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 :无边风月在中秋——中秋诗词赏析

                            
    0

    时间:2022-09-09  来源:新华网


  •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机缘和大家一起走进中秋、走进中秋诗词。说起中秋诗词,人们总会想到“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等经典佳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精美绝伦的诗词瞬间。
     
      一、中秋的起源
     
      中秋节,又称为祭月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等。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我们的先人对天地、对父母都有着由衷的敬畏,比如祈祷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他们会祭拜太阳神、祭拜海龙王;祈求爱情、祈求幸福、祈求家庭圆满,他们会祭拜月亮神。又比如,出海捕鱼,他们会祈求海神、祈求妈祖;上山打猎,他们会祈求山神、祈求土地公公等。这些对天象、对自然的崇拜,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逐渐地成为现在的一些民俗、风俗,衍生为传统节令。比如,中秋是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端午是源于古人对屈原的纪念;清明节是源于对晋国大臣介子推的祭奠和怀念。
     
      中秋节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所以,中秋节也是中国人最隆重最关注的传统节日之一。
     
      二、中秋佳节:当月亮与诗词碰撞
     
      中秋佳节,明月高悬,清风徐来,丹桂飘香,满地月光,千家万户或楼头赏月,或品酒吟诗,或把酒临风,或池畔观花,或倚槛听歌……在这样美好的时节,唯有诗词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
     
      当月亮和诗词碰撞,名篇佳句喷涌而出。诗词的美好沉淀在众多的名篇佳句当中。古代迁人骚客在中秋佳节,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
     
      (一)最早的中秋诗
     
      最早的中秋诗词,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诗经》。尽管那时候没有“中秋”这一说法,但却有与月亮有关的作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分为风、雅、颂三部,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历代诗人之创作无不受其影响。
     
      刨根问源,寻找中秋诗词的源头,就在《诗经》里。为了让中秋诗词有一个漫长的脉络,我们尽量把中秋诗词的源流向前推溯,而最早的起源就在《诗经》,比如《国风·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由于《诗经》产生于2500多年以前,其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甚至审美传统,都与当下的诗词阅读习惯有很大不同,所以读起来晦涩拗口。这首作品的大意是:在一个明月高照、银辉满地的夜晚,从远处走来一位妙龄少女。这位青春少女不仅容貌姣好,而且体态丰盈,仪态大方,真是婀娜多姿!这时候又走来一位青年男子,他见眼前这位女子如此美丽,不禁心生向往。他就想,如果我能把这个女子娶回家中,那有多好!于是,他想向这位女孩表白心意,但又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启齿,只好压住自己怦怦乱跳的心。于是他的内心很纠结,一直在徘徊,有一种欲爱不能、欲说不得的心情。因此,我们把这首既跟月亮有关又跟爱情有关的诗,定为“最早的中秋诗”。
     
      赏析:此诗虽无中秋之名,却可视为中秋作品之滥觞。天上明月皎洁,眼前少女如花。美景佳人,明月清风。此景此情,令谁遇上,都会怦然心动,遐想无限。更何况激情四射之青春男女乎……诗中正表达了男主人翁身陷爱河的生动瞬间。
     
      (二)最寂寥的中秋诗
     
      中秋是万家团圆、喜庆吉祥的日子,为什么会有寂寥的心情呢?其中多有缘由,比如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是唐朝著名诗人,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自强不息、有着远大志向的青年学子,很早就考中进士,但是由于机缘不佳,仕途不畅,只当过几任小官。因此,王建一生都活得很郁闷,再加上与家人分居,让他更觉人生的孤单和凄凉。前途无望,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王建面对浩瀚的天空、皎洁的月光,内心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种凄凉、孤寂、无奈感慨。
     
      “中庭地白树栖鸦”,院子里满地的洁白,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而树上的鸦鹊白天惊惶喧闹,到夜深已经安定入睡。夜深人静,鸦鹊入睡使得夜晚格外沉静,夜色更加深沉。“冷露无声湿桂花”,那些冰凉的露水正在滋润着怒放的桂花,尽管这个场景很美,但那是一种凄美。因为在诗人眼里,此刻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了凄凉的氛围。
     
