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浦:北京冬奥会的人文遗产与世界意义

                            
    0

    时间:2022-03-07  来源:新华网


  •   2022年春节火出圈的北京冬奥会,展现了一个关于复兴征程的中国故事,一个中国人由内而外走向“文化自信”的当代出场式。
     
      奥运会作为当代世界传播规模最大的全球盛典,它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更是一场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欢聚一堂的世界文化“嘉年华”。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全球华人和喜欢中国文化的各国人士欢乐喜庆的中华文化“嘉年华”。2000多年来,从地中海到太平洋西岸,两个“嘉年华”首次因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相遇,融合成一个人类文明快乐的节庆盛典,这是人类千年难遇的文明缘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完美融合,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团结”精神的最佳体现,必将迸发出无比灿烂的文明之光。
     
      中国人关于奥运的梦想始于1908年南开学子在《天津青年》中提出奥运三问:中国人何时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何时能获得一块奥运奖牌?中国何时能举办一届奥运会?历史走过百年,中国人终于在2008年以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圆梦北京。2022年,我们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第24届冬奥会盛大开幕,“双奥之城”的北京无疑将再次创造历史,续写辉煌。
     
      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北京冬奥会克服疫情影响如期开幕,向全世界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战胜挑战的决心和信心。北京冬奥会为奥林匹克运动续写新的传奇,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北京冬奥会人文遗产:开幕式
     
      2022年2月4日晚,世界沸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中开始,从“雨水”到“立春”,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现了中国数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后,绿色的“秧苗”长了起来,随风摇摆,变成蒲公英,被孩童轻轻吹散,化作“立春”造型的烟花在鸟巢上空绽放,瞬间燃爆现场。接着,“黄河之水天上来”,从鸟巢“碗口”倾泻而下,铺满全场,一方水从中央升起,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立方”。几名冰球运动员挥杆击“球”,“冰立方”逐渐碎裂,巨大的冰雪五环渐渐露出真容,缓缓上升。几个冰墩墩共同推开场地正后方的“中国门”,开幕式大屏幕上出现了月亮,而这正是当晚的月相。“你抬头看,我邀请全世界共享今晚的月亮。”这一刻,我们才明白什么叫作“看遍世间繁华,方知国色倾城”。总的来说,北京冬奥会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将从“雨水”到“立春”的二十四节气流转,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诗句,创造性地呈现在冬奥会开幕式中,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新的融合。
     
      历史总是眷顾那些人类首次的开拓者。2005年,科考队员在新疆阿勒泰汗德尕特乡的山涧洞穴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古阿勒泰人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狩猎的岩画。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中国冰雪运动的起源地。
     
      翻开史书,查点冰雪行迹,我们发现中国有关滑雪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四处奔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橇,据《史记正义》解释,“形状如船而短小,两头略微翘起,人曲一脚,在泥上行进”,后来被改造成在冰雪上行走的工具,这就是雪橇。中国古代北方,渔猎民族称冬季使用的滑雪工具为“木马”。它分为两种,一种可以在雪地上滑行,叫“踏板”,后来发展为滑雪板;另一种可以在冰上滑行,又叫“乌拉划子”,即初型的滑冰鞋。
     
      我国的滑冰运动出现较早。《宋史》上就有皇帝“幸后苑,观冰嬉”的记载。冰嬉,即各种冰上活动项目的统称。这项活动在清代甚为流行。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瀚所绘的《冰嬉图》和金昆、程志道和福隆安绘制的《冰嬉图》,都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冰上表演的盛况。当时皇家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上表演。从《冰嬉图》中,可以看到每人表演时还要做各种动作:有花样滑冰动作,杂技动作,还有军训性质的溜冰射箭等动作。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瑰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结合,以中国文化精华来丰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凸显了北京冬奥会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也是北京冬奥会对当代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贡献。
     
      二、北京冬奥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是“一起向未来”。开幕式上,刻有参赛国家、地区名称的“雪花”引导牌聚合在一起,构成一朵“大雪花”,作为本届冬奥会的主火炬台,生动展现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开幕式主题,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对世界奥林匹克理论与实践的中国贡献。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和参与全球事务的准则。
     
      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2022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指出,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无论是新建场馆还是场馆改造,都要注重综合利用和低碳使用,集合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指明了方向。
     
      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出的重要指导意见,北京冬奥会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丰富发展了奥林匹克价值观,以创新精神精心擘画北京冬奥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和实践,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留下长久的精神遗产。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数亿人的生命处于病痛和危难之中,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困境。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2月14日,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4亿多例,死亡病例达到580多万例。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2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累计确诊病例7780.8万例,累计死亡病例92万例。这一累计死亡人数比一战、二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的死亡人数总和还要多。可见,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奥林匹克运动只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开展,只能在团结的旗帜下进行。现代奥运会继承了古代奥运会“神圣休战”的古老遗训,呼吁全球各国无论国家大小,一律和平共处。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表决通过,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再加入“更团结”。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当前,我们更加需要团结一致,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更是为了应对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挑战”。
     
