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鹏举: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向前迈进——回顾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十年

                            
    0

    时间:2022-09-26  来源:新华网


  •   各位好,今天和大家一起回顾新时代以来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这十年的前半段,从2012年到2016年间,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典型的高速度发展特征。2016年以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增速明显放缓。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经济领域实施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总体战略之下,文化产业也逐渐走向了速度放缓、质量提升的阶段。
     
      一、中国文化产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首先通过一组数据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从2005年到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每年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整体高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使用增长速度作为比较的数据,是从速度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为什么从2005年开始?因为2004年国家统计局开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2005年可谓是国家层面上关于文化产业宏观统计的第一年。截止到2018年,是有意区别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中国文化产业较高的增长速度体现出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的重要贡献。另外,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的波动性显著高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直接跳高到37.1%,经过一番波折后,2010年到了新高点25.8%,之后增速趋于下降。新时代以来,文化产业从高速度增长逐渐向中低速过渡。2019年到2021年这三年间,增速持续放缓。2019年的增速是7.8%,占GDP的比重为4.5%。
     
      这里面还有一个技术性的原因。国家统计局关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体系有过三次调整,分别是在2004年、2012年和2018年。这三次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可比性,但总体趋势仍是从高速发展转向中低速发展。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总体目标。一般认为,占到GDP比重的5%才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2019年达到的4.5%已是目前最高占比。随着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性越来越高,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得到保障,未来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或将有所提高。
     
      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只有1.3%,占GDP的比重为4.43%。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冲击非常明显,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受疫情影响增加值下降19.8%。另一方面,能体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部分——内容创作生产实现较快增长,达到11.1%。这一结构性变化体现出文化产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迈进。这一降一增反映出传统业态深受疫情影响,新业态则增长较快。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增长22.1%。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1906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0%。这一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营收增长的数据。虽然无法从增加值的角度进行比较,但从两年平均增长8.9%这一数据分析可知,2021年的营收高于2020年。从结构上看,2021年的情况与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传统业态受疫情影响增速下滑严重,但2021年已较2020年有所复苏。同时能体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部分逆势上扬,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比上年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20.5%,高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文化+科技”等能体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业态占据重要市场份额。比如,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互联网广告服务2个细分行业营业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6.4%和31.8%。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方面,中国文化产业从高速增长逐渐向中高速增长调整;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其次,我们从政策的角度梳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背后的力量。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快速恢复经济增长的活力,另一方面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角度来看,首要任务就是做大经济总量。之后,中国经济总量在较短时间内冲到全球第二位,这时候就有必要在战略上做一些调整,追求高质量发展。
     
      这一政策转向隐含着我们对经济过快增长所带来的某些隐性问题的担忧。高速度发展固然在规模上实现了快速扩张,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性问题,比如全球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另外,高速度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隐含的很大的问题。高速增长意味着高耗能,而高耗能和低成本对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重要考验,且人们收入会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增长,保持劳动力的低成本并不现实,也不合理。因为经济高速增长,必然会提升劳动力的成本。以及,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循环,也就是投资和外贸。投资能否持续,国际市场是否稳定,这些都是引发担忧的隐性问题。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主动寻求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型,逐渐将速度放缓。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也是一个客观判断。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不可能一直保持超高速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30多年来近10%的超高速增长,已经是世所罕见的奇迹了。在基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增速逐渐下修,符合客观实际。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这样一个论断,吹响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号角。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内涵和目标:“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既包括文化内容本身的创新,也就是内容生产层面的创新,也包括更广泛的出现在边际领域的创新,也就是文化与科技或文化与其他相关业态融合的创新。“文化+科技”领域会带来巨大的增量和更大的生产创造力,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从结构上看,虽然文化产业整体在降速,但是新业态领域,尤其是“文化+科技”部分在快速增长。这与党中央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判断基本一致。所以,2018年可以说是文化产业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落实的关键一年。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到此,无论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还是在文化产业的宏观政策方面,已经基本明确了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所以,回到我们今天讲的主题,中国文化产业向高质量迈进的十年,既体现出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背后也体现出党中央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文化产业新业态方面之所以能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上扬,不仅仅在于经济规律本身,更为重要的是政策的能动发力,这也是中国经验。因此,在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过程中,即便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介入,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会更为坚实。
     
      一些部门或行业政策方面,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个文件针对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趋势,结合党中央提出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引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增长较快,具有后发优势,成为带动中国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其中提到,文化产业数字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新形态。“文化+数字”是整个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分。
     
      关于“数字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性地提出了“文化+数字”的总体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无论是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亦或是具体到文化产业领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文化+数字”的总体发展思路表述得清晰完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梳理“文化+数字”的发展思路,其中提到八项重点任务,以任务的方式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实下来,使其可持续地常态发展下去。
     
      二、中国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意义及挑战
     
      为什么要进行转型?文化产业超高速发展,总体上不仅是中国文化产业本身发展的活力,也体现出中国的比较优势,即中国的文化发展创造了全球文化发展和增长的奇迹。中国政府用了相对较短的时间搭建起较为公平普惠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和政府本身的执行力和决策力直接相关。其他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数都用了较长的时间才建立起较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解决的是人们基本的均等的文化需求,人民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必然会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然不能满足老百姓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这部分文化需求要通过文化产业来实现。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初衷,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且我们现在已经提出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增长速度来看,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文化产业从零到有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央文件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是在2000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是在2010年左右,虽然文化市场一直存在,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在2000年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创造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奇迹。
     
