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何以中国 其命维新

                            
    0

    时间:2022-12-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   《人民政协报》历经半年的系列报道“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精彩不断,引人瞩目,叹为观止,令人惊喜。


      正如编者所言,“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发端于何时、何地?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回合?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不同于世界其他远古文明,独立起源的中华文明能延续发展至今的内在脉络是什么?这个文明古国如此强的韧性和生命力是如何造就的?又能为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文化自信和智慧?这些是当代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围绕国人最关心的这些问题,系列报道带着读者探良渚,观陶寺,进石峁,析殷墟,解三星堆之谜,继而带我们领略《科技考古:勾勒古代中国的历史细节》《学科融合:让考古变得更加精准、安全、高效》……这些报道,实证雄辩,栩栩如生,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我们,把许多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我们,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呈现给我们。


      跟着这些报道,我们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半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沿着这些文明探源的足迹,我们尤其能感悟到,我们的先人和我们的文明之中,所蕴含的无穷无尽的智慧。


      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在一次传统村落调研会上所说,“后代一定比前代更有知识,但后代却不一定比前代更有智慧。智慧是什么?统而言之,它是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三大关系的理念和能力。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处理这三大关系的方式,其精华便是智慧。时代不同,处理这三大关系的理念与办法会有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后代就比前代处理得更好,也就是说后人并不一定比前人更有智慧。因此明智的后人懂得向前人学习智慧,这就是传统之用!”


      我们必须尊重文化传统,学习文化传统,学习前人的智慧,“这就是传统之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我们的文明传承中,我们中国先人的智慧中,就包含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代代相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日日出新的智慧。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五千年文明未曾中断的泱泱大国、文明古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进程中,应该也可以对人类作出新的较大的贡献。


      又想起当年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留下的金石之言:“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何为“亘古亘今,亦新亦旧”?为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细读“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的报道,进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的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可以了然,可以释然。

     

    (叶小文: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