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制度基础

    0

    时间:2011-08-11   来源:未知


  •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正面解答“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制度之谜”,既是我们党对以往认识和实践的总结提升,也对中国未来发展表明了态度、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一般把中国和平崛起与持续、快速发展的做法和经验称为“中国发展道路”或“中国模式”。他们在谈“中国模式”时,经常会有失偏颇地淡化其“社会主义”的色彩,很少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认为如果使用这个概念,把中国取得的成绩归因于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等于承认他们曾经关于“社会主义必然失败”的论断是错误的。另外,即使西方学者能够比较客观地承认中国的成就,也主要认为仅仅是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就。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性质的制度基础更是避而不谈。而“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这意味着我们党从制度的全新角度解释了近年来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向西方学者回答了“中国模式”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其实,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离不开相对应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失败的制度不可能产生成功的发展模式,从世界史的角度看,这类国家比比皆是。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如同土壤与植物的依存关系:制度造就的环境滋生了发展模式,模式的成长又丰富和完善了制度,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般来说,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总则,包含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系。相对于旗帜、道路等概念,制度更具体,更清楚,更易理解。而建设好、发展好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也更具有强制性、约束性、规范性。

      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极不平衡,能够实现长期、快速、持续发展,绝不是偶发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作为内生动力的制度因素的推动。中国的实践证明,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有中国的成功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根本政治前提,它决定了“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模式”是现代社会主义模式,即为适应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新变化,从传统社会主义转轨而来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因而具有典型性。“中国模式”成功的根本,在于我们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的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下,中国进行了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革命,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保持了年均9.8%的增长速度,2010年实现了GDP总值居世界第二。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和扩大,中国已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就,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社会主义制度将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

      “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虽然是今天才提出的,但这一制度的形成,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实践,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逐渐形成的。“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形成过程。而“中国模式”在内涵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发展经验的总结。因此说,成功的中国发展模式,其核心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今后的发展,必须在已经确立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同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