      第三句诗有了变化,诗人从小我想到了大我,从自己的孤苦伶仃,想到了今夜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人家在仰望着这一轮明月,在忍受着分离之苦。这些分居千里的家人、朋友,都会在此刻仰望同一轮明月,并渴望着与家人、朋友团聚。但是,因为山遥水阻,他们无法团聚。此时,因为有普天之下众人的同感,自己个人的孤寂突然得到了升华。他觉得,和普天之下人们共同的困苦相比,个人的孤单小得多了。所以在最后诗人发出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慨,不知道那悠悠的秋思会落到谁的家里?话里有话,似乎是在说,别人都在望月,只有我还有诚挚的秋思。这种反其道而用之的手法,使作品有了出其不意的观感,让人眼前一亮。诗人将自己的小情感和普天之下众人的共同情感融为一体,使这首诗的境界得到了拓展,其内涵、意韵也得到了提升。这首作品之所以能够传颂千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最后两句,诗人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转变为一种民族大爱、家国情怀。
     
      赏析:月上中庭,露冷桂花;高树栖鸦,夜色如霜。此时此刻,诗人淡伫楼前,引领翘首,万千思念、无边感慨皆涌上心头。此诗由写景入笔,再由景及人,望月怀远,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寂寥、清冷的中秋赏月图。这首作品由于其想象丰美、余味无穷,千百年来让人们传颂不已。直到今天,说到中秋诗词,我们还会说到王建的这首名篇。
     
      (三)最富哲理的中秋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最富哲理的中秋诗——唐朝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刘禹锡,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在19岁的时候到长安游学,便在读书人中有着极高的声望。公元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历任连州刺史、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公元842年刘禹锡去世,朝廷追赠其户部尚书。所以刘禹锡的一生,不管在文学上还是政治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八月十五夜玩月》描写的是赏月的场景。刘禹锡不说“赏月”而说“玩月”,为什么要用“玩”字呢?古代文人墨客往往把一些很专注的事情,用玩的心态来对待它,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情获得释放,而不会有十分拘谨的心态。因此,此诗用玩的心态来表达哲理,分外与众不同,没有了呆板、刻板的说教,而完全是用寄情于景的手法来展现的。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今天上苍把月亮用来洗刷尘寰,是因为八月十五的月光格外皎洁、格外明亮。我们常说月光如水,那么这里用如水的月光来清洗整个寰瀛,就很顺理成章了。这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中秋佳节,暑天刚过,此刻暑气都退到九霄云外去了,整个世界显得格外澄明沉静,万般景物在这一刻都呈现出清晰明朗的状态。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万里无云、秋高气爽的中秋佳节。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平时星光灿烂的天上星河,此刻都自惭形秽,很自觉地把满天的光彩让给了月亮。因为它们觉得月亮的光华,远远盖过了星辰的光亮。这里诗人也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他不说“星辰逊光彩”或者“星辰失光彩”“星辰退光彩”,而是用了一个“让”字,这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让”字本来是说人的,比如朋友、同事之间的谦让。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星辰的光辉已经远远逊色于月亮的光芒。在中秋佳节,星河已经暗淡无光,因为此时满天的月色普照着大地,人们关注的是月亮,而不是星河。“风露发晶英”,初看这句诗平淡无奇,但仔细体会,会发觉这一句写得格外巧妙。晶莹的露珠好像是从花草里生发出来的。其实露水是大自然赋予花草的,而不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诗人这种出其不意的手法,让这句诗与众不同。我们在写诗的时候,也可以借鉴刘禹锡的这种手法。
     
