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诗经》中的天地时节

                            
    0

    时间:2023-11-30  来源:新华网


  •   一、从时空上理解《诗经》
     
      从时间意义上看,《诗经》中的作品是在约600年的时间跨度中陆续创作完成的。上至公元前11世纪,下至公元前6世纪,《诗经》中最古老的作品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
     
      从空间意义上看,《诗经》包括哪些地域?“十五国风”的四至点分别是东边的“齐风”、西边的“秦风”、南边的“召南”、北边的“唐风”。齐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西边紧邻鲁国。鲁国不属于“十五国风”,而是见于“颂”中,即《鲁颂》。西边的秦国经历了多次迁都,最后定都咸阳,但其发源地却在西戎,准确地说是在祁连山向秦岭延伸的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天水附近。南方的召南在秦岭以南,陕西和四川交界的汉水流域附近。北部的唐国接近华北平原农耕区与少数民族游猎区的交界地带,在现在呼和浩特的南侧。
     
      “十五国风”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齐风·东方之日》用太阳与月亮作比,赞叹女子的美,“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
     
      《诗经》善用起兴手法,即先言彼物,再言此物。秦地女子在思念丈夫时,先表达的是“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意思是鹯鸟如箭疾飞行,飞入北边茂密林中,已经归巢,才说“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意思是我的意中人却迟迟不归,令人忧心忡忡。这种场景的描述带有西戎地区的特色。
     
      召南河网密布,温暖湿润。《召南·江有汜》中的“江”指长江,“汜”是南方水网发达地区常见的一种河道形态,指的是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这位召南女子眼前的景象与西部、北方地区都不同,她看到的是“江有汜,之子归”,长江的一条支流又回到了主流上,她由此说“不我以,其后也悔”,意思是不娶我,以后会后悔的。
     
      《唐风·蟋蟀》描绘了北方萧瑟的景象。黄土高原,土瘠民贫,这一地区诗歌审美的特点是“忧深思远”,眼前的荒芜往往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慨叹。“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听到蟋蟀在屋里的声音,说明天气已由秋入冬,蟋蟀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蟋蟀的叫声也在提醒诗人,一年将尽。“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日月如梭,每天都在弃我而去。所以,这是一首体现北方“忧深思远”的诗歌。
     
      二、从典籍上理解《诗经》
     
      《诗经》既然冠名“经”,就意味着它已经被“经典化”了。《诗经》是儒家经典,展现周人的道德风貌。最初,《诗经》只被称为《诗》,确定为《诗经》是在西汉时期,独尊儒术后设五经博士,才有了“诗经”这个名字。
     
      如果去买《诗经》的注释作品,大家会发现各家解说大为不同。对《诗经》的研究赏析,一直分为“诗派”与“经派”。“经派”,顾名思义,是将《诗经》看作儒家教化的经典,侧重分析其伦理、道德教育的功能。这样的研究在《诗经》研究史上绵延了几乎2000年之久。自明代开始,逐渐出现另一种研究趋势,即把“诗”从儒家的道德诠释功能中解放出来,恢复“诗”的本来面目,以文学的角度看待“诗”。宋代大儒朱熹的《诗集传》是“经派”的典型代表,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是“诗派”的代表。
     
      我们现在学习《诗经》,首先要重视其文学价值,要从艺术的角度欣赏、理解,之后还要对其曾经具有的道德规范的功能有所了解。以《周南·关雎》为例。“经派”认为,这首诗歌咏后妃之德。“诗派”认为,不必拘泥于“后妃之德”,细细品读就能发现其中的中正平和之意,感受到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心。有一个词叫“涵泳”,意思是长时间地“泡”在诗句中,体会诗句内在的含义。所以,日后读书,我们都可以通过“涵泳”仔细品读。
     
      “诗言志”,这个“志”不仅指志向抱负,还包含一个人心中所有的志意与情感。《诗经》可以表现为多种艺术形式,可以“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用来讽喻和教化的;“雅”用于国家政治及礼乐生活上的一些大事;“颂”用于歌颂祖先功德。
     
      三、从文学上理解《诗经》
     
      我们要通过《诗经》来看先民与天地规律、四季流转之间的关系。
     
      (一)郑风
     
      郑风有些特殊,对其评价存在政治取向与艺术鉴赏之间的矛盾。虽然孔子的评价是“郑声淫”,但在160篇“十五国风”中,郑风有21篇,数量居于首位。这正是政治取向与艺术鉴赏之间矛盾的体现。从艺术的角度看,郑风地域特征明显,人与天地时节的关系明确。
     
      1.《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有女如云”是“美女如云”这一词语的来源。出东门游玩,游人如织、美女如云,但这些美人都不是诗人心中所念那位。诗人心中的美人身着素衣,戴着绿色巾帕。只要想起她,诗人就很开心。
     
      郑国地处黄淮平原,温暖宜居,生活在这里的人更懂得享受生活。那么,为什么古人出游都要“出东门”?苏轼说“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宋祁说“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就涉及我国的地理知识,我国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地势呈三级阶梯状逐级下降。因此,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古人营城通常选择背山面水的地方,冬天山会挡住北方的寒气,夏天水会化解一部分燥气。由此,一般来说,古代城池的东面会有水系,适宜人们出游观赏。
     
