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彩:胸怀“国之大者”,增强文化自信——以传统医学康复为例

                            
    0

    时间:2022-09-14  来源:新华网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者和承载者,认识中医药的根本特性,对于我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国之大者”题中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的历史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源于对中国历史治国理政理念的传承和弘扬,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例证。
     
      我国古代最早对“国之大者”的阐述是关于祭祀和军事的记载,见于《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后,随着社会文明演进与发展,“国之大者”的内涵也日益丰富,例如,《管子·匡君中匡》:“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提出礼教是“国之大礼”的思想。《旧唐书》:“凡国之大柄,莫先择士”,提出人才选用是“国之大柄”的思想。《晋书》:“农殖者,为政之本,有国之大务也”,提出农业发展是“国之大务”的思想。
     
      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中可以看出,“国之大者”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这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
     
      2022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更为可贵。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滋养,准确把握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要求,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的、强调的、坚持的、维护的就是“国之大者”,党员干部要深思笃行,履职尽责,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
     
      (三)文化自信彰显“国之大者”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文化自信不是要自我封闭,而是要开放包容。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世界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国之大者”的内在意蕴。
     
      首页>报告>文稿>文化>正文
     
      吴世彩:胸怀“国之大者”,增强文化自信——以传统医学康复为例(2)
     
      2022-09-07 16:04宣讲家网吴世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字号:
     
      二、传统医学:文化自信的内在根据与传承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马克思主义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揭示了社会的生产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基础。
     
      2.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体现了我们党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我们要继续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吸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延续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二)中医药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
     
      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问世,奠定了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此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不断总结、创新,产生了许多流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蓬勃景象,例如“金元四大家”,即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又如,明朝吴又可创立“疠气”学说,解释温病病因,发展了中医病因学;清朝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对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近百年来,中医药学经历了在逆境中抗争自奋,在颓势中崛起,在求新中走向复兴的过程。十九世纪末,西学东渐,不同文化交汇给中医学发展带来了挑战与危机。清末民初,一些维新派思想家,曾把宣传西医与变法维新联系在一起,视中医为末技。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曾主张废止中医药,当即遭到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引起全国中医药同业人士纷纷罢工停业抗议,该案被迫取消。
     
      新中国建立以后,历代领导人高瞻远瞩,从文化遗产和科学的高度审视中医药学的发展。1958年,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78年,邓小平同志批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1991年,江泽民同志为国际传统医药大会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胡锦涛同志强调,“把生物科技发展的成果与我们民族积累的宝贵医学财富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实现新的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是对中医药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国际上对传统医学施以法律保护的首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中医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们要自觉地传播中医药文化,胸怀“国之大者”,增强文化自信,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吴世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