      此诗最精彩之处在结尾:“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结尾这两句诗渗透着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即其对大千世界,岁月轮回、人间万变,但是天象不变的探索和追求。“能变人间世”,即人间万物可以随时变化,比如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风云雷电,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人的身世浮沉、荣辱变化等,都是随着岁月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不变的唯有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只有圆缺,而没有其它任何变化。不管人间繁华也好,兵变也好,或者王朝衰落也好,社会富强也好,社会上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对月亮产生干扰,月亮是万古不变的。在这里,刘禹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哲理思考:人能主宰社会,但主宰不了自然。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的,它是亘古不变的。刘禹锡把他对大自然的理解,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最形象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其诗词背后的深沉以及其对大自然的理解。因此,把最精彩的放在最后,也是刘禹锡此诗的一个高明之处。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也可以把最精彩的留到最后,这样给读者更多的悬念,令人充满期待。
     
      赏析:诗题曰“玩月”,写得很清俊潇洒,但内涵哲理却格外深沉。首联写月光如水,浣洗了整个世界。颔联点明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澄静、万景澄明之景象。颈联中的“让”字堪称“诗中之眼”,乃诗中最精彩的部分。妙在尾联,阐述了人间万物变迁不断,而天上明月永恒不变的哲理。全诗气象万千,哲理分明。
     
      (四)最清冷的中秋诗
     
      我们再来看一首最清冷的中秋诗——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是唐朝三大诗人之一,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没有李白那么浪漫多姿,也不像杜甫那样严肃拘谨,而是充满了浪漫、潇洒、旷达的风格。白居易的诗有一个特点:明白如话、老妪能解,他的作品写好之后,都要给老妇人看看,就是要让不管男女老少,都能读懂。所以,白居易的作品也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诗体,他本身也倡导乐府改革,就是要让诗词作品写得明白如话,没有桀骜磨牙、晦涩不通的句子。白居易一生虽然也有过几次贬谪,但是最终仍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官至刑部尚书。但是这首作品刚好是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马时所写。
     
      在古代,九江是比较落后的地方,所以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到九江,心里有巨大的落差,觉得人生无望、仕途灰暗。白居易说:“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他想象自己前些年在曲江池畔、在杏园里过中秋。曲江池是长安的一处名胜,也是当时唐朝皇家园林,杏园就在曲江池畔,是达官贵人日常流连的地方。在曲江池畔、杏花园里,留下了白居易众多的身影。“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今年的八月十五,白居易流落到了“湓浦沙头水馆前”,就是来到了江西九江一个叫“湓浦沙头”的地方。此时此刻的明月,在白居易的眼里是一轮凄清、孤单的明月,而不再是长安天上的那一轮明月。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非常怀念自己在长安的生活,怀念他同朝的朋友,于是向西北望去,但却看不见他的家乡,倒是他在东南的九江一年又一年地度过了中秋,度过了他的人生中最无奈的岁月。看到九江的明月,让他对长安的明月倍感想念,所以他说:“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今晚的月光其实和以往的月光是一样的,但因为赏月的地方发生变化了,所以他的心情就不一样了。他的心情无人理解,就像昨天的风吹来,能够给他带来怎样的体会,谁也无法知晓。这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今夜清光似往年”,这句诗表达了今昔相似却又不同的场景。相同的是月光依旧明亮,不同的是赏月人的心情、赏月的地点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表达,让白居易的孤苦无奈和清冷孤单表现得格外沉重,也让我们感觉到白居易内心的失落与伤感。
     
      赏析:此诗作于公元818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中秋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住浔阳。全诗以对比之手法,抒发物是人非、今昔殊异之慨叹。昔日他流连于曲江杏园之畔,而今年却流落在江州浔阳之间,无论环境亦或心境,都形成了极大反差。全诗通过昔之乐与今之苦、昔之欢与今之忧的鲜明比照,表露了他谪居生活的无奈和伤感。
     
      (五)最经典的中秋词
     
      水调歌头·中秋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是一首耳熟能详的作品,这首作品是苏轼在大醉之后所写。词人在酒醉之后,心情格外放松,想象无限展开,给我们带来的也是浩瀚无边、无拘无束的思想表达。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宋朝杰出诗人,他不仅在诗词方面有独到的造诣,而且在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贡献。同时,他在当官理政方面也有很突出的政绩,被称为千年一遇的奇人。他还是旅行家、美食家,他有许多创造性的美食,比如像东坡肉、东坡肘子。所以,苏东坡是真正的集古今文化于一身、具有杰出文化贡献的千古奇人。
     
