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成:不必过多关注GDP增速的短期波动

    时间:2016-08-04  来源:求是网


  •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我国能否完成全年6.5%-7%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接受了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6.7%增速,低于去年一季度的7.0%,也略低于去年的6.9%。您怎么看这一增长速度?

      潘建成:2016年一季度的GDP增速为6.7%,这基本延续经济增速温和换挡的趋势。所谓“温和换挡”,是指经济增速温和回落,向潜在增长率回归。这个趋势从2012年开始延续到现在,6.7%的增速是符合预期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目标增速定在6.5%至7%之间,一季度增速为6.7%仍然在目标区间内,这一增速可以说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中国经济网记者:从主要经济指标看,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阶段性筑底企稳的迹象。您怎么看接下来三个季度中国经济走势?未来的经济走势是L型还是U型?我国能否完成GDP的预期增长目标?

      潘建成:总的来看,今年一季度延续了略向下倾斜的“L”型趋势,未来三个季度可能会沿着这个趋势走。

      不过,经济增长和自然科学实验不同,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我们对经济的调控也不可能特别精准。当前,全球经济还难言回暖。从国内看,一季度经济的回升很大程度上受房地产市场回升影响,接下来几个季度房地产的走势仍不确定。另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尤其是把去产能放在首位,这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一季度特别是3月份部分指标的回暖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加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今年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审批的重点工程包建设项目也将进入落实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中的降成本力度也会加大,减税、减费、降低企业社保基金和公积金比重等措施将进一步实施,这些因素将对经济产生正面促进作用。

      因此,宏观经济虽然会有小幅波动,但哪个季度增速高一点,哪个季度低一点,其实并不重要,也不好预测。我们也不必过多关注经济的短期波动,只要经济运行没有发生重大的本质变化,就不应改变宏观调控的方向。发达经济体进行宏观调控时,思路也是如此。2015年,美国GDP季度增速不到3%,但是季度间增速从一季度的2.9%下滑到四季度的1.9%,波动幅度差不多1个百分点,波动幅度比我们大得多,但他们的经济决策并没有受到这种波动的影响,去年年底甚至提出了美元加息。

      当前,我们关注宏观经济,不能不关注GDP,但关注过多,会使很多政策受制于GDP变化。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今天GDP增长和过去已经不同,6.7%的增速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可能比过去8%的增长水平时提供的就业机会还多很多。我们只要保证全年经济增速在目标区间内,季度间GDP增速波动大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尽管增速在放缓,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理由是认为中国推出的经济转型措施见成效。您怎么看当前我国在结构调整中的成效?

      潘建成: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确实卓有成效。例如,我们的产业结构在优化,消费结构在升级,单位GDP能源消耗在下降,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制造业产品向中高端迈进,企业的创新驱动力在增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量投资不再是规模扩张,而是用于提高自动化水平,等等。

      国际社会上调我国的经济增长预期,是对我们结构调整的肯定,我们应该呼应这一肯定,坚持走结构调整的道路。

      中国经济网记者:有人担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对此,您怎么看?

      潘建成:我们知道,人生病了就得吃药,有些药物可能会有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可能比病痛本身更厉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不吃药、不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一样,改革过程中肯定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这是我们必须忍受的,也是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我们不能因为短期的波动而不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例如,关注去产能,应该更多聚焦其对就业的影响。去产能会带来大量的失业,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会影响社会稳定,也会影响社会对改革的信心。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政策拖底,做好预案和准备,用好财政资金。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协调,有效地疏导和引导因为去产能离开岗位的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

      中国经济网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在您看来,新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在目前的形势下,加快发展新经济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

      潘建成:从经济学的原理上讲,新经济是能够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经济形态。从要素上讲,新经济的发展,不依赖于传统的劳动力、资本、资源要素。发展新经济,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更具体的来说,新经济可以理解为,一方面,要通过发展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业态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业态转型升级,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网记者: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培育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哪些方面?

      潘建成:我认为,主要的着力点主要是两个大的方面。首先,是要坚持改革不动摇,尤其是推进供给侧改革不动摇。其次,要加大创新的力度。

      我们讲创新,包含几个层面。一是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的任务,是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需要选择在一些可能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竞争力的重大领域加大创新投入。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创新战略的选择不能面面俱到。过去,我们已经成功地在高铁领域进行创新,高铁已经成为国家的创新名片。未来,我们或许也可以考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大投入,把新能源汽车打造成为国家创新名片。

      二是要营造区域创新体系,着重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上中下游可以形成很好技术交流、物流分享,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良性循环。这里的区域,不是行政区域,而是要打破行政区划,依靠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形成区域经济体系,提高区域竞争力。

      三是要激发企业创新热情,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要重视长期行为,摒弃短视行为,加大专利保护力度。不能停留在模仿阶段,而要批判山寨文化,以山寨为耻。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为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