      2.《郑风·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墠”是小块平地,“阪”是小山坡。郑国的土地是由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土坡组成的。这篇诗歌以女性视角,出城东门,望向这些高低不平的土坡,上面长着许多茹藘。“茹藘”也就是茜草,其根部可作绛红色染料,可染嫁衣。眼前所见即是心中所想,满坡的茹藘草在风的吹动下摆动,撩拨这名女子的心。“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他住的房子离我很近,但他的心却离我很远。时隔千年,这名女子流露的情感依然鲜活真切,依然能引发共鸣。先民在3000多年前留下的文字,依然能够唤醒我们心中的情感,我们的知音或许就停留在时光轴上的某一处。
     
      3.《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部作品以形象生动的文字展现了郑国人的生活场景,表明了先民的生活与天地时节的紧密联系。“溱与洧”,指的是流经郑国的溱水与洧水,其中洧水是主流,溱水是支流。“方涣涣兮”,说的是初春时节,冰雪融化,这两条河都流得更快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一群青年男女在河边采集泽兰。“蕑”即为泽兰,与我们印象中的兰花不同,泽兰属于菊科,香气不在花,而在叶根茎。春天采集泽兰带有强烈的时令意义,用香兰沐浴,有送走冬天、迎来春天的寓意。
     
      这群人中的某位女孩对身边的男孩说,“我们去那边看看吧”。男孩回答,“我们看过了,还是去另一侧看看吧”。“洧之外”相对“洧之内”,是城外的荒野地区。“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说明这对青年男女渡过洧水后玩得很愉快,男孩还摘了芍药赠予女孩。
     
      这部作品体现的时节是上巳节。所谓“上巳”,指的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时间被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这一时节,芍药漫山开放,气温逐渐转暖,人们会在原野上举行盛大的集会,踏青放歌,这也是年轻人恋爱的时节。所以,上巳节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中国传统节日以时行节,与天地四时流转相配合。先民通过“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了解周身所处环境,总结自然规律。作为农耕民族,我们与天地四时之间的关系应十分紧密。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人类要在自然生息规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要顺应规律,把握节奏,人与自然是命运与共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短歌是上古时代劳动人民按照自然规律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诗经》诞生的时代,虽然二十四节气还没有明确体现在历法中,但已经有了“四时八节”的概念。“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八节”指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虽然我们习惯将公历称为“阳历”,将农历称为“阴历”,但其实,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我们的历法既参照月亮的圆缺,也遵循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比如,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时候。
     
      溱水与洧水流经的区域,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遗址就在洧水的上游。《诗经》中涉及的郑国也在这附近。
     
      (二)《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常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吟唱,这首诗歌反复了三遍。王国维评价其“最得风人深致”。所谓“最得风人深致”,是指诗人言情真挚感人、写景鲜明生动、风格朴素自然。
     
      深秋清晨,露水深重,有一个身影,离诗人若即若离。无论如何寻找,诗人都无法接近这个身影。随着太阳逐渐升起,光线逐渐变强,这个人仿佛在水边的浅草地上。当太阳完全升起,光线充足的时候,那个形象又出现在水边的山崖上。
     
      “伊人”是第三人称单数,指的是“那人”,这个形象既无男女之别,又无老幼之分,可以上升为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最美形象,是象喻中的理想之美。
     
      (三)《唐风·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读“活”文字,一种方式是还原五觉。“蟋蟀在堂”这句,诗人对蟋蟀的描写是诉诸听觉的。为什么这位北国诗人没有诉诸视觉?因为他所处的黄土高原单调萧瑟,深秋之末,更加凋敝,所以不能诉诸视觉。诉诸寂静之中传来的昆虫鸣叫,这种表达更能唤醒清冷、孤寂的感情,引发人们对于时光流逝的思考。
     
      我们的先民在考虑个人生活时,往往将自身置于天地自然之中。“仰观俯察”能够让人“以知天时”。按照传统历法,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二节气,每节气三候,每候五日,共计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形成“物候历”。总结自然规律,才能“以授民事”,先民才能知道什么时间点应该做什么事。
     
      (四)周南
     
      1.《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歌描述的时间是春天。这一天是这名女子出嫁的日子,她对未来幸福日子的憧憬使其显得如此美丽动人。我们将时节与诗歌的情节结合起来看,桃花盛开的时节大概在惊蛰的第一候,也就是3月初。“宜其室家”是说这名女子如此美好,她的到来能让夫家更为和乐幸福。
     
      2.《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首诗歌采用了典型的复沓手法,反复了六遍,六段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是不同的。“芣苢”是车前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因其籽多,引申出多子多福的寓意。在这首诗歌中,采用的就是这种象征意义。每年春末夏初,民间会自发出现这样的景象,原野之中,妇女三五成群采摘车前子,用以祈福。这首诗歌描述的就是采摘车前子的过程。
     
      “采之”指采摘活动刚刚开始,“有之”指已经采摘到了一些,“掇之”指的是弯身拾取的动作。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拾穗者》中,画面中间的人物弯腰拾取麦穗的动作就是“掇”。“捋之”也是动作细节的描写,一只手握住枝条,使其固定,另一只手由根到梢抹下车前子。“襭之”是收集的过程,当提前准备好的容器装满后,妇女将自己的衣裙翻转插入腰带,做一个裙兜,继续装。至此,采摘活动结束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场景,妇女三五结伴走在路上,手里面拿着装满车前子的容器,衣裙中还兜着一些。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日后,大家不妨尝试“平心静气涵泳其间”的阅读方式,体会人们在《诗经》的时代是如何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并不断探索生命意义的。作为拥有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农耕文明的族群,人与天地时节的关系应更加紧密,在重塑这份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生命新的意义与价值。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