      苏东坡的这首作品为什么被尊为最经典的中秋词呢?我们可以稍微体验一下,从中感受这首作品的精彩。这首词里面有很多经典名句,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首作品中有如此众多的经典名句,这是古今诗词中难得一见的。因为一首诗当中只要有一句经典名句,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视为传世经典。而苏东坡这首词中有着如此之多的名篇佳句,这种成就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所以,我们把苏东坡的这首作品视为最经典的名篇佳作,它千百年来一直屹立于诗词的最高峰。
     
      苏东坡的文章可以和欧阳修媲美,被人们称为“欧苏”;他的书法可以和黄庭坚媲美,被人们称为“苏黄”;他的豪放词开一代词作之先河,可以和辛弃疾并驾齐驱,被人们称为“苏辛”。由此可见苏东坡的不凡和超凡绝伦。
     
      赏析:该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之夜。东坡时在密州。此词由设问开篇,最易引人入胜。明月亘古便有,又何须再问?但东坡偏偏与众不同,要多此一举。于是词中一切都在这一问之中缓缓展开……通观全篇,佳构如林,警句迭出,极具审美价值。被普天下公认为中秋词中绝唱。
     
      (六)最富想象的中秋词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为什么说辛弃疾这首作品是最富想象的中秋词呢?这首作品把神话传说、天文地理,都融进了作品当中,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其在豪放词方面的贡献不亚于苏东坡,而他本人也是一个文武全才,不仅能够填词作赋,而且能够挥刀上马,带兵驰骋。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投靠当时的起义军领袖耿京,做了一员大将,还曾为耿京追杀叛徒。当时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义端和尚,此人因受不了起义军队伍的艰苦生活,趁机偷走耿京的帅印并带着几人逃跑了,耿京勃然大怒。义端和尚刚好是辛弃疾手下的一个小头目,辛弃疾就向耿京立下军令状,说不把义端叛贼捉拿归案,就提头来见。结果义端真的被辛弃疾追赶上了,然后他当场就把义端和尚斩首示众,夺回帅印。辛弃疾是一个有着敢于上阵杀敌的豪气的军人。因此,在这首作品当中,也可以看到辛弃疾的豪迈和浪漫。
     
      为什么辛弃疾会写这样一首词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在中秋夜,与词人一同饮酒达旦的客人借着酒兴突发奇想,说前人只有待月的诗词,还没有人以送月为题材,于是便有了这首尝新的送月之作。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然后辛弃疾自问自答:“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在千百年前,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也是他对大自然的追问。在对月亮的出没作了猜想之后,词人又针对有关月亮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是不是天外空空荡荡无涯无际,只是一股大风把明月送走了?随着月亮的消逝,中秋也过完了。“飞镜无根谁系?”词人又展开想象,把月亮比作明镜,明月高悬,千年不坠,是不是有神仙把月亮挂在天上的呢?“姮娥不嫁谁留?”月宫的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传说陈述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疑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忧虑不解。以下便针对这种说法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由“怕”字领起,是写词人的担忧,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他真担心海中往来奔突的鲸鱼,撞坏了月宫中的华美宫殿。“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传说中月亮上面还有蟾蜍和玉兔,词人禁不住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结尾两句更进一层,对月亮运行经过海底的说法提出问题。“无恙”是对上边疑问的总结,是说如果月宫中的房子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蛤蟆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渐渐地会变成如钩的月牙呢?这首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神奇的想象。
     
      赏析:综观《木兰花慢》,既未思乡寄远,也未怀古伤今,而通篇摹仿屈原“天问”体,就明月西沉之去向连发九问。自问自答,与众不同。这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之艺术气魄。该词豪纵跌宕,读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且多用散文句式入词,使词作更显挥洒自如,不可羁绊。
     
