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珂: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0

    时间:2022-09-22  来源:新华网


  •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概况与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概况
     
      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出版发行。该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109篇,分为21个专题。
     
      (二)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作出的最新贡献,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三)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勇毅前行;对于帮助国际社会及时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最新发展,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认识,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极大地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和途径
     
      置身百年风云擘画复兴伟业,立足现实国情应对风险挑战,深入浩瀚文脉撷取文化精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无与伦比的时空贯通力、现实解释力、实践改造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鲜明地凸显了我们党“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品质,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政治定力和高度的理论自信。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丰富的内容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性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强国复兴伟业全部实践中形成的系统完整、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真理伟力、实践威力,是我们奋力夺取党和人民事业新的伟大胜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的21个专题,全面系统地体现了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的丰富发展,大大拓展了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贯穿着深入探索和系统回答“三大时代课题”的实践特色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破解强国复兴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在“三大时代课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是方向性质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讲的是目标路径问题,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讲的是力量保证问题,这些内容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都有直接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反映。此外,其他各专题也聚焦具体领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实也都属于这“三大时代课题”的范畴。可以说,这21个专题为我们把握历史脉络和未来走向,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和理论营养。
     
      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重点内容
     
      (一)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思想动因: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史中形成的独特优势,也是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在新的内外形势下,掌握历史主动,对于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统一行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应对国内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期。新时代的各项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沉着应对已知和未知的各种复杂因素,依靠高质量工作和顽强斗争不断开创新局面。
     
      2.理论支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全国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回应时代重大课题应运而生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新征程新阶段,党和人民要把握历史主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才能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清醒自觉地不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向前进,形成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我们党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长期奋斗中,在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善于从战略上研判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战略策略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在未来赢得历史主动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党带领人民正在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任务之艰巨,使命之光荣,面临形势之复杂,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系统观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坚持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才能始终掌握战略主动,确保党中央战略决策在实践中得到切实贯彻执行。
     
      3.道路依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成熟理论准备、可靠制度保障和深厚文化资源,使我们在新时代能够以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精神状态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具有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而绝不是什么别的主义,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要求和中国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具有明显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致力于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于一体,是形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守正创新之路,彻底摒弃了资本至上、个人至上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基础上又增添了现代社会主义文明的崭新成果,是致力于综合创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时代,只有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4.领导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的性质宗旨和独特优势决定了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领导是我们始终保持历史主动的最根本保证,是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下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可靠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宝贵经验、现实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更好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在新征程新阶段,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和光明前景。
     
      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推动社会革命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是有机统一的。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勇于自我革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使得我们党能够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从而为解答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个难题找到了有效路径,并通过自我革命不断推动社会革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5.依靠力量:坚持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历史主动的力量源泉。在新征程新阶段,只要全国人民在党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持续推向前进。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守这样的政治立场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以实实在在的施政理念和政策措施为具体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现为带领人民翻身求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体现为带领人民热火朝天搞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体现为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体现为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情形的变化以及许多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对于我们党如何更好坚守人民立场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有些甚至是全新的挑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更加坚定、更加清醒的态度强调对人民立场的坚守,深刻体现了对把握政治主动的考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传递出“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以及体现于施政实践中的各项政策措施,使我们党在严峻复杂的挑战面前牢牢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和政治的主动权。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取得重大成果
     
      政治成果主要体现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鲜明提出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重大论断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普遍共识。
     
      理论成果主要体现为提出了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等。这些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制度成果主要体现为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党的领导制度机制。其中主要有,将党的领导制度明确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等。这些制度机制为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供了有力保证。
     
      实践成果主要体现为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空前提升,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提高,党作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主心骨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彰显。
     
      2.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阐明的“五个必由之路”和“五个有利条件”中,置于首位的分别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得出的重大结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3.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党才能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如同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政、军、民、学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这样治国理政才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
     
      正因为如此,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自觉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
     
      4.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新征程上,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进发。
     
      (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1.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至上,汇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和最为深厚的政党情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和历史根本动力的地位,是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来奠定和证明的。总结我们党走过的风雨历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广大人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斗争大局,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力量。这深刻表明,无论到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信和牢记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真正做到紧紧依靠人民,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2.人民至上的本质要求是不断造福人民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坚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着人民。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只有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3.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政党,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百余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在于人民幸福,也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这一核心价值追求。
     