      但是在增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正因为有这些问题,才需要修正增长模式,逐渐向更有内涵、更具创造力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自身需要做这样的调整,也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另外,宏观政策层面提出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需求相对公共文化领域,是更多元的、个性化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文化产业的绝对规模的增长来看,文化产业规模做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也更强,但同时出现了一些偏离文化产业发展主线的问题,比如文化地产。以万达为例,从住宅地产到商业地产,再到文化地产,这是万达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良性过程。但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万达地产企业的文化发展思路若成为一类普遍现象,甚至成为支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支点,那么就会出现问题。因为文化产业立足的根本在于内容,要做内容的创新,做“文化+”的创新。另一个曾助推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超高速发展的领域是粉丝经济。客观地讲,粉丝经济确实是一种很成功的商业模式,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类商业模式是否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还有一类是资本泡沫问题。2017年2月,《光明日报》发过一篇报道《用明星效应制造资本市场泡沫当止》,披露出资本市场的泡沫问题。
     
      文化地产问题、粉丝经济问题、文化资本泡沫问题,这些都是文化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内容创新和科技创新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真正实现发展文化产业的初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回顾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简史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科技革命平行进步。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带动文化产业自身的迭代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自然要融入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体系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国内的文化需求,也要重视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承担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我们要逐渐撇除文化产业中不符合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产业基本诉求的泡沫,真正地做大做强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国内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试图用学术视角,以一种相对科学的方法,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做一个分析研判。该指数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投入水平,二是产出品质。在投入水平中,考虑了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主体结构、人才供给、资本规模、资源环境;在产出品质中,考虑了四个效益,分别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创新效益、溢出效益。从连续三年的数据来看,以2019年为基期,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得分为114.20,较2019年有了较大提升。从增长情况来看,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较2019年指数得分上涨11.71%;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较2020年上涨2.24%,增速放缓。一方面,疫情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在转型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而且高质量发展本身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过程。从全国各省市来看,北京连续三年排在第一位,这体现出北京在内容生产和人才资源上的优势。
     
      通过这些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在有序推进。但同时,也能看出一些问题。连续三年,创新效益始终是得分最低的二级指标,可见创新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另一个短板是人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缓慢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环境资源条件,得益于社会效益,以及一部分溢出效益。但是,创新和人才这两个短板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无论是全球经验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初心,内容和科技的创新驱动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
     
      经过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迈进的十年历程,我们形成了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的新兴业态。比如,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加科技创新的活力,具体到文化产业领域更是如此。文化产业从诞生起,就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比如将工业技术应用到图书出版,使出版行业形成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说,印刷技术带动了图书领域的产业化革命。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两次讲话的主基调就是“文化+科技”。从近些年的发展成果上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八项重点任务。一是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二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三是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四是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五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六是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七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八是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
     
      从发展实践上看,“文化+科技”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显示度和竞争力。比如国际版的抖音,抖音属于典型的“文化+科技”类型,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用户在平台上发布的内容。我们之所以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在抖音上,毫无疑问是受其内容的吸引,而技术则体现在通过算法对内容的有效分发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在全球具有这么强大的竞争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制造业时代的劳动力红利转变成数字经济时代内容生产力的红利。尤其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每一个有着基本文化条件的人都可以通过拍照片或录视频的方式创造自己的内容。2022年6月,抖音蝉联全球热门移动应用下载TOP首位。这就是“文化+科技”基于中国的总体红利形成的巨大的国际竞争力。由此,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势——文化经济的双循环。其中包含三个大循环,分别是文化价值大循环、线下线上大循环、溢出效应大循环。
     
      “文化+科技”中另一个比较前沿的领域是中国的游戏产业。游戏产业真正实现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线下线上大循环,在某种意义上也实现了文化价值大循环。很多中国游戏的内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进行适应游戏用户需求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已经进入到游戏领域。一方面,国内的游戏市场本身很大,虽然基于游戏的健康发展,有着较强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中国游戏在国际市场的拓展较为成功,即使在疫情影响下,中国游戏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并没有放缓脚步,反而稳步推进,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态势。
     
      文化资源和数字经济之间的循环发展越来越好,比如《光明日报》与腾讯联合推出的“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微信小程序。在我看来,这是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文化经济的双循环。中国的文化形象要打向国际市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也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回归,以此向全球讲述一个更具影响力、更符合年轻人诉求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能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充分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文创对相关产业的赋能作用。文化产业不仅实现了文化产业狭义的价值,也实现了文化产业综合的溢出价值。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大众层面来说,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文博文创的发展。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或其他专注于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近些年都迸发出了强大的产业活力,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是故宫文创。
     
      我对文博文创的看法是“不着边际”。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虽然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担忧,因为目前文创行业鱼龙混杂,缺乏普遍认可的行业规范,但这里的“边际”主要指经济学的边际效益。文化产业的边际效益是逐渐递增的,这是被充分论证过的结论。对于传统产业而言,边际成本在逐渐递增,边际效益就逐渐递减。但文化产业的边际成本逐渐降低,边际收益被不断放大。比如迪士尼。迪士尼在构建故事时投入了大量的研发成本,但在电影传播时,每多传播一人,边际成本就在降低,边际效益就在放大。在迪士尼流媒体平台上,每给一位用户分享一次内容所产生的成本趋近于零,但能获得效益。且迪士尼形成很强大的衍生产业链,比如迪士尼乐园。这就是文创的溢出效益、带动效益、赋能效益。
     
      面向未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部分是,文化产业如何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回归,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生活的现代化转化。比如,服装。中国现代服饰主要受到西方影响,但近些年民间普遍出现服装上的文化回流,比如汉服热。虽然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但汉服受到文化产业的赋能,未来会拥有较大的体量。
     
      这就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赋能效应或综合效应,它不仅能让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具有文化产业的整体功能,也能让传统制造业行业,甚至是衰落的行业,在文创的赋能下提升发展的活力。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 院长)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