      (七)最深情的中秋诗
     
      我们再来看看最深情的中秋词——宋朝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的《中秋闻笛》,写得深情万种,哀婉无限: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朱淑真被称为“断肠诗人”,在凄苦、孤单、哀婉的生活氛围中走完了她的人生。朱淑真为什么会有如此凄苦的人生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所嫁非人。朱淑真的父母因为好攀高枝,不愿意把朱淑真嫁给她的意中人,而把她嫁给了一个官员。结果朱淑真的丈夫又是一个不求上进、平时好吃懒做的浪荡公子。
     
      丈夫无所作为,又人品不佳,给朱淑真的心灵带来了很沉重的打击。最终,她与丈夫离婚了。在古代,离婚被视为不守妇道,因此她离婚以后,在家里也遭到父母的冷遇。北宋末年,朱淑真流落到了当时的首都汴梁,即现在的开封。到了开封以后,朱淑真的情况发生了好转。因为当时的宰相曾布的妻子魏玩,不仅精通文墨,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名噪一时的才女。魏玩知道朱淑真到了汴梁以后,把朱淑真招到府上。朱淑真就在曾布的宰相府里,度过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
     
      在宰相府里,朱淑真也碰到了她的意中人。因为古代的官员家里,都养了很多幕僚,其中有一位男子,与朱淑真年岁相仿,是一个文人学子,这个男子跟朱淑真很谈得来,俩人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美满日子。但是不久,因为金兵南下,汴梁失落,首都失陷,朝廷都搬到杭州去了。朱淑真与那名男子也失散了。然后,朱淑真又流浪回到了她的老家杭州。当时,她的父母在杭州还是安定的,因为金兵没有过来,所以她就在杭州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回到老家以后,朱淑真又碰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加上家庭对她的不敬,父母对她的不爱,以及她对心目中意中人的向往,最后抑郁而终。
     
      这首作品就是朱淑真回老家以后所写。在中秋的夜晚,听到一阵笛声传来,她就在想,笛声是哪里来的呢?是谁吹奏了这么凄凉的笛声呢?这让她产生了许多过往与现在生活的对比,情人离别的痛苦再一次在她脑海中闪现,让她倍感孤苦、清冷和伤感。前面两句是铺垫,但也写得文从字顺,充满诗情画意。但最精彩的是后面两句:“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诗中说,她听到的笛声虽然很凄苦,但是如果在一般人听来,它并不是断肠声,甚至是很舒缓的一段音乐。为什么在朱淑真的耳中,它就成了一种断肠的声音呢?其实是她在没听到这个断肠声之前,肝肠已经断了。也就是说,她早已肝肠寸断了,因为爱情的打击,已经让她无法自已,这种让她心如死灰、肝肠寸断的感觉是早就有了,并不是她听到笛声以后才产生的。诗人这样描写,让整首作品的伤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诗人才会有“自是断肠听不得”的体验。
     
      朱淑真去世以后,后人将她的诗作整理成册,题名为《断肠集》。因为她的作品很少有欢快的描述,都是一些凄苦、悲怆、伤感的场景描述。本诗最后两句“断肠”两字的反复出现,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同时也把朱淑真的哀怨人生表达得更加深刻。
     
      (八)最壮阔的中秋词
     
      我们再来看一首最壮阔的中秋词——宋代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写的是舟过洞庭时,词人所见之场景。洞庭湖八百里,一望无际、浩渺浩荡,词人给我们呈现的也是一种浩渺无边的壮阔。
     
      张孝祥对豪放词的贡献,不亚于“苏辛”,但是他的知名度不如“苏辛”,为什么呢?一是他的作品存世没有“苏辛”那么丰富;二是我们对他宣传不多。张孝祥是“苏辛”之间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也是古代少有的有所作为的状元模范。在历史上留名的古代状元并不多,其中就有文天祥、张孝祥、翁同龢等。张孝祥当过建康留守。
     