      4.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判断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又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5.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最高评判标准。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那么,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应该是以人民利益为标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共产党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这里的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等是人民美好生活客观效果的价值显现。可以说,人民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利益的直接现实呈现与反映,与人民利益标准是一致的,顺应了时代潮流,回应了人民关切,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价值标尺。
     
      6.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仅是一种政治立场、政治要求,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将党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为我们党提供了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历史一再证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7.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协调好各种重大利益关系。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应该看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利益问题上,既不能漠视眼前利益,又不能不考虑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不能小视每个人的具体利益,又不能不顾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只有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起来,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在长远的利益。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就要统筹兼顾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更加全面、更加公平、更加长久地惠及全体人民,让大家“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当下的重要体现。
     
      8.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注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得怎么样,最终体现在“人心向背”这个关乎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历程中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归根结底是因为赢得了民心。一些政党之所以丢失政权、分崩离析,归根结底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民心是我们党由弱到强、长盛不衰、克敌制胜的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使我们党进一步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的执政根基更加坚实。
     
      (四)坚持敢于斗争
     
      1.准确把握新时代坚持敢于斗争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此,在伟大斗争问题上,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道理。强调斗争不是因为我们共产党人喜斗、爱斗,而非此便不能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斗争始终是存在的,有的还是长期的、复杂的甚至还将更加尖锐,忍让只能换来变本加厉,退一步后患无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斗争对象、内容和形式会随着形势变化而有所不同,但误以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不需要了,许多党员干部就有可能变成广大人民群众所担心的“绵羊”。立足新时代,只要我们深刻认识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特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重大要求,就一定能够明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是推进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2.准确把握新时代坚持敢于斗争的方向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进行新时代伟大斗争并非好勇斗狠,而是对斗争精神和斗争原则有着高要求的政治行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要方式;强调斗争,主要是强调在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上的原则性和战斗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斗争,是区分性质的,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斗争方法;是有明确目标的,是为了防范风险、应对挑战、解决问题,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是有崇高要求的,指向的是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是为了公义而非私利。由此,新时代斗争自有其内在要求,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遵循社会运行规则,在民主和法治轨道上、在保持正常社会秩序前提下展开斗争,等等。
     
      3.准确把握新时代坚持敢于斗争的方法要领
     
      敢于斗争体现大无畏,善于斗争需要大智慧。由于缺乏实践历练,相较于斗争勇气,新时代党员干部在斗争方法和本领方面更显缺乏。那么,在进行伟大斗争中如何力戒“书生之迂”“匹夫之勇”?
     
      一方面,党的历史是一座斗争智慧和经验的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不断积累起了一系列关于斗争规律、本领和艺术的经验做法。比如,要从政治和理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斗争,要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要制定正确的斗争战略与策略,要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斗争方法,要把斗争的道理向人民群众讲清楚,等等。特别是,伟大建党精神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纳入其中,更说明了伟大斗争在党的奋斗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无论时空怎样变化,这些智慧和经验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置身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还要积极研究新形势下斗争的新形态,如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金融领域斗争、国际经贸领域斗争、科技领域斗争乃至空天领域斗争等;研究斗争的新特点,如斗争的泛在性、联动性、隐蔽性、经常性、国际性等;还要研究斗争的新手法,如斗争与合作态势并存、手段并用,斗而不破、和而不同,以斗促和、以和缓斗,等等。要在复杂严峻的斗争局势面前内心不慌、腿肚子不抖,淡然处之、从容应对,这些都是须臾不可离的。
     
      (五)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1.新征程开启新发展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一战略判断,为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需要辩证的理论逻辑、整体的历史逻辑和清晰的现实逻辑。
     
      从理论逻辑上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这表明,新发展阶段是内含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中的一个时期,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外的时期;同时,新发展阶段又是在社会主义几十年发展积累的基础上,站到了新起点上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变化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历史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辩证统一的规律。辩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逻辑,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前提,也是激励人民充分发挥主体性、推动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从历史逻辑上说,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从大历史视野勾勒出新发展阶段的整体性历史逻辑。
     