      “更团结”的格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一脉相承,它至少包含“和衷共济”和“合作共赢”两重意义。所谓和衷共济,就是大家同心,共渡难关,倡导团结一心,风雨同舟,通力合作,共赢未来,反对貌合神离、分崩离析甚至鱼死网破。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个别国家还拉拢某些国家对北京冬奥会提出所谓的“外交抵制”。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被历史所抛弃。2021年12月2日,第76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休战决议,173个国家参与共提,创下近几届冬奥会休战决议共提国数量新高。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在会上介绍了决议草案内容,他强调联大协商一致通过休战决议并获得了广泛支持,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热情支持和强大信心。
     
      “体育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是奥林匹克的梦想。奥林匹克运动只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开展,只能在团结的旗帜下进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Ⅲ》的序言中写道:“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体育运动使人们聚集在一起,弘扬卓越、友谊、尊重和团结的价值观。奥运会是全人类的一次伟大团结的聚会,给全人类带来对更美好未来的期待。在今天脆弱、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奥运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成为多元化世界中全人类希望、和平和团结的有力象征。”这清晰地阐明了奥林匹克所遵循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必须团结起来同舟共济、协调行动。
     
      健康,是奥林匹克运动基础的基础。我们反对当今世界的某些政客,在人类面临如此重大危机的时候,依然将奥运政治化、将体育政治化、将抗疫政治化。我们呼吁全球“休战”,团结一致,以人的生命为最高的人道主义,以人的生存为最高的人权,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宁为最大的目标,去践行奥运精神。
     
      总之,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奥林匹克精神相一致。
     
      三、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带动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冬奥会的一个重要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申办北京冬奥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现在,这样一个目标已经成为现实。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短片《未来的冠军》,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萌娃们虽然一次次跌倒、爬起,却始终欢笑着面对挫折,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以举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2022年2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公布。数据显示,从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超过24%,“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已经实现。同时,实现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从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参与人数为1.43亿,中部地区为0.68亿,西部地区为0.84亿,东北地区为0.51亿。由于气候原因,东北地区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最高,其后的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参与率相差并不明显。在2015年以来参与过冰雪运动的受访群众中,以“个人自发参与”的比重最高,为92.64%。从参与冰雪运动的目的来看,选择“娱乐休闲”的比重最高,为70.35%,其次是“强身健体”占比15.78%,选择“兴趣爱好”的占比11.49%。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举行开幕式后首场新闻发布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表示最喜欢萌娃滑冰滑雪的那段小视频。他说,所有人看到这样一群小萌娃滑冰滑雪,不断跌倒又不断爬起来时都会露出会意一笑,这恰好也表达了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理念。同时他还表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多是想强调人民性,从仪式前暖场、传递国旗入场到致敬人民环节并没有邀请专业的艺术家和演员。参与演职人员多是普通学生和市民,强调的是一种团结和人民性,这是跟以往非常大的不同,“我相信在全世界大型活动这样的规模表演中,不使用专业的艺术家和演员是极少发生的,我很高兴我们能做到这一点”。这也体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
     
      四、北京冬奥会: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新融合
     
      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北京冬奥会提出了“共享办奥”“开放办奥”的理念。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互惠的现实平台,多元创造、对话交往、和谐共存、共同参与,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理念。奥运会是各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盛会,它构建了世界各民族文明、文化、体育与艺术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巨大平台。
     
      对于人类多元文明的崇仰、保护和发扬,是顾拜旦以来奥林匹克人最深层的意念,他们热爱自己的文化、文明,也渴望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地域的文化和文明。北京冬奥会让世界再次认识中国,传承久远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进行了又一次对话、交流,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与中国古今文化获得了再一次交汇的新机遇。
     
      尤其是,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适逢中国春节。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成员们在这里一起感受“春节+奥运”的双重喜悦,各国朋友在这里一起过春节、看奥运、赏冰雪、庆团圆,这是古老东方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完美融合,是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生动体现。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这既是对世界文明新的阐释,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新的启示。
     
      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西方,但是奥林匹克文化交流却具有全球意义。奥林匹克所倡导的生活是人类竞争、奋斗、失败、成功的生存状态的集中体现,奥林匹克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是促进世界和平、社会进步、人类团结友爱和提倡公平、公正的一项国际社会文化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奥林匹克运动是全球运动员展示自身成就的最大平台,奥林匹克精神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北京冬奥会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实质,表达了世界各国朋友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也展示了中华儿女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
     
      国际奥委会体育总监基特·麦康奈尔在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一些非常出色的运动员,在这里经历了训练期,经历了比赛。他们通过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反馈是,这里的训练场地和比赛场地都非常好,人工造雪也特别棒,这是确保他们顺利进行比赛的关键。这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奥运遗产,中国正在为冬季运动建立一个真正的遗产。随着中国工作人员在所有这些场馆的经验,我们将在未来几年感受到中国带给世界冬季运动的意义。
     
      五、北京冬奥会:绿色办奥,实现碳中和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碳排放已经全部实现碳中和,成为全球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从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首次将环保因素考虑在内,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向世界承诺将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这是人类奥运史上的巨大进步。
     
