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科技发展

                            
    0

    时间:2022-06-15  来源:新华网


  •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和近代的落伍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有的人说,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我认为,此言差矣。因为,我们的农、医、天、算就是科学。比如,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和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数学,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东方和西方交相辉映。所以,世界上的文化、科学,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这些文化、科学是否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是否符合这个国家的国情。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发展非常辉煌,但是为什么我们到了近代却落伍了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前期,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继而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基于新科学知识的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我们看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发展。1543年,尼古拉·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创立了“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公布了他创立的三大定律。这是自然科学。
     
      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辩证法思想。整个世界是运动的物质世界,而不是静止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是社会科学。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人类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去认识世界。此外,人类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科学基础。
     
      蒸汽机、电灯等新的发明开启了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大门。可以说从16世纪开始,到20世纪,欧美科学发展引领了世界的发展。可惜的是,由于明清时期,中国没有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脚步,我们的科学发展落后于世界了。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对科学救国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最早的一批党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近代科学技术背景或较早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他们对于在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比其同代人理解得更深切更全面。比如,陈独秀1919年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大力宣扬“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
     
      在更早,1914年,康奈尔大学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发起创办了《科学》月刊。同年8月,他们又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科学》最早由文言文写成,1915年在上海出版发行。不久后,《科学》杂志成为国内传播科学思想的前沿阵地,其内容还影响了陈独秀等人创办的《新青年》。
     
      1945年,毛泽东同志专门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家里做客。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黄炎培这一席耿耿诤言,掷地有声。毛泽东同志明确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我为什么要提这段经典对话,就是因为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关系,是一个整体,科学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还有,像科学家武衡、李强等都是在党的指导下,从事一些我国早期的科学技术工作。
     
      三、革命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科技事业发展
     
      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科学工作。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就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学院与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徐特立在1940年曾指出,“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科学你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前进中的政党必须要把握住前进中的科学。”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陈云同志曾指出,自然科学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自然科学是重视的,是尊重的。自然科学家在共产主义社会是可以大大发展的。自然科学界目前在边区的任务,是研究发展边区已有经济建设基础的问题。
     
      四、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五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宣布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任务,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
     
      在第一个里程碑下,我国拥有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科技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第二个里程碑: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第三个里程碑: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我国科技教育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举措,引领科技教育事业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
     
      第四个里程碑: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第五个里程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在目标上,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在战略上,我们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路径上,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的科技创新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
     
      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迈向世界科技强囯新征程
     
      进入21世纪,人类还有四大科学难题尚待解决:一是自然的起源,包括宇宙的起源、物质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问题;二是物质科学领域,包括相对论的局域性和量子力学的普适性之间的矛盾问题;三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遗传与进化的关系问题;四是思维科学领域,包括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基础问题。
     
      本世纪可能发生突破的六大科技领域有:基本科学问题、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材料制造、现代农业、人口与健康。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有四个面向: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此外,我国还有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王渝生: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