      从现实逻辑上说,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已经拥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向新的更高目标迈进的雄厚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满怀信心的根基,更是明确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现实依据。
     
      2.新征程具有新发展基础
     
      经过几十年接续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实现了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大跃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彰显。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和积累的物质基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备的坚实基础,如果以量化的数字来展示更具直观性。从经济实力看,从2020年开始,我国GDP总量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稳居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人类发展指数看,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数据,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1990年的0.501已经跃升到2018年的0.758,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从脱贫攻坚的成果看,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总体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3.新征程面临新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整体力量上升,呈现“东升西降”或“新升老降”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增加了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制度优势显著,但同时还面临很多矛盾问题、风险挑战、短板弱项。总体来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面对新发展环境,应对新机遇新挑战,要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干事担责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要善于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善于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能力,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总结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信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但是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4.新征程要求新发展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的新发展阶段,对现代化建设的程度、标准有更高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党不仅对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展望,还具体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要实现的“六新”目标,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新发展目标的确立,不仅体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为了实现新征程的新发展目标,我们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
     
      5.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的客观实际,新发展阶段我国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系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作用。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一是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第二是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第三是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6.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也是新时代应对逆全球化、减小外部风险冲击的重要举措。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立足自主创新,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改革,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40多年前,正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
     
      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与1978年相比,2020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75倍;人均GDP达到72000元,增长186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834元和17132元,均增长126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远超同一时期其他主要经济大国的增长率。
     
      改革开放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40余年,是从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逐步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我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从人民生活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了走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一是实现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建成了体系比较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二是实现从短缺经济时代到消费新时代的历史性跨越。经过40余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生存型、物质型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全社会对品质消费、服务型消费的需求明显增长。三是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40多年来,我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这“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
     
      2.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开放日益扩大和深化,为我国消费普遍趋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参照。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多点突破,既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潜在的可能,也为我国加快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引擎。随着我国消费普遍现代化以及未来消费升级的加快,依靠高能耗高污染获得高速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瓶颈,已经难以为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利于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先进要素因素,坚持以质量效益的提升为核心,在解决发展矛盾、问题和短板基础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在新的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均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钥匙。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动能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驱动经济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
     
      3.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经济发展标准体系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准绳。只有坚持标准引领,推进标准提升,增强标准有效供给,才能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标准基础。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建立能够体现和反映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引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考核评价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依据。
     
      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核心要义是“高质量”,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总体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动力引擎是改革开放,具体内容要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目的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七)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1.以党的自我革新不断推进政治引领
     
      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加强党的自我革新,一是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及时对标对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校准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作政治上的明白人。二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不懈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2.以党的自我完善不断推进组织引领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加强党的自我完善,一是着力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和政治功能。二是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特别是要抓好基层“三支骨干队伍”建设,即抓好基层书记队伍建设,发挥领头雁作用;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激活广大党员带头干事创业的活力和示范作用;抓好社工队伍建设,稳定基层队伍。
     
      3.以党的自我净化不断推进作风引领
     
      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建设和永恒主题。加强党的自我净化,一是要以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战略思维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二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建设,持续强化惩治腐败的力度,织密制度治腐的笼子,不断提升不想腐的道德自觉。三是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群众身边腐败、微腐败的整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感和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4.以党的自我提高不断推进能力引领
     
      党的自我革命取得成效如何,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升。加强党的自我提高,一是要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二是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攻坚克难的前线,见世面,壮筋骨,练本领。三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新的伟大斗争熔炉中,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三、如何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一)从提高政治站位的角度加强学习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就要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壮阔历程;深刻感悟无论是战疫情、抗风险,还是稳经济、惠民生,每一项成就都来之不易;深刻认识每一项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要用心用情感悟这部重要著作中蕴含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卓越政治智慧、强烈历史担当、顽强意志品质,从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成效体现在提高政治站位、筑牢政治忠诚上。
     
      (二)从感悟真理力量的角度加强学习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就要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进一步感受科学真理的现实穿透力和强大说服力,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要将第四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其他重要著作和重要论述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系统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从推动工作实践的角度加强学习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就要更好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思考大局、大势和大事,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自觉对标对表,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要在学习中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努力悟原理、明方向、强动力、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提高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工作举措,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徐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研究员)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