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堂林:【喜迎二十大】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进展与成就

                            
    0

    时间:2022-09-28  来源:未知


  •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讲话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过去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领域的重要讲话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交通、生态、产业这三个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1.京津冀产业一体化
     
      (1)着力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更高层面整合京津冀产业发展,合理安排三地产业分工特别是制造业分工,着力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2)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积极推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
     
      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深化京津冀产业政策衔接和园区共建,积极推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构建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2.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生态、产业这三个重点领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交通先行,生态环境是保障,离开了交通和生态环境,产业协同发展也难以推进。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要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持之以恒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近些年,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效果显著。201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5.9微克/立方米,2021年降至33微克/立方米。
     
      3.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成果丰硕,“轨道上的京津冀”已经初步形成。在铁路方面,京张高铁、石济高铁、京雄城际、京津城际延伸线等建成通车。
     
      (1)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共同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格局优化,科学规划并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构建三地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条件。
     
      (2)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
     
      (3)发挥好大兴国际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现代化要交通先行,要发挥好大兴国际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联通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北京“四个中心”、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及成效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和成效内容丰富。从政策上看,主要包括《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以及京津冀三地签署产业链引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成效上看,主要有四个方面: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产业协同进程加速;京津冀三地产业分工日益明晰;京津冀三地互投呈持续增长态势;创新活力日益彰显,北京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政策
     
      1.《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出台并修订
     
      《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于2014年7月发布实施,2015年、2018年、2022年先后进行了修订完善。《目录》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为了“瘦身健体”,推动首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录》对北京治理“大城市病”、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减量提质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办法》规定,纳入地区间分享范围的税种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三税地方分成部分(以下简称“三税”)。由迁出地区政府主导、符合迁入地区产业布局条件、且迁出前三年内年均缴纳“三税”大于或等于2000万元的企业,纳入分享范围。以迁出地区分享“三税”达到企业迁移前三年缴纳的“三税”总和为上限,达到分享上限后,迁出地区不再分享。迁出企业完成工商和税务登记变更并达产后三年内缴纳的“三税”,由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按50%∶50%比例分享。若三年仍未达到分享上限,分享期限再延长两年,此后迁出地区不再分享,由中央财政一次性给予迁出地区适当补助。
     
      3.《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2016年,《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指南》指出,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个中心”即是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以“五区”为突破建设重要引擎,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依托,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实现率先突破,建成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引擎。以“五带”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五带”:一是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涵盖以北京、廊坊、天津为轴线的区域;二是沿海临港产业带,主要包括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沿海地区;三是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以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中心城市为节点,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四是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涵盖衡水、邢台东部、邯郸东部、沧州西部地区;五是沿张承线绿色生态产业带,包括北京、天津山区和张家口、承德山区地区。以“五链”为特色形成区域优势,发挥京津冀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引导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合理布局,协同发展。
     
      4.《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
     
      2017年12月,《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该《意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总体考虑是:坚持“优化布局、相对集中,统筹推进、联动发展,改革创新、集约生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立足三省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定位,围绕构建和提升“2+4+N”产业合作格局,聚焦打造若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承接平台载体,引导创新资源和转移产业向平台集中,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初步明确了“2+4+46”个平台,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其中,“4”指的是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包括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生态功能区。
     
      5.京津冀三地签署产业链引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9年5月,京津冀共同签署了产业链引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未来京津冀产业链引资合作将突出战略性,立足三省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定位,产业链引资工作长期有规划、中期有目标、近期有计划;突出机制性,建立三方协同、项目会商、合作招商和沟通协调等“四项工作机制”,以制度机制保障战略合作常态运行;突出共享性,努力实现功能区、产业规划、重大项目、政策等信息共享,项目活动、引资平台等资源共享,产业链高端项目的项目共享。这为避免京津冀产业链断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成效
     
      1.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产业协同进程加速
     
      (1)非首都功能疏解为三地产业“链式”发展奠定基础
     
      “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共引进北京项目3062个、投资到位额4482亿元。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4771个、产业活动单位9045个。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实现优化配置,推动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发展。
     
      2014年以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000余个。
     
      (2)以共建产业园区为抓手,促进更多企业参与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涌现出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国船舶集团涿州海洋装备科技产业园、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一批创新产业园区及开发区,跨区域组建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等一批市场主体。截至2020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8816家。
     
      2.京津冀三地产业分工日益明晰
     
      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在营企业总数435.44万户,三地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72.29万亿元。与2014年相比,北京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占三地资本总额的比重下降9.57%,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
     
      2020年,北京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排名前三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天津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排名前三的行业包括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河北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排名前三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其中,北京的研发、商务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居产业链的研发环节和销售环节;天津的金融及租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优势,居于产业链的资本环节和销售环节;河北的制造业具有优势,总体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这也表明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分工格局日趋明晰。
     
