序,多用脾气和情绪来与人打交道,变得没有生活的智慧。到了那时,家长和老师也不知道孩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重要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分阶段的。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不以适当的方式做引导,那么长大后,他就会变成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熊孩子。很多熊孩子的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呢,推你一下是小孩子的把戏。从孩子的立场来解释,他可能就是觉得好玩,我推一下这个叔叔,看他会不会倒下,我推一下这个阿姨,看她穿高跟鞋会不会打一个趔趄。但这一行为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制止,之后孩子会出现大量错误的行为,而他自己都搞不清楚错在哪里。我们说小时候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但现在很多事都是由家长代办、包办,家长往往对孩子生活上的问题过度关心了。当孩子长大成人,个头一米七、一米八了,家长觉得孩子这么大了,什么事情都该自己做了。而孩子心里想的是,小时候这些不都是你帮我做的吗?怎么突然有一天你不帮我了,还说我怎么连鸡蛋都不会剥,鞋带都不会系。
     
      在幼儿和小学阶段,有几件事情很重要: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观的建立,还有私领域和公领域界限感的建立。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讲话、表达意见,这就是小时候没有建立好公私领域界限感的表现。小时候也应该有劳动教育,劳动有助于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主持人(魏戈):刚才李老师谈到,其实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的,同时,道德素养的培育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家长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开展家庭教育时,有些事情要早做,对吧?
     
      李敏:对,是的。
     
      主持人(魏戈):特别是李老师刚才提到的是非观、公私领域基本道德观念的养成。心理学认为,一个成人的行为异常或心理缺陷经常可以在他的孩童时期,或者说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里找到诱因。所以我希望家长课堂能够提醒各位家长朋友在开展家庭教育时,一方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要关注他的道德发展,因为这是他终身成长的精神财富。
     
      孙老师:是的。听了两位老师的话,我也一直在联想。其实刚才李老师也回答了我想提出的一个问题,即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道德培养的侧重点是什么。学前时,我们要关注孩子是非观的建立和自理能力的养成,对于一些最基本的事情,他能不能独立完成。
     
      现在老人带孩子比较多,不管是从观念上还是情感上,都愿意伸手帮助孩子,使孩子缺少了自主性,自立、自理能力。某一天他的体貌成熟了,你觉得他长大了,很多事情应该做到,但他做不到,这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冲突。包括信心遭到打击,产生对自己的不认可,甚至演变为一种情绪化的表现,加上正处于青春期,可能会导致更多问题出现。所以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给予他们适时适当的帮助,这个真的太重要了。
     
      六、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
     
      孙老师:现在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具备独立的个性,但什么是真正好的独立的个性?
     
      李敏:我也是妈妈,我也在对比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我的孩子现在是12岁前后,我发现他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时脾气越来越大。我跟许多家长朋友沟通,发现大家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有脾气、有观点、有反抗精神的孩子就是有个性的。
     
      魏老师最初提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好孩子。家长脑子里对好孩子什么模样是有概念的,至少要能沟通、通情达理,在很多时候能自律、自理。但现在孩子自己,包括身边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判断似乎是跟好孩子反着来的就是有个性,就是特立独行。
     
      孙老师:有观点的。
     
      李敏:对,能说不、不听话的。他并没有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但还振振有词,有自己的观点。
     
      孙老师:这是不是艺术家的潜力?
     
      李敏:对,我觉得这是值得拿出来讨论、分析或者进行反思的。就像刚才孙老师说的,我相信那些打破秩序,在很多方面跟我们认为的好孩子不相符合的人,确实有可能成为某些方面的天才、精英、专家,但那应该是少数。教育研究、教育实践的价值是为了给更多的孩子和家庭看到更多的孩子通过良好的教育长成理想的模样,给他们一个符合大多数的建议和选择。所以回到刚才我提出的那种“个性”来,在更多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不是个性。
     
      到底什么是个性?真的很难在这个时代把孩子身上具有的个性讲清楚。我觉得在今天的语境下,个性和道德品质有很大关联。家长特别希望看到孩子在个性倾向,包括个体特点上能表现出一些优秀的因子,比如开朗、大方、慷慨、合作。如果孩子在个性品质下做出了合作、利他、奉献、参与性的举动,这又和他的一些积极的道德品质建立了关联。
     
      所以无论是从老师还是家长的角色谈个性,我更愿意把个性当成孩子的个人特点和社会性利他特点的结合,以此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个性成长。每个孩子都有基本的天性性格,包括气质类型,这一点我们要尊重。家长平时谈到个性可能会说一个孩子文静、内向、活泼、特别咋呼等,这属于与孩子个性品质比较接近的一种个性表达。我想说的是,个性在先天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好的教育和德育影响得到延续性发展。比如文静的孩子,通过学习或他人的有益影响,就可以成长为一个优雅、大度的人。好的老师、家长,好的关系能帮助孩子个性的成长,这是我们讨论的积极方向。
     
      希望谈到个性时,家长要看到个性不是格格不入,不是排他。有个性的孩子在社会性发展上一定有非常显性的指标,比如理想和梦想。我们希望有个性的孩子随着成长能确立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个性的一部分。再比如,孩子的爱好可以是内向的,当然也可以是亲社会的,与社会连接较强的。千万不要只把个性理解成个别、排他,即我的孩子在某些地方做的跟别人完全不一样才是个性鲜明。当他做的跟别人完全不一样时,家长要更加关心自己的孩子,也许他真的是某个方面的天才,但即使是天才表现出的格格不入的特点,也需要家长、教育的呵护、培养、陪伴。
     
      总的来说,对于个性,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有顺畅的个性特点的表达、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亲社会行为的个性的成长。
     
      主持人(魏戈):儿童的个性跟社会性并不矛盾,真正被大家接纳或者说被认为个性好的人一定具有社会性,是一个社会化非常完善的个体。就像刚才孙老师说的,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包容了,很多时候家长都很难抉择是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个性的发展,还是积极介入其中。我想教育需要一种智慧,家长一方面需要倾听、理解孩子的需要和表达,另一方面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再次感谢两位嘉宾为我们分享了教育经验、教育智慧,感谢观众朋友的观看。谢谢大家。
     
      李敏:谢谢大家。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