      比如,张家口崇礼赛区为世界展现了一个绿色奥运的梦想:赛事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80%、“绿电”点亮奥运场馆、655辆氢燃料车提供保障、黑色矿产经济转身银色冰雪产业……这背后也讲述了一个曾经“沙源地”到如今“树成林”的故事。一到雪花飘落的日子,崇礼区霍素太村就是一片银装素裹,村外树林穿上冬装,美不胜收。每每遇到这样的景致,护林员刘廷波就会驻足观赏一会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景致?2018年,霍素太村承担了4200亩政府购买服务的造林项目,这是崇礼冬奥绿化工程之一。参与植树的村民每年保质保量植树,后期还要进行维护确保成活率。护林员刘廷波说,“过去村外有的地方光秃秃的,刮大风会起沙子,随着冬奥绿化,树多了,环境也好了。”
     
      再比如,绿色冰立方。2022年北京冬奥会新建、改建了7座冰上场馆,共9块冰面,均使用了环保型制冷系统和制冷剂,其中5块冰面使用了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4块冰面使用了R449A制冷剂。一方面,R449A制冷剂。在冰上场馆设计之初,原计划采用R507制冷剂,该制冷剂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使用,符合《蒙特利尔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但R507GWP值(全球变暖潜能值)为3985,相比较高,此次使用的R449A(GWP为1282)将GWP降低约65%。另一方面,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二氧化碳制冷剂ODP(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GWP(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而且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可以提供70摄氏度热水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用途。对比传统制冷方式,采用二氧化碳制冰能效提升30%、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再比如,北京冬奥会场馆内外均实现了低碳环保。实际上,整个场馆都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换句话说,本次奥运会的全部用电都是来自风能、太阳能。另外,北京冬奥会高品质饮用水处理项目采用了超滤膜深度技术作为一款通过物理方式进行处理的手段,减少了化学药剂投加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且处理水量大、效率较高。
     
      六、北京冬奥会上惊艳全球的黑科技
     
      比如,开幕式上的黑科技,主要有:三大运营商提供5G网络全覆盖;阿里云支持的“奥运转播云”向全球全程转播4K超高清赛事内容;京东方提供的巨型“雪花”形主火炬台和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英特尔联合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师生团队开发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演出实时特效系统;西门子TIA全集成自动化解决方案实现了自动化组件的完美协同。除此之外,还有冬奥村里的智能床、炒菜机器人、智慧防疫员,赛场上的5G云转播、超高速摄像机,运动员场下训练时的分析系统与VR模拟系统。
     
      特别是AI技术首次运用于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8K超高清电视转播。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有一套能深度学习的摄像机系统——“时间切片”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对运动员动作进行实时分析,为观众迅速呈现每一个比赛细节。有了这套系统,谷爱凌的高难度动作——偏轴转体两周1620度,迅速被分解运用在电视转播中。
     
      七、奥林匹克运动的生活哲学与生命美学
     
      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核心是积极快乐的生活哲学与生命美学。奥林匹克运动强调所有人不论肤色、不论贫富,都能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它追求人的精神和力量的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所说,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经济运动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一个完整的人”。当代中国正处于和平发展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由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应带来的人文精神的渴求。这包含了当下中国人民乐观向上、改革进取的精神风貌、开阔开朗的胸襟气度和对人类文明的崇尚和发扬。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内涵。当年顾拜旦提议重建古代奥林匹克,就是源于对当时法国青年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的不满和救治。北京冬奥会通过推动“三亿人上冰雪”,数万人志愿服务,将奥林匹克运动与青年的教育、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联系起来,从而培育出走向自然、不畏艰险、生机勃勃、不断创新的奥林匹克新一代。
     
      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很高的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这对当代体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建立。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曾说,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开放、包容的赛场,会产生更多伟大的运动员。更多人参与进来,也才能让运动精神渲染为现代文明的底色。北京奥林匹克的历史,是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历史。运动员的参与,不仅仅是参与运动,更是参与竞争、参与拼搏,一起向着人类的极限、运动的极致进击。
     
      奥林匹克运动谋求把体育与文化教育相融合,教育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希望通过奥林匹克精神这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他认为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基本目的不仅仅是用奥林匹克运动去推动竞技运动,而是要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把教育纳入人类文化和生活过程之中。
     
      奥运,说到底是一种盛大的节日,是一种游戏,一种生命的运动、一次快乐的体验、一种美的愉悦和享受。这是奥运风行世界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基点,奥林匹克运动就会失去风采。一个人一生有多少次机会能参与奥运,观赏奥运,分享奥运呢?所以,北京冬奥会给了运动员甚至观众生命中一次少有的高峰体验,它值得去投入,值得去奉献。奥运精神呼吁所有参与者都以快乐饱满的热情分享生命中的这次机遇。当然,参与奥运不仅仅是为了争夺奖牌,而是将“重在参与”发展为全民健身。这样的奥运是百姓的奥运、大众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这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重大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