      3.京津冀三地互投呈持续增长态势
     
      (1)三地互投呈持续增长态势
     
      2014年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互投金额从1495.29亿元增长至5304.11亿元,七年来增加了3808.82亿元,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2)北京成为三地互投的资本辐射中心
     
      2014年到2020年,北京对天津、河北的投资额从897.42亿元增长至4273.81亿元。北京已成为三地互投的资本辐射中心。
     
      (3)制造业协同步伐加快,河北成为主要承载地
     
      2014年到2020年,北京对河北制造业投资额共计3012.83亿元,七年来增长了1055.01亿元;2014年到2020年,天津对河北制造业投资额共计121.71亿元,七年来增长了23.29亿元。
     
      4.创新活力日益彰显,北京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1)创新网络逐渐形成,北京对津冀的技术辐射明显增强
     
      一是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创新中心,天津、石家庄为创新次中心”的京津冀创新网络。从城市间合作专利数看,2018年,北京与天津、石家庄的合作专利数分别为3056件和1729件,位居前两位,且二者占比总和超过50%;廊坊、保定、沧州、唐山与北京合作专利占全部城市合作专利数的20%左右,处于第二梯队,其他城市间合作专利占比均低于3%。二是北京对津冀的技术辐射显著增强,技术交易空间分布有所优化。
     
      (2)三地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达5万件,北京约占87%
     
      2014年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从2.05万件增长至5.69万件,七年来增加了3.64万件,年均增长率为18.55%,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3)三地新增商标数达66万件,北京约占七成
     
      2014年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新增商标数从22.21万件增长至66.11万件,七年来增加了43.90万件,年均增长率为19.94%,增长速度非常快。
     
      (4)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务、制造业等领域
     
      2020年,京津冀三地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科技服务、制造业等领域。从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来看,京津冀位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新增商标数来看,京津冀位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以上是从四个方面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成效。
     
      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京津冀产业协同面临的问题
     
      1.河北吸纳资本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2014年以来,北京对河北的投资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指向,资本投入主要集中在制造环节,以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主。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所吸纳的投资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从制造环节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并以重点园区为载体,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区,进而打造京津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是当前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2.产业集群发育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
     
      京津冀区域产业总体发育不足,产业主要集中在各类园区、开发区和高新区,园区之外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产业疏解转移更多体现在物理空间上的挪移,尚未形成产业集聚、产业联动和产业协作效应。
     
      3.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京津冀三地创新研发能力与产业梯度的巨大落差制约了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京津冀三地无论是在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能力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产业梯度和产业发展间落差,导致三地在新产品研发、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参差不齐,也导致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发展不均衡、接续难度大,制约了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的落地转化。因此,津冀两地需提升自身的创新实力,提高承接转化北京创新研发成果的能力。
     
      4.京津冀缺乏基于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的顶层设计
     
      京津冀三地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各自的主导产业,但未就京津冀产业协同中的重点产业及其空间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导致京津冀三地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具有趋同性,结构差异很小,很难形成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格局。
     
      5.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的空间耦合度有待提升
     
      三地企业投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等区域。如何在打造产业轴的同时打造城镇轴,如何将政府主导的功能疏解与市场自发的产业转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在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同时,增强保定、唐山等功能性区域中心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由“双核”驱动向“多核”城市群格局转变,仍是当前值得关注和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二)提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1.要以全产业链区域布局为抓手,以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更好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
     
      一方面,要明确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定位,细化产业发展方向。当三地的产业发展定位有所重合时,要尽量规划到细分产业或细化到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强调在产业链各环节上采取精准施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区域未来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布局的优化。北京应该侧重于高端研发、总部经济、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天津应侧重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先进制造业等环节;河北应侧重于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环节,做好产业链的配套,加大研发力度。另一方面,产业链的规划布局要有的放矢。应选择若干个资源禀赋突出、战略性强的主导产业实施全产业链布局,细化产业发展路线图,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发展。
     
      2.应重点完善京津冀产业链的配套政策体系和利益共享体系
     
      其一,产业链专项规划中应完善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迁出地与承接地的政策对接。确保转移来的企业的原有资质、产品认证、业绩证明、缴税证明,以及其他认证体系得到承接地认可。其二,需完善税收分享、GDP分计等政绩考核机制。其三,要加强全产业链规划、布局、建设及评估等工作。京津冀三地政府要力争在产业政策上保持一致,优化营商环境,实现相关政策公开透明,让企业树立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上下游的信心。其四,可探索促进区域人才一体化的政策,促进人才共享机制的形成。比如,京津冀三地政府可出台职称互认等方面的区域性统一政策,努力实现京津冀人才支持政策的相互衔接,促进人才交流、联合培养,完善跨区域的人才服务网络。
     