      《念奴娇·过洞庭》是张孝祥于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所作。当时,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被免职,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因看到了洞庭湖的浩渺无际而产生了无限的好感,把自己过湖的场景作了一个描述。
     
      上半阙,开篇点明地点、时间,依次道出平湖、扁舟、明月、星河之貌。“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庭湖与青草相连,浩瀚无边,中秋快到了,由于风平浪静,整个洞庭湖就像明镜一样。“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三万顷湖面平静宽广,在月光的映照下仿佛是一片白玉琼浆的世界。而此刻,只有我的一叶扁舟泛入其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月亮的光辉洒在湖面之上,和水面的倒影融为一体,互相辉映,整个空间一片明净澄澈。湖面澄静,湖水清澈见底,天空之上万里无云,只有月亮格外明亮。词人的身心都沉浸在表里俱澄澈的场景当中。湖水是透明的,月亮是透明的,整个人的身心也是透明的。人和自然之间有了一种呼应。词人觉得自己的心,已经跟月亮的心互通了,跟洞庭湖的湖心也互通了。但是这种感觉,也就是他与自然的对话,又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词人很想把自己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美好感受传递给世人,但是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所以只能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是经典名句,也是整首词写得最好的地方。
     
      下半阙,词人开始回忆自己在岭南被贬谪的生活。张孝祥因遭到朝廷权贵的打压,被贬至岭南做官一年,他在这里很不得志。然而,虽然是一个被贬的官员,又遭受到了政治上的打压,他本人还是表现出了一种昂扬向上、不甘寂寞、敢于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他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尽管自己是孤单的,但是月亮的光辉能够照耀到身上,让他的肝胆都像冰雪一样澄澈。这里表达了其洁身自好、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精神气节。“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此刻,清冷的风吹拂着自己的襟袖和日渐稀疏的头发,广阔的湖面上,我稳稳泛舟。“稳泛沧溟空阔”是词人最壮阔的表达:尽管仕途失意,但是我的精神是充实、昂扬的,我要驾着这一叶小舟,驶向空阔的未来。词人写到这儿,突发奇思妙想,道出了气魄宏伟的词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此时此刻,我要以北斗为酒杯,以西来的大江为美酒,邀请天地间的万物作宾客,一同畅饮,笑傲江湖。最后他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我拍打船舷,昂扬独笑,沉醉在良辰美景之中,早已忘记了官场争斗,忘记了人间祸福。任何人间的羁绊,此刻在张孝祥的眼里都不值一提了,只有明月、洞庭湖和他自己了。所以,张孝祥这首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极致的壮美。
     
      (九)最伤心的中秋词
     
      我们再来看一首最伤心的中秋词——清朝纳兰性德写的《琵琶仙·中秋》: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词人,其《纳兰词》至今仍被广为传颂,世人常有“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之感慨。《琵琶仙·中秋》是纳兰性德怀念亡妻之作。
     
      纳兰性德少年得志,从小过着优越、豪奢的生活。他的父亲纳兰明珠是清朝的大学士,他自己也被康熙皇帝赐为一等侍卫,享有朝廷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他的妻子是当时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他们的结合在当时是一段人间佳话。一是因为两人门当户对;二是因为卢兴祖的女儿不仅长得花容月貌,而且满腹才华。卢兴祖的女儿是纳兰性德的心中挚爱。无论是相貌、才学,还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可视为女中模范,因此,纳兰性德对她珍爱有加。但是卢氏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去世了,据说是因为偶感风寒。卢氏的去世,让纳兰性德悲伤欲绝,所以他写了这首词来怀念妻子。刚好那年也是中秋。
     
      纳兰性德说:“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碧海青天,年年如此,日月轮回,月亮到底在为谁圆了又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此刻一片秋风吹来,送来了满地的如雪月光。“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虽然这个场景美好,但纳兰性德是带着一种伤感的情绪来看待中秋的,所以他是“愁中看”,就是尽管是好天良夜,但在他眼里都成了伤感的哭泣。因为他的妻子走了,所以他说:“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他不忍面对明月,因为以往他都是与妻子赏月。现在,他的妻子已不在,只留下他孤身一人。“那堪重对,旧时明月”是一种古今对比的表达,在他的眼里,今晚的明月是前年的,前年他是与妻子一起赏月的;而今天,他看到了前年的明月,却看不到前年的佳人,所以倍感凄婉。
     