      3.建立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的共建共享运作机制
     
      三地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产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进行深入合作;考虑在新兴产业的项目中,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合资组建新的领军企业,共同培育领军企业,以领军企业为龙头实现新兴产业的合理布局,带动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防止新兴产业出现新的同质化状况。
     
      4.对疏解企业实行政府直通车服务模式
     
      政府在疏解和承接上要帮助企业落地。一个企业异地转移,许多原有的企业资质、产品认证、公司业绩等如何保留和承续,都需要京津冀三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快速协同予以解决。企业人才随企业的迁移而搬迁,如何能在新的居住地享受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快速便捷的公共服务,也需要京津冀三地政府的快速协同工作。
     
      5.搭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支持北京研发机构面向津冀传统产业改造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
     
      京津冀三地科技主管部门应共同搭建传统产业技术推进平台;传统产业技术推进平台也可以对专业化技术的成熟度、创新度和先进度进行标准化评价,为技术使用方提供参考;通过传统产业技术推进平台引导在京企业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协同制造等优势领域形成集群式技术输出,为津冀传统产业赋能。
     
      6.支持北京各类研发机构与津冀产业集聚的园区共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鼓励北京研发机构与津冀产业园区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基地、协同创新基地、实验室与技术服务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技术创新合作平台;鼓励园区内有实力的企业与北京专业研发机构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集中解决特色产业领域技术升级改造难题。
     
      7.支持中关村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在津冀地区设立特色产业领域的创新中心、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平台
     
      由中关村搭建区域特色产业技术交流平台,引导和加强区域内其他创新平台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配套面向区域的人才、税收、财政补贴、租金等优惠政策,吸引全国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主体在区域内集聚;成立中关村区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为三地创新创业者提供从项目申请到项目实施落地的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技术指导服务。
     
      8.研究区域内需要布局的重点产业链
     
      要分阶段提出需重点协同发展的产业,在区域内布局其产业链条,完善产业衔接,可以鼓励区域龙头企业和北京优势创新资源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引领和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和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及现代交通等重点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
     
      9.转变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区域产业链布局中的发展思路
     
      北京应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创新外溢和发展模式外溢等模式带动区域发展;天津应加强与北京科技创新及高端产业的对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协同的发展格局;河北应通过加强创新研发,促进承接产业与自身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10.强调重点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和延链
     
      其一,推动重点产业链在京津冀园区内布局,实现强链;其二,应强调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对重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提升重点产业链的竞争力;其三,沿着重点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实现补链;其四,建立重点项目数据库;其五,应强调重点产业链的科技含量。
     
      11.加快发展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
     
      可以考虑以保定、唐山、沧州等地区为突破口,通过城市扩容打造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北京、天津产业向河北的梯度转移;注重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吸引北京、天津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形成“反磁力中心”,治理北京“大城市病”的同时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12.引导京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及周边布局
     
      持续鼓励京津通过教育集团、学校联盟、开办分校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重点承接地、产业合作区转移;选择一批京津优质医疗机构,通过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及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在河北医疗资源薄弱的产业集中承载地设立区域医疗中心,从而缩小京津冀三地间公共服务落差。
     
      13.强调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
     
      首先,应鼓励北京科技资源积极向外辐射。支持中关村的优势科技园区在津冀布局,移植其成功的模式和品牌,鼓励知名院校、著名研究机构、北京龙头科技企业在河北设立相应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科技中心,提升河北的内生发展动力。其次,对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采取联合攻关、共同研发。着力突破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弥补发展短板,大幅度提高区域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装备的自给率。最后,优化京津冀三地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合理分工。
     
      14.搭建多渠道融资体系,做强产业链金融
     
      京津冀可以设立产业协同发展基金,支持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鼓励各类银行在重点产业园区开展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融资产品创新;支持企业通过并购、信托、债券等进行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15.创新人才培育、交流模式,建立人才共享机制
     
      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出台职称互认等方面的区域性政策;积极促进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完善跨区域人才服务网络;共建京津冀人才数据库,搭建三地高层次人才资源交流共享平台。
     
      16.培育区域技术转移的能力
     
      一方面,出台京津冀技术转移条例,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扶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技术转移服务专员,提高创新成果区域内转化能力。
     
      17.拓展北京产业用地空间
     
      出台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根据产业用地效率,淘汰低效率的产业用地,转为高效率的产业用地;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采取“飞地”发展模式,在北京周边地区建设北京产业发展的“飞地”园区。
     
      18.北京应打造国际研发机构聚集区
     
      其一,吸引国际主要研发机构入驻北京,开展研发;其二,鼓励天使投资基金加强对本土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其三,促进体制机制创新,降低在京研发成本;其四,制定特殊政策,吸引外籍人员、外资研发机构进行研发。
     
      19.产业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其一,实现产业链在区域布局中“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其二,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培育中介组织,发挥其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其三,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法律、制度等保障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
     
    (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