      接下来,纳兰性德开始回忆:“花茎里,戏捉迷藏”,他想到了前两年与妻子在花茎里捉迷藏的往事。“曾惹下萧萧井梧叶”,他们在梧桐树下,任凭满天的梧桐叶萧萧落在身上。“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他还记得那时妻子手拿轻纨小扇在散热,但是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度秋夏,只剩他孤身一人。“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他有千万种的情感填满心胸,他有很多话要对妻子说,他有很多思念想对妻子表白,但都无从表白,因为伊人不在。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回想起与妻子一起吹箫弹琴的场景,而今夜他独对明月,即便把紫玉箫吹裂,也无法表达内心的痛楚,他的情感也无法得到圆满。所以,我们把纳兰性德的这首词视为“最伤心的中秋词”。
     
      赏析:词由望月开始写,由写实起笔。冰轮圆缺,清辉浓淡;人世悲苦,身影孑然。如此描绘,虽不言苦而苦涩自现。纳兰公子内心的痛苦和伤感,他独立中宵,欲哭无泪的场景仿佛在诗中得到了重现,让我们看到了古今第一伤心人纳兰性德的形象。因此,我们把这首作品看作“最伤心的中秋词”。
     
      (十)最有期待的中秋诗
     
      最有期待的中秋诗是曹雪芹写的《中秋对月有怀》。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曹雪芹借贾雨村之手,将《中秋对月有怀》呈现给了读者。
     
      此诗说的是落魄书生贾雨村进京赶考,因身无盘缠借住在苏州城内的葫芦庙里,与乡宦甄士隐为邻,靠卖字卖画、代写书信为生。一日,他受邀至甄家小坐,与甄家丫鬟娇杏不期而遇。又因娇杏两次回头,贾雨村便自作多情,将娇杏认作“巨眼英雄”,以为有意自己,回屋之后难免心中牵挂。又恰逢中秋佳节,面对满天的月光,想到自己凄零、落魄的身世,感慨万千,于是写了这样一首作品: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我的终身姻缘至今难以预见,频添的一段愁绪时刻充塞在心胸。“闷来时敛额”,烦闷时我经常紧锁眉头,为自己当下的困境苦恼不堪。“行去几回头”,佳人的回眸,让他念念不忘。但是他虽然心里有想法,却不敢付诸行动,因为眼前的他实在是穷困潦倒,难以对佳人发出邀请。“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而今我在徐徐清风中顾影自怜,花前月下,谁才是我的伴侣呢?他为这一段未卜的情缘感到伤感,也不知道谁能够与他共度人生。但他还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因为自觉有一身才华,绝不会久居人下,所以说“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这两句诗豪迈地表达了他期待有朝一日,能够蟾宫折桂、有所作为的志向。到那时候,他就可以来迎娶佳人了。贾雨村在最后发出的豪迈誓言,让我们对他的未来有了期待,因此我们把这首诗定性为“最有期待的中秋诗”。
     
      最后是我自己写的一首词——《水调歌头•甲午中秋登诸城超然台》:
     
      微雨入凉夜,白露满枝头。超然何处,重霄圆碧暮云流。细听金铃摇动,袖底清风拂过,往事几经秋。为有婵娟句,无月也登楼。
     
      抚丝弦,歌金缕,醉吟眸。文章千古,江山许我共追游。欲撷坡仙霞佩,再掬莲山晚翠,跨鹤下黄州。隐约空尘里,似见玉虹浮。
     
      中秋诗词千姿百态、斑斓五色,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中秋诗词心有向往,可以多去阅读。谢谢大家!
     
    (林峰: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理论研